张爱玲是时尚的吗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之所以被她的同学记住,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当时受教会学校教育的那一代女孩子更热衷于看英文原版小说——而是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她考了第一。
  日前,《VOGUE》中文版记者采访我,要我谈谈张爱玲的时尚,我无言以对。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作家,但她在我心目中,远远不属时尚,且以她的个性、处世,她也根本不屑与时尚沾边。
  虽出身贵族,但到少女时期已家道没落,父母离异,这样的生活阴影很影响张爱玲的性情。用现今时兴的所谓“小资”来形容张爱玲,是对张爱玲大大的贬低。如果一定要用一个阶层的专用名词来套张爱玲,那张爱玲远不是“小资”,而是“贵族”。然而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包括中国在内,贵族都是落寞的,而且是不富有的,但他们永远是自负和骄傲的。贵族,是不屑追逐时尚的。
  上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母亲很平静地拿起我新买的张爱玲的《传奇》,淡淡地说了一句:“哦,张爱玲,她与我在圣约翰大学时是同学。”
  “哎哟,妈,你与张爱玲是同学,你怎么一点也不激动?”
  “这有啥好激动的?”
  那应是在1942至1943年间,张爱玲从沦陷后的香港回上海,我妈妈是教育系,张爱玲是英语系,但上英语大课是一起上的。当时午餐时分,只有男同学常结伴去校园后门外吃廉价罗宋大餐或客饭,女同学则喜欢三五成群在红楼的被戏称为Social Hall的内游廊吃自带三明治。约大本来女同学就不多,再加一家几姐妹或表姐妹同上约大的颇多,因此各系之间都很熟。唯张爱玲远离众人,独自一人吃她的午餐。圣约翰时代的张爱玲脾气孤僻,头发也不烫,也不化妆,穿着另类,在当时一班时髦女大学生眼中是“怪”而不是“时尚”。
  而在张爱玲眼中,那批打扮时尚衣着考究的女同学都是暴发户之后,她不屑与之为伍,更何况她有一个正宗皇室血统又洋派的姑姑。张爱玲之热衷穿前清遗老遗少的服式,彰显个性之外,是否也因为,那个时代正是张家的流金岁月?
  张爱玲之所以被她的同学们记住,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当时受教会学校教育的那一代女孩子更热衷于看英文原版小说——而是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她考了第一。这是一种类似现在的托福式的選择题,很容易做错。据老妈回忆,似有好久没有人考到张爱玲的考分了,是否满分已不记得。分数榜张贴出来后,大家打听谁是张爱玲,方知道就是那个拒人千里之外,衣着出位古怪的女同学。
  至于她的喝红茶、吃西点,这些只是当时生活质量达到一定层次的比较西化的上海人极普通的生活习惯,算不上什么时尚。众多张迷爱屋及乌,总想将心目中的偶像打扮得艳光四溢,恰恰张爱玲只有冷光,没有艳光。
  最能体现贵族身份的其实不是在其钟鸣鼎食的盛世,倒在其家道变故后仍自然散发出那种对已养成的生活方式的执著及追求。
  张爱玲身在异国,仍执著地保留穿旗袍的生活习惯,并画下款式,列明尺寸,寄给香港好友邝文美,请她找“周裁缝”定做。可惜周裁缝的资料已无从查找,想来一定是当初与大批上海人一起南下的上海师傅。娟秀的字体仔细地标出她严格的要求:一定要用好的拉链,衣领要衬尼龙底,做得斜些,稍微矮一些,衩不要太高。言简意赅,那股认真,一点不比修改文章差。这才是张爱玲对衣着品位的风格:不是时尚,而是讲究。
  都讲,贵族之血是蓝色的,所以讲,张爱玲的色调是冷色的,低调的,我行我素的。
  陈冰摘自《今晚报》
  
  编辑/雅茹
其他文献
2009年3月的一个下午,一个人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姑父,说表弟在北京坐出租车出了车祸。该人自称是丰台交管局的,说司机当场挂了,表弟已被送去医院。接下来,又一个电话打过来,称自己是协和医院的医生,告诉姑父说:你儿子要赶紧手术,你赶紧打钱过来。姑父打电话给表弟,手机是关机的。已经心慌意乱的姑父哭着就要去银行汇款,被大堂哥知道之后赶紧拦住了,说,这事儿有蹊跷,你先别急。   三哥和我都在北京,表弟
期刊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1905年,其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主要作品:《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   ※如果你保持沉默,你就成为哲学家。即使一个傻瓜保持沉默,也会被认为是个贤人。  ※他太年轻,因此他蠢。年轻时都是蠢的。  ※如果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
期刊
张晓楠,曾是北京新东方高级培训师和优秀教师,2005年至200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新浪财经频道主持人。  我长这么大,曾听到不少人说我:晓楠,你的心态很好,什么事儿好像都能想得开,也特别善解人意,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两面性的。现实中有个我,心里还有一个我。心里的我往往优于现实中的我,两个人会经常对话。做得好的人,往往是内心的那
期刊
如果更精确地来表述的话,我们讨论的其实是“上大学是否有用”。在若干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招数里,“上大学当蓝领”成为一条很主流的出路。既然铁定了要做蓝领,还需要我们去上大学镀金吗?没上过大学也不见得没有传奇,比尔·盖茨半路退学,卡耐基没上过大学,不也都成了一代富豪?可如果卡耐基活在今天,他能获得当年那样的成功吗?教育这一关过不了,他根本进不了高层次的竞争,又如何出人头地?   讨论来讨论去,我们还是满
期刊
甲神神秘秘地对好朋友乙说:“有一件事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啊!”乙赌咒发誓说自己嘴上有把门,一定一定会让它烂在肚子里,就是用铁棒撬,也决不会透一丝风,放心放心千万放心,要不然我也对不住你的信任啊。  没过多久,乙神神鬼鬼找到了丙,到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只有他们俩的时候,他迟疑再三,说:我本来是不该告诉你这件事的,但是,但是,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我只告诉你,你可不要和别人说去……  丙
期刊
手机铃声响起,你接到一条短信。内容如下:“我发誓,我一定会带给你HIV!”天哪,“HIV”不是艾滋病病毒吗?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辱骂短信,这条短信源自尼日利亚出版的一本名为《用惊人之语俘获她的心》的书。这本书教人怎样通过短信,向心仪的人表达爱意。至于刚才那条“可怕”的短信,可以解释为“H代表和我(I)在一起会永久幸福(Happiness),我们的爱情永不消失(Vanish)”。   尼日利亚人喜欢
期刊
我母亲是个非常坚强的人,14岁时一个人徒步去了新疆,后来成为医生,我一直特别敬重她。我的父亲去世前,我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完美的,父亲的离去让母亲的失落和孤独感非常强烈。为了转移抑郁的情绪,她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跟我说话,可那时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没有办法满足她,母亲就常常对我抱怨,当时我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终于有一天,我跟母亲有了一点小矛盾,而我的压力也到了临界点,我跑到洗手间,摔东西
期刊
大学毕业那年,我在一家公司当接线员。一天下午,我接到一个客户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近乎咆哮,我耐心地解释,可是對方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接着便是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词汇钻进我的耳朵里。我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还是生气地挂了这个毫无教养的电话,忍不住哭了起来。  主管罗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上司,她闻声走过来,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又回拨了刚才那个电话号码。电话接通后,我仍然听得见电话那头不满的咆哮声。罗姐却
期刊
“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現在还没有。要资源,没什么资源。”   “所以对我们武平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考出去,离开这个地方。”王锦春这样教导他的高三毕业班上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七十多名学生埋头苦读一年,多数人如愿以偿地过了那座独木桥;剩下的少数,再复读一年,也会接着离开这个地方。可以说,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  纪录片《高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20
期刊
谁都不会想到,他在毕业15年以后,竟然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初中同学聚会。  初中时的他,安静得就像一粒被磨圆的石子,瘦小,腼腆,独来独往,戴很厚的近视镜。似乎除了功课好些,他没有任何让别人注意他的理由。他是转学来的,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别人对他的情况自然知之甚少。他从不主动跟同学搭话,除了课本,似乎世界上其它所有事情,都与他无关。  有同学见过他的父亲,是一位和蔼的男人。还是他来学校的那一天,父亲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