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爵士和龙宝宝

来源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特爵士的王国是一个十分静谧祥和的国度,这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在其他王国里,争强好胜的骑士们总爱炫耀他们熠熠闪光的甲胄,有事没事就挑起一番格斗。而沃特爵士则喜欢在闲暇时光,静静地享受着观赏鸟类和亲手制作果酱三明治的生活乐趣。
  请注意哦,其实沃特爵士本人也是一位真正的骑士。他毕业于正牌骑士学校,在龙族语言科目上获得的成绩是B+,在餐桌礼仪上得了A,而在长矛打斗中取得了C(他本来应该能得B的,只是在考试期间失手掉落了他的长矛武器——而且还特没有眼力见儿地掉落了两次)。
  现在,他对于自己的所有家当相当怡然自得:一副锈迹斑斑的铠甲、一根钝头钝脑的长矛,还有一匹年迈忠诚的老马。当你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花园里时常窜来窜去的鼹鼠和果酱被吃得一滴不剩的时候,那些身外之物的优劣几乎显得无关紧要。
  要成为一名骑士实在是太容易了。直到有一天,一头龙突然出现。
  “它偷走了我的羊!”一名牧羊人前来诉苦。
  “它往我的小麦上喷火!”一名农夫焦头烂额地埋怨。
  “它偷吃了我的早餐!”一位公主生气地噘起了嘴巴。
  “帮帮我们吧!”大家一致恳求。
  沃特爵士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给那匹老马装备上了马鞍,给自己穿戴上了那副生锈的铠甲,然后装上四块果酱三明治后,就出发去寻龙了。
  一路上,人们都在对他讲有关龙的传言,让他不得不伫足聆听。人们口中所描述的龙一个比一个高大威猛。沃特爵士听闻之后,差点没立刻掉转马头,返回自己的大本营去。可是自己的王国里不允许有恶龙出没,又是偷羊,又是喷火,又是偷吃别人的早餐。作为骑士,他就是硬着头皮也得继续前行。
  中午时分,沃特爵士来到一处可疑的山洞旁,洞口处堆放着一些煤灰,显然,这里有龙潜伏的迹象。
  沃特爵士立刻从马上下来。“喂!”他冲着洞里喊了一声,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喂!”他又喊了一声。
  这时,洞里传来扑通一声响,什么东西正躲在里面。可是会是谁呢?里面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清。
  沃特爵士蹑手蹑脚地向洞里走去。没走多久,他就看见漆黑的洞里亮起了两盏绿灯,接着唰的一下变成了四盏,然后又变成了六盏。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些灯全是眼睛呀,在黑暗里眨巴眨巴地发出亮光。
  難道是长着三颗脑袋的龙?想到这儿,沃特爵士不禁吓得往后退。那些眼睛却向他逼近。他不得不再往后退,眼睛们又向前跟随着他。一眨眼的工夫,三个绿眼珠的龙宝宝便憨憨地站到了他的面前。
  龙宝宝们一个个看起来倒是萌蠢可爱,但它们可能都是些危险的家伙呢。不过,保护弱小是骑士的职责。沃特爵士将手伸进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三块果酱三明治。
  龙宝宝们一见有吃的,欢快地蹦跳过来,扑哧扑哧地喷着鼻息。它们瞪着大眼睛,仰起了鼻子,纷纷躺下来依偎在沃特爵士的身旁。沃特爵士手中只剩下最后一块三明治了,他本来想留给自己吃,可是瞧了瞧身边可爱的龙宝宝们,他大有母爱泛滥成灾的感觉,最终把三明治分成了三份,喂给了这三个饥肠辘辘的小家伙。
  沃特爵士还细致入微地将他的钝长矛放远一点,以免伤到龙宝宝们。他靠墙而坐,一个龙宝宝吃饱之后,枕着他的腿呼呼大睡。另外两个则倚着他的盾牌蜷成一团。
  沃特爵士心知肚明,自己不能久留。哪里有宝宝,哪里就有妈妈。可是之前的寻龙之路实在太过遥远,他现在呀,是又饿又乏,哈欠一个连着一个。很快,洞里响起了一片呼噜声。
  一声巨大的吼叫由远及近地传来,震得洞穴也跟着抖了三抖。沃特爵士睁开迷蒙的眼睛,一下子目瞪口呆。原来,龙妈妈正朝他杀气腾腾地奔来。她张开大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沃特爵士惊恐得紧闭双眼,他很快就要被喷出来的一口火烤成肉干了。
  “妈妈!”盾牌边传来一声稚嫩的声音。“妈妈!”“妈妈!”接着,又传来两声亲昵的呼唤。
  当三个龙宝宝争先恐后对着妈妈叽里咕噜地讲述的时候,整个洞穴里响起了呜里哇啦的回声。沃特爵士耳朵里一片混乱,只听清了“好骑士”“朋友”,以及“果酱三明治”几个词语。
  龙妈妈不再咄咄逼人,她马上闭上了嘴巴,从头到脚打量着沃特爵士。
  沃特爵士微笑地看着她,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这个念头绝对跟人龙搏斗没有丝毫关系。“也许我们可以合作,一起做点事情。”他提议道。
  很快,他和龙妈妈达成了一个友好协议。
  这些天,沃特爵士有了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为龙族的家长们开办一个幼儿园。龙宝宝们既可以在护城河里嬉水玩耍,也可以从高高的塔楼上盘旋飞行,还可以在院子里大口大口地嚼着果酱三明治。作为回报,龙妈妈们则必须遵守几条简单规则:一、不准偷农场里的动物;二、不准喷火烧庄稼;三、不准偷吃别人的早餐。
  现在,王国里所有人都一致称赞沃特爵士是一位好骑士,即使他的铠甲是锈迹斑斑的,他的长矛是钝头钝脑的,还有他那匹无比忠诚的老马已经年迈到步子都快挪不动了。
  当一名骑士被大家爱戴和推崇为驯龙高手时,你说,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还用得着在乎吗?
  发稿/庄眉舒
  插图/崔江
其他文献
尊敬的小静老师和贴心的闹闹:  你们好!  一直以来,我什么都好,就是怕写作文和阅读。一个简单的作文题目憋上好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后来,我买了一些作文指導书,却都觉得不太有效,不由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恐怕永远都写不好作文了。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哥哥推荐我阅读《我爱写作文》,于是我先借了一本看看。没想到一打开这本杂志,一个个生动的句子和美妙的词语,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我的脑海。立刻,我订阅了这本杂志,
期刊
荸荠是家乡常见的植物,与水为邻。  扁圆的小身子,顶着一瓣浅黄色的尖芽,如少年时我家小妹扎着的冲天辫,质朴中自有一份俏皮。“小红碗,装白饭,埋在土里不得烂。”这是流行在江南农家的谜语,它的答案就是荸荠。简单质朴的谜语包含着人们对荸荠的深情挚爱。  印象中,荸荠与水稻亲密无间,咫尺相伴,又互不相干。荸荠喜浅水,正好借着水稻田的水。荸荠叶绿,类似水稻,只是水稻是扁平的,荸荠是圆形的,细长如葱,叶中空,
期刊
许多年前,安第斯山居住着一个冷酷的女巫。整个夏天她都睡觉,等到雪花落下来的时候,她便满心欢喜地醒来。因为冬天是她获取猎物和大吃大喝的季节。  她倚靠着某种魔法,可以把孩子们一个个地吸引到自己身边。究竟是何种魔法,无人知晓。实际上,她有一个魔球,一个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球。她把球放在孩子们玩的地方,大人们却从来看不到。  有一天,一对小兄妹在湖边玩耍,看到了一座小山脚下的魔球。魔球鲜艳漂亮的外形吸引
期刊
在烹饪这码事上,有些细节,父母是很坚持的。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比如说,处理辣椒和蒜头,他们不喜欢用搅拌机代劳。辣椒,必须用传统的杵臼,一下一下用力地舂;蒜头,必须用大大的菜刀,一下一下重重地剁。父亲说,辣椒和蒜头,都不能舂得、剁得太大或太细,必须粗中有细而细中有粗,咀嚼时,这里那里尝及一些小小的颗粒,辣味和辛味才能像涟漪一样,一圈圈
期刊
情人节快要到了,人们都在准备着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赠送礼物。  这也是我们这帮顽皮少年搞恶作剧的好时机。我们商定这一次的捉弄对象是海斯太太。  当然,总的来说,海斯太太还是一位不错的老人,只是每年夏天,我们爬到她家的树上,向她“借”一点浆果,她就冲我们大喊大叫,好像我们是在抢劫银行!  因此,我们的恶作剧既要捉弄了海斯太太,又不能太过分。总之,应该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我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哈,这个玩
期刊
塔米沙在四脚离地、倏地悬浮空中的一刹那,意识到自己被一条龙高高抓起。刚才,她一直在路上溜达,脑子里正构思着一首有关意大利面条的诗歌。不料,一个家伙从云端俯冲而下,浑身长满鼓胀霸气的红色肌肉和锐利无比的鳞片。这条龙拍打着他那双巨大的蝙蝠翼,古铜色的龙爪将塔米沙紧紧钳在掌中,在塔米沙还未想出一个跟扁面条相押韵的词之前,他便扶摇直上云霄。  顿时,脚下距离地面拉开了数千英尺,广阔的森林飞快地从眼前划过,
期刊
在《蒙田随笔》中,蒙田对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集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
期刊
在整个法国,没有比阿纳托生活得更幸福甜蜜、心满意足的老鼠了。他住在一个小小的老鼠村里,离巴黎很近,和他亲爱的妻子杜西堤以及他们的六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保罗和保罗特、克劳德和克劳特、乔治斯和乔治特。  每到傍晚夜幕降临的时候,各家的丈夫和爸爸们就骑上自行车,沿着林荫大道奔向巴黎,忙着给他们的家人寻找食物。一旦抵达城市,他们就通过纵横交错的秘密通道进入到城里人的房子里,这些通道只有他们
期刊
饺子,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更是年味儿的缔造者。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这是北方人对饺子的评价。饺子不是山珍海味,却有美味的内在。  饺子有其简单的工艺。饺子只要用面粉、馅料、水便可制成。它不像月饼那样有复杂的花纹,不像粽子那样需要反复缠绕。它只需要一捏一合便成形,是物美价廉的食品。  饺子有其鲜美的滋味。轻轻蘸一点调味料,将整个饺子放入嘴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先有一股调味料(视个
期刊
郑媛媛坐地铁上学,正好遇到小胖,便向他打招呼:“哟,一大早就遇到个‘铁观音’。”  “什么‘铁观音’?”小胖一脸茫然。  鄭媛媛指指小胖的手机,“就是在地铁上看抖音的人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