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化,而最终的目的在于践行。这就需要以“问题”为先导,并贯穿始终,通过指导阅读教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探究和感悟,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创设情景;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学法指导;问法指导;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62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传递关于道德知识,培养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与发展道德情感,更要有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践行道德,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对课本知识的探究、没有体验是很难做到的。经一轮“体验·探究·感悟”南平市级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景,体验生活,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体验。什么是体验呢?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感受,强调主体亲自去做、去经历。体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设情景的体验,如讲故事、问题情景、材料展示、阅读感悟等。这类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用在导入新课中。一类是实践体验,如社会实践调查、主题探究等,这类体验主要是用于对探究的课本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感悟、提升最终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这类体验后文中将有具体阐述。
在导入新课中,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产生共鸣,那么给出的假设情景材料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 情景材料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2. 情景材料所应揭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 情景材料要找能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子。
创设学生体验的假设情景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趣”入境,吸引目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但凡讲到故事、生活趣事,尤其是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学生基本上都瞪大双眼,仔细听讲,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以故事、传说、生活趣事、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情景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情绪的分类与变化一框题教学时,笔者就运用了以“趣”入境的方式。上课前,笔者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很神秘地告诉同学们:“刚才我在校门口捡到这一百元钱。”,同学们马上惊呼:“哇噻,老师你运气太好了。”惊喜之色溢于言表。当笔者想用这一百元买东西时,店老板却告诉我说,“这是一张假币。”,“嗨……、唉……”同学们失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几个就近的学生还站起来,摸了摸该纸币,带一丝惊愕的神色说:“那老板该不会是骗你的吧!”。此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捡到纸币的真假、能否归个人使用,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因为这张纸币它本来就是我自己的。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刚才同学们由于受该纸币真假的影响,情绪都有什么变化,而这些情绪的合理控制与调节对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益处。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2)以“疑”入境,设置悬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疑问悬念材料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笔者设置情境:“同学们,前不久我们镇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家住后街的李老汉死后,留下了一笔价值不小的遗产,有两栋房子、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存款,他的几个子女和李老汉的亲妹妹为争夺遗产,最后发展到亲兄弟大打出手。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可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致爱亲朋呀,为了一点遗产就拳脚相向,至于吗?他们其实应该怎么办呢?”。当学生被事件深深吸引,情不自禁产生探究欲望时,笔者趁势指出,“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框题内容,你就能帮助解决李老汉的家庭纠纷,更重要的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从容应对。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3)以“情”入境,引起共鸣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品德课正是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感人故事,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如讲“难报三春晖”时,笔者就运用案例:“现在独身子女多,玩具也多,有一个顽皮、自以为是的孩子玩腻了所有的东西,于是母亲问其孩子还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的心,’母亲毫不犹豫挖出了自己的心,孩子拿着心高兴地去玩了,一不小心,孩子摔了一跤,这时,这个破碎的心说到:‘孩子,你摔着了吗?’”。这样的例子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被这个例子深深打动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们感受到过父母对你们的爱吗?你们又是如何对待你们的父母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这样也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激活学生内驱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假设情景的体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距离,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就源于生活,增加亲近感,也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树立了自信。
二、抓住问题,探究真知,积极探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包含了学生对课文真切和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困惑。“问”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究的钥匙。没有“问”,不敢“问”,不善“问”,最终将泯灭他们问难质疑的欲望,丧失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成功导入新课后,笔者认为:以“问题”为先导,并贯穿始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围绕教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要使学生能提问,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首先,给学生分析教材结构。新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上是:“标题——事例——正文——相关链接”,每一个标题就是该标题下“事例——正文以及相关链接”的中心;事例即假设情景材料往往是围绕它下面的正文来设计的;事例后往往会出现一、二个,甚至多个的问题。在认真阅读完正文的基础上,也许你就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正文就是我们要学习、探究的理论知识;有的还附上相关链接或名人名言。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阐述、升华该标题内容。每个框题内容基本上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
关键词:创设情景;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学法指导;问法指导;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62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传递关于道德知识,培养发展道德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与发展道德情感,更要有道德行为,使学生学会践行道德,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对课本知识的探究、没有体验是很难做到的。经一轮“体验·探究·感悟”南平市级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景,体验生活,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体验。什么是体验呢?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感受,强调主体亲自去做、去经历。体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设情景的体验,如讲故事、问题情景、材料展示、阅读感悟等。这类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用在导入新课中。一类是实践体验,如社会实践调查、主题探究等,这类体验主要是用于对探究的课本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感悟、提升最终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这类体验后文中将有具体阐述。
在导入新课中,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产生共鸣,那么给出的假设情景材料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 情景材料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2. 情景材料所应揭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 情景材料要找能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子。
创设学生体验的假设情景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趣”入境,吸引目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但凡讲到故事、生活趣事,尤其是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学生基本上都瞪大双眼,仔细听讲,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以故事、传说、生活趣事、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情景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情绪的分类与变化一框题教学时,笔者就运用了以“趣”入境的方式。上课前,笔者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很神秘地告诉同学们:“刚才我在校门口捡到这一百元钱。”,同学们马上惊呼:“哇噻,老师你运气太好了。”惊喜之色溢于言表。当笔者想用这一百元买东西时,店老板却告诉我说,“这是一张假币。”,“嗨……、唉……”同学们失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几个就近的学生还站起来,摸了摸该纸币,带一丝惊愕的神色说:“那老板该不会是骗你的吧!”。此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捡到纸币的真假、能否归个人使用,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因为这张纸币它本来就是我自己的。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刚才同学们由于受该纸币真假的影响,情绪都有什么变化,而这些情绪的合理控制与调节对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益处。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2)以“疑”入境,设置悬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疑问悬念材料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笔者设置情境:“同学们,前不久我们镇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家住后街的李老汉死后,留下了一笔价值不小的遗产,有两栋房子、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存款,他的几个子女和李老汉的亲妹妹为争夺遗产,最后发展到亲兄弟大打出手。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可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致爱亲朋呀,为了一点遗产就拳脚相向,至于吗?他们其实应该怎么办呢?”。当学生被事件深深吸引,情不自禁产生探究欲望时,笔者趁势指出,“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框题内容,你就能帮助解决李老汉的家庭纠纷,更重要的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从容应对。这样就顺利地导入新课。
(3)以“情”入境,引起共鸣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品德课正是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感人故事,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如讲“难报三春晖”时,笔者就运用案例:“现在独身子女多,玩具也多,有一个顽皮、自以为是的孩子玩腻了所有的东西,于是母亲问其孩子还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的心,’母亲毫不犹豫挖出了自己的心,孩子拿着心高兴地去玩了,一不小心,孩子摔了一跤,这时,这个破碎的心说到:‘孩子,你摔着了吗?’”。这样的例子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被这个例子深深打动时,笔者趁势指出,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们感受到过父母对你们的爱吗?你们又是如何对待你们的父母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这样也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激活学生内驱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假设情景的体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距离,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就源于生活,增加亲近感,也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树立了自信。
二、抓住问题,探究真知,积极探索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包含了学生对课文真切和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困惑。“问”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究的钥匙。没有“问”,不敢“问”,不善“问”,最终将泯灭他们问难质疑的欲望,丧失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成功导入新课后,笔者认为:以“问题”为先导,并贯穿始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围绕教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要使学生能提问,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首先,给学生分析教材结构。新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上是:“标题——事例——正文——相关链接”,每一个标题就是该标题下“事例——正文以及相关链接”的中心;事例即假设情景材料往往是围绕它下面的正文来设计的;事例后往往会出现一、二个,甚至多个的问题。在认真阅读完正文的基础上,也许你就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正文就是我们要学习、探究的理论知识;有的还附上相关链接或名人名言。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阐述、升华该标题内容。每个框题内容基本上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