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尝试通过构建“自主、合作、创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来达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创新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地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过程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失去了自由,这种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令许多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要实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地学习。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其目标中明确规定: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积极思考,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教学服务。这个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初一《艺术》课本第一单元《艺术就在我身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艺术既陌生又熟悉。在他们看来,艺术是非常神圣的、非常高雅的,是遥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和艺术有什么关联。他们眼中的艺术是在舞台上、在电视机里。有的学生甚至说艺术是属于歌唱家的、属于舞蹈家的、属于画家的。“艺术”对他们来说,的确很陌生。但是他们也知道舞蹈、唱歌、画画都是一门艺术,“艺术”对他们来说又很熟悉。他们对艺术的了解太狭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我顺着他们的话题问了台前的几位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留不同的发型,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我认为这样好看。我便抓住“好看”二字为他们讲解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艺术,下面的同学茅塞顿开。接着再帮助他们去发现他们身边的艺术,结果,他们对“艺术”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消除了他们的疑惑和恐惧心理。
二、点拨导思——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整合学生已探索的信息和质疑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问题进行细琢细磨,并积极地搜集资料和信息,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多边对话、思辨、争论,抓住主要问题,集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如我在教授《音乐与数》一单元时,基本上就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的。不仅如此,我还让他们去研究和发现音乐中隐形的音乐与数的关系,通过他们的计算得出结论:一段音乐的情绪高潮往往是出现在“黄金分割”点附近。为了让他们了解艺术作品中的比例问题,在他们欣赏美术作品时,我让学生自己去丈量、去计算,从而让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数的各种关系。
三、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音乐创作更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组际间的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让成员去大胆想象、构思和创造,便可创造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作品来。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在性质上最本质的含义是: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创新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地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过程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失去了自由,这种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令许多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要实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地学习。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其目标中明确规定:改变以往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积极思考,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教学服务。这个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初一《艺术》课本第一单元《艺术就在我身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艺术既陌生又熟悉。在他们看来,艺术是非常神圣的、非常高雅的,是遥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和艺术有什么关联。他们眼中的艺术是在舞台上、在电视机里。有的学生甚至说艺术是属于歌唱家的、属于舞蹈家的、属于画家的。“艺术”对他们来说,的确很陌生。但是他们也知道舞蹈、唱歌、画画都是一门艺术,“艺术”对他们来说又很熟悉。他们对艺术的了解太狭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我顺着他们的话题问了台前的几位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留不同的发型,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我认为这样好看。我便抓住“好看”二字为他们讲解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艺术,下面的同学茅塞顿开。接着再帮助他们去发现他们身边的艺术,结果,他们对“艺术”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消除了他们的疑惑和恐惧心理。
二、点拨导思——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整合学生已探索的信息和质疑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问题进行细琢细磨,并积极地搜集资料和信息,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多边对话、思辨、争论,抓住主要问题,集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如我在教授《音乐与数》一单元时,基本上就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的。不仅如此,我还让他们去研究和发现音乐中隐形的音乐与数的关系,通过他们的计算得出结论:一段音乐的情绪高潮往往是出现在“黄金分割”点附近。为了让他们了解艺术作品中的比例问题,在他们欣赏美术作品时,我让学生自己去丈量、去计算,从而让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数的各种关系。
三、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音乐创作更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组际间的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让成员去大胆想象、构思和创造,便可创造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作品来。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以用专业意识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学生。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在性质上最本质的含义是: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