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阐述的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经典含义,对当今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年龄小的幼儿园,还是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后,有一些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知识面窄,不适合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笔者以“竹竿”民间体育游戏为例,谈谈思考。
一、抓时机
实践证明,把握启发式指导的最佳时机,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指导的时间和介入时机合适,会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悟空耍金箍棒》中,幼儿自己尝试两手交替转动“竹棒”,让“竹棒”朝同一方向旋转起来。幼儿A右手握住“竹棒”顺时针转90度,“金箍棒”就掉了下来。尝试几次后,仍不成功,于是换成左手转动,仍然失败,这时A左顾右盼,像个泄气的气球,拿起“竹棒”在空中乱舞。教师立足在远处观察,但是没有关注到A探索失败的情况,只发现了A后来神情游离的学习状态。教师赶紧跑过来,批评了A的行为并将怎么耍金箍棒的要点直接告知。
蔡元培主张“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可见,教师应把幼儿推在前面,让其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探索新知识。案例中的教师能把幼儿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当幼儿经过多种尝试、思考和探究仍无法掌握知识点时,教师却没有抓住幼儿思维受阻的这个关键时机,最后教师为了省心,简单地进行灌输技巧,这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的理念就背道而驰了。由此可见,当幼儿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集中,思维紧张又活跃的境界时,教师可适当介入,采用提问、对比、联想等方式启发、诱导,同时留给幼儿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幼儿在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之感。
二、重观察
教师只有能明白幼儿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幼儿的“愤、悱”之处,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而只有通过教师“火眼金睛”的观察,才能获得关键信息。因此,观察就成为启发式指导的首要条件。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竹竿舞》中,4人一组练习竹竿舞,两人抖竹竿,另两人在竹竿上跳,按照“合合开,开开合”的口令有规律地跳动着。其中有3组团队的舞者在跳到“开开合”的口令时就会被竹竿绊住脚,时间大概过了5分钟,这几个团队无法流畅地进行下去。教师见了立刻让练习停下,组织幼儿提问和讨论,帮助幼儿挖掘、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请正确的幼儿示范讲解,最终这3组小团体也能够有规律地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
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幼儿,幼儿处于自流放羊的局面,而有的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幼儿的动态表现,发现错误或问题能够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如案例中的教师,就能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站在群体之外观察到几个团体的共性问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帮助,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師还要学会定点、定人观察的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控局面。定点观察时要观察在某个体育区域,哪些游戏或器材是受幼儿喜欢的?幼儿的兴趣爱好是哪些?幼儿是怎么有创造性地玩的?幼儿的技巧或水平达到了什么高度?……便于教师思考接下来的提升点在何处,应给予怎样的启发指导。定人观察时要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现在的新任务下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是怎样的?合作交往能力怎样?学习的主动性如何?……便于教师思考介入的时机和应给予怎样的启发诱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观察和了解到幼儿的感受需求,才能打好“适时介入”和“有效指导”这场仗。
三、明要求
现在的一些教学现场,教师在指导时提出的要求比较含糊,关键点不明确。这就使幼儿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无的放矢,抓不住学习的核心要领,处于无序的状态。
中班民间体育游戏《骑竹马》中,教师简单提出要求:大家看老师是怎么骑竹马的,小眼睛要仔细看哦!然后教师开始示范动作。幼儿有的能领悟到动作要领,大部分幼儿还是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动作要领。有的幼儿跨上竹棒两只脚一起往前蹦跳,有的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身体协调性很差,一瘸一拐的,真是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
从案例中发现,教师简单的提示和含糊的要求,使幼儿不知道主要观察教师的什么部位,是身体姿态?手部动作?还是腿部动作?有的甚至只是像看戏一样走马观花,在头脑里没有形成正确的动作影像。幼儿漫无目的的观察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启发示范时要有明确的要求,给幼儿有指向性的观察说明,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要求,按正确的动作去探究、去行动。如:引导幼儿先看教师的手抓住哪里?脚怎么跨过竹竿?两只脚怎样一前一后跑跳?身体怎么弯曲?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经过这些提示幼儿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观察、分析和讨论,最终掌握運动技能。
四、重差异
幼儿之间在兴趣、性格、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保护弱小幼儿的自尊进行启发式指导。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穿越侏罗纪》中,教师让幼儿自主探索跳过一定距离的两根竹棒,少量能力强的幼儿能够探索出利用助跑跨跳就能成功地跳过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竹棒,而大部分幼儿还在努力地尝试用立定跳远的方式跳过竹竿,当然,大部分不成功,即使跳过的也非常吃力。教师及时利用优质资源引发幼儿向同伴学习,帮助他们总结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跑、跑、跑、跑、跳!在练习阶段,幼儿掌握了基本动作技巧。但是跨跳的核心技术,很多幼儿掌握不了。所以在提升难度阶段,教师布置了一条距离和高度较难的场地,超出了一些能力弱幼儿的水平,幼儿就此败阵下来。
案例中的教师能够抓取差异优质资源进行启发指导,引发幼幼互动。但是纵观整个活动,教师的眼里只有“好幼儿”,对能力弱的幼儿持不关心、不关注的态度。教师完全可以巧妙地铺设两条宽度和高度不同的道路,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挑战不同难度的障碍,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保护弱小幼儿的自尊,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指导时,既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尊重差异,又要因材施教,抓住资源,引发互学。
一、抓时机
实践证明,把握启发式指导的最佳时机,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指导的时间和介入时机合适,会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悟空耍金箍棒》中,幼儿自己尝试两手交替转动“竹棒”,让“竹棒”朝同一方向旋转起来。幼儿A右手握住“竹棒”顺时针转90度,“金箍棒”就掉了下来。尝试几次后,仍不成功,于是换成左手转动,仍然失败,这时A左顾右盼,像个泄气的气球,拿起“竹棒”在空中乱舞。教师立足在远处观察,但是没有关注到A探索失败的情况,只发现了A后来神情游离的学习状态。教师赶紧跑过来,批评了A的行为并将怎么耍金箍棒的要点直接告知。
蔡元培主张“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可见,教师应把幼儿推在前面,让其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探索新知识。案例中的教师能把幼儿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当幼儿经过多种尝试、思考和探究仍无法掌握知识点时,教师却没有抓住幼儿思维受阻的这个关键时机,最后教师为了省心,简单地进行灌输技巧,这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的理念就背道而驰了。由此可见,当幼儿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集中,思维紧张又活跃的境界时,教师可适当介入,采用提问、对比、联想等方式启发、诱导,同时留给幼儿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幼儿在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之感。
二、重观察
教师只有能明白幼儿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幼儿的“愤、悱”之处,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而只有通过教师“火眼金睛”的观察,才能获得关键信息。因此,观察就成为启发式指导的首要条件。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竹竿舞》中,4人一组练习竹竿舞,两人抖竹竿,另两人在竹竿上跳,按照“合合开,开开合”的口令有规律地跳动着。其中有3组团队的舞者在跳到“开开合”的口令时就会被竹竿绊住脚,时间大概过了5分钟,这几个团队无法流畅地进行下去。教师见了立刻让练习停下,组织幼儿提问和讨论,帮助幼儿挖掘、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请正确的幼儿示范讲解,最终这3组小团体也能够有规律地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
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幼儿,幼儿处于自流放羊的局面,而有的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幼儿的动态表现,发现错误或问题能够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如案例中的教师,就能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站在群体之外观察到几个团体的共性问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帮助,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師还要学会定点、定人观察的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控局面。定点观察时要观察在某个体育区域,哪些游戏或器材是受幼儿喜欢的?幼儿的兴趣爱好是哪些?幼儿是怎么有创造性地玩的?幼儿的技巧或水平达到了什么高度?……便于教师思考接下来的提升点在何处,应给予怎样的启发指导。定人观察时要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现在的新任务下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是怎样的?合作交往能力怎样?学习的主动性如何?……便于教师思考介入的时机和应给予怎样的启发诱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观察和了解到幼儿的感受需求,才能打好“适时介入”和“有效指导”这场仗。
三、明要求
现在的一些教学现场,教师在指导时提出的要求比较含糊,关键点不明确。这就使幼儿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无的放矢,抓不住学习的核心要领,处于无序的状态。
中班民间体育游戏《骑竹马》中,教师简单提出要求:大家看老师是怎么骑竹马的,小眼睛要仔细看哦!然后教师开始示范动作。幼儿有的能领悟到动作要领,大部分幼儿还是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动作要领。有的幼儿跨上竹棒两只脚一起往前蹦跳,有的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身体协调性很差,一瘸一拐的,真是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
从案例中发现,教师简单的提示和含糊的要求,使幼儿不知道主要观察教师的什么部位,是身体姿态?手部动作?还是腿部动作?有的甚至只是像看戏一样走马观花,在头脑里没有形成正确的动作影像。幼儿漫无目的的观察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启发示范时要有明确的要求,给幼儿有指向性的观察说明,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要求,按正确的动作去探究、去行动。如:引导幼儿先看教师的手抓住哪里?脚怎么跨过竹竿?两只脚怎样一前一后跑跳?身体怎么弯曲?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经过这些提示幼儿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观察、分析和讨论,最终掌握運动技能。
四、重差异
幼儿之间在兴趣、性格、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保护弱小幼儿的自尊进行启发式指导。
大班民间体育游戏《穿越侏罗纪》中,教师让幼儿自主探索跳过一定距离的两根竹棒,少量能力强的幼儿能够探索出利用助跑跨跳就能成功地跳过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竹棒,而大部分幼儿还在努力地尝试用立定跳远的方式跳过竹竿,当然,大部分不成功,即使跳过的也非常吃力。教师及时利用优质资源引发幼儿向同伴学习,帮助他们总结了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跑、跑、跑、跑、跳!在练习阶段,幼儿掌握了基本动作技巧。但是跨跳的核心技术,很多幼儿掌握不了。所以在提升难度阶段,教师布置了一条距离和高度较难的场地,超出了一些能力弱幼儿的水平,幼儿就此败阵下来。
案例中的教师能够抓取差异优质资源进行启发指导,引发幼幼互动。但是纵观整个活动,教师的眼里只有“好幼儿”,对能力弱的幼儿持不关心、不关注的态度。教师完全可以巧妙地铺设两条宽度和高度不同的道路,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挑战不同难度的障碍,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保护弱小幼儿的自尊,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指导时,既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尊重差异,又要因材施教,抓住资源,引发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