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流的情况:
师:课前布置了大家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请大家拿出来互相分享。
生1:周恩来总理字翔宇,生于1898年3月5日,卒于1976年1月8日。
生2: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他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第二天便去世了,他在不满一周岁时就由过继叔父抚养他。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生3:总理逝世时,我们拿了总理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在基辛格访华前夕我们一再陈述总理才同意穿的那身衣服,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总理侧身坐在单人沙发椅里照的那张相片上的衣服。负责整容的韩医生一接过去就皱起了眉头:“还有没有新的衣服?”他沉下脸来问。“没了。这是最新的一件……”“你们怎么搞的?啊!”韩医生发火了,朝我们瞪起了眼睛:“为什么早没准备好?我不是告诉你们准备了吗?我垂下了头,难过地说:“我跟小高商量过,尊重他一生的习惯和喜好。大姐也同意我们的选择,总理最后几年一直是穿这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总理穿的也是这件衣服。(学生一字不漏地将资料念了一遍,没有进行归纳)
生4:“我这里。没什么事了……”总理缓缓地,声若游丝地说:“我,一个人,你们……管全局,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又昏迷过去。这是他一生讲出的最后一句话。(“声若游丝”的话语却让该生读得“铿锵有力”)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述的是周总理的遗体送往北京八宝山火化、当他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前往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事。全文基调低沉,充满着浓浓的哀思。资料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先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有个了解,从而在心中对总理产生崇敬之情,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资料的内容,领悟了资料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深受感染,更好地体会这种哀伤和悲痛之情,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从上述学生对资料的介绍情况来看,无外乎都只是把所收集来的资料照本宣科,甚至有时会有好多字不懂读。学生1所介绍的是总理的出生和病逝时间,学生2所介绍的是总理小时候的事情,这两点资料都不是重点内容。后两个学生所介绍的资料虽能突出总理的伟大,但交流时却不分轻重,并且没有好好领悟,导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首先,收集资料时,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有关的资料不分轻重全部下载或摘抄,更没有仔细阅读。
其次,交流资料时,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任由学生念有关的文字资料,对和课文结合紧密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赞赏,对和课文联系不大的资料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
看来,单有资料的收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精心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用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创造精彩。
1 收集资料重要,处理资料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但资料收集后,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资料,利用资料。首先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认真查找有关总理的资料,筛选出重要的,然后仔细阅读,与资料进行对话,理解资料内容,加以咀嚼内化。如生2所介绍的内容虽都和总理有关,但这些资料都很平常,不能打动人。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应当立刻引导学生处理资料:“看来课前你们还是认真查找了资料,但你们所找到的这些资料感动你了吗?能体现出总理伟大的人格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这样一发问,学生稍做思考体会之后自然就知道了所交流的并非重点。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课前收集资料后,大家应当进行认真筛选,选最感动的说。”经过这样点拨引导,学生既懂得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收集资料、课外学习的方法。
2 交流资料重要,引导概括更重要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交流资料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话说。如上述案例,生3交流韩医生在为总理替换衣服时却找不着一件新衣服而生气,体现了总理生活的简朴。片断中以人物的对话交流为主。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样处理后,学生就会分辨出人物之间的对话不是重要的,可以简略地说成:“总理逝世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拿了他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和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最新的一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穿的也是这件衣服。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样概括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创设出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要让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服务于语文学习,要让资料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亮点,那么就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交流,交流好才是真的好。
师:课前布置了大家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请大家拿出来互相分享。
生1:周恩来总理字翔宇,生于1898年3月5日,卒于1976年1月8日。
生2: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他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第二天便去世了,他在不满一周岁时就由过继叔父抚养他。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生3:总理逝世时,我们拿了总理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在基辛格访华前夕我们一再陈述总理才同意穿的那身衣服,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总理侧身坐在单人沙发椅里照的那张相片上的衣服。负责整容的韩医生一接过去就皱起了眉头:“还有没有新的衣服?”他沉下脸来问。“没了。这是最新的一件……”“你们怎么搞的?啊!”韩医生发火了,朝我们瞪起了眼睛:“为什么早没准备好?我不是告诉你们准备了吗?我垂下了头,难过地说:“我跟小高商量过,尊重他一生的习惯和喜好。大姐也同意我们的选择,总理最后几年一直是穿这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总理穿的也是这件衣服。(学生一字不漏地将资料念了一遍,没有进行归纳)
生4:“我这里。没什么事了……”总理缓缓地,声若游丝地说:“我,一个人,你们……管全局,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又昏迷过去。这是他一生讲出的最后一句话。(“声若游丝”的话语却让该生读得“铿锵有力”)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述的是周总理的遗体送往北京八宝山火化、当他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前往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事。全文基调低沉,充满着浓浓的哀思。资料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先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有个了解,从而在心中对总理产生崇敬之情,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资料的内容,领悟了资料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深受感染,更好地体会这种哀伤和悲痛之情,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从上述学生对资料的介绍情况来看,无外乎都只是把所收集来的资料照本宣科,甚至有时会有好多字不懂读。学生1所介绍的是总理的出生和病逝时间,学生2所介绍的是总理小时候的事情,这两点资料都不是重点内容。后两个学生所介绍的资料虽能突出总理的伟大,但交流时却不分轻重,并且没有好好领悟,导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首先,收集资料时,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有关的资料不分轻重全部下载或摘抄,更没有仔细阅读。
其次,交流资料时,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任由学生念有关的文字资料,对和课文结合紧密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赞赏,对和课文联系不大的资料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
看来,单有资料的收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精心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用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创造精彩。
1 收集资料重要,处理资料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但资料收集后,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资料,利用资料。首先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认真查找有关总理的资料,筛选出重要的,然后仔细阅读,与资料进行对话,理解资料内容,加以咀嚼内化。如生2所介绍的内容虽都和总理有关,但这些资料都很平常,不能打动人。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应当立刻引导学生处理资料:“看来课前你们还是认真查找了资料,但你们所找到的这些资料感动你了吗?能体现出总理伟大的人格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这样一发问,学生稍做思考体会之后自然就知道了所交流的并非重点。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课前收集资料后,大家应当进行认真筛选,选最感动的说。”经过这样点拨引导,学生既懂得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收集资料、课外学习的方法。
2 交流资料重要,引导概括更重要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交流资料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话说。如上述案例,生3交流韩医生在为总理替换衣服时却找不着一件新衣服而生气,体现了总理生活的简朴。片断中以人物的对话交流为主。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样处理后,学生就会分辨出人物之间的对话不是重要的,可以简略地说成:“总理逝世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拿了他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和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最新的一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穿的也是这件衣服。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样概括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创设出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要让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服务于语文学习,要让资料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亮点,那么就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交流,交流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