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引导 有效交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流的情况:
  师:课前布置了大家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请大家拿出来互相分享。
  生1:周恩来总理字翔宇,生于1898年3月5日,卒于1976年1月8日。
  生2: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他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第二天便去世了,他在不满一周岁时就由过继叔父抚养他。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生3:总理逝世时,我们拿了总理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在基辛格访华前夕我们一再陈述总理才同意穿的那身衣服,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总理侧身坐在单人沙发椅里照的那张相片上的衣服。负责整容的韩医生一接过去就皱起了眉头:“还有没有新的衣服?”他沉下脸来问。“没了。这是最新的一件……”“你们怎么搞的?啊!”韩医生发火了,朝我们瞪起了眼睛:“为什么早没准备好?我不是告诉你们准备了吗?我垂下了头,难过地说:“我跟小高商量过,尊重他一生的习惯和喜好。大姐也同意我们的选择,总理最后几年一直是穿这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总理穿的也是这件衣服。(学生一字不漏地将资料念了一遍,没有进行归纳)
  生4:“我这里。没什么事了……”总理缓缓地,声若游丝地说:“我,一个人,你们……管全局,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又昏迷过去。这是他一生讲出的最后一句话。(“声若游丝”的话语却让该生读得“铿锵有力”)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述的是周总理的遗体送往北京八宝山火化、当他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前往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事。全文基调低沉,充满着浓浓的哀思。资料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先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有个了解,从而在心中对总理产生崇敬之情,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资料的内容,领悟了资料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深受感染,更好地体会这种哀伤和悲痛之情,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从上述学生对资料的介绍情况来看,无外乎都只是把所收集来的资料照本宣科,甚至有时会有好多字不懂读。学生1所介绍的是总理的出生和病逝时间,学生2所介绍的是总理小时候的事情,这两点资料都不是重点内容。后两个学生所介绍的资料虽能突出总理的伟大,但交流时却不分轻重,并且没有好好领悟,导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首先,收集资料时,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有关的资料不分轻重全部下载或摘抄,更没有仔细阅读。
  其次,交流资料时,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任由学生念有关的文字资料,对和课文结合紧密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赞赏,对和课文联系不大的资料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
  看来,单有资料的收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精心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用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创造精彩。
  1 收集资料重要,处理资料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但资料收集后,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资料,利用资料。首先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认真查找有关总理的资料,筛选出重要的,然后仔细阅读,与资料进行对话,理解资料内容,加以咀嚼内化。如生2所介绍的内容虽都和总理有关,但这些资料都很平常,不能打动人。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应当立刻引导学生处理资料:“看来课前你们还是认真查找了资料,但你们所找到的这些资料感动你了吗?能体现出总理伟大的人格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这样一发问,学生稍做思考体会之后自然就知道了所交流的并非重点。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课前收集资料后,大家应当进行认真筛选,选最感动的说。”经过这样点拨引导,学生既懂得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收集资料、课外学习的方法。
  2 交流资料重要,引导概括更重要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交流资料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话说。如上述案例,生3交流韩医生在为总理替换衣服时却找不着一件新衣服而生气,体现了总理生活的简朴。片断中以人物的对话交流为主。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样处理后,学生就会分辨出人物之间的对话不是重要的,可以简略地说成:“总理逝世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拿了他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和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最新的一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穿的也是这件衣服。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啊!”这样概括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创设出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要让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服务于语文学习,要让资料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亮点,那么就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交流,交流好才是真的好。
其他文献
在执教《大江保卫战》一文后,学生被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染了,这不禁使我想到了5·12四川大地震。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 多渠道收集抗洪抢险事迹,出一期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l心,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收集有关资料,出一期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让孩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是我的向往,让孩子在我的语文课堂轻松地飞翔是我的追求,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是我的理想。让孩子在语文课堂这一乐园中享受语文是我的幸福!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努力着、探索着。    一、亲近学生,平等对话    人文性,它关注着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侧重于丰富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改善以下一些教师行为。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七色花》等童话故事后,我安排了一次“我与童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
“三八”节(周六)的一天中午,我在吃午饭的时候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他是我班数学课代表林子晶的爸爸。他说他对前几天女儿《每课一练》上的习题有点疑义,想和我交流一下。当时我感到很抱歉,才意识到在周四傍晚的一节数学讲评课上,我对学生的承诺失信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那是“三八”节前的一节数学讲评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与测量》中《每课一练》上的一道习题。题目如下:  1的对面是4: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在学生表现欲都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凸现文本的价值呢?    一、模棱两可即收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提出了:“谈谈你对扬科悲惨命运的看法。”学生马上回答:“因为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穷人没有受到教育,所以只能受苦。”教师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学片段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沟通无极限》教学片段实录——  师:不管你选用怎样的办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一份真诚的心,要真正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这样你就能解开两人之间的小疙瘩。  师:我和班上的一个同学之间也有小疙瘩,今天老师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他进行沟通。好吗?  生:好。  (教师走到一个名叫鹏鹏的男孩身边)  师:我可以读你的日记吗?  (学生点头,教师朗读学生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可见,提出的问题巧妙,时机准确,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盲目提问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二、案例分析  一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预先学习教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习,抑或说预学。教师对这种预学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当前的学案教学模式(其载体是学案)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展开教学,它较好地体现了“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一理念。管窥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学案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加强,学案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化。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同学们在课外和课内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连续背四首,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2.谁愿意背一首有关夏天或池塘或荷花的诗?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3600多首诗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一、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支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为学生准备素材的过程是发挥组织作用的一个很好机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更加有味,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