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拳之要在于悟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n1983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拳集形意、太极、八卦、鹤拳所长,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思想体系充满了哲学内涵。意拳二十世纪40年代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被外界誉为大成拳,大成者是古人专对孔子的赞誉,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后世君主为孔子上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可见意拳在中华武学中的地位。芗斋先生不愿领受大成之名,一是谦虚,二是告诫弟子大成难求。姚宗勋先生是意拳的亚圣,对意拳的发扬光大和传承做出卓越贡献。他用十六字“神游物外,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概括意拳的精髓,可见意拳拳学思想达到的高度。意拳,顾名思义便可知,是讲究意念的拳术。所以说学习意拳光靠身体的苦练,只能事倍功半。训练中思考、揣摩,不断获得感悟是拳术精进的必由之路。我师从姚承光先生,从恩师数年的教导和自身练功中谈一些感悟与成长的关系。
  首先,意拳站桩摸劲要整体去找,先习练前后摸劲,再习练左右摸劲,提高后再习练上下摸劲,逐步进行打乱顺序摸劲,最后再多面力的摸劲,只有这样才是整体的摸劲。起初我只注重上身摸劲,发现发人时威力不大。后来在师傅的引导和启示下,揣摩上下合一、整体摸劲的妙处,功力很快得到提升。接下来,是关于松与慢的体认。初学拳时做试力也慢,但是又僵又紧,始终松不下来,这样的练习方法是错误的。不能真正松下来,在推手、散手时总是被对手借力控制,所以练试力时必须在慢中认真体会自身与外界的“意念关联”,正如宗勋先生说的“好比在空气中游泳”。所以松与慢的有机结合是训练时的一个要点。
  在整体和松活摸劲的基础上,练习高频松紧转换是一个关键。师傅说:“意拳就是极高频率的松紧转换。”我在练习中感悟到高频松紧转换的训练会使肢体反应和动作的突发性明显加快。当然达到拳界前辈所说“不动若处子,一动若山崩”且“持续惊炸”需要长期的体悟和练习。
  关于双掌向前的发力,发力技术要点是:即发力前身体重心是前三后七,发力后是前七后三。原因是发力的过程实质上是身体、重心向前猛然撞击变化的过程,力道是由腿而生,全身向前。正所谓“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这些需要在训练中不断体会、不断感受,做到意念与形体合一,意到力到,力透敌背。
  步法在意拳训练中非常的重要。在摩擦步的基础上,练习前后进退步、环绕步、大步、横走竖撞、变步等步法,对于提高意拳水平的意义前人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常说的“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拳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功力不够,全凭步子凑”等等。在散手训练中的步法与身法水平往往决定着胜负。悟到了各种步法的技巧,练习中做到熟练、自如。
  意拳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练出的东西不完全一样,很正常,这也是意拳的魅力所在。但树根是一个,吸允的营养一样,思想体系一样。随着练拳者感悟的“东西”不断精深,拳术造诣不断精进。遥想芗老与众弟子所创的拳术辉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辈练者虽众,得道者寥寥,振兴意拳任重道远!我们这些刚刚踏入意拳殿堂的后辈当相互激励、锐意进取以无愧先辈之业绩,传承先辈之精神。
  人们说意拳是聪明人练习的拳,这有一定道理。不思考、不动脑筋肯定练不好。悟性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学问是悟出来的。练拳时悟出的“东西”好,水平就高,拳技就精。所以我们说学问之要在于悟,习学意拳更是如此。
其他文献
在2011年首届湖南武术节的比赛现场,一个面目清秀,不满4岁的小朋友引起全场观众的注意。他就是荣获首届湖南武术节武坛神童奖的马伟捷。  2010年8月马伟捷还未满3岁,就随父母前往贵州观摩中美泰拳王争霸赛,在赛前观看美国拳王训练时,他不经意的戴上拳套模仿美国拳王瑞菲尔的动作开始打沙袋,赛后,美国拳王瑞菲尔专程找到马伟捷合影留念。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伟捷会成为真正的武坛新星!  个人简介:  马
期刊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
期刊
“刀剑合璧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十八般兵器中最重要的“刀”和“剑”合并起来练习和使用的一种武术套路。在武术史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有各自的套路,而同时使用“刀”和“剑”的,无论在练武场所还是在书本、戏剧里都未曾见过。也许有人会问:“将两种兵器结合在一起,是奇思妙想,还是有理论根据?”对任何一项创造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奇思妙想,天上就不会出现飞机;而只有奇思妙想而没有理论根据,飞机
期刊
孙闻青先生简介    孙闻青先生一大成拳理论家,文化造诣很高,在传承王芗斋拳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成拳家汤汝琨曾在文中记载:“同学中有孙闻青君,虽较余初习时为迟,但较余再学则早三数年。其人体型甚瘦小,高不过五尺五、六,重亦只稍逾百磅。余初试习单推手时,甚喜择孙君为对手;以其体型差,当较易与之抗衡。殊不意结果则出余所料,渠体型虽小,但对余则控制自如,使余有力而无从施展。不用力则为渠所欺,用力则为
期刊
五尺长度的中华苗刀,悬挂的时候,有一种厚重、神秘、静默、渊博的美。倘被武者挥动演练,灵光出鞘,翠采混漾,那便是林中Ⅱ向箭,夜幕电闪,大河中的激昂浪花……金戈铁马的情怀、势压天下的气概,或磅礴大气,或直取紧跟,一招一式让人心灵震撼,一步一架宛若重构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武术之乡“大把式”  武术,是沧州的魂。清晨,漫步街头,只要有广场,就会有武者的身影。黄发垂髫,舒臂弹腿,震脚惊飞鸟,击掌似鸣雷。
期刊
姚宗勋先生是我国划时代的拳学大师,在意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自1937年,姚宗勋先生从学于王芗斋先生开始,他抱着坚毅不拔、力学精研的治学态度,在站桩摸劲的过程中,他也遇上困难,据姚老先生,后来说:“王老之技力已臻化境,要做什么得什么,信手拈来都可发人丈外,以浑圆力为例,初学者其实并不容易掌握”。但姚老先生把浑圆力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六面力量分开逐步摸劲,最后豁然贯通。  姚宗勋先生在王
期刊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如钢浇铁铸,任人击打无所
期刊
一提起意拳,大家就会不由想起了站桩,意拳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组成,它在健身、技击、寻理趣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它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只讲求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是意拳的一大特点。  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意念诱导,精神假借,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训练方法,使我们的精神与肢体高度协调统一,达到“意到、力到、肢体到”的本能反应,也即是训练我们掌握浑圆
期刊
我从少年时便开始学习各种不同派别的武术,但习武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缺少了什么,我意识到我学的都只长于拳脚,重在招式。  譬如,拳击注重搏斗技巧并能祖当有效地击倒对手,但都只限于肌肉及四肢的运动形式的外部表现。学习拳击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习如何最理想地运用身体,从而能最大限度地爆发每一拳击出的力量。通常,人年纪越大,越无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因为这一切都只关于体力和招式,也因为肌肉和耐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
期刊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桀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