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乡》与《春蚕》的农民父子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乡》的农民父子书写,表达了鲁迅对“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理想的复杂情感。《春蚕》的农民父子书写,寄寓了茅盾“为工农”的革命启蒙理想。两者的农民父子书写都体现了作者的精英意识,流露了知识分子用现代都市文明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欲望。
  关键词:农民父子书写 启蒙 “为人生” “为工农” 精英意识
  鲁迅和茅盾都是善于书写农村题材的大家,他们的名作《故乡》和《春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老通宝和多多头等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并且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民的父子关系。那么两者的农民父子书写有何异同?导致二者差异的原因何在?在这书写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什么动机?
  笔者发现,《故乡》的农民父亲辛苦麻木、老实迷信和恪守等级规矩;农民儿子虽然富有生机活力,但却将会成为明天的“农民父亲”,重复其父亲的命运。《故乡》的农民父子书写,寄寓了鲁迅“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理想,同时也深刻地表明了鲁迅对该启蒙理想的信心的动摇。《春蚕》中的农民父亲与《故乡》中的农民父亲大同小异,但农民儿子却不会重复其父亲的命运,而是有了思想觉悟和反抗意识。《春蚕》的农民父子书写,寄寓了茅盾“为工农”的革命启蒙理想,表明了茅盾对该启蒙理想的信心与乐观态度。两者的农民父子书写,表面上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流露了作者的精英意识,是知识分子用现代都市文明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欲望的体现。
  一、农民父亲与农民儿子
  《故乡》的少年闰土懂得在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知道贝壳和跳鱼儿等“迅哥儿”所不知道的事物,看得见“院子高墙外的天空”,是“迅哥儿”崇拜的对象。如果说作为农民儿子的闰土,是一个活泼机灵、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那么,作为农民父亲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借助长大后的“迅哥儿”的眼睛,我们看到这样的中年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1}
  身为人父的闰土,见到童年好友“迅哥儿”,却是态度恭敬地喊出一句“老爷!”然后拖出躲在身后的儿子给“老爷”磕头。他认为如今的自己已不是小孩,就该“懂事”,讲“规矩”。面对“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他“像一个木偶人了”{3}。“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他拣了香炉和烛台。可见,身为父亲的农民闰土老实麻木、恪守封建等级规矩,把人生希望寄托于神灵,已经失去了儿时的生机与活力,变成如其父亲一般的传统农民,从“迅哥儿”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沦为其同情、可怜的对象。
  闰土的儿子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4}水生在“我”家的表现,与闰土少年时在“我”家的表现如出一辙,水生和宏儿的表现一如当年的闰土和“我”,这些暗示着他们将重复闰土和“我”——父辈的命运,长大的水生将会像他的父亲闰土一样失去生机与活力,变得愚昧落后。
  《春蚕》的农民父亲老通宝“是规矩人”{5},一辈子都幻想着能靠勤劳苦干来改善家庭处境。他“要求儿女安分做事、规矩做人,绝不允许滋生半点叛逆思想”{6},盲目地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迷信因果报应。面对骤变的时代,他墨守成规,与有新思想的儿子、儿媳妇矛盾重重,结果“丰收成灾”:一家人挨饿日夜操劳一个月,不但没有改善家境,还白白地赔上了家里最后的产业,欠下一笔债,老通宝因此气得生病。可见,《春蚕》的农民父亲忠厚老实、墨守成规、封建迷信,跟《故乡》的农民父亲大同小异。
  与父亲老通宝不同,农民儿子多多头的思想已经开始觉醒,有了反抗意识。对于父亲老通宝的迷信,“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他心里却在暗笑。全家就只有他不大相信那些鬼禁忌。”{7}“老通宝那种忧愁,他是永远没有的。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了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8}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遭人歧视的荷花,“觉到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9}。显然,多多头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愚昧落后,而是在思想上有所觉悟,富有反抗意识的他不会重复老一代农民的命运。
  《故乡》与《春蚕》的父亲形象是相似的,他们象征了老一代农民的愚昧落后,是老中国传统的“父”的代表。而两者之“子”却各异:《故乡》的农民儿子将会成为明天的“农民父亲”,其思想依然是落后的旧农意识。《春蚕》的农民儿子则已经有了新的思想观念,是新农民的代表。鲁迅笔下的农民父子关系是“老子教训儿子”,茅盾则让“儿子教训老子”。少年闰土随父外出做其劳动助手,少年水生亦是如此。如果说闰土是在其父亲的培养下,于少年时期聪明能干,长大后变得麻木落后;那么,少年水生亦是听从父亲闰土的教导,复制父亲的人生道路。年幼时的聪明能干与年长时的麻木落后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两面性,并非不可共存的二元对立面。茅盾笔下的农民父亲老通宝虽时时刻刻都想着教训儿孙后辈,然而其儿子和儿媳妇却不认可他的思想,反而是通过养蚕的事来反抗老通宝的教训,令其对自己的落后思想有所怀疑。
  二、启蒙:“为人生”与“为工农”
  为何《故乡》与《春蚕》的农民父子书写会有上述差异?原因在于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文学主张及经历不同。《故乡》创作于1921年,此前,鲁迅主张文学应该是“为人生”的,他视文艺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对麻木愚昧的民众进行思想启蒙。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自己曾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0}。他还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1}然而,践行这一文学主张后的鲁迅,发现“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12}他感到自己的启蒙呼声 “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13}。“鲁迅意识到中国文化犹如‘无物之阵’,无论启蒙者怎样地挣扎与反抗,他们到头来都只能是落败而归,最终‘无物之物’则是胜者”{14}。于是,鲁迅感到“无可措手”、悲哀和寂寞,他的启蒙信心已被国民的麻木愚昧所深深地动摇。这一点体现在《故乡》的农民父子书写中。“鲁迅试图以《故乡》对启蒙之路进行检视,少年闰土身上寄托了鲁迅对唤起民众的可能性的期待。闰土的变化,深深地动摇了鲁迅对启蒙的信心。”{15}鲁迅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愿望茫远”{16}。而水生将会重复闰土的命运的暗示,更是传达出鲁迅对启蒙主义近乎绝望的态度,表明其“启蒙无效论”的思想。
其他文献
6月6日,柏丽南京德国厨房体验中心在南京卡子门大街8号盛大开幕,来自地产开发、设计、专业协会及各大媒体的业内人士纷纷应邀而至。 On June 6th, Park Lane’s Nanjing Ger
2006年10月26日一、认识要再提高关于对创卫工作的认识,我过去已经讲得很多,但今天我仍希望各级各部门对创卫工作的意义来一个再认识、再提高。只有认识到位了,我们才能创造
对美国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塔尔萨市(Tulsa)菲尔布鲁克艺术博物馆(Philbrook Museum of Art)来说,一个有着自然山水的花园无疑是一个值得炫耀的骄傲。在这个树木葱郁,丘陵
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表现在不断拓展人的全面发展外部可能性空间、不断增强人自身自主选择能力、为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等方面,并对其实现提出了树立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明确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构建和谐社会任务,形成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基本要求。
当你看到“315”时,一定以为是“3·15”打假吧。其实,这“315”,是一个宁静温馨的港湾,停泊在港湾的八叶扁舟——八名莘莘学子都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她们似八个跳动的音符,正
China’s first overall reform plan of the universities’entrance exam system,compiled by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hina’s first overall
提起明朝倭寇,人们会想起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其实,历史远非如此简单。在明代笔记中记载的一些鲜为人知抗倭故事和细节,令人惊心动魄。抗倭“第一枪”《倭变事略》是
在先后经历了单纯模仿酒店式空间和营造个性化的现代家居空间以及多功能化家居空间三个阶段之后,如今,中国的家居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的新阶段。对某种风格的模
家,是人们心灵的依靠,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地方,所以,家应该是最耐看的地方,家居装饰应该能够给人温暖和安定的感觉。第二届“艺术法国,家中绽放”——法兰西家居装饰艺术展将于
在国际上风行已久的简约风格设计,在当下也已成为国内设计风格的一种主流。但有多少房子的主人能够真正欣赏并接受它呢?长久以来,因为东西方文化间的审美差异的存在,在向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