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主题型学习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化整合,是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深化语文要素的学习,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主题型学习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文主题型学习的多方面优势切入,讨论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益帮助。
【关键词】主题学习;教学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度重视起来,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创新课堂新局面,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效益,语文主题型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且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主题型学习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重组的一种教学模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最大限度地深化语文要素学习,对语文教学实践有显著的帮助,对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一、主题学习是以点带面的学习
(一)以主题为基础生发,带动听说读写思全面提升
单篇文章篇幅短小,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且篇章之间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在大量的文字材料中找不到主线,无法发掘语言规律,无法有效进行语文要素的学习。语文主题型学习中主题的确定,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动态生成,根据语文要素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语文理解运用中开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例如在《开国大典》一文中,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主题,教师引入《我看十九大》《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等文章,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统一手法所展现的场面,还能通过对比,感受不同作者写作风格、笔法的差异,对学生来说,更多的语言素材以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对文本的感受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经由教师的引领,对主题生发的素材进行听说读写等练习,学生的能力能够得以更全面的提升。
(二)以主题为基础深化,加深情感价值观感知领悟
以主题为纲,以丰富的阅读素材为途径,加深领悟,多角度地切入主题,认知会更加全面。对于情感类主题,比如爱国主义主题、名人单元等,单篇的教学往往显得势单力薄,无法展示远离学生时代真实的生活与场景。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达到情感的有效渗透,主题型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感受空间。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引入《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阅读篇目,通过对众多英雄人物形象的感知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深化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和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
二、主题学习是深化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深化语文要素知识点学习
主题型学习通过围绕主题的多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多样化地强化了主题所涵盖的语文要素的学习。统一主题,在不同的篇目中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所谓“见多识广”,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可以深化对同一主题的认知。比如,同样是在《开国大典》教学过程中,引入的主题型阅读篇章均为场面描写,因此,学生较容易理解的点面结合为比赛场面、活动场面等“大场面”描写,但是,如果引入的文章涵盖“家中的布置”这种“小场面”,甚至“微场面”,学生的认知则会更加深入全面。当然,这也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主题学习以“用”为主要目标,重点突出语文工具性特点。在大量主题性阅读的基础上,“写一写”成为了提升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后,拓展阅读《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篇目,多重渲染之下,英雄先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时,学生情绪被激发,爱国情意被鼓舞,教师顺势引导“如果请你去歌颂这几位宁死不屈的先烈,你将会怎么写”?这种读写结合方能引发学生真言,写出真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三、主题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
(一)“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
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模式,教师围绕主题,紧扣语言要素,通过对一篇作品的精细解读,其实是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对于其他学习资源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这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传输,更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鲁迅主题单元时,面对这个特别重要却又远离学生们的人物,教师如果采用主题型学习的方式,将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学中,将“鲁迅生平”作为主题,引入阿累《一面》、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笑谈大先生》等文章,通過主题阅读,会让鲁迅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可以多角度地了解鲁迅的方方面面。丰满的人物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有兴趣的孩子则会在课下继续了解这个人。这是一个变“教”为“学”,甚至带着兴趣,课下深入“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提升的则是学生的自我能力。
(二)“怎么样”到“为什么”的转变
传统的单篇教学,目标过于杂乱,不仅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同时也要关注写法和主旨,目标繁多,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无法聚焦关键要素,能力及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语文主题型学习一改原先的教学模式,突出主题重点,且围绕主题深入挖掘,对比分析,通过及时的写作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理解主题“是什么”,并练习理解“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思维迈向纵深。
语文主题型学习以“踏实推进、稳步提升”为途径,以“一课一得”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深化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切实掌握主题学习要素,并通过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应用,不仅适合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线下自学,同时也顺应了“海量阅读”的社会趋势,对学生学会语文阅读技巧,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效益,是语文课堂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第34卷第期 .2014年8月
[2]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 周 刊,2013 (1).
[3]景云萍.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 研究(小教研究),2012(z3).
【关键词】主题学习;教学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度重视起来,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创新课堂新局面,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效益,语文主题型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且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主题型学习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重组的一种教学模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最大限度地深化语文要素学习,对语文教学实践有显著的帮助,对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一、主题学习是以点带面的学习
(一)以主题为基础生发,带动听说读写思全面提升
单篇文章篇幅短小,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且篇章之间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在大量的文字材料中找不到主线,无法发掘语言规律,无法有效进行语文要素的学习。语文主题型学习中主题的确定,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动态生成,根据语文要素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有效教学资源,在语文理解运用中开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例如在《开国大典》一文中,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主题,教师引入《我看十九大》《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等文章,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统一手法所展现的场面,还能通过对比,感受不同作者写作风格、笔法的差异,对学生来说,更多的语言素材以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对文本的感受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经由教师的引领,对主题生发的素材进行听说读写等练习,学生的能力能够得以更全面的提升。
(二)以主题为基础深化,加深情感价值观感知领悟
以主题为纲,以丰富的阅读素材为途径,加深领悟,多角度地切入主题,认知会更加全面。对于情感类主题,比如爱国主义主题、名人单元等,单篇的教学往往显得势单力薄,无法展示远离学生时代真实的生活与场景。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达到情感的有效渗透,主题型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感受空间。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引入《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阅读篇目,通过对众多英雄人物形象的感知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深化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和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
二、主题学习是深化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深化语文要素知识点学习
主题型学习通过围绕主题的多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多样化地强化了主题所涵盖的语文要素的学习。统一主题,在不同的篇目中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所谓“见多识广”,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可以深化对同一主题的认知。比如,同样是在《开国大典》教学过程中,引入的主题型阅读篇章均为场面描写,因此,学生较容易理解的点面结合为比赛场面、活动场面等“大场面”描写,但是,如果引入的文章涵盖“家中的布置”这种“小场面”,甚至“微场面”,学生的认知则会更加深入全面。当然,这也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主题学习以“用”为主要目标,重点突出语文工具性特点。在大量主题性阅读的基础上,“写一写”成为了提升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后,拓展阅读《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篇目,多重渲染之下,英雄先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时,学生情绪被激发,爱国情意被鼓舞,教师顺势引导“如果请你去歌颂这几位宁死不屈的先烈,你将会怎么写”?这种读写结合方能引发学生真言,写出真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三、主题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
(一)“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
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模式,教师围绕主题,紧扣语言要素,通过对一篇作品的精细解读,其实是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对于其他学习资源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这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传输,更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鲁迅主题单元时,面对这个特别重要却又远离学生们的人物,教师如果采用主题型学习的方式,将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学中,将“鲁迅生平”作为主题,引入阿累《一面》、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笑谈大先生》等文章,通過主题阅读,会让鲁迅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可以多角度地了解鲁迅的方方面面。丰满的人物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有兴趣的孩子则会在课下继续了解这个人。这是一个变“教”为“学”,甚至带着兴趣,课下深入“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提升的则是学生的自我能力。
(二)“怎么样”到“为什么”的转变
传统的单篇教学,目标过于杂乱,不仅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同时也要关注写法和主旨,目标繁多,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无法聚焦关键要素,能力及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语文主题型学习一改原先的教学模式,突出主题重点,且围绕主题深入挖掘,对比分析,通过及时的写作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理解主题“是什么”,并练习理解“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思维迈向纵深。
语文主题型学习以“踏实推进、稳步提升”为途径,以“一课一得”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深化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切实掌握主题学习要素,并通过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应用,不仅适合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线下自学,同时也顺应了“海量阅读”的社会趋势,对学生学会语文阅读技巧,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效益,是语文课堂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第34卷第期 .2014年8月
[2]赵菊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 周 刊,2013 (1).
[3]景云萍.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 研究(小教研究),2012(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