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微课凭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优势,突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的限制,学困生的转化常常让教师们感到吃力。如何把微课的优势运用到学困生的管理与转化中来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困生之所以落后于其他学生,与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爱动脑筋有关。如何才能吸引学困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播放各种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故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等教学情境,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当学困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很好玩时,他们便会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索教学知识的过程中。
二、利用微课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学困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学困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计算能力等都稍逊于其他学生,有时不能跟上全班同学的节奏,导致学困生不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微课的暂停功能,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另外,微课内容是可以重复播放的,只要是联网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以播放。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求解圆的面积的过程制成一个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多次播放将圆剪、切、拼的视频,帮助学生一步步发现两个图形的异同点,即周长变了,面积不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当然,在学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容易混淆两个内容,学生可以播放这两个微课的视频自主复习,不必教师每次都进行详细讲解。
三、利用微课的多样化,实现学困生个性化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尝试创新。一般來说,学困生更容易接受自己思考、探索出来的解题方法,并能熟练掌握。
在计算“1 3 5 7 9 11 13 15 17”时,教师利用微课展示题目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方法。如:①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微课出示两个梯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为1,下底为17,高为9,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几个数的和,即1 3 5 7 9 1 1 13 15 17=(1 17)×9÷2=18×9÷2=81;②配对求和。将1和17、3和15、5和13以及7和11依次配对,每对的和都是18,还剩下一个9,18×5 9=81;③中心数。先找出这九个数的中心数9,9也是这九个数的平均数,9×9=81;④奇数的和。观察算式,学生会发现1=1×1.1 3=2×2.1 3 5=3×3……1 3 5 7 9 11 13 15 17=9×9。在计算时,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只要是有简便思想的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题法。
四、利用微课设计练习,增强数学练习针对性
学生刚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设计基础练习,以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学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拓展所学内容,设计提高性练习。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练习,让学困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学困生对所要求的问题是路程和还是路程差存在疑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课:①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甲乙两地有多少千米?②小张和小李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4米/秒,乙的速度是6米/秒,一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③两艘轮船从一个码头往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6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38千米,8小时后,两船相距多少千米?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组题中相遇的路程、相距的路程分别是什么;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画一画每种问题的行走路线,在对比中让学生正确区分不同的求解情况。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困生之所以落后于其他学生,与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爱动脑筋有关。如何才能吸引学困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播放各种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故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等教学情境,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当学困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很好玩时,他们便会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索教学知识的过程中。
二、利用微课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学困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学困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计算能力等都稍逊于其他学生,有时不能跟上全班同学的节奏,导致学困生不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微课的暂停功能,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另外,微课内容是可以重复播放的,只要是联网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以播放。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求解圆的面积的过程制成一个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多次播放将圆剪、切、拼的视频,帮助学生一步步发现两个图形的异同点,即周长变了,面积不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当然,在学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容易混淆两个内容,学生可以播放这两个微课的视频自主复习,不必教师每次都进行详细讲解。
三、利用微课的多样化,实现学困生个性化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尝试创新。一般來说,学困生更容易接受自己思考、探索出来的解题方法,并能熟练掌握。
在计算“1 3 5 7 9 11 13 15 17”时,教师利用微课展示题目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方法。如:①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微课出示两个梯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上底为1,下底为17,高为9,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几个数的和,即1 3 5 7 9 1 1 13 15 17=(1 17)×9÷2=18×9÷2=81;②配对求和。将1和17、3和15、5和13以及7和11依次配对,每对的和都是18,还剩下一个9,18×5 9=81;③中心数。先找出这九个数的中心数9,9也是这九个数的平均数,9×9=81;④奇数的和。观察算式,学生会发现1=1×1.1 3=2×2.1 3 5=3×3……1 3 5 7 9 11 13 15 17=9×9。在计算时,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只要是有简便思想的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题法。
四、利用微课设计练习,增强数学练习针对性
学生刚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设计基础练习,以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学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拓展所学内容,设计提高性练习。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练习,让学困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学困生对所要求的问题是路程和还是路程差存在疑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课:①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甲乙两地有多少千米?②小张和小李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4米/秒,乙的速度是6米/秒,一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③两艘轮船从一个码头往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6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38千米,8小时后,两船相距多少千米?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组题中相遇的路程、相距的路程分别是什么;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画一画每种问题的行走路线,在对比中让学生正确区分不同的求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