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损害赔偿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从而使其人格利益及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的痛苦,被侵权人本人或者死者的近亲属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随着现代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作为“人”的一系列基本权利越来越重到重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确立不仅提供了保护自然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救济方式,同时也是完善和发展我国法律制度,适应国际立法趋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精神损害系指自然人的一种意识机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此种痛苦因人格权益,身份权益及财产受损害而引起。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是指犯罪行为人对自然人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名誉等人身权利进行不法侵害而造成的非财产损害。笔者现就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表自己观点。
  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规范性质上看,该款规定属于授权性法律规范,不是禁止性规范,法律只规定了被害人有权主张经济损失或物质损失,并未禁止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从程序上讲,应以刑事诉讼法为主,辅之于民事诉讼法,在实体处理上,则应以民事法律为主,辅之于刑事法律。而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实际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该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从以上司法解释可以看出,我国的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采取否定的态度,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仅仅局限于民事领域。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案例屡屡出现但均遭到无情的驳回,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刑事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性
  1.确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由于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违反刑法规定,因而依法应予以刑罚处罚。但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又同时使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受损、名誉降低、或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精神上极度痛苦,乃至影响原来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根据刑法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定罪量刑,甚至根据案情判决赔偿被害人的有关物质损失,这些尚不足以抚慰被害人。所以,应确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法律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和公平。
  2.把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法制内在统一的必然要求
  我国民事法律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且相关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了自然人因民事精神损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请求的范围、方法及确定赔偿数额的原则等具体内容。而作为国家基本法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把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之外,形成了两个部门法之间的激烈冲突,造成了实践中被害人可能因同一事实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而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例如侮辱罪、诽谤罪、强奸罪、奸淫幼女罪的被害人及其他造成精神损害的刑事被害人,依据刑事法律不能提起损害赔偿,而依据民事法律则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3.在刑事诉讼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建议
  在刑事诉讼法中补充规定“精神损失”的内容,即将第七十七条改为:“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另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和补充规定,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化、法律化。笔者建议适用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如下条件:①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第84条的规定,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主体只能是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②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从刑事案件立案后到一审判决宣告以前,在侦查、审查起诉及一审审判阶段均可提起;被害人等提出赔偿要求,已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记录在案的,刑事案件起诉后,人民法院应当按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受理。③被告人主观上具有过错,而且达到严重的程度。对于“严重的程度”的理解,应限于故意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过失。④客观上要求有侵权行为,并且该行为造成被害人精神上的严重损害,所受精神损害与犯罪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刑事法律体系,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构建现代和谐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超前消费的观念在我国青年人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买卖契约属于融资租赁合同中的一种。融资租赁合同所
党史文化是我国共党历经多年变革,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党史文化,以成为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据
夫妻共同债务作为夫妻财产制度的重要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意义都很重要,但是我国当前在立法中对于夫妻共同债务承担问题缺少相关度的规定,导致现实中的夫妻共同债务承担问
精力不济、昏昏欲睡、体重增加、怕冷、记忆力减退…….你最先想到是什么原因?是疲劳、亚健康、秋乏春困或者是年纪大了更年期到了?这里要提醒大家,尤其是女性,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
讨论一类二阶时滞非自联神经网络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以时滞τ为参变量的参数空间(a,τ)中稳定性区域的划分,证明特征方程的纯虚根位于曲线Lk(a,τ)=0(k=0,1,2,…),(a<-1)上,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摘 要:“立案难”的问题饱受争议,这对诉权的实现构成严重威胁。本文试着分析这個现象的制度根源和实践弊端,在西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起诉和立案制度的观照之下,解读了此次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司法实践意义,并且对未来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出一孔之见。  关键词:诉权;立案审查制;立案登记制  诉权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利,诉权的实现反映了一个國家的法治水平。而立案制度在一定
摘 要: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为此,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除诉讼以外,仲裁是目前我国解决纠纷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本文主要指出现行仲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提出明确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民事仲裁;运行现状;完善构想  一、仲裁的概念  我国法律并未对仲裁的概念做明确的规定,学术界也未对仲裁的概念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基于对各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2年9月,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实施“国际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海外人才聚集、创新开放引领”的高端平台。学院聘请国际著名经济学家
小伟今年12岁,正是茁壮成长的年龄,却天天喊着腰酸腰痛,做作业还时不时扭一扭身体。爸爸妈妈也没在意,以为是上学坐久了的正常反应,还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可是时间一
拔罐历史悠久,是我国中医学非药物民间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拔罐、推拿、刮痧、艾灸这些中医治疗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