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钥匙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婆婆家,婆婆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陈颖,把钥匙收拾好了,等我下次再把自己锁在门外面,好来送钥匙给我开门。”我双手接过钥匙,把钥匙仔细地挂在我的钥匙环上。婆婆家的这把钥匙是多少年以前给我的?我还真记不起来了,只是知道有了这把钥匙之后还真方便,有时候买点好吃的东西送过去,恰巧两位老人都不在家,就用钥匙打开门,把东西放好,再给婆婆一个电话,就免去来回跑腿了;有时候婆婆家做了好吃的饭菜,婆婆就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我,说东西给我放餐桌上了,要是来拿的时候家里没人,自己开门拿就行了。
  一把钥匙,是婆婆对我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并不是嫁入婆家之初就得到的。我家孩子他爸是家里的长子长孙,身下有一妹和一弟。孩子他爸从小到大,深得爷爷奶奶的疼爱,却在婆婆面前极不当意。不当意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性格过于耿直,婆婆的话极少能入她大儿子的耳,更难入她大儿子的心,这个不听话的大儿子能得婆婆喜爱才怪。不被喜爱的大儿子娶到家的媳妇能得到婆婆的喜爱吗?这恐怕很难吧?也许是我脑筋较笨拙,嫁入婆婆家之后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并非心里想着要得到喜爱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我只是像我在娘家做我的乖乖女一样,尽一个做儿媳妇的本分。
  儿子不到三岁的那个冬天,婆婆查出子宫肌瘤,在芝罘医院住院手术。手术之前需要灌肠,那时不知为何只有我一个人在婆婆病床前,年龄稍大一点的护士大姐一边吩咐我做这个那个,一边问我的婆婆:“大姨,这是你闺女吗?”婆婆说:“不是啊,是俺儿媳妇。”护士大姐说:“哎呀,大姨,你可真有福啊,现在的年轻人,哪有这么伺候婆婆的?”一日早晨起来,去医院外面买早餐,出门便是厚厚的积雪和呼呼的西北风。买好早餐,过十字路口时是一个小下坡,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就在站稳的那一刹那,一辆面包车从身旁开过,当时把自己的大半个魂都给吓掉了。回到病房,平静地把饭给婆婆,自己没有说一句话。
  儿子三岁的那个夏天,婆婆查出了脑部肌瘤,在毓璜顶医院住院手术,主刀医生是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因为是大手术,全家人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婆婆亦是有诸多担心。婆婆告诉我她最放心不下她的小儿子,大儿子和女儿都结婚有了归宿,若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她的小儿子可怎么办?我安慰婆婆:“妈,您就放心吧,北京来的专家会保证您没事。还有啊,您要相信您的上帝,上帝一定会保佑您的。”婆婆的手术很顺利,却在手术之后高烧持续不退,这也是医生预料之中的状况,医生也给了解决方案。二十年之后的今天,孩子他爸、小姑子和我在忙碌地把小冰块放进多个热水袋,然后把热水袋放在婆婆的头部和身体旁用以降温的情景仍是历历在目。有一天早晨从医院直接到单位上班,下了公交车快到单位的时候,我竟然晕乎乎地想摔跤,当时傻乎乎地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明白是自己缺觉了并且早饭也没有吃。几天后婆婆的病情开始好转,我便开始忙活着往医院送饭,有时候一日会送去两餐。那时候也多亏了同一个办公室的大姐对我的照顾,上着班可以随时回家做饭。记得有一次婆婆要喝地瓜叶煮的汤,这可为难我了,去哪里找新鲜的地瓜叶呢?楼下的大姨给我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方位,于是我顶着烈日到半山坡上把地瓜叶采了回来。婆婆这次在医院呆了二十六天,我为了方便来回往医院跑,在婆婆住院前忍痛把刚上幼儿园的儿子送回了娘家,直到婆婆出院才把儿子接回家,这期间只有一次见婆婆康复得很好并且实在太想念儿子,回娘家看了一次儿子。这小家伙可是第一次离开妈妈离开家,那时候也辛苦了我的父母。
  时隔一年,又是一个夏天,婆婆因为爆发性脊髓炎又住进了医院。爆发性脊髓炎是一种患病率低康复率更低的病,康复不了的结果便是以后的人生要躺在床上度过。这一次孩子的爸爸和小姑子两个人有长达半個月的时间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病房里看护着婆婆,我则是又踏上了送饭之路。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全家人的积极配合治疗之下,婆婆神奇地好了,站在地上来回走动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全家人高兴得想掉眼泪。
  N年之后,又一个夏天即将来临,我开始常常接到婆婆的电话,婆婆在电话里诉说公公的不是,有的事情完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便安慰婆婆说我爸是世界上对老婆最好的老公了,不能对我爸再要求什么了。安慰能起到暂时的作用,电话还是不断,有时候一天能接到三个,我便和孩子他爸说咱妈可能是到更年期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病魔又一次伸手于婆婆。婆婆到上海做检查,确诊胃部有问题,为了方便术后照顾,两位老人又飞回烟台,婆婆又住进了医院。
  近两年,婆婆因为肠部问题、心脏问题,两年光顾了两次毓璜顶医院。婆婆真的可谓是被病魔打倒无数次的人,而每一次打倒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婆婆的每一次康复都有公公对婆婆相濡以沫的陪伴和照顾;有她三个子女的一片孝心;有一个女婿两个儿媳妇对这个大家庭真心真意的付出。
  我不知道何时开始婆婆常在外人面前夸我。有一次母亲告诉我,婆婆在母亲面前说感谢亲家养了一个好闺女,我们家才有了一个好媳妇。从母亲那里还得知,婆婆还去口头感谢过我们的媒人。我的心惭愧起来,内心又开始检讨平时里自己的不好,真的感觉自己离一个好儿媳的标准相差千万里。自做儿媳妇的那一天起,我尽量学着母亲在婆家做一个好人;学着父亲在家庭问题上不该说话时就不言语。多做少说,我成为了婆婆心中的好儿媳妇。
  一把钥匙,连着的不止是家与家,更是心与心,爱与爱。在我心里,常常感谢婆婆,感谢曾经是赤脚医生的婆婆对体弱患病的我给予的关怀和帮助。愿这一大家子人好人一生平安!
其他文献
热闹的麻将馆里众说纷纭,踏进门许多异样的眼睛望着我,感到不适,是不是别人在议论我?  小柳是个精明的女人,人都说她是狐狸跟猴交配成的,不是夸奖,她太精明了。  可以说,人生路上很少遇到这样精明的女人。  “到北京旅游你去不去?只花300元钱。”  原来如此。  这时我发觉现场没人玩牌,大家围着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好像在记录什么。  原来这人就是小柳的娘家叔叔,旅行团代办。  到北京旅游行程四天,包吃
期刊
当春去秋来燕来又飞走时,  当冰雪融化草木又发芽时,  当云卷云飞露出太阳的笑脸时,  当神九飞天蛟龙下海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祖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  当千年的枯木发新芽万年的铁树又开花时,  亲爱的大舅你在哪里?  也许你乏倦了,也许你睡着了,但你没有回答,  只有长青松伴随着沙哑的风声述说着你的青春韶华……  从我记事起,母亲在闲暇时总是以泪洗面。经常在我们姊妹面前述
期刊
我登上开往小孟乡的老式绿皮火车时,正值盛夏的光景。窗外慢悠悠地晃过一片片碧绿的麦苗,间或冒出三两株极苍翠的、招摇的梧桐。再过一两个时辰,我将踏上那片曾用名为故乡的遥远而渺茫的土地,为的是参加恽怯的葬礼。  我从来没有理清过乡下繁杂的亲戚网络,不过按辈分大致算来,恽怯该算是我的三奶。我那素昧谋面的三爷原是民国上下从祖爷爷的大哥家过继来的,内战一开始便与家里断了音讯。车厢里弥散着各类吃食和烟草的气息,
期刊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
期刊
如果我还有一点被称为好脾性的优点,我想那定来自我的母亲。如果我还有一些被人依赖的好感,我想,那多半传承自母亲创造的慈良家风。  每年春节过后,表兄弟姐妹们总会来我家串门。母亲除了忙碌之外,总是带着喜气对我说,快去叫大林,就说是我请他来陪客。大林跟我是发小,小我十天,他是和我争吃母亲的奶长大,稍小同床睡过,稍大同班读书。他两岁时就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继母一块生活。继母待他严苛,整日不得清闲,饥一顿饱
期刊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朴实无华,诚实守信,然而,我们家的家风却很文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从记事时起,就听爷爷常说这句话,用来教育爸爸和姑姑们。当时很小,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爷爷走了,这句话就挂在了父亲嘴边。  父亲没有读完小学,乘除法还都是妈妈教的,但是他把这句我听不懂的话刻进了我心里。  爸爸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来找他帮忙。帮忙盖房、修车,调节邻里矛盾,人缘相当好。我的同学
期刊
是阳光正好的秋日黄昏,夕阳释放着最绚烂的颜色。他坐在广河岸边的草地上,眼神时而迷离时而澄澈时而贪婪,夹杂着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他目送着夕阳,用力地呼吸着青草和河水的气息。夕阳小心翼翼地陷落,只剩下满天的霞光。他说,回去吧。弟弟抱起他瘦小的身体,就像托起一片干枯的叶子。  那是他最后一次出门。三个月之后,他——我的外公在88岁之际去世了。  外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没有戎马倥偬没有铁马冰河,但在近
期刊
人一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双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九七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我降生在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兄妹五个,我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正直,是我一生永远的榜样。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只知道默默地干,没黑没白地干,生产队里什么活脏,什么活累,父亲就干什
期刊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大门上常贴的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字是父亲自己写的,字体既不是颜体,也不是欧体,而是父亲自创的赵体。  那时候,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不多,父亲是小学老师,虽然没学过书法,却自己独创了一种字体,瘦瘦的,有筋骨,也有棱角,看上去很好看。也许今天看来很一般,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父亲是出了名的写春联的好手。每年过年时,总是会有很多乡邻们到我家讨要春联和酉帖子。而父亲也是笑呵呵的
期刊
我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听父亲说,从太爷爷到父亲,三代没出过一个哪怕像村长这样小的官。学而优则仕,因为没人做官,自然也没出过什么文化人。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在我印象中,他们从没坐下来对我们做过为人处世方面道理的教育。所以,说起带有文化气息的家风,我往往一片茫然。然而沉下心来,细细追忆父母创立家业和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又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家风——实干。  爷爷过世得早,大爷姑姑成家立业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