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贾岛作为中晚唐染禅的诗人,其一生与禅颇为有缘,与僧人多有往还。他在诗歌创作中闪动着茕茕孑立、独来独往的“幽人”身影。虽然弥漫岛诗的多是清冷静寂的意境,并多借送行之作寄托其幽独的心灵,但是,贾岛以亦诗亦禅的“僧衲气”创作,表现出他对“禅”韵的独特参悟,岛诗正是通过禅语、禅缘、禅愿乃至禅境,注入诗歌以丰富的禅化意味。因此,这种禅化具有丰富而又深层的内涵: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宗教感召力,另一方面在于贾岛具有耽思苦吟。
【关键词】贾岛;“僧衲气”;亦诗亦禅;禅韵;深层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亦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及诗人内心情感的主流艺术形式。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古诗已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因此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作为“边缘化”的外来文化,其影响诗歌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但就诗歌本身,它是排他性与包容性兼备的。佛教的独特性在于,它凭着顽强的生命力融入中国诗歌,从而使诗歌被打上了佛教的印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唐帝国的日趋没落,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乃至士大夫向空门靠拢,禅宗简洁的修行方式正好给他们开辟了一张通向彼岸的廉价通行证。禅宗于初唐兴起,中晚唐达到全盛。因此,中晚唐诗人结交的僧侣大多数属于禅宗,被晚唐诗人称为“贾岛佛“的贾岛诗人,曾一度出家,后又还俗;在中晚唐诗坛,贾岛正是以其清幽冷僻的苦吟,亦诗亦禅的“僧衲气”创作,保持了几分僧诗的本色,也蕴涵着浓淡有度的禅家风味。
1 习禅诗人贾岛的诗禅时代
贾岛早年当过和尚,后来还俗,故而贾岛与禅关系密切当是无可怀疑。作为和尚身份,他的人生有着微妙的“禅缘”。即便后来还俗,当年为僧时的癖好却始终未弃,这可以从其亦诗亦禅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佐证。贾岛一生与僧人多有往还,其诗集中写寺院、僧人的就有60首之多,这些诗或写禅寺环境、或与僧人交往、或写僧人生活,大都赋予深幽清寂的氛围,并于诗中寄托幽独情怀。
在佛教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诗歌阐释佛理的诗人,但因诗人的个性、气质、时代背景等不同,他们对于佛理、禅理的理解、颖悟迥然不同,其诗风因此表现各异:陶渊明深受佛理濡染,表现出“无心于物”的心态;王维用“五蕴聚合”的佛理来麻醉自己,淡化痛苦,倾心佛教;白居易晚年在调和儒道佛的矛盾,提倡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苏轼是把佛教思想方法当做度过困厄的“忘忧草”。
贾岛作为中晚唐染禅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闪动着茕茕孑立、独来独往的“幽人”身影。其诗作多表现着清冷静寂的意境,并借送行之作寄托其幽独的心灵。总之,诗人在创作中营造出一块远离尘俗的天地,是对尘世的一个超越。
2 亦诗亦禅:从贾岛诗作看其对“禅”韵的参悟
谈及贾岛,其个性与诗歌的特色引起后世学者的兴趣,如“郊寒岛瘦”、“岛不如郊”、“有句无篇”、“虫吟草间”、“枯寂气味”诸多炙手可热的话题广泛被讨论。大多学者以自己的兴趣或时代的风尚为依据各抒己见,使贾岛在诗史上未遭冷落。但是,若从贾岛诗歌的语言与情境言之,可见诗人的禅缘、禅愿;以其对诗禅的体悟言之,又可见诗人对禅境体认以及对禅理的参悟。
2.1 从“禅缘”到“禅愿”——解读贾岛诗歌中的禅学意趣
纵观贾岛的诗歌,大多都真实地记录着他由于不遇而在长安经受的贫困。贾岛一生贫困蹇蹙,常忍饥挨饿,长住郊外荒野。这种困窘的生活境况反映在诗作上就无可避免地充满着清苦气味,也是一种贫穷、孤独、单调的低吟。
在为数众多富有禅意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贾岛常常醉心于清寒古寂、超尘恬淡的山林禅院寺庙生活,他之所以“衲气不除”,是因为他常以禅佛思想作为与险恶命运抗争的精神支柱。所以,其诗作对于寺院环境、僧人生活的描写屡见不鲜。贾岛的诗歌亦诗亦禅,通过描写禅寺环境、引入佛家禅语、赠禅师送别诗、向往禅僧生活等,表現自己的禅缘;进而通过这种“禅缘”表达“禅愿——向往禅人隐居避世的超脱生活。
关于禅舍的描写有《延寿里精舍寓居》、《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就峰公宿》、《就可公宿》、《宿贇上人居》、《题青龙寺镜公房》等。有关与禅师交往的诗歌在贾岛禅诗中占据最大比重,这些赠别禅诗的对象大都是与诗人交游甚密的“禅师“、“上人”、“法师”、“和尚”。另外,在岛诗中穿插较多反映禅意的禅语,譬如在《斋中》用“辞绠缚”,在《就峰公宿》用“量空”,在《投孟郊》用“雪山子”、“偈句空”……另外,尚有佛家语“出关”、“四句”、“果”、“金光明”、“精进”、“夏腊”等。这些对禅院、禅人、禅语的“僧衲气”刻画,其实都表征着诗人的禅缘。
当然,岛诗描写诗人的“禅缘”,意在强调对禅的赞美。毋庸置疑,诗人通过描写僧人居住环境、生活境况,乃至僧人敛心静坐、摄心而忘我的情境,籍以间接传达自己内心的禅愿。
僻寺多高树,凉天忆重游。磬过沟水尽,月入草堂秋。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寄无可上人》
乱山秋木穴,里有灵蛇藏。铁锡挂临海,石楼闻异香。出尘头未白,入定衲凝霜。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 《赠僧》
2.2 禅境的营造:亦诗亦禅的体认方式
“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是静者追求的境界,也是贾岛的审美情趣所在。贾岛是把眼前景、身边事放到文字之外、有无之间去咀嚼的,所以岛诗更多的是对狭小景物的描绘。由于这些细小变化多产生在人们的注意之外,故岛诗多给人以奇僻的感觉。正是这种“奇僻”的韵味,为岛诗独特的禅境构造了一种氛围。
岛诗中关于禅境的营造体现在三大层面:首先,诗篇中频繁出现含有“禅”或与禅相关的字眼;其次,多致力于描绘一些可以反映“禅韵”的意象;最后,创作富含禅理、禅韵的佛理诗。
2.2.1 从含“禅”字的诗篇看贾岛的“僧衲气” 关于“僧衲气”,除了众所周知且在佛教寺院文化普遍盛行的“寺”、“佛”、“僧”,最值得称道的当为那些贯穿诗作的“禅”字。贾岛有关佛禅的诗作中,对“僧”分类相当精微,由之可见其注重细微事物的艺术趋向。比如“高僧”、“僧院”、“海畔僧”、“云山僧”、“石庵僧”等都是极其精细的称呼。
如果说岛诗对于“僧”的描画表现出精微,那么频繁使用的“禅”字就可以说是一种精雕细琢了。大凡作品中涉及禅韵的诗句,总会现“禅”以示强调。同时,有关“禅”的词语并非仅局限于单一词语,而是在造词上诗人积极运筹帷幄。通读贾岛的诗歌,两字词、三字词甚至五字词的“禅”韵词语可谓纷繁。如用两字词 “禅舟”、“禅灯”、“禅房”、“禅扉”、“禅树”、“禅子”,这些意象似乎在“禅”字的笼罩下越发具有禅境韵味;又以“坐禅”、“禅定”、“孤禅”、“禅遥”来尽显入禅状态;再如三字禅“谁去禅”、“禅自解”,五字词“禅前漱岛泉“、“当禅雪满扉”,这些“禅”一方面是突出对禅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深层展现诗人的禅悟。
当然,岛诗中表现浓厚“僧衲气”的远非表层文字呈现,其更深处实以意象实现对禅境的精心勾画。概言之,诗人的诗禅倾向是在内心体会禅意、领悟禅理。
2.2.2 意象的叩合:以静如止水的心灵去映照世界
孤傲耿介、好静深思是贾岛性格中两大极其突出的方面,岛诗多方面风格即由此生发。因此,岛诗对于意象的捕捉,常常是文字外、有无间,已经超出了寻常的语言形象世界,是感官能够直接面对的世界。许多物象在贾岛笔下表现出清冷、枯寂、幽独的氛围,如“磬”、“苔”、“月”、“竹”、“钟”等,对于禅境的营造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贾岛对意象的选取表现出清幽冷僻”的审美风尚,这在无形中昭示着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禅韵。岛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当推“磬”: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崇圣寺斌公房》
清磬先寒角,禅灯彻晓烽。 《送慈恩寺韵法师谒太原李司空》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 《送贞空二上人》
孤灯冈舍掩,残磬雪风吹。 《题青龙寺锐公房》
另外,岛诗以意象营造禅境的诗句颇多,对“苔”的描画如诗句:“绕竹苍苔迹,幽人来是谁”、“苔藓嵌居所,依稀有径通”;描写“竹”的有“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却坐竹林外,清思刮幽潜”、“落日投竹戊,愁生为客途”;也有对“月”意象的偏爱:“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声古石楼”、“月落看心次,云生闲目中”这些重在勾勒月映万川的诗画禅境;还有关于“钟”的:“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钟鸣”、“井通潮浪远,钟与角声寒”、“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2.2.3 禅理入诗:“寒荒中的热烈,苍白中的绚丽”
贾岛企图通过诸如“雪房”、“冻潭”、“荒林”、“落叶”、“寒山”、“寒日”、“危峰”、“冈草”、“寒天”、等一系列苦寒、衰败、苍白、冷寂的意象,抒发胸中暗藏的块垒,寄托幽独情怀。贾岛亦诗亦禅的诗作注入佛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然而这仅有的几篇却较全面地阐释了深层禅韵。
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远道擎空钵,深山踏落花。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此去非缘事,孤云不定家。 (《送贺兰上人》)
此诗乃作者送别其友贺兰上人,诗句颇有禅意。整首诗表现出对禅人品格与“禅”道的敬畏、企羡和无限向往。其中“无师自解”最显禅意:上人悟性之高,根器之深慧。又如禅理意味的《南斋》一诗: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诗歌很明显地体现了禅宗思想,禅以心物为本体,心能包涵万法,“无事到心中”是禅的生活态度,即于诸法不取不舍,悠然自在。
3 贾岛诗之“禅化”的深层内涵
贾岛诗之“禅化”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与禅化诗风两方面。从禅化诗风角度看,贾岛诗作中多以“禅缘”抒发“禅愿”,就“禅愿”的指向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避世的反映。避世乃真正超脱尘世的愿望,故贾岛诗作虽屡屡表现自身生活之清贫寒苦,但是这种清贫寒苦皆是出于诗人甘愿接受。
3.1 宗教感召力在宏观视野对贾岛诗之“禅化”的影响
宗教感召力之于禅宗,首先在于它追求“万事皆空”的心态,强调以淡泊解脱痛苦。于是,中晚唐文人面对居无定所的颠沛生活,多借诗歌以求心灵的解脱。而贾岛作诗追求“禅化”,更在于寻求淡然、构筑宁静,从而达到痛苦心灵的暂时抚慰。其次,禅宗对贾岛等一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还在于其肯定个体价值,尊重个性,强调“自心是佛”。而这种导向恰恰使一批在时代大宇宙中无法得到伸展的文人,获得了自身小宇宙的心理满足。
贾岛之诗体现出佛家的禪化趣味,这首先源于贾岛做和尚的经历。曾经的蒲团生活为其诗歌禅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禅化在文学趣味和人生导向上表现为空寂冷漠,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感召力。贾岛的一生乃是困顿的一生,因人生失意、挫折太多,宗教的强烈感召力成为消解精神困顿的最佳良方。
3.2 “释子”之诗——禅诗映射着贾岛的微观精神之需
贯穿贾岛诗作中的清幽冷僻,折射着贾岛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清冷”的苦吟代表着失意文人的精神之需。中晚唐涌现出相当大一批仕进无门的青年士子,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濡染,他们普遍保持着一种悲观绝望的心态。因此,这批仕途困顿、前途无望的文人有的遁入空门,有的沉沦下僚,有的穷愁潦倒,有的避世哀叹……总之,他们在失意的路途中,都纷纷把诗歌视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追求。
岛诗中的禅余苦吟保持了当年诗僧的本色,尽管他在诗中强调“祖岂无言去,心因断臂”、“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但他从骨子里并不相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奇迹,而是心极神劳地雕章琢句。贾岛创作之途更像是苦行僧,因此,他把艰苦的诗歌创作视为自己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视为与“坐禅”同样重要的彻悟心源、解脱痛苦的手段。
4 结语
纵观贾岛亦诗亦禅的诗歌创作,显然看不到丝毫的旷达通脱,唯独只有执著的追求——以清瘦为高格,以苦吟为旨归,坐禅与吟诗无疑成为其心灵世界避难所,而且也成为支撑他们精神和行为自由的新支柱。贾岛作为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其诗实践了诗禅之间相互契合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亦诗亦禅,显露幽微胜境,成为诗禅文化史上别具特色的一部分。这种“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诗禅意趣、融合诗禅的独特的创作行径,应是中晚唐诗史上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阿莲.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色,2009.
[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贾岛;“僧衲气”;亦诗亦禅;禅韵;深层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亦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及诗人内心情感的主流艺术形式。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古诗已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因此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作为“边缘化”的外来文化,其影响诗歌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但就诗歌本身,它是排他性与包容性兼备的。佛教的独特性在于,它凭着顽强的生命力融入中国诗歌,从而使诗歌被打上了佛教的印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唐帝国的日趋没落,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乃至士大夫向空门靠拢,禅宗简洁的修行方式正好给他们开辟了一张通向彼岸的廉价通行证。禅宗于初唐兴起,中晚唐达到全盛。因此,中晚唐诗人结交的僧侣大多数属于禅宗,被晚唐诗人称为“贾岛佛“的贾岛诗人,曾一度出家,后又还俗;在中晚唐诗坛,贾岛正是以其清幽冷僻的苦吟,亦诗亦禅的“僧衲气”创作,保持了几分僧诗的本色,也蕴涵着浓淡有度的禅家风味。
1 习禅诗人贾岛的诗禅时代
贾岛早年当过和尚,后来还俗,故而贾岛与禅关系密切当是无可怀疑。作为和尚身份,他的人生有着微妙的“禅缘”。即便后来还俗,当年为僧时的癖好却始终未弃,这可以从其亦诗亦禅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佐证。贾岛一生与僧人多有往还,其诗集中写寺院、僧人的就有60首之多,这些诗或写禅寺环境、或与僧人交往、或写僧人生活,大都赋予深幽清寂的氛围,并于诗中寄托幽独情怀。
在佛教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诗歌阐释佛理的诗人,但因诗人的个性、气质、时代背景等不同,他们对于佛理、禅理的理解、颖悟迥然不同,其诗风因此表现各异:陶渊明深受佛理濡染,表现出“无心于物”的心态;王维用“五蕴聚合”的佛理来麻醉自己,淡化痛苦,倾心佛教;白居易晚年在调和儒道佛的矛盾,提倡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苏轼是把佛教思想方法当做度过困厄的“忘忧草”。
贾岛作为中晚唐染禅的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闪动着茕茕孑立、独来独往的“幽人”身影。其诗作多表现着清冷静寂的意境,并借送行之作寄托其幽独的心灵。总之,诗人在创作中营造出一块远离尘俗的天地,是对尘世的一个超越。
2 亦诗亦禅:从贾岛诗作看其对“禅”韵的参悟
谈及贾岛,其个性与诗歌的特色引起后世学者的兴趣,如“郊寒岛瘦”、“岛不如郊”、“有句无篇”、“虫吟草间”、“枯寂气味”诸多炙手可热的话题广泛被讨论。大多学者以自己的兴趣或时代的风尚为依据各抒己见,使贾岛在诗史上未遭冷落。但是,若从贾岛诗歌的语言与情境言之,可见诗人的禅缘、禅愿;以其对诗禅的体悟言之,又可见诗人对禅境体认以及对禅理的参悟。
2.1 从“禅缘”到“禅愿”——解读贾岛诗歌中的禅学意趣
纵观贾岛的诗歌,大多都真实地记录着他由于不遇而在长安经受的贫困。贾岛一生贫困蹇蹙,常忍饥挨饿,长住郊外荒野。这种困窘的生活境况反映在诗作上就无可避免地充满着清苦气味,也是一种贫穷、孤独、单调的低吟。
在为数众多富有禅意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贾岛常常醉心于清寒古寂、超尘恬淡的山林禅院寺庙生活,他之所以“衲气不除”,是因为他常以禅佛思想作为与险恶命运抗争的精神支柱。所以,其诗作对于寺院环境、僧人生活的描写屡见不鲜。贾岛的诗歌亦诗亦禅,通过描写禅寺环境、引入佛家禅语、赠禅师送别诗、向往禅僧生活等,表現自己的禅缘;进而通过这种“禅缘”表达“禅愿——向往禅人隐居避世的超脱生活。
关于禅舍的描写有《延寿里精舍寓居》、《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就峰公宿》、《就可公宿》、《宿贇上人居》、《题青龙寺镜公房》等。有关与禅师交往的诗歌在贾岛禅诗中占据最大比重,这些赠别禅诗的对象大都是与诗人交游甚密的“禅师“、“上人”、“法师”、“和尚”。另外,在岛诗中穿插较多反映禅意的禅语,譬如在《斋中》用“辞绠缚”,在《就峰公宿》用“量空”,在《投孟郊》用“雪山子”、“偈句空”……另外,尚有佛家语“出关”、“四句”、“果”、“金光明”、“精进”、“夏腊”等。这些对禅院、禅人、禅语的“僧衲气”刻画,其实都表征着诗人的禅缘。
当然,岛诗描写诗人的“禅缘”,意在强调对禅的赞美。毋庸置疑,诗人通过描写僧人居住环境、生活境况,乃至僧人敛心静坐、摄心而忘我的情境,籍以间接传达自己内心的禅愿。
僻寺多高树,凉天忆重游。磬过沟水尽,月入草堂秋。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寄无可上人》
乱山秋木穴,里有灵蛇藏。铁锡挂临海,石楼闻异香。出尘头未白,入定衲凝霜。莫话五湖事,令人心欲狂。 《赠僧》
2.2 禅境的营造:亦诗亦禅的体认方式
“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是静者追求的境界,也是贾岛的审美情趣所在。贾岛是把眼前景、身边事放到文字之外、有无之间去咀嚼的,所以岛诗更多的是对狭小景物的描绘。由于这些细小变化多产生在人们的注意之外,故岛诗多给人以奇僻的感觉。正是这种“奇僻”的韵味,为岛诗独特的禅境构造了一种氛围。
岛诗中关于禅境的营造体现在三大层面:首先,诗篇中频繁出现含有“禅”或与禅相关的字眼;其次,多致力于描绘一些可以反映“禅韵”的意象;最后,创作富含禅理、禅韵的佛理诗。
2.2.1 从含“禅”字的诗篇看贾岛的“僧衲气” 关于“僧衲气”,除了众所周知且在佛教寺院文化普遍盛行的“寺”、“佛”、“僧”,最值得称道的当为那些贯穿诗作的“禅”字。贾岛有关佛禅的诗作中,对“僧”分类相当精微,由之可见其注重细微事物的艺术趋向。比如“高僧”、“僧院”、“海畔僧”、“云山僧”、“石庵僧”等都是极其精细的称呼。
如果说岛诗对于“僧”的描画表现出精微,那么频繁使用的“禅”字就可以说是一种精雕细琢了。大凡作品中涉及禅韵的诗句,总会现“禅”以示强调。同时,有关“禅”的词语并非仅局限于单一词语,而是在造词上诗人积极运筹帷幄。通读贾岛的诗歌,两字词、三字词甚至五字词的“禅”韵词语可谓纷繁。如用两字词 “禅舟”、“禅灯”、“禅房”、“禅扉”、“禅树”、“禅子”,这些意象似乎在“禅”字的笼罩下越发具有禅境韵味;又以“坐禅”、“禅定”、“孤禅”、“禅遥”来尽显入禅状态;再如三字禅“谁去禅”、“禅自解”,五字词“禅前漱岛泉“、“当禅雪满扉”,这些“禅”一方面是突出对禅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深层展现诗人的禅悟。
当然,岛诗中表现浓厚“僧衲气”的远非表层文字呈现,其更深处实以意象实现对禅境的精心勾画。概言之,诗人的诗禅倾向是在内心体会禅意、领悟禅理。
2.2.2 意象的叩合:以静如止水的心灵去映照世界
孤傲耿介、好静深思是贾岛性格中两大极其突出的方面,岛诗多方面风格即由此生发。因此,岛诗对于意象的捕捉,常常是文字外、有无间,已经超出了寻常的语言形象世界,是感官能够直接面对的世界。许多物象在贾岛笔下表现出清冷、枯寂、幽独的氛围,如“磬”、“苔”、“月”、“竹”、“钟”等,对于禅境的营造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贾岛对意象的选取表现出清幽冷僻”的审美风尚,这在无形中昭示着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禅韵。岛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当推“磬”: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崇圣寺斌公房》
清磬先寒角,禅灯彻晓烽。 《送慈恩寺韵法师谒太原李司空》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 《送贞空二上人》
孤灯冈舍掩,残磬雪风吹。 《题青龙寺锐公房》
另外,岛诗以意象营造禅境的诗句颇多,对“苔”的描画如诗句:“绕竹苍苔迹,幽人来是谁”、“苔藓嵌居所,依稀有径通”;描写“竹”的有“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却坐竹林外,清思刮幽潜”、“落日投竹戊,愁生为客途”;也有对“月”意象的偏爱:“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声古石楼”、“月落看心次,云生闲目中”这些重在勾勒月映万川的诗画禅境;还有关于“钟”的:“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钟鸣”、“井通潮浪远,钟与角声寒”、“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2.2.3 禅理入诗:“寒荒中的热烈,苍白中的绚丽”
贾岛企图通过诸如“雪房”、“冻潭”、“荒林”、“落叶”、“寒山”、“寒日”、“危峰”、“冈草”、“寒天”、等一系列苦寒、衰败、苍白、冷寂的意象,抒发胸中暗藏的块垒,寄托幽独情怀。贾岛亦诗亦禅的诗作注入佛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然而这仅有的几篇却较全面地阐释了深层禅韵。
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远道擎空钵,深山踏落花。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此去非缘事,孤云不定家。 (《送贺兰上人》)
此诗乃作者送别其友贺兰上人,诗句颇有禅意。整首诗表现出对禅人品格与“禅”道的敬畏、企羡和无限向往。其中“无师自解”最显禅意:上人悟性之高,根器之深慧。又如禅理意味的《南斋》一诗: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诗歌很明显地体现了禅宗思想,禅以心物为本体,心能包涵万法,“无事到心中”是禅的生活态度,即于诸法不取不舍,悠然自在。
3 贾岛诗之“禅化”的深层内涵
贾岛诗之“禅化”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与禅化诗风两方面。从禅化诗风角度看,贾岛诗作中多以“禅缘”抒发“禅愿”,就“禅愿”的指向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避世的反映。避世乃真正超脱尘世的愿望,故贾岛诗作虽屡屡表现自身生活之清贫寒苦,但是这种清贫寒苦皆是出于诗人甘愿接受。
3.1 宗教感召力在宏观视野对贾岛诗之“禅化”的影响
宗教感召力之于禅宗,首先在于它追求“万事皆空”的心态,强调以淡泊解脱痛苦。于是,中晚唐文人面对居无定所的颠沛生活,多借诗歌以求心灵的解脱。而贾岛作诗追求“禅化”,更在于寻求淡然、构筑宁静,从而达到痛苦心灵的暂时抚慰。其次,禅宗对贾岛等一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还在于其肯定个体价值,尊重个性,强调“自心是佛”。而这种导向恰恰使一批在时代大宇宙中无法得到伸展的文人,获得了自身小宇宙的心理满足。
贾岛之诗体现出佛家的禪化趣味,这首先源于贾岛做和尚的经历。曾经的蒲团生活为其诗歌禅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禅化在文学趣味和人生导向上表现为空寂冷漠,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感召力。贾岛的一生乃是困顿的一生,因人生失意、挫折太多,宗教的强烈感召力成为消解精神困顿的最佳良方。
3.2 “释子”之诗——禅诗映射着贾岛的微观精神之需
贯穿贾岛诗作中的清幽冷僻,折射着贾岛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清冷”的苦吟代表着失意文人的精神之需。中晚唐涌现出相当大一批仕进无门的青年士子,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濡染,他们普遍保持着一种悲观绝望的心态。因此,这批仕途困顿、前途无望的文人有的遁入空门,有的沉沦下僚,有的穷愁潦倒,有的避世哀叹……总之,他们在失意的路途中,都纷纷把诗歌视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追求。
岛诗中的禅余苦吟保持了当年诗僧的本色,尽管他在诗中强调“祖岂无言去,心因断臂”、“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但他从骨子里并不相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奇迹,而是心极神劳地雕章琢句。贾岛创作之途更像是苦行僧,因此,他把艰苦的诗歌创作视为自己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视为与“坐禅”同样重要的彻悟心源、解脱痛苦的手段。
4 结语
纵观贾岛亦诗亦禅的诗歌创作,显然看不到丝毫的旷达通脱,唯独只有执著的追求——以清瘦为高格,以苦吟为旨归,坐禅与吟诗无疑成为其心灵世界避难所,而且也成为支撑他们精神和行为自由的新支柱。贾岛作为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其诗实践了诗禅之间相互契合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亦诗亦禅,显露幽微胜境,成为诗禅文化史上别具特色的一部分。这种“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诗禅意趣、融合诗禅的独特的创作行径,应是中晚唐诗史上值得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阿莲.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色,2009.
[4]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