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静态接受,而且包含着主体的能动参与,为求最佳的学习效率,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因素,这是教育的理想面。然而现实面却是学习过程的机械生硬、学习内容的整齐划一、学习评价的唯分数论,以致主体参与度不够,学习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而对多数学生而言,为少数高分学生陪绑、丧失主体地位的学习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也无助于人才培养的多维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育改革深入和人才配置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重视学习过程和个人特点的个性化学习地位更加凸显。
语文学科理应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沿阵地。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七分功夫在课外,说明在学习的内容形式上,个人有极大的自主空间。具体地说,教材一旦成型,也就势必落后于变动不居的时代的需要,师生需要主动寻找读物作为补充;从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分工来看,有的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的强调应用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则从培养基本的读写能力入手,引导和提升学生对自我的深度把握、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度和理解力,增强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它是并无明确的知识体系负载的学科,理当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从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读写训练来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独特体验,无从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精髓绝不在那些可以固化、量化、看似系统的东西,而在于个体的参与、体认、思虑和成长。
可是语文学习长期以来的状态是:知识构架的机械和陈腐、能力目标的模式化和偏狭,不重视有时代感的属于个人性灵的东西,过于强调知识的稳定性和对传统的继承。语文是有味而难教的学科,该教些什么、该考查些什么,无法得到一致意见,于是沿袭着往日求精准、领会高层的思想不走样的思路,参考了理科的标准化思维,由此形成的考试模式一经成型,变动起来难上加难,尽管相关群体付出了个人智慧和心血,语文考试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悖谬的状况仍难以扭转。比如成语运用题,一般唯准确是求,追求语意、语境、色彩的契合,舍弃了很多出新出奇的机会,使得生动活泼的余光中式的新语言无处存身。其实,正是在新鲜的表达中,语言成为艺术,思想别具了光彩。再如阅读题中不考查联想与评论,仅关注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上的鉴赏与概括,而鉴赏往往流于虚浮,概括常常失之琐碎,不如心有所动意有所及,写写对此情此境的领会,唤起对彼时彼事的认识,更符合语文学习的本原,命题者因为这类题型不易规范化而一再阙如。凡此种种,反映在部分考题上的知识体系固化、缺乏生机和包容性的倾向以及能力考查中重要目标项的缺失,造成学科趣味与考试形式的背离。
于是处在教与学实践过程中的广大师生,在分数与能力的不一致、收获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当中,热情与创意被打压至冰点,有的老师开始乞灵于无为而治,有的老师宣称对教材不打算花太多心思。而多数的语文课堂,处处可见条块分割、模式分析、重视精确复现而剥夺主观体验的现象,语文本该让学生关注生活,有话可说,发出个人独有的声音,可是漠视现实、不善言谈,或者言辞空泛不切实际的现状,却由这种从考试到教学的恶性循环一步步地促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仍在一年年地上演,实施重视主体参与、强调知识建构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实施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探求现有教材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在具体处理一个文本时,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解释者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时,才产生理解。”(伽达默尔语)诚哉斯言。我们阅读中常常琢磨一些语句,实际上是在化为自己的言语。同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涵咏之中把文本化作自己内心的话。教师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要求整齐划一,应该留足阅读品味的时间,提供相关材料,推动深度体验,鼓励个人化的表达,鼓励不同思想的展示和交流。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多元的,他们不仅会同情已成阶下之囚的孱弱国君,不满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手造的专制与刻板,也会感悟到自己常常陷于套子、缺少自由,国家不幸而文学与民生未必不幸的心灵与历史的真实。
教师应对这种个人体验提供深度的材料支撑。有时事关某种观念行为的社会背景。比如讲《我有一个梦想》,就可以提及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她疲惫的腿如何开启了黑人寻求政治地位和人格尊严的新时代,小石城中学黑白同校的斗争之剧烈,竟然闹到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意见对立,总统出动国民护卫队的程度,以此理解美国民众追求更公平美好的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有时事关某个人的命运与性格。如《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学生自然产生对梁任公流泪的疑问,此时即可补充他与谭嗣同的交情,了解他们为扭转国运所做的努力以及追求理想不惜身殉的牺牲精神,也就解决了对文本的疑问,而进入知道、行道的人文层面。有时是更准确地把握一定历史潮流中人的立场和倾向。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态度,是对老庄玄言的反动,可是他寄情山水、纵酒行乐的行为又模糊了思想的界限。对此可以适当介绍西晋时代玄学盛行的思想实际,并引《世说新语》所载王羲之与谢安登冶城纵论天下的小故事,就明白了玄言派与事功派的差别,领会了王羲之的独特立场。
多元解读的存在,既是学生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也是由文本到精神的深度体验。肯定学生能自圆其说的言语,提供必要的扶持与引导,正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每一个独特自我的张扬。以下是学生在学过课文《项羽之死》《雷雨》之后所写的短论,他们对人生、功业、友谊、社会、阶级、人性等问题的认识都有相当的深度,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项羽没有曹操的心狠手辣,这注定了他不能统一天下。他是英雄,然而正因为这英雄气概,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乃至一个时代。他不敢苟活于世,因为兄弟们已经为了事业而长眠,他明白自己活着只会带来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他结束了这一切,抛下最爱的虞姬,一死以谢天下。正直是他的致命伤,却也使他顶天立地,无愧于真正的英雄。
在我看来,项羽并非真英雄。如果他是英雄,就不会在占领城池后屠城,并且不听取下属的善言,在乌江自刎又显得有些怯懦。有人说他这样做才有脸去见地下的兄弟,然而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结果。死在战斗中,死在敌人手里,你才算拼到了最后一刻,这样,九泉之下也可瞑目。项羽重义气而未必有足够的意志,生死不避却未必不回避失败的必然,他终究只是一个真性情的男儿。
若是周朴园此时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将以怜悯的眼神注视他。他做过什么,他都可以以无辜的姿态活下去。他的出现,我并不认为是在诠释着什么。他生存在一个不可拯救的环境里,他呼吸着令正常人窒息的空气,以至于他的心跳、他的血脉都承受着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承受着使人致病的毒素。若是他以这种毒素伤害过任何人,他是被迫的,他只是害怕自己的血脉与心跳受到威胁。
二、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在常态的专注于内容的阅读中提升现实关注度和自我表达力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离群索居,站在虚渺的云端俯瞰芸芸众生,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的关注,促进自我的发现,理解他人并积极交流,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此,在传统的经典的材料之外,要重视那些生动活泼、更有时代感的文章和作者,发动学生追踪阅读、深度阅读。教师可以积极地整理有关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的思想向深广处推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者主要是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者,三毛、席慕蓉、毕淑敏等温情作者,安妮宝贝、张小娴等时尚作者,王小波、周国平、余秋雨等文化作者,《追风筝的人》《边城》《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作品,还有林林总总的散文杂志,以及古代历史的当代言说、名人要人的演讲文本,其实还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我们既要尊重个人体验,扶持和鼓励个人趣味,也要在此基础上提供多元文本,促进均衡发展。不必一开始就急匆匆地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以为非有深厚蕴涵否则不必经眼,而要承认现状,在分数潮流和有限经验的夹缝里,能读点书已经很不错,善为引导,让学生把所读以手录笔谈的形式加以消化。
语文学科理应是个性化学习的前沿阵地。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七分功夫在课外,说明在学习的内容形式上,个人有极大的自主空间。具体地说,教材一旦成型,也就势必落后于变动不居的时代的需要,师生需要主动寻找读物作为补充;从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分工来看,有的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的强调应用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则从培养基本的读写能力入手,引导和提升学生对自我的深度把握、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度和理解力,增强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它是并无明确的知识体系负载的学科,理当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从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读写训练来看,离开了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独特体验,无从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精髓绝不在那些可以固化、量化、看似系统的东西,而在于个体的参与、体认、思虑和成长。
可是语文学习长期以来的状态是:知识构架的机械和陈腐、能力目标的模式化和偏狭,不重视有时代感的属于个人性灵的东西,过于强调知识的稳定性和对传统的继承。语文是有味而难教的学科,该教些什么、该考查些什么,无法得到一致意见,于是沿袭着往日求精准、领会高层的思想不走样的思路,参考了理科的标准化思维,由此形成的考试模式一经成型,变动起来难上加难,尽管相关群体付出了个人智慧和心血,语文考试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悖谬的状况仍难以扭转。比如成语运用题,一般唯准确是求,追求语意、语境、色彩的契合,舍弃了很多出新出奇的机会,使得生动活泼的余光中式的新语言无处存身。其实,正是在新鲜的表达中,语言成为艺术,思想别具了光彩。再如阅读题中不考查联想与评论,仅关注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上的鉴赏与概括,而鉴赏往往流于虚浮,概括常常失之琐碎,不如心有所动意有所及,写写对此情此境的领会,唤起对彼时彼事的认识,更符合语文学习的本原,命题者因为这类题型不易规范化而一再阙如。凡此种种,反映在部分考题上的知识体系固化、缺乏生机和包容性的倾向以及能力考查中重要目标项的缺失,造成学科趣味与考试形式的背离。
于是处在教与学实践过程中的广大师生,在分数与能力的不一致、收获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当中,热情与创意被打压至冰点,有的老师开始乞灵于无为而治,有的老师宣称对教材不打算花太多心思。而多数的语文课堂,处处可见条块分割、模式分析、重视精确复现而剥夺主观体验的现象,语文本该让学生关注生活,有话可说,发出个人独有的声音,可是漠视现实、不善言谈,或者言辞空泛不切实际的现状,却由这种从考试到教学的恶性循环一步步地促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仍在一年年地上演,实施重视主体参与、强调知识建构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实施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探求现有教材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在具体处理一个文本时,只有当文本所说的东西在解释者自己的语言中找到表达时,才产生理解。”(伽达默尔语)诚哉斯言。我们阅读中常常琢磨一些语句,实际上是在化为自己的言语。同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涵咏之中把文本化作自己内心的话。教师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要求整齐划一,应该留足阅读品味的时间,提供相关材料,推动深度体验,鼓励个人化的表达,鼓励不同思想的展示和交流。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多元的,他们不仅会同情已成阶下之囚的孱弱国君,不满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手造的专制与刻板,也会感悟到自己常常陷于套子、缺少自由,国家不幸而文学与民生未必不幸的心灵与历史的真实。
教师应对这种个人体验提供深度的材料支撑。有时事关某种观念行为的社会背景。比如讲《我有一个梦想》,就可以提及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她疲惫的腿如何开启了黑人寻求政治地位和人格尊严的新时代,小石城中学黑白同校的斗争之剧烈,竟然闹到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意见对立,总统出动国民护卫队的程度,以此理解美国民众追求更公平美好的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有时事关某个人的命运与性格。如《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学生自然产生对梁任公流泪的疑问,此时即可补充他与谭嗣同的交情,了解他们为扭转国运所做的努力以及追求理想不惜身殉的牺牲精神,也就解决了对文本的疑问,而进入知道、行道的人文层面。有时是更准确地把握一定历史潮流中人的立场和倾向。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态度,是对老庄玄言的反动,可是他寄情山水、纵酒行乐的行为又模糊了思想的界限。对此可以适当介绍西晋时代玄学盛行的思想实际,并引《世说新语》所载王羲之与谢安登冶城纵论天下的小故事,就明白了玄言派与事功派的差别,领会了王羲之的独特立场。
多元解读的存在,既是学生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也是由文本到精神的深度体验。肯定学生能自圆其说的言语,提供必要的扶持与引导,正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每一个独特自我的张扬。以下是学生在学过课文《项羽之死》《雷雨》之后所写的短论,他们对人生、功业、友谊、社会、阶级、人性等问题的认识都有相当的深度,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项羽没有曹操的心狠手辣,这注定了他不能统一天下。他是英雄,然而正因为这英雄气概,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乃至一个时代。他不敢苟活于世,因为兄弟们已经为了事业而长眠,他明白自己活着只会带来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他结束了这一切,抛下最爱的虞姬,一死以谢天下。正直是他的致命伤,却也使他顶天立地,无愧于真正的英雄。
在我看来,项羽并非真英雄。如果他是英雄,就不会在占领城池后屠城,并且不听取下属的善言,在乌江自刎又显得有些怯懦。有人说他这样做才有脸去见地下的兄弟,然而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结果。死在战斗中,死在敌人手里,你才算拼到了最后一刻,这样,九泉之下也可瞑目。项羽重义气而未必有足够的意志,生死不避却未必不回避失败的必然,他终究只是一个真性情的男儿。
若是周朴园此时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将以怜悯的眼神注视他。他做过什么,他都可以以无辜的姿态活下去。他的出现,我并不认为是在诠释着什么。他生存在一个不可拯救的环境里,他呼吸着令正常人窒息的空气,以至于他的心跳、他的血脉都承受着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承受着使人致病的毒素。若是他以这种毒素伤害过任何人,他是被迫的,他只是害怕自己的血脉与心跳受到威胁。
二、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在常态的专注于内容的阅读中提升现实关注度和自我表达力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离群索居,站在虚渺的云端俯瞰芸芸众生,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的关注,促进自我的发现,理解他人并积极交流,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此,在传统的经典的材料之外,要重视那些生动活泼、更有时代感的文章和作者,发动学生追踪阅读、深度阅读。教师可以积极地整理有关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的思想向深广处推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者主要是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者,三毛、席慕蓉、毕淑敏等温情作者,安妮宝贝、张小娴等时尚作者,王小波、周国平、余秋雨等文化作者,《追风筝的人》《边城》《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作品,还有林林总总的散文杂志,以及古代历史的当代言说、名人要人的演讲文本,其实还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我们既要尊重个人体验,扶持和鼓励个人趣味,也要在此基础上提供多元文本,促进均衡发展。不必一开始就急匆匆地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以为非有深厚蕴涵否则不必经眼,而要承认现状,在分数潮流和有限经验的夹缝里,能读点书已经很不错,善为引导,让学生把所读以手录笔谈的形式加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