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学当中,有所谓内家功夫与外家功夫之分。内家功夫练内力与真气,外家功夫练招数与力量。前者的重要在于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一种潜在的力量与境界;后者则重在随机应变,根据不同情况而使用不同技巧。
作文领域其实也与此类似,也需强调内外兼修。所谓作文的内家功夫,是指提高认识,提高思想境界,作文的底层思维不是技巧,而是观念和境界。作文的外家功夫是指结构安排、语言推敲,拟题结尾等技巧。内外兼修,两者缺一不可。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很深入的认识,各有高招。但深究起来,有些细节性的问题和原则性的问题依然没有十分清晰,在操作上,还有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这些盲点有何表现,其应对措施是什么,现在结合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如下看法。
一.“内家功夫”的重点与盲点
学生的思维水准和思想境界在作文领域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为了做好这一点,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思想观念的提升是必要的,但仍显不足。于是有的老师采取了课外补充的办法。常常可以发现语文老师印发很多作文、散文等进行轰炸式阅读,唯恐不足。学了李清照作品,就印发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做了一篇史铁生的散文阅读,就印发《我与地坛》,更不用说作文课上必备高考满分作文赏析等等。
客观地说,这些做法,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有趣的是,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读文章语文肯定能考好,读书作文一定得高分。语文老师总以“语文见效慢”来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谁都不会怀疑读书的价值,但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自己也怀疑读书能提高分数的作用。本来学生负担不轻,更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课外阅读,于是一节课数篇作品并发,学生应接不暇,老师手忙脚乱。作文课往往上成了阅读欣赏课,原因大致就在这里。
所以,当务之急是向有限的阅读要效率,而不仅仅是追求阅读的单纯的量的积累。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切实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升思想境界”?我认为,主要是要注意这过程中的两个盲点并予以解决。
1.积累经典表述的盲点
所谓经典表述,就是作品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或现象专家学者所做的论断性文字,或切中肯綮,或入木三分,或视野独特,或发人深省。一篇作品总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者具体现象阐发议论,发表感想,其思想往往凝聚于其中的关键句段之中,其语言的准确,对现象背后的深度解读能力尤为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其研究的具体问题,又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散联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些经典表述的语言精准,概括性和大局观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营养。作文无非就是三件事:思想,材料,语言。而这三部分,又都凝聚于这些经典表述之中。对这些经典表述的学习,可以迅速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大量课外阅读虽有价值,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归纳和内化,学生对问题往往只有粗放的认识,而没有精细的表达能力,更不能迅速地变成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在一说提升学生思想,做法上的误区往往将思想看做是神秘而抽象的东西。其实,思想也好,语言也罢,在经典表述段落中是同时呈现出来的。所以建议老师关注这些重点段落,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其效率要强于泛泛而读。一句话,抽象的思维最后总是要落实于具体的语言之中,没有这样一种途径,即可以将学思想和学语言割裂开来。
2.研究主题系统性盲点
提高思想的第二个盲点在于琐碎而没有系统。很多老师的问题零散,缺乏计划性,没有长期的规划。
笔者将以下研究主题作了分解,有序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
家乡变化的历史见证
人与自然的彼此消长
教育盲点的理性呼吁
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青年成长的关键节点
奢侈消费的心理背景
商业英雄的文化意义
个性发展的瓶颈对策
古典诗词的美学特点
高尚趣味的现实意义
弱势群体的命运思考
技术理性的反思总结
幸福感受的人文解读
公共道德的社会困境
在每一个研究专题之下,实际上都有一片浩瀚的海洋。做法上,要求在研究某一专题的时候,全班集体进行,分头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教师开出指导书目。学生研讨,以书面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全班汇报交流,装订成册,复印保存。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将讲评活动凝聚于作品的经典表述之上。这样形成了对一类问题的深度理解。学生普遍反映,经过一个序列的活动之后,头脑变得清醒了,认识问题有了深度,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反映在实际作文中,效果是喜人的。
二.外家功夫的重点与盲点
1.贴近事物本身思考的能力盲点
对作文结构、开头的写法等等,是所有老师都十分注意的,这些训练所得到的外家功夫在实战中有相当的价值。
但是,老师往往忽略了对思考一件事情本身的能力要求。为了避免宿构,出题人往往选取生活中习见,但又思考并不深入的问题来考查学生。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积累的所有材料基本用不上的情况。比如江苏高考题“好奇心”。现实就是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构思,并开始作文,要求是很高的。出题人的“出人意料”,使得平时练的一些东西内力虽在,但机变不足。内力只是一种知识背景,一种思想底蕴,一种境界高度,一种潜在的能力。这个时候,外家功夫就变得重要起来。
对这种问题,学生往往心里只有训练过的作文结构,少有对事物本身的认知,特别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问题尤为严重。议论文中,思想含量是我们考查作文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因为时间急迫,学生无暇对作文题目详加考察,而容易出现思维粗浅,脑袋里只有“横向结构”“纵向结构”,而无对事情本身的认知。这样的例子应该说不是少数。只有形式的框架,而无填充的内容。 所以,很多学生,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反映他们构思一篇作文“不需要一秒钟”。这样说并不夸张,因为主题既然已经明确,结构早已烂熟于心,剩下的就是“找材料”了。所以,往往我们会听到学生说“没材料”。
一秒钟构思作文,这种看似迅捷的背后问题是思维的贫乏。也就是说,学生在有些问题面前显得没有见识,甚至是没有常识,只能被动而苦恼地“找材料”。
如何做到“有见识”?事实证明,对一件事物各方面情况掌握得比较充分,那么就越有可能得到有见识的观点,并且也能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触发灵感,论述全面。但学生面对的往往是空空如也的概念本身,而缺少相应的思维路径。因此,除了要教给学生开头结尾的技巧之外,还需要有一种就事情本身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
就一个论题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下面思维路径来进行。
现象与历史 本质与原因
影响与后果 方法与措施
意义与价值
从以上这些方面去大量思考一个问题,就能迅速地深入下去,从而获得有见地的观点。
仅以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以“学会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缺少思维工具,头脑中立刻反应出来“三个例子并举”的结构,剩下的事情就是“找材料”。三个珍惜所以成功的例子一摆,分数拿来!但是,有了思维工具,以“现象与历史”角度为例,帮助学生思考现代人有何不珍惜的现象,立刻就可以发现很多立意的角度。不珍惜拥有,总期盼获得更多;不珍惜公共资源,刻上“到此一游”;不珍惜亲人团聚的片段时光,手机IPAD玩不停;不珍惜历史建筑,商业利益侵占了文化……
学会从事情本身思考,就避免了学生在考场上的孤立无援。这是我们现在作文教学的一个盲点。
2.论点论据论证带来的结构盲点
我们通常用论点论据论证作为议论文的“三要素”来对作文予以认知与规划。三要素简明地定义了议论文的说理机制,其指导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作文很难简单地将其归于这一类,有时很难将一篇作文轻易地用这个标准予以分解研究。
比如说,议论散文的写作就是个典型。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和散文的性质,在语言表达上更接近于散文。如果我们只有唯一的标准就是论点论证论据,将会发现很难对议论性散文予以结构上的清理。
更为隐蔽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对任何一篇议论文进行静态的分析,抽取出其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但真正的重点并不是静态分析能力,而是动态构成能力。议论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复杂的,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将论点论据论证作为议论文的三板斧,则任何问题来了都只会挥舞这三下,带来的问题也许不是议论的错误,但却会出现思维结构的苍白和简单。学生容易将作文简单地归为三大块,结果又很容易形成论点一摆,论据一堆,然后跟几句不痛不痒的论证了事。
我们提倡将议论文类型予以细分,给学生更精细的操作模式。
议论文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证明一种规律 批判一种现象
讴歌一种精神 提出一种做法
这样,我们实际上是从目的入手,将论点论据论证的常见组合细分化了,形成了不同的组合类型。其思维深度明显增加,从实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这几种不同目的的议论文类型,说明议论文内在机理的复杂,但有的老师抱着论点论据论证不放,虽然这三要素本身没错,但面对实际的复杂情况往往显得手段单调,效果并不理想。
祝文艳,语文教师,现居武汉。责任编校:剑 男
作文领域其实也与此类似,也需强调内外兼修。所谓作文的内家功夫,是指提高认识,提高思想境界,作文的底层思维不是技巧,而是观念和境界。作文的外家功夫是指结构安排、语言推敲,拟题结尾等技巧。内外兼修,两者缺一不可。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很深入的认识,各有高招。但深究起来,有些细节性的问题和原则性的问题依然没有十分清晰,在操作上,还有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这些盲点有何表现,其应对措施是什么,现在结合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提出如下看法。
一.“内家功夫”的重点与盲点
学生的思维水准和思想境界在作文领域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为了做好这一点,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思想观念的提升是必要的,但仍显不足。于是有的老师采取了课外补充的办法。常常可以发现语文老师印发很多作文、散文等进行轰炸式阅读,唯恐不足。学了李清照作品,就印发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做了一篇史铁生的散文阅读,就印发《我与地坛》,更不用说作文课上必备高考满分作文赏析等等。
客观地说,这些做法,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有趣的是,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读文章语文肯定能考好,读书作文一定得高分。语文老师总以“语文见效慢”来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谁都不会怀疑读书的价值,但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自己也怀疑读书能提高分数的作用。本来学生负担不轻,更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课外阅读,于是一节课数篇作品并发,学生应接不暇,老师手忙脚乱。作文课往往上成了阅读欣赏课,原因大致就在这里。
所以,当务之急是向有限的阅读要效率,而不仅仅是追求阅读的单纯的量的积累。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切实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升思想境界”?我认为,主要是要注意这过程中的两个盲点并予以解决。
1.积累经典表述的盲点
所谓经典表述,就是作品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或现象专家学者所做的论断性文字,或切中肯綮,或入木三分,或视野独特,或发人深省。一篇作品总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者具体现象阐发议论,发表感想,其思想往往凝聚于其中的关键句段之中,其语言的准确,对现象背后的深度解读能力尤为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其研究的具体问题,又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散联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些经典表述的语言精准,概括性和大局观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营养。作文无非就是三件事:思想,材料,语言。而这三部分,又都凝聚于这些经典表述之中。对这些经典表述的学习,可以迅速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大量课外阅读虽有价值,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归纳和内化,学生对问题往往只有粗放的认识,而没有精细的表达能力,更不能迅速地变成学生的写作能力。
现在一说提升学生思想,做法上的误区往往将思想看做是神秘而抽象的东西。其实,思想也好,语言也罢,在经典表述段落中是同时呈现出来的。所以建议老师关注这些重点段落,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其效率要强于泛泛而读。一句话,抽象的思维最后总是要落实于具体的语言之中,没有这样一种途径,即可以将学思想和学语言割裂开来。
2.研究主题系统性盲点
提高思想的第二个盲点在于琐碎而没有系统。很多老师的问题零散,缺乏计划性,没有长期的规划。
笔者将以下研究主题作了分解,有序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
家乡变化的历史见证
人与自然的彼此消长
教育盲点的理性呼吁
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青年成长的关键节点
奢侈消费的心理背景
商业英雄的文化意义
个性发展的瓶颈对策
古典诗词的美学特点
高尚趣味的现实意义
弱势群体的命运思考
技术理性的反思总结
幸福感受的人文解读
公共道德的社会困境
在每一个研究专题之下,实际上都有一片浩瀚的海洋。做法上,要求在研究某一专题的时候,全班集体进行,分头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教师开出指导书目。学生研讨,以书面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全班汇报交流,装订成册,复印保存。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将讲评活动凝聚于作品的经典表述之上。这样形成了对一类问题的深度理解。学生普遍反映,经过一个序列的活动之后,头脑变得清醒了,认识问题有了深度,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反映在实际作文中,效果是喜人的。
二.外家功夫的重点与盲点
1.贴近事物本身思考的能力盲点
对作文结构、开头的写法等等,是所有老师都十分注意的,这些训练所得到的外家功夫在实战中有相当的价值。
但是,老师往往忽略了对思考一件事情本身的能力要求。为了避免宿构,出题人往往选取生活中习见,但又思考并不深入的问题来考查学生。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积累的所有材料基本用不上的情况。比如江苏高考题“好奇心”。现实就是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构思,并开始作文,要求是很高的。出题人的“出人意料”,使得平时练的一些东西内力虽在,但机变不足。内力只是一种知识背景,一种思想底蕴,一种境界高度,一种潜在的能力。这个时候,外家功夫就变得重要起来。
对这种问题,学生往往心里只有训练过的作文结构,少有对事物本身的认知,特别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问题尤为严重。议论文中,思想含量是我们考查作文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因为时间急迫,学生无暇对作文题目详加考察,而容易出现思维粗浅,脑袋里只有“横向结构”“纵向结构”,而无对事情本身的认知。这样的例子应该说不是少数。只有形式的框架,而无填充的内容。 所以,很多学生,特别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反映他们构思一篇作文“不需要一秒钟”。这样说并不夸张,因为主题既然已经明确,结构早已烂熟于心,剩下的就是“找材料”了。所以,往往我们会听到学生说“没材料”。
一秒钟构思作文,这种看似迅捷的背后问题是思维的贫乏。也就是说,学生在有些问题面前显得没有见识,甚至是没有常识,只能被动而苦恼地“找材料”。
如何做到“有见识”?事实证明,对一件事物各方面情况掌握得比较充分,那么就越有可能得到有见识的观点,并且也能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触发灵感,论述全面。但学生面对的往往是空空如也的概念本身,而缺少相应的思维路径。因此,除了要教给学生开头结尾的技巧之外,还需要有一种就事情本身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
就一个论题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下面思维路径来进行。
现象与历史 本质与原因
影响与后果 方法与措施
意义与价值
从以上这些方面去大量思考一个问题,就能迅速地深入下去,从而获得有见地的观点。
仅以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以“学会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缺少思维工具,头脑中立刻反应出来“三个例子并举”的结构,剩下的事情就是“找材料”。三个珍惜所以成功的例子一摆,分数拿来!但是,有了思维工具,以“现象与历史”角度为例,帮助学生思考现代人有何不珍惜的现象,立刻就可以发现很多立意的角度。不珍惜拥有,总期盼获得更多;不珍惜公共资源,刻上“到此一游”;不珍惜亲人团聚的片段时光,手机IPAD玩不停;不珍惜历史建筑,商业利益侵占了文化……
学会从事情本身思考,就避免了学生在考场上的孤立无援。这是我们现在作文教学的一个盲点。
2.论点论据论证带来的结构盲点
我们通常用论点论据论证作为议论文的“三要素”来对作文予以认知与规划。三要素简明地定义了议论文的说理机制,其指导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作文很难简单地将其归于这一类,有时很难将一篇作文轻易地用这个标准予以分解研究。
比如说,议论散文的写作就是个典型。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和散文的性质,在语言表达上更接近于散文。如果我们只有唯一的标准就是论点论证论据,将会发现很难对议论性散文予以结构上的清理。
更为隐蔽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对任何一篇议论文进行静态的分析,抽取出其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但真正的重点并不是静态分析能力,而是动态构成能力。议论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复杂的,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将论点论据论证作为议论文的三板斧,则任何问题来了都只会挥舞这三下,带来的问题也许不是议论的错误,但却会出现思维结构的苍白和简单。学生容易将作文简单地归为三大块,结果又很容易形成论点一摆,论据一堆,然后跟几句不痛不痒的论证了事。
我们提倡将议论文类型予以细分,给学生更精细的操作模式。
议论文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证明一种规律 批判一种现象
讴歌一种精神 提出一种做法
这样,我们实际上是从目的入手,将论点论据论证的常见组合细分化了,形成了不同的组合类型。其思维深度明显增加,从实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这几种不同目的的议论文类型,说明议论文内在机理的复杂,但有的老师抱着论点论据论证不放,虽然这三要素本身没错,但面对实际的复杂情况往往显得手段单调,效果并不理想。
祝文艳,语文教师,现居武汉。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