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一次浇筑量大、厚度大、强度等级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如果施工措施不力,那么在浇筑过程中温度裂缝的产生就不可避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如何防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若干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温度应力;温差;防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建筑底板的设计当中,底板混凝土已经变的是越来越厚,而且深度是越来越大。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一次性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条件复杂,如果施工措施不力,极易产生温度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裂缝防控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上15层(2#塔为14层),地下1层;地下部分为一个结构单元,未设永久沉降缝;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各塔之间的连桥采用钢结构桁架体系。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其中1塔、4塔主楼核心筒区域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为梁板式筏形基础。裙房区域底板厚度为500mm,塔楼底板厚度为1800mm、2400mm等。由于本工程底板较厚,混凝土量大,故需对其进行抗裂计算。
2 抗裂计算
根据C35P8配合比设计,P.042.5R水泥317kg,水泥发热量354kJ/kg,6~9月施工平均气温为33℃,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控制在28℃以内。
2.1 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
式中:T(t)为混凝土浇筑t天后的绝热温升值(℃);C为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Q为每千克水泥水化热量(J/kg);c为混凝土质量热容,一般为0.92~1.00,取0.96[J/(kg·K)];ρ为混凝土的质量密度,取2400kg/m3;e为常数,取e=2.718;m为与水泥品种、浇筑时温度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为0.2~0.4;t为混凝土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天数(d)。计算结果见表1。
2.2 混凝土内部不同龄期温度
2.2.1 不同龄期绝热温升
混凝土块体的实际温升,受到混凝土块体厚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与绝热温升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建筑施工手册》资料算得水化热温升与混凝土块体厚度有关的系数ξ值,见表2。
2.2.2 不同龄期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
由表4可知,混凝土在6~9d左右时内部温度最高。
2.3 混凝土温度应力
按外约束为二维时的温度应力(包括收缩)来考虑计算。
2.3.1 各龄期收缩变形
2.3.2 各龄期收缩当量温差
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换算成当量温差
2.3.3 各龄期混凝土的最大综合温度差
ΔT(t)=T0+2/3T(t)+Ty(t)-Th
式中:ΔT(t)为各龄期混凝土最大综合温差;T0为混凝土入模温度,取28℃;T(t)为龄期t时的绝热温升;Ty(t)为龄期t时的收缩当量温差;Th为混凝土浇筑后达到稳定时的温度,取平均气温33℃。计算结果见表7。
2.3.4 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
E(t)=E0(1-e-0.09t)
式中:E(t)为混凝土从浇筑到计算时(龄期t)的弹性模量(MPa),计算温度应力时,一般取平均值;E0为混凝土最终弹性模量(MPa),对于C35混凝土取3.15×104MPa。计算结果见表8。
2.4 结论
由不同龄期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表我们得知,对于0.5m、1.8m、2.4m的板均在第9d处于混凝土开裂的危险期。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对于0.5m、1.8m、2.4m的底板,只要能满足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混凝土底板内就不会产生贯穿性裂缝。
由于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冬季施工一般是0.5m底板,故不用进行防裂理论计算。
3 施工中防止底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措施
3.1 原材料方面采取的措施
本工程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特点是混凝土不易离散,表面泌水少,便于混凝土表面压光,防止表层开裂;同时在混凝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粉煤灰的掺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使混凝土强度有所增加(包括早期强度),密实度增加,收缩变形也有所减少,泌水量下降,坍落度损失减少。粉煤灰与减水剂掺入混凝土称为“双掺技术”,由此会取得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浆量,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温度峰值,收缩变形也有所降低。
3.2 施工方面采取的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出罐温度和浇筑温度。为了减少结构物的内表温差,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不大于25℃。
(2)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50cm左右。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使其尽可能多的热量散发,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振捣,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值,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混凝土泌水处理和表面处理:及时排除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的泌水,消除泌水对混凝土层间粘结能力的影响,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抗裂性能。
(5)浇筑混凝土的收头处理也是减少表面裂缝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后,先初步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再由抹灰工人逐步压光。在混凝土终凝前在进行第二次压光,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能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及发展,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面对应用日益广泛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我们还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措施,从而使混凝土施工技术更加完善、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机理和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2] 付金波.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4期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温度应力;温差;防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建筑底板的设计当中,底板混凝土已经变的是越来越厚,而且深度是越来越大。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一次性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条件复杂,如果施工措施不力,极易产生温度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裂缝防控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上15层(2#塔为14层),地下1层;地下部分为一个结构单元,未设永久沉降缝;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各塔之间的连桥采用钢结构桁架体系。地基采用天然地基,其中1塔、4塔主楼核心筒区域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基础为梁板式筏形基础。裙房区域底板厚度为500mm,塔楼底板厚度为1800mm、2400mm等。由于本工程底板较厚,混凝土量大,故需对其进行抗裂计算。
2 抗裂计算
根据C35P8配合比设计,P.042.5R水泥317kg,水泥发热量354kJ/kg,6~9月施工平均气温为33℃,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控制在28℃以内。
2.1 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
式中:T(t)为混凝土浇筑t天后的绝热温升值(℃);C为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Q为每千克水泥水化热量(J/kg);c为混凝土质量热容,一般为0.92~1.00,取0.96[J/(kg·K)];ρ为混凝土的质量密度,取2400kg/m3;e为常数,取e=2.718;m为与水泥品种、浇筑时温度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为0.2~0.4;t为混凝土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天数(d)。计算结果见表1。
2.2 混凝土内部不同龄期温度
2.2.1 不同龄期绝热温升
混凝土块体的实际温升,受到混凝土块体厚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与绝热温升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建筑施工手册》资料算得水化热温升与混凝土块体厚度有关的系数ξ值,见表2。
2.2.2 不同龄期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
由表4可知,混凝土在6~9d左右时内部温度最高。
2.3 混凝土温度应力
按外约束为二维时的温度应力(包括收缩)来考虑计算。
2.3.1 各龄期收缩变形
2.3.2 各龄期收缩当量温差
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换算成当量温差
2.3.3 各龄期混凝土的最大综合温度差
ΔT(t)=T0+2/3T(t)+Ty(t)-Th
式中:ΔT(t)为各龄期混凝土最大综合温差;T0为混凝土入模温度,取28℃;T(t)为龄期t时的绝热温升;Ty(t)为龄期t时的收缩当量温差;Th为混凝土浇筑后达到稳定时的温度,取平均气温33℃。计算结果见表7。
2.3.4 各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
E(t)=E0(1-e-0.09t)
式中:E(t)为混凝土从浇筑到计算时(龄期t)的弹性模量(MPa),计算温度应力时,一般取平均值;E0为混凝土最终弹性模量(MPa),对于C35混凝土取3.15×104MPa。计算结果见表8。
2.4 结论
由不同龄期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表我们得知,对于0.5m、1.8m、2.4m的板均在第9d处于混凝土开裂的危险期。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对于0.5m、1.8m、2.4m的底板,只要能满足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混凝土底板内就不会产生贯穿性裂缝。
由于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冬季施工一般是0.5m底板,故不用进行防裂理论计算。
3 施工中防止底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措施
3.1 原材料方面采取的措施
本工程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特点是混凝土不易离散,表面泌水少,便于混凝土表面压光,防止表层开裂;同时在混凝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粉煤灰的掺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使混凝土强度有所增加(包括早期强度),密实度增加,收缩变形也有所减少,泌水量下降,坍落度损失减少。粉煤灰与减水剂掺入混凝土称为“双掺技术”,由此会取得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浆量,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温度峰值,收缩变形也有所降低。
3.2 施工方面采取的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出罐温度和浇筑温度。为了减少结构物的内表温差,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不大于25℃。
(2)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50cm左右。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使其尽可能多的热量散发,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振捣,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值,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混凝土泌水处理和表面处理:及时排除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的泌水,消除泌水对混凝土层间粘结能力的影响,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抗裂性能。
(5)浇筑混凝土的收头处理也是减少表面裂缝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后,先初步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再由抹灰工人逐步压光。在混凝土终凝前在进行第二次压光,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能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及发展,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面对应用日益广泛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我们还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措施,从而使混凝土施工技术更加完善、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机理和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9年19期
[2] 付金波.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