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为适应新形势对中职校学生的技能要求,许多中职校纷纷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修改基础课教材,减轻基础课在校比例提高学生的技能。厌学更是中职校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对语数英等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促成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为,中职语文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中职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实效。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交流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师生;有效交流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自然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以致,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训练往往也成为了中职校学生入学后的重头戏。在任务引领为导向的新形势下,语文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又占多少分量?笔者以为,新形势下中职校语文还应重视课堂师生的有效交流。《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给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些无疑是对中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具性的强调。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艺术美,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与师生进行有效交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抓住一切契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打好精神的底子。
  
  一、语文课堂师生有效交流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1.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沟通心理——德育的突破口
  德育不仅需要灌输,更需要交流,而交流是“双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通”。有效交流首先需要心理沟通。心理上接进,师生才能相互敞开心扉,愿意把心理话向对方倾诉。只有心理上达到一种默契,师生之间才能心有灵犀,这是有效思想教育的良好而又必要的开端,是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以诚相待,用真情打动学生,才能冲破师生之间这堵看不见的心理围墙,共筑师生信任桥梁。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才能似点点春雨,滋润学生心田。
  2.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联络感情——德育的润滑剂
  情感是一个人正常的需求,教师以自己感情的波浪去冲击学生情感的堤坝,才能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才能亲其生而“倾”其道。这样,师生交流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德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激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碰撞思维——德育的关键点
  教育的实质是感召人,德育的真谛是改造主观世界,其核心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教育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做法,只能采取沟通和疏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交流。
  语文课堂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思想上的合理碰撞,认识上的适度磨合,以达到提高认识、形成观念的目的。德育,育人先育心,疙瘩解开了,思想顺畅了,观念才能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实现知行的统一。照本宣科和强制注入,只能适得其反。脱离生活现实空谈说教就不会有这种思维的碰撞,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德育。
  4.课堂师生有效交流能启迪思想——德育的落脚点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学习《心愿》这一单元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首先我问:“你是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想成为千里马,但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又该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二、中职语文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1.灵活运用多种交流方式——优化组合,发挥整体功效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方式很多,每种交流方式都有它特有的功效,将其优化组合,综合运用,就能进一步增强交流的实效性。
  (1)对话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的艺术性,感染着学生;语言的启发性,诱导着学生;语言的趣味性,吸引着学生;语言的教育性,熏陶着学生。语言的魅力,打造着课堂的魅力。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疑、质疑、释疑,使问题贯串整个课堂,磨砺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及时精彩的点评,常常促成学生思维上的飞跃;通过艺术性的语言串联,既实现了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又有效地归纳、提炼和提升了课堂内容。
  (2) 体态语言的交流。一丝善意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种倾听的姿态,一个宽容的举动……恰当运用体态语言进行交流,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它像一种“场”,在磁化着学生;像一座桥,在联络着情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维活跃和兴奋的主动状态,并徜徉在精神愉悦的情境中。
  2.深入挖掘多种交流内涵——升华情感,实现多种收益。
  交流必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否则就无法深入。挖掘交流内涵是达成交流目的、实现德育目标的根本。语文课教学挖掘交流内涵,主要从三个递进提高的层面上进行,这也反映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一是教材层面,即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材是师生开展有效活动的媒介,是联系师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教教材,学生首先也要学教材,师生的活动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的。围绕教材内容有效交流探讨,也是实现语文课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出这些材料中的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追寻名人的思想、足迹,能受到道德的启迪,这已毋庸多言。从学生喜爱的小说如《最后一课》,散文《背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是生活层面,即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把教材教好?这需要对教材进行扩展和提炼。教材不是教条,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从关注教材到关注生活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信念层面,即围绕价值取向展开。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感化人”,语文课教学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感化过程,是一个心灵撼动另一个心灵的互动过程,语文课教学的品位往往体现在塑造灵魂这个层面上。
  3.学会把握多种交流技巧——综合运用,实现有效沟通
  (1)有效教育时机化。时机就是教育点,就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握好时机,促成飞跃,就会事半功倍,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个严冬的早上,上课前,我班的一位学生的父母从农村来看望孩子。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可是为了不打扰孩子上课,两个人紧缩在学校门外等待放学。看到此景我很感动,就请他们到我的办公室,并帮助他们到班级里找到这位学生。面对全体同学我动情地说道:“你不要怕影响学习,这堂语文课你就不要上了,多陪父母一会,多和父母说一会话,缺的课,随后我单独给你补上”。在学生感动的同时,我引申道:“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工作学习忙,没时间和家人交流,但是,又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自己却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愿这样的遗憾越少越好……”这次和学生的交流,已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理论问题趣味化。理论不应是灰色的。不联系现实,缺乏生活实际的调味,理论往往是苦涩的。理论问题趣味化往往才能吸引人,引领人。
  语文老师要成为“杂家”,这样才能高屋建领,游刃有余,使语文课妙趣横生。语文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美术、人文等内容,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对这些学科有所了解。在讲古诗词时,我经常讲到历史故事。如讲曹操的《观沧海》时,我就讲了有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跨越学科界限,借用历史、政治、地理知识与学生一起评价曹操这个人物。这样就非常轻松而又明了地讲清了曹操想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既传授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大大增强。
  (2)严肃问题生活化。德育不能简单说教,要把德育教育还原到生活之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天南海北扯一扯”,“家长里短聊一聊”,“日常琐事叙一叙”(必须适度),这样才能步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受益者。“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生命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天真、淳朴、坦率、不畏权威的品性面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丰富”。同时,这样会密切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这样的语文课是一种和谐与享受。它会在“谈笑”之间解决了严肃的问题,会在“不经意”之间教育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师生研讨平等化。师生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不是真理的占有者,更不能拥有“话语霸权”。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年龄段和学生“同步思维”,才能使师生“同期声”。如此,学生才敢于、才愿意畅所欲言。平等交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课堂会因学生的创新而精彩。同时,也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足: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暴露出思维缺陷,这些“幼稚病”如及时得到矫正,无形中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研讨的内在需求。所以,平等是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础。
  总之,一定意义上讲,教学就是交流。当然,有效交流的实现要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语文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靠学识、智慧和内在品格感染和赢得学生,同时也实现自我的完善。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学生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崔丽莹.超越情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9.
  [2]胡伦贵,萧文,黄志勇,刘志峰.人的终极能量开发——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52-58.
  [3]李树荫.成功心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72-75.
  [4]于东辉.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7-38.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高校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才能发挥其对教学的参考、指导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学档案的特点及重要作用、高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出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教学档案;归档范围;管理现状;管理建议    高
期刊
摘 要: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以来,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凸显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作为国家建设主体的学生,其素质高低,将最终决定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本文从软实力的特点出发,结合现状,探索在学校教育中软实力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性内容。同时,也是为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人,成为宽领域、复合型的人才的客观要求之一。  关键词:软实力;素质
期刊
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一般学科。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校的道德教育问题,对此提出过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从历史角度看,在几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说高校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测试方法。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经验和模式还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如果不适应,又
期刊
摘 要:在观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以“要求性”的教育观和对象化活动发展来凸显某一方的主体性,也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总会以单方面的意愿为主要参照。在人本化教育理念的调试下强调主体间共识一致的尊重与交往的教育实践观会使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教育发挥自身优势,从整体上来把握教育实践的进程。   关键词:人本教育;舞蹈专业;综合类大学     一、人本化教育理念使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渴求“交往”与“尊重”的
期刊
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精心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对矛盾统一的孪生弟。课前,以精心的教学预设向课堂预约精彩;课堂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出发点,不完全拘泥于预设,敢于放手,以高超的教育智慧泰然迎接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    一、实现精心预设打造课堂精彩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着“不想写”、“写不出”“写不好”、“不会改”的四大症状,这与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的规定背道而驰。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多途径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写,解决学生“不想写”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可将学生内心视象清晰完整化,在其储备经验中催生新知识,让学生有材料可写,解决“写不出”的问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
期刊
摘 要:从大量优秀的商业动画中发现,成功的动画作品是视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结晶,具有人文灵魂的动画片才能谱出最动听的乐章。本文以讨论动画艺术的内涵为目标,分析动画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及其所传达的艺术感受。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本文以导演视角,采取各种方法来论证动画的艺术传达方式及其在传达过程中包含了怎样的社会责任,其中尤以后者为重。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社会责任在动画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对动画发展的模式与道路产生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如何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下面就本人对以上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兴趣是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
期刊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湖南省居民的基本民生,更影响到湖南省的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从目前来看,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与全体国民未能合理地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此必须大力调节收入分配。由于社会保障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综合性手段,因此,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整体和谐。  一、湖南省
期刊
摘 要: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下降趋势,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如何尽快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和实践论述了构建校园健身课堂体系,是一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举措,对于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体质;肥胖;家庭压力;校园健身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