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气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纸媒版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几年里,金华晚报不断强化气象稿件写作,创新写作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好看、有用、准确、及时”的“金晚风格”。如何写好天气稿?结合金华晚报这几年实践来看,跑气象的记者要会解三道题:做预习题、答练习题和解附加题。
【关键词】气象记者;预习题;练习题;附加题
“气温上蹿下跳,阳台上的衣服,薄有短袖,厚有棉服,是不是已经准备撸起袖子好好清理一番?不过,冷空气已经在路上了,今天下午起又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市,将有一次降温和风力增大的过程,23日前后还有一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我市,所以,棉服先别收起来。”
“这个冬天,老天爷就没按常理出牌过,该冷的时候不冷,该暖和的时候不暖。据市气象台统计,上周市区2月17日的最高温为23.3℃,突破了历史同期纪录。这一波升温有没有让人有一种进入春天的错觉?连金华各地百花都被忽悠得提前开放了,不过,错觉就是错觉,这是一场‘假春天’。”
这是金华晚报上刊发的一篇天气预报,题目叫《冷空气频繁 气温“一波三折”》。“假春天”、“一波三折”、“突破历史同期纪录”,这样的天气稿看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轻松愉快又实用,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气象知识?
“好看、有用、准确、及时”,过去几年里,金华晚报不断强化气象稿件写作,创新写作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晚风格”。
天气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纸媒版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都市报来说,很多忠实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一翻天气——可见,天气对媒体、对读者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为了强化气象稿件写作,金华晚报安排笔者联系市气象台,刚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几年跑下来,对天气稿件的写作逐渐上手,听到的肯定声音也多了起来。
笔者和市气象台强化了采编协作,气象部门专门指定4名预报员成立了“专家顾问团”,其中有长期在一线的资深预报员,也有农业等领域的专业预报员,帮助提供气象动态,负责后期校对等。
笔者尝试把这几年来对天气稿件写作的一些思考,结合印象深刻的案例,整理成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期让我们的气象版面更加活起来。
做好“预习题”:
“天气”不仅仅是说刮风下雨
“今天天气怎么样?”、“看样子不会下雨吧。”
生活中,但凡聊到天气,大家脑子里的反应大多就是下雨或是放晴,很冷或是很热,但对于跑线记者来说,“天气”两字包含的东西绝对不是这么简单。
写天气怎么入门?结合个人经历,笔者觉得首先要做好“预习题”,这道预习题有三大块内容:
第一步,要转变对“天气”这一概念的认识。天气不仅仅是说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还包括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并给出专业的建议。比如气象预报说到“有雨”,记者脑海里起码要连问六个问题:为什么有雨?什么时候有雨?雨会下得多大?哪些地方会有雨?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该提醒市民注意些什么?这样的天气稿件才会“有用”。
此外,和天气有关的习俗、趣事、动植物变化等等,也应该成为记者笔下的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立春、清明、立夏等节气里,金华各地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这个时节里什么有趣的活动,田间地头、公园草地里现在是一幅什么景象,看桃花是不是早了,赏油菜花是不是迟了等等信息,都可以充实到稿子里来,让稿子“有用”的同时,还“好看”。
第二步,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常识。金华市气象台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接受媒体采访,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都要记者本人到现场,原则上不接受电话采访。为啥?怕记者是门外汉,听到的翻译成纸上写的,变成了两回事。
所以,写气象稿的记者首先也得是“小专家”,没法做到很专业,但起码要能和预报员交流。心里有了底气,人家就会尊重你三分。
比如有一次,一家媒体在立秋之后发了篇大标题稿子“秋老虎来了”,结果就闹了笑话。在气象学上,秋老虎是指處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所以不是立秋以后的高温就是秋老虎。
再比如,大家说的夏天和气象学上的夏天不一样。气象学上,“必须要连续5天稳定达到22℃以上”才算入夏,入春、入秋、入冬也都有各自的标准,这些基本的常识要弄懂。
还比如,天气预报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记者也得心中有数。像市气象台的气象服务中心,每天值班的分正班、副班、领班、服务班、网络监控等,市气象台每天早上采集的观测数据会上传到中央气象台,这些数据全世界共享,和成千上万个观测站一起汇总,然后由中央气象台以及欧美等气象机构计算出最新的气象资料,再加上来自金华各自动站的实时观测资料,以及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预报员才能做出综合判断,每天的预报还要进行多次会商。
第三步,要熟悉本地的气象规律。举个例子,民间的冬季以“立冬”节气为开始,但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金华的实际情况对不上号,每年的立冬时节,金华只能算是晚秋,也就是说,金华有自身的气候特点。
金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年度总的光热水条件优越,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具体到山区,或者是北部的浦江、兰溪等乡镇,以及南部的武义、永康等地,通常又有各自的小气候,像冬季的大雾天气,武义、兰溪就比其它县市要多发、易发,这些情况,记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答好“练习题”:做个有心人
对天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就相当于入了门,但要做到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功课要做。笔者的体会是做个有心人,创造条件去学习,做好几道“练习题”。
【关键词】气象记者;预习题;练习题;附加题
“气温上蹿下跳,阳台上的衣服,薄有短袖,厚有棉服,是不是已经准备撸起袖子好好清理一番?不过,冷空气已经在路上了,今天下午起又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市,将有一次降温和风力增大的过程,23日前后还有一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我市,所以,棉服先别收起来。”
“这个冬天,老天爷就没按常理出牌过,该冷的时候不冷,该暖和的时候不暖。据市气象台统计,上周市区2月17日的最高温为23.3℃,突破了历史同期纪录。这一波升温有没有让人有一种进入春天的错觉?连金华各地百花都被忽悠得提前开放了,不过,错觉就是错觉,这是一场‘假春天’。”
这是金华晚报上刊发的一篇天气预报,题目叫《冷空气频繁 气温“一波三折”》。“假春天”、“一波三折”、“突破历史同期纪录”,这样的天气稿看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轻松愉快又实用,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气象知识?
“好看、有用、准确、及时”,过去几年里,金华晚报不断强化气象稿件写作,创新写作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晚风格”。
天气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纸媒版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都市报来说,很多忠实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一翻天气——可见,天气对媒体、对读者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为了强化气象稿件写作,金华晚报安排笔者联系市气象台,刚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几年跑下来,对天气稿件的写作逐渐上手,听到的肯定声音也多了起来。
笔者和市气象台强化了采编协作,气象部门专门指定4名预报员成立了“专家顾问团”,其中有长期在一线的资深预报员,也有农业等领域的专业预报员,帮助提供气象动态,负责后期校对等。
笔者尝试把这几年来对天气稿件写作的一些思考,结合印象深刻的案例,整理成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期让我们的气象版面更加活起来。
做好“预习题”:
“天气”不仅仅是说刮风下雨
“今天天气怎么样?”、“看样子不会下雨吧。”
生活中,但凡聊到天气,大家脑子里的反应大多就是下雨或是放晴,很冷或是很热,但对于跑线记者来说,“天气”两字包含的东西绝对不是这么简单。
写天气怎么入门?结合个人经历,笔者觉得首先要做好“预习题”,这道预习题有三大块内容:
第一步,要转变对“天气”这一概念的认识。天气不仅仅是说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还包括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并给出专业的建议。比如气象预报说到“有雨”,记者脑海里起码要连问六个问题:为什么有雨?什么时候有雨?雨会下得多大?哪些地方会有雨?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该提醒市民注意些什么?这样的天气稿件才会“有用”。
此外,和天气有关的习俗、趣事、动植物变化等等,也应该成为记者笔下的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立春、清明、立夏等节气里,金华各地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这个时节里什么有趣的活动,田间地头、公园草地里现在是一幅什么景象,看桃花是不是早了,赏油菜花是不是迟了等等信息,都可以充实到稿子里来,让稿子“有用”的同时,还“好看”。
第二步,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常识。金华市气象台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接受媒体采访,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都要记者本人到现场,原则上不接受电话采访。为啥?怕记者是门外汉,听到的翻译成纸上写的,变成了两回事。
所以,写气象稿的记者首先也得是“小专家”,没法做到很专业,但起码要能和预报员交流。心里有了底气,人家就会尊重你三分。
比如有一次,一家媒体在立秋之后发了篇大标题稿子“秋老虎来了”,结果就闹了笑话。在气象学上,秋老虎是指處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所以不是立秋以后的高温就是秋老虎。
再比如,大家说的夏天和气象学上的夏天不一样。气象学上,“必须要连续5天稳定达到22℃以上”才算入夏,入春、入秋、入冬也都有各自的标准,这些基本的常识要弄懂。
还比如,天气预报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记者也得心中有数。像市气象台的气象服务中心,每天值班的分正班、副班、领班、服务班、网络监控等,市气象台每天早上采集的观测数据会上传到中央气象台,这些数据全世界共享,和成千上万个观测站一起汇总,然后由中央气象台以及欧美等气象机构计算出最新的气象资料,再加上来自金华各自动站的实时观测资料,以及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预报员才能做出综合判断,每天的预报还要进行多次会商。
第三步,要熟悉本地的气象规律。举个例子,民间的冬季以“立冬”节气为开始,但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金华的实际情况对不上号,每年的立冬时节,金华只能算是晚秋,也就是说,金华有自身的气候特点。
金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年度总的光热水条件优越,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具体到山区,或者是北部的浦江、兰溪等乡镇,以及南部的武义、永康等地,通常又有各自的小气候,像冬季的大雾天气,武义、兰溪就比其它县市要多发、易发,这些情况,记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答好“练习题”:做个有心人
对天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就相当于入了门,但要做到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功课要做。笔者的体会是做个有心人,创造条件去学习,做好几道“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