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斯
2009年岁末,全世界聚焦哥本哈根。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第一次给国际气候变化会议带来了不同的中国青年的声音。
走向哥本哈根
12月3日,我们一行4人先行到达哥本哈根,已是午夜。哥本哈根的冬夜,与北京温度相似,但湿气袭人。扔下行李,到旅馆附近的咖啡馆上网工作,已是第二天凌晨。疲惫已侵入神志不清的大脑,然而对之后的两个星期而言,这只是开始。
随后两三天里,40名中国青年陆续来到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15)。
这是历史上第一支来自中国、由青年人自发组织的非官方团队参加COP会议。42名来自高校、环保机构、青年组织、民间组织、媒体和企业的18到25岁的中国青年,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入选了这支“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队成员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念,体现在代表团的口号:“刻不容缓”,道出应对威胁人类生存的气候危机、世界低碳减排达成共识的迫切;口号的英文为No Other Way,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NOW(“现在”)。
问起团队组建的原因,青年代表团活动发起者、来自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赵祥宇说:“在去年联合国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上我发现有800名国际青年参与其中,而来自中国的却只有一名。COP15是至关重要的国际会议,我觉得应该让世界听到我们中国青年的声音。同时我希望通过这些青年的努力和影响,带动国内更多青年关注气候变化,从自我做起,共同构建低碳社会。”
团队发起机构CYCAN由7个中国青年环境组织于2007年8月,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发展成立,是中国第一个针对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
对于赵祥宇的想法,一些“大人”们也有善意的提醒。前往哥本哈根之前,搜狐绿色频道组织了《走向哥本哈根,我们准备好了》论坛,把前去哥本哈根的政府代表团、大部分媒体和民间组织召集在一起。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对他说:“年轻人更要加强学习,深刻认识,才能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全面的、不偏颇的看法。”她说:“气候变化问题,不同于空气污染、本地环境问题、水污染的治理,不同于其他单纯的环境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声音当然并不都是善意的,在一些论坛上,网友言辞激烈的批评:这是一次“浪费”钱的“公款旅游”。
但是赵祥宇觉得,这个团队恰能向外界证明:中国青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并非热情有余、理性不足。他介绍说,团队相当一些成员都是较早开始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青年,他们在哥本哈根谈判期间分工跟进各个主要议题的谈判进程,与整个团队分析和分享。其中的费晓静和李莉娜甚至在谈判后期限制人数的情况下,得以一直跟进到最后。费晓静是民间组织“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项目总监。今年26岁的她已在北京诸多环保组织中工作多年,此前曾参加过在曼谷和巴塞罗那气候变化谈判。李莉娜目前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硕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青年组织网络(YOUNGO)亚洲地区协调人之一。
不过“公款”的筹集确实是个的挑战,尤其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资源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时,一家名为金桥(Golden Bridges)的慈善机构帮助了团队筹集资金和一些其他建设工作,前后三个月从基金会、环保组织和企业筹集到了八十万人民币。
关于筹资的故事远比这些曲折的多。四川大学环保协会副会长杨梦椒和熊琳琅两个人的筹资来源包括为当地媒体做特约报道的稿费、成都环保局宣教中心报销的国内机票,甚至一家成都本土NGO“绿色生活联盟”的会长用自己的退休金私人赞助的2000元。来自唐山的中学生王蕊甚至跑去找唐山钢铁,最终从学校筹到了一部分资金。这些经历本身对于学生们而言就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锻炼。
其他挑战还有很多。紧张的一个月里,从发出消息到选拔、培训、团队建设,从筹资到设计衣物、标识、现场活动,所有人分工协作,仍不免加班熬夜。
中国青年的声音
激动人心的“疲劳战”
詹育峰管这个“中国青年代表团”叫“中国青年运输团”。5日他和另外5个团员乘上飞机时,除了每人23公斤的托运行李,每人身上还背了二三十公斤物资,大部分是做活动的道具和手册、队服等团队宣传资料。为了节省行李超重的费用,几乎所有团员都是如此“奋战”到哥本哈根。詹育峰是整个团队的设计指导,从团队标志到队服设计都是他和朋友们熬夜反复修改做出的。
在哥本哈根,为了让各团员发挥所长,并更有效的合作,42个青年被分成谈判组、活动组和媒体组:谈判组负责跟进主会及边会谈判,并且及时整理信息,通过博客、邮件等媒介与公众分享;活动组根据政策组提供的每日“情报”设计形式多样的创意活动,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声音;交流组负责对外发布、更新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情况,并在场内联系环保组织、媒体和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与中国青年代表团开展交流。
“来到哥本哈根,我们每个人都在积极投入,尽最大努力听会、记录和学习。另外还组织了吸引众多国内外媒体的活动。”21岁的任姣洁说。任姣洁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在整个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里,她负责管理团队的博客。
在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等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上,都能在其的哥本哈根专题或重要推广位置找到青年团队的博客,背后则是42名写作者。每天,谈判组和活动组都会交给博客至少一篇博文,更有活跃的博主超额交来文字或图片。
大部分日子里,我每天早上8点乘COP15专车达到会场,取来当天的日程,研究即将开始的大会并选择关注的边会,然后前去会场听会。有时,我们会在会议开始前,开各组负责人的小会,总结前一天和计划新的一天,有时这个会的时间改在晚上。另外,各组内部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开会,也是总结和计划。每天大量的知识输入带来的充实感令人心情激动,尽管越到后面越感到整天开会对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尤其想到还有博客需要每天的更新。
会议的进展并非乐观,但对于这些中国青年来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课堂”,给了我们许多思考的补给。
“中国特色”青年活动的温和与务实
“绿色中国”是中国青年在哥本哈根的第一个活动,在2米高的绿色“CHINA”五个英文字母前,中国青年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集体亮相于哥本哈根会议的首日。巨大的绿色“中国”出现在会场入口处,吸引了众多国外媒体的目光,摄像机、话筒立刻拥了上来。
如果说“绿色中国”更像是摆出姿态,让世界看到罕见于国际谈判舞台的中国民间组织,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上升力量,那么“中医诊断气候变化”则是用中医文化蕴含的哲学启发人类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
9日“中医诊所”开张,来自上海的黄磊身穿汉服,邀请参加峰会的各界参会代表前来参与,为他们号脉并开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药方。“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比如中医讲究调理,尤其针对慢性疾病。和气候变化一样,长期的恶行导致了巨大的变化,恢复的周期也会很长。所以我们用这种方式提醒人们,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决定了我们这个地球的健康。”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协会、负责组织活动的孙小明说。
在中医诊台,每一个挂号的人都要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全球温度做出承诺,当挂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展台旁原本每小时上升一度的温度计量器就显示全球温度下降一度,由其他组员扮演的面临灭绝的动物就可以因此得救。
谈判第四天,中国和美国已愈发明显的成为共同焦点。这天晚上,我坐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学生活动室里,和来自美国的佩帕讨论中国和美国的CCS(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和造林工程。此时,同一个房间里十几个桌子围坐的中美青年也正交流各自好奇的话题。在两国针锋相对硝烟愈浓、谈判分歧难以弥合的此时,中国和美国的青年代表面对面交流讨论,相互学习,迈出了消除偏见和误解的第一步。此后,我们与美国青年共同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向更广泛的公众传达中国青年的合作共创低碳未来的愿望。除了政府层面的影响,我们相信公民和商业的交流合作能更有力的推动两国的低碳发展。
除了和美国青年,我们还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青年交流互动。这令本对谈判进程失望的我们感到更多未来的希望:团员杨梦椒说:“本来对各国达成协议不抱希望,但到达会场后发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有共同的目标发出同一个呼唤,希望各国领袖可以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我感到很受激励。”
但是明显带有“中国”式风格的活动,也遭遇到一些尴尬。16日,本来计划的许愿树活动被愈演愈烈的公民游行冲散。愤怒的人群向着各国首脑谈判的会场方向高喊着“收回权利!”,引来警察、直升机和胡椒粉。而中国青年希望通过许愿树收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愿望,则显示了中国甚至亚洲文化的温和色彩。另外,中国青年似乎也不像其他国家青年那样,喜爱通过歌舞表达愿望。
尽管如此,中国青年的哥本哈根之行得到了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包括新华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周刊、蓬勃新闻社等长期专业报道气候变化的媒体。
哥本哈根通向未来
哥本哈根归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获。有激动也有沉默。当我翻阅团员们写下的感触,我发现,即使是高中生,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政治性。从结果看,在各国利益争夺之间,我们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公民活动如何明显的影响了谈判的进程。然而我们知道,气候变化与人类每个个体息息相关。而青年力量,作为公民社会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我们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现在,回到各自城市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各位团员仍然在各自的学校和网上交流平台、公益组织中,活跃的传递着从哥本哈根带回的见闻。会议期间与美国青年组织建立的友好联系,使我们双方共同计划在未来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让彼此真实了解对方的优势与需求。我们的博客仍在继续更新,发表我们不断跟进会谈的见闻和思考。
从COP15到COP16,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再到一个低碳的未来,路还漫长,但时间已不多了。
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分部编辑。
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博客:http://chinayouthcop15.blog.sohu.com
2009年岁末,全世界聚焦哥本哈根。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第一次给国际气候变化会议带来了不同的中国青年的声音。
走向哥本哈根
12月3日,我们一行4人先行到达哥本哈根,已是午夜。哥本哈根的冬夜,与北京温度相似,但湿气袭人。扔下行李,到旅馆附近的咖啡馆上网工作,已是第二天凌晨。疲惫已侵入神志不清的大脑,然而对之后的两个星期而言,这只是开始。
随后两三天里,40名中国青年陆续来到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15)。
这是历史上第一支来自中国、由青年人自发组织的非官方团队参加COP会议。42名来自高校、环保机构、青年组织、民间组织、媒体和企业的18到25岁的中国青年,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入选了这支“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队成员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理念,体现在代表团的口号:“刻不容缓”,道出应对威胁人类生存的气候危机、世界低碳减排达成共识的迫切;口号的英文为No Other Way,首字母组成英文单词NOW(“现在”)。
问起团队组建的原因,青年代表团活动发起者、来自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赵祥宇说:“在去年联合国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上我发现有800名国际青年参与其中,而来自中国的却只有一名。COP15是至关重要的国际会议,我觉得应该让世界听到我们中国青年的声音。同时我希望通过这些青年的努力和影响,带动国内更多青年关注气候变化,从自我做起,共同构建低碳社会。”
团队发起机构CYCAN由7个中国青年环境组织于2007年8月,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发展成立,是中国第一个针对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
对于赵祥宇的想法,一些“大人”们也有善意的提醒。前往哥本哈根之前,搜狐绿色频道组织了《走向哥本哈根,我们准备好了》论坛,把前去哥本哈根的政府代表团、大部分媒体和民间组织召集在一起。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对他说:“年轻人更要加强学习,深刻认识,才能形成对这个问题的全面的、不偏颇的看法。”她说:“气候变化问题,不同于空气污染、本地环境问题、水污染的治理,不同于其他单纯的环境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声音当然并不都是善意的,在一些论坛上,网友言辞激烈的批评:这是一次“浪费”钱的“公款旅游”。
但是赵祥宇觉得,这个团队恰能向外界证明:中国青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并非热情有余、理性不足。他介绍说,团队相当一些成员都是较早开始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青年,他们在哥本哈根谈判期间分工跟进各个主要议题的谈判进程,与整个团队分析和分享。其中的费晓静和李莉娜甚至在谈判后期限制人数的情况下,得以一直跟进到最后。费晓静是民间组织“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项目总监。今年26岁的她已在北京诸多环保组织中工作多年,此前曾参加过在曼谷和巴塞罗那气候变化谈判。李莉娜目前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硕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青年组织网络(YOUNGO)亚洲地区协调人之一。
不过“公款”的筹集确实是个的挑战,尤其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资源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时,一家名为金桥(Golden Bridges)的慈善机构帮助了团队筹集资金和一些其他建设工作,前后三个月从基金会、环保组织和企业筹集到了八十万人民币。
关于筹资的故事远比这些曲折的多。四川大学环保协会副会长杨梦椒和熊琳琅两个人的筹资来源包括为当地媒体做特约报道的稿费、成都环保局宣教中心报销的国内机票,甚至一家成都本土NGO“绿色生活联盟”的会长用自己的退休金私人赞助的2000元。来自唐山的中学生王蕊甚至跑去找唐山钢铁,最终从学校筹到了一部分资金。这些经历本身对于学生们而言就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锻炼。
其他挑战还有很多。紧张的一个月里,从发出消息到选拔、培训、团队建设,从筹资到设计衣物、标识、现场活动,所有人分工协作,仍不免加班熬夜。
中国青年的声音
激动人心的“疲劳战”
詹育峰管这个“中国青年代表团”叫“中国青年运输团”。5日他和另外5个团员乘上飞机时,除了每人23公斤的托运行李,每人身上还背了二三十公斤物资,大部分是做活动的道具和手册、队服等团队宣传资料。为了节省行李超重的费用,几乎所有团员都是如此“奋战”到哥本哈根。詹育峰是整个团队的设计指导,从团队标志到队服设计都是他和朋友们熬夜反复修改做出的。
在哥本哈根,为了让各团员发挥所长,并更有效的合作,42个青年被分成谈判组、活动组和媒体组:谈判组负责跟进主会及边会谈判,并且及时整理信息,通过博客、邮件等媒介与公众分享;活动组根据政策组提供的每日“情报”设计形式多样的创意活动,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声音;交流组负责对外发布、更新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情况,并在场内联系环保组织、媒体和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与中国青年代表团开展交流。
“来到哥本哈根,我们每个人都在积极投入,尽最大努力听会、记录和学习。另外还组织了吸引众多国内外媒体的活动。”21岁的任姣洁说。任姣洁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在整个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里,她负责管理团队的博客。
在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等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上,都能在其的哥本哈根专题或重要推广位置找到青年团队的博客,背后则是42名写作者。每天,谈判组和活动组都会交给博客至少一篇博文,更有活跃的博主超额交来文字或图片。
大部分日子里,我每天早上8点乘COP15专车达到会场,取来当天的日程,研究即将开始的大会并选择关注的边会,然后前去会场听会。有时,我们会在会议开始前,开各组负责人的小会,总结前一天和计划新的一天,有时这个会的时间改在晚上。另外,各组内部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开会,也是总结和计划。每天大量的知识输入带来的充实感令人心情激动,尽管越到后面越感到整天开会对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尤其想到还有博客需要每天的更新。
会议的进展并非乐观,但对于这些中国青年来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课堂”,给了我们许多思考的补给。
“中国特色”青年活动的温和与务实
“绿色中国”是中国青年在哥本哈根的第一个活动,在2米高的绿色“CHINA”五个英文字母前,中国青年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集体亮相于哥本哈根会议的首日。巨大的绿色“中国”出现在会场入口处,吸引了众多国外媒体的目光,摄像机、话筒立刻拥了上来。
如果说“绿色中国”更像是摆出姿态,让世界看到罕见于国际谈判舞台的中国民间组织,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上升力量,那么“中医诊断气候变化”则是用中医文化蕴含的哲学启发人类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
9日“中医诊所”开张,来自上海的黄磊身穿汉服,邀请参加峰会的各界参会代表前来参与,为他们号脉并开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药方。“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比如中医讲究调理,尤其针对慢性疾病。和气候变化一样,长期的恶行导致了巨大的变化,恢复的周期也会很长。所以我们用这种方式提醒人们,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决定了我们这个地球的健康。”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协会、负责组织活动的孙小明说。
在中医诊台,每一个挂号的人都要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全球温度做出承诺,当挂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展台旁原本每小时上升一度的温度计量器就显示全球温度下降一度,由其他组员扮演的面临灭绝的动物就可以因此得救。
谈判第四天,中国和美国已愈发明显的成为共同焦点。这天晚上,我坐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学生活动室里,和来自美国的佩帕讨论中国和美国的CCS(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和造林工程。此时,同一个房间里十几个桌子围坐的中美青年也正交流各自好奇的话题。在两国针锋相对硝烟愈浓、谈判分歧难以弥合的此时,中国和美国的青年代表面对面交流讨论,相互学习,迈出了消除偏见和误解的第一步。此后,我们与美国青年共同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向更广泛的公众传达中国青年的合作共创低碳未来的愿望。除了政府层面的影响,我们相信公民和商业的交流合作能更有力的推动两国的低碳发展。
除了和美国青年,我们还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青年交流互动。这令本对谈判进程失望的我们感到更多未来的希望:团员杨梦椒说:“本来对各国达成协议不抱希望,但到达会场后发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有共同的目标发出同一个呼唤,希望各国领袖可以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我感到很受激励。”
但是明显带有“中国”式风格的活动,也遭遇到一些尴尬。16日,本来计划的许愿树活动被愈演愈烈的公民游行冲散。愤怒的人群向着各国首脑谈判的会场方向高喊着“收回权利!”,引来警察、直升机和胡椒粉。而中国青年希望通过许愿树收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愿望,则显示了中国甚至亚洲文化的温和色彩。另外,中国青年似乎也不像其他国家青年那样,喜爱通过歌舞表达愿望。
尽管如此,中国青年的哥本哈根之行得到了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包括新华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周刊、蓬勃新闻社等长期专业报道气候变化的媒体。
哥本哈根通向未来
哥本哈根归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获。有激动也有沉默。当我翻阅团员们写下的感触,我发现,即使是高中生,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政治性。从结果看,在各国利益争夺之间,我们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公民活动如何明显的影响了谈判的进程。然而我们知道,气候变化与人类每个个体息息相关。而青年力量,作为公民社会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我们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现在,回到各自城市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各位团员仍然在各自的学校和网上交流平台、公益组织中,活跃的传递着从哥本哈根带回的见闻。会议期间与美国青年组织建立的友好联系,使我们双方共同计划在未来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让彼此真实了解对方的优势与需求。我们的博客仍在继续更新,发表我们不断跟进会谈的见闻和思考。
从COP15到COP16,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再到一个低碳的未来,路还漫长,但时间已不多了。
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分部编辑。
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博客:http://chinayouthcop15.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