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建立与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动情之后,采用形象感悟、运用对比、引导想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情感得到激发之后,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学生的情感。只有学生升华情感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演绎情感。在情感的循序渐进中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入地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建立情感 激发情感 升华情感 演绎情感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建立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促进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建立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氛围,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学生从上课伊始就仿佛进入一种情感世界,建立与学生的情感。
  在导入《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创设情境:“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有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才是最好的。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再引出课题。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寂寞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欢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舟而行。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与学生的情感。
  二、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相关词语和语句,特别是重点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情感。
  1、形象感悟
  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文资料,浏览相关网站下载资料,观察实物记录,注重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最后一分钟》一课中大胆的运用了书本中的插图。这幅插图描绘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有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中的情景,再让学生体验:“你看到了这过程,你最想说什么,心情如何?”通过这种教学,学生都有了形象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除了观看,还组织学生搜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资料。在教诗的第三节时,搜集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已成为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来的耻辱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盼望的时刻。引进详细的历史资料更加有直观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2、运用对比
  对比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强烈情感的形成。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七律长征》一课中,让学生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进行看图,再画简图对比,在对比中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先让学生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感受:即使是平常,想越过这两座山,又是何等的难。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这两座山的?在红军眼里它们又被视为何物?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诗句,感受了红军不怕困难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
  3、引导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想象,把心放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地去想。想象一定要依托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时,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揣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开国大典》一课中,抓住了参加开国大典的农民代表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引导学生:“扣住‘直奔’一词,‘直奔’一词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直奔’一词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通过想象了解了语句,体会农民参加开国大典的心情,感受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情感。还有“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想象到什么?想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抓住这些词语和句子,启发学生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就是要让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教《落花生》一课中,让学生去观察花生的播种到收获过程,然后谈谈花生的好处?学生通过观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真切的感受再谈论花生的好处。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真正明白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荣、默默奉献的品格,从而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荣、默默地作奉献?”通过联系实际,能认识到学生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从事的工作也许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修理工、电工等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他们是有用的,值得我们敬重的,通过这些方面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演绎情感
  阅读的时候,把情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表达情感,随心所欲,达到演绎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在教《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尤其是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要沉重,有的诗句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诗句要读得亲切舒缓。”如读“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通过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体会到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把握住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感情,加深了对诗的理解,释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的阅读与感情相结合,充分演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师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情激学,教法寓情,寓教于乐。还要发挥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作者单位:无为县牛埠镇黄柏小学)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本文先分析了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对数学模型进行再设计,有利于提高优化计算的效率,使优化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摘 要】本文探讨了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媒介沟通的概念,分析我国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媒介沟通的状况以及其与媒介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如何加强我国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媒介沟通,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媒介沟通 社会公信力  近年来,社会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社会非营利组织在反映公众诉求、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缓和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
【摘 要】近年来,与文艺、谈话、娱乐节目相比,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比重在逐步增加。受众也强烈需求电视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新闻信息来引导他们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了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更好地帮助受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电视新闻从采访、写作、到报道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适当转型,建立全新的新闻采访报道机制。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现状,剖析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顺利实现转型的长效机制,以便更好地
三网融合为数字家庭提供了简捷的平台,使家庭网络接入方式、室内布线方式、以及数字家庭的内涵发生了演变.物联网是数字家庭的理想解决方案.
本文从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节纪念文章起,浅谈媒体记者新闻理念的传承与深化,分析职业认知的变迁与重塑。
本文介绍了虚拟仪器的概念,组成特征和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并用LabVIEW开发了位移测试和系统静态精度测试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被提上日程,成为各高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重要举措。文章从数字校园建设为出发点,探讨与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基于协同
综合对比分析了热喷涂方法、粉末结构、粉末成份、喷涂参数、工艺、金属基体预处理方法等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结合强度的一些措施,使金属陶瓷能承受一定的冲击与
对先兆流产的妊娠预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利于病情的及时处理,但临床上早期诊断上有困难.B超探及胎心搏动是妊娠预后良好的可靠指标,但在孕9周前B超的诊断能力受到一定限制.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媒体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只有走出误区,理性认知,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以"八毛钱事件"为例,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探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