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左传》学发展史述略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左传》是我国上古社会的文化典籍,蕴含着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自成书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以研究《左传》为中心的学问——《左传》学。当代的《左传》学始于20世纪中期建国以后,大致经历了由史学研究转向文学研究,再由文学研究转向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变化,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向。
  关键词:《左传》学;文学;史学;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64-03
  《左传》学发轫于西汉末年,肇始于刘歆,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学术史。当代的《左传》学始于上世纪中期建国以后,在60多年的学术进程中经历了两次转变和3个发展阶段。
  一、当代《左传》学的开创期: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建国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A思主义史学和文学观念的传播,学术研究较大程度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左传》学研究成果不多,主要在于对《左传》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挖掘,并呈现出由史学研究向文学研究转变的特征。
  在《左传》的史学研究方面,首先,学界争议的焦点仍是《左传》的真伪问题,但与清末、民国时期不同,这一阶段对《左传》真伪之争的研究侧重于梳理和辨析前代学者的观点,重要的学术论文如胡念贻的《〈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等。其次,历史学家童书业的《左传》研究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童先生著有《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这两部著作后来被合编为《春秋左传研究》一书加以出版,童先生继承了古史辨派的观点,在该书中广泛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对《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再次,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被史学界普遍接受,《左传》的人民性研究成为热点问题,这方面的论文不少,如聂立本的《试论〈左传〉的人民性》等等。
  在《左传》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集近代以来《左传》注释类著作之大成,被公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左传》学成果之一。杨先生借鉴考古学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古代和近代学者的观点,博观约取、择善而从,注解释义颇为中肯,对后辈学者的研究构成了重要影响。此外,海外学者的《左传》学成果也值得关注,两位日本学者——安井衡的《左传辑释》和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都是价值较高的注解类作品。
  在《左传》的文学研究方面,从20世纪中期以后,《左传》的文学价值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大型古文笔记体著作《管锥编》中,对唐代孔颖达的《左传正义》进行了考证研究,并初步讨论了《左传》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篇探讨《左传》文学性的单篇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如:郑君华的《〈左传〉——长篇叙事文学的雏形》、聂国栋的《略论〈左传〉的语言艺术》、吴长庚的《〈左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等,这些文章从叙事手法、艺术特征和文学影响等不同的角度,初步肯定了《左传》写人叙事的文学成就。另外,台湾学者张高评的《左传》学成果也值得注意,他的专著《〈左传〉之文学价值》重点探讨了《左传》作为文学文本的艺术特征,为《左传》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思路。
  二、当代《左传》学的发展期: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环境逐渐宽松,学术研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的《左传》学成果丰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左传》的史学和文献学研究稳步发展,文学研究日趋繁荣且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出现了梳理《左传》学史的高水平著作。
  这一时期,《左传》的史学和文献学研究侧重于对前一阶段学界争议问题的总结,重要的论文有牛鸿恩的《论〈左传〉的成书年代》、邬锡非的《〈左传〉争议诸说述评》等,学者们就《左传》的作者、性质和成书时间等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普遍认同《左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对《春秋》的经解,从而基本上否定了自清末以来流传甚广的《左传》是刘歆伪作之说。
  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左传》,是近30年来《左传》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首先,就主题思想研究而言,大体上以探究《左传》的礼制思想为主,涉及到对其中伦理思想和军事思想的讨论,如卞朝宁的《论〈左传〉作者的思想倾向》、蔡国相的《〈左传〉伦理思想管窥》和庄大钧的《试论〈左传〉的崇霸尚战思想》等。其次,就艺术手法研究而言,学者们的目光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左传》的人物形象研究,这方面的论文主要围绕《左传》文本中妇女形象的塑造问题展开,如高树的《试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等;二是《左传》的叙事手法研究,如钱茂竹的《试论〈左传〉的叙事特色》、刘凤泉的《〈左传〉叙事文学论略》等,这些文章通过分析《左传》的战争描写来探究其叙事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左传》的文学描写成就。其三,就《左传》与《诗经》的关系研究而言,借助《左传》来研究《诗经》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热门课题,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到对《左传》赋诗的研究和对《诗经》文本考订的研究,如王化珏的《〈春秋左氏传〉引诗考略》和张汉东的《从〈左传〉看孔子的删〈诗〉痕迹》等。其四,就文学影响研究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以宏观的视角研究《左传》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如敏泽的《试论“春秋笔法”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则以微观的视角研究《左传》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梅显懋的《〈左传〉战争描写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等。除了上述4個研究维度以外,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少量从整体上探讨《左传》文学性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例如张卫中的《试论〈左传〉的文学性》、孙绿怡的《〈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等等。
  自《左传》成书以来,历代学者对《左传》学史的研究甚多。建国以后,《左传》学史的研究一度陷入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沈玉成、刘宁的《春秋左传学史稿》出版,《左传》的学术史研究再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春秋左传学史稿》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概说《春秋》及“三传”,下编则对从西汉至民国各个时代的《左传》学史进行梳理。沈先生继承了乾嘉“朴学”的严谨学风,在经学视野的观照下,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左传》学史理清了脉络,并为后辈学者开展《左传》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台湾学者和海外学者的《左传》研究同样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在台湾学者中,张素卿的《左传》研究成绩斐然,他的专著《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探讨了《左传》是否为传《春秋》而作,为《左传》的经传关系研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经学的新视角。在海外学者中,美国汉学家王靖宇的《〈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左传》對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为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良好范式。总体来说,台湾和海外学者的《左传》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展开的,表现出了与国内《左传》研究的主流相呼应的特点。
  三、当代《左传》学的繁荣期:21世纪以来的《左传》研究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学科专业化的增强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左传》学在研究视野和方法上不断拓展,出现了以文学研究为主、多学科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左传》的学术史研究趋向繁荣,评点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3方面的特点:
  第一,《左传》的文学研究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跨学科研究得到初步发展。这段时期,《左传》在文学研究上继承了上一阶段的研究范式,学者们主要着眼于对其中心思想、叙事特征、人物形象、赋诗艺术等方面的探究,例如何新文的《〈左传〉人物论稿》、傅希亮的《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壬振华的《〈左传〉赋诗研究》和美国汉学家王靖宇的《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等。此外,还出现了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来研究《左传》的著作,如程水金的《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从文化学的角度探究了《左传》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意蕴;刘瑛的《〈左传〉〈国语〉方术研究》则主要研究了《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古代方术。这些文章为21世纪的《左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左传》学史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上世纪90年代沈玉成、刘宁的《春秋左传学史稿》出版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左传》。步入21世纪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专著和硕博士论文。在专著方面,多是对《左传》学史的断代研究,如黄觉弘的《左传学早期流变研究》,探讨了《左传》学的起源及其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流变;罗军凤的《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对清代《左传》学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做出了系统的梳理;金永健的《清代〈左传〉考证研究》,对清代重要学者的《左传》学著作进行了细致地个案探讨。在硕博士论文方面,既包括对某一时代《左传》学的整体把握,也包括对古代几位经学大家的《左传》学著作所做的个案研究,如王晓敏的《唐代〈左传〉学研究》、印宁波的《宋代〈左传〉学三论》、王巍的《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程晓峰的《洪亮吉及其〈春秋左传诂〉评述》等。此外,两位台湾学者在《左传》学史的研究方面贡献突出:一位是张高评先生,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左传》研究著作问世,进入21世纪后,张先生开始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左传》,2005年出版专著《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该书归纳了近百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左传》的大致视角,并致力于构建富有特色的21世纪的《左传》学。与沈玉成的《左传》学史研究相比,张先生侧重从文体学的角度阐述《左传》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趋向,而沈先生则是从经学的角度理清了《左传》学的历史源流,可谓各有千秋。另一位是张素卿先生,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左传》的文学研究,近年来,他转向了《左传》学史的研究,他的专著《清代汉学与〈左传〉学》重点探讨了清代经学与《左传》学在发生、发展上相辅相成的关系问题。
  第三,《左传》评点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关注视野。近年来,《左传》评点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兴起,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课题。目前,在《左传》评点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就的学者是李卫军,他从2007年至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对《左传》评点的历史及其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左传〉评点研究》,将《左传》评点的历史划分为形成、发展、全盛、延续和余晖5个时期,并分别分析了每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探讨了《左传》评点在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不同价值,还为历代《左传》评点类作品撰写了提要,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对《左传》评点史做出的较为全面的研究。他还发表了许多单篇论文,如《浅谈〈左传〉评点的文论价值》和《浅谈〈左传〉评点的文章学价值》,分别从文学批评和文章学的角度探讨了《左传》评点的意义和价值;再如《〈左传〉评点史述略》《两汉〈左传〉学概述》《明代〈左传〉学概述》,则是对《左传》评点史的断代研究。李卫军为当代《左传》评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5〕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张素卿.清代汉学与《左传》学[M].台北:里仁书局,2007.
  〔9〕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朱夏楠.二十世纪《左传》研究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我十六岁考进江苏省戏剧学校越剧班表演专业,专工老旦。从进戏校的第一天开始,接触的第一个戏中的第一个人物就是阿林娘,这是越剧《碧玉簪》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在越剧界乃至整个
【正】 多年来学习了中国传统宫调理论和西洋音乐的基本乐理以后,在调名问題上有个想法:就是究竟以宫音名调好,还是以主音名调好?这对于应用多种调式的中国音乐来说。是一个
“综合戏剧”不是什么创新,早在10世纪的西方,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剧作家瓦格纳就提出了他的“伟大的综合戏剧”理论,并影响了”世纪的西方戏剧革新。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我们伟
何为电视艺术片?这个问题在戏曲界及电视界多年尚未定论。我们凭借多年拍摄戏曲电视剧的经验,对电视艺术片做些浅谈。
【正】 蒲松龄(1640—1715)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他出身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十九岁时参加童子试,深得主考——文学家兼琴家施愚山的赏识。不过自
目的:主要探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改变和诊断价值,并对替米沙坦干预后血浆BNP浓度的变化作一分析。方法:选择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患者50例,左室收缩功能
【正】 第三届华北音乐节《北京之歌》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合演的民族音乐会,揭开了序幕。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在5月25日《北京日报》专门撰文《(?)飞吧,民族之声》中评
用微电脑制作音乐是当代一门新兴的边沿学科。它是把音乐创作和电子科学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现象。对于这种艺术现象由于我们了解得不多,难于对它进行估价。近些年,这种艺术现
【正】 电影音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音乐。它是戏剧音乐的一种新的形式,即它同歌剧、舞剧、话剧等有着联系,同时又与交响乐或室内乐截然不同。这样,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