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在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女孩子上学的少,我能顺利地上完学,多亏了父亲的坚持。父亲自己没文化,他希望孩子们不要像他。他说,不能当睁眼瞎,谁能上学供应谁,砸锅卖铁也供应,上到什么步数看各人的本事。
  初一时,我考上了重点班,须到十里外的村子里去上,父亲显得很高兴,托亲告友地找好了房东。
  开学那天,父亲虽然得忙着种麦子,还是决定要送我去。那个四方凳子不知什么木头做的,很沉,我搬着也就走几步。父亲一肩扛着凳子,一手提着沉甸甸的书包,我背着铺盖卷儿,提着一网兜干粮,跟在父亲后面,父亲有时回头嘱咐我两句。那时秋庄稼已收完,田野里一片一片空荡荡的,庄稼叶子和枯秸乱草被风刮得惊慌失措的。我的心里也没着没落的。
  到房东家放下东西,父亲又送我到学校。到了学校门口,我就不让父亲进去了。父亲从腰里摸出一块钱塞给我。我搬着东西进了教室,转身向外看时,父亲还站在大门口。当我收拾好,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走了。
  第二年夏天,有一次,回家拿干粮,狂风暴雨折腾了一夜。早晨出门一看,到处是断枝残叶,到处是水洼,沟满壕平的。不少人家树歪了,墙坍了,猪棚倒了。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出去的,回来说西河发水了,桥面上的水都很深,让我先不要急着去上学。其实,在家里就已听见西河轰隆隆的水声了。
  快近中午时,邻村的一个女生来约我去学校。估计着河水消了,我便背上干粮跟她一起出了门。
  在我们村子北边七八里处,有一条河,是去学校的必经之路。到河边一看,我们呆住了。原来几十米宽的河面,现在宽了好多倍,浑浊的河水像脱了缰的野马,发了狂的巨龙,翻滚着向前奔去,木头、树枝、席子、苫子、袋子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也翻滚着向下跑去。靠近那边河岸的地方,有几个男子正在水里捞东西,水没到腰。盯着河面看一会儿都眼晕,就别说过河了。我们只好在河边等。看看太阳,已是中午了,也不见水势减小。正在我们举手无措的时候,父亲匆匆忙忙地赶来了。父亲站在河边,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会儿,往上游走了一段,然后下河,水快及腰的时候便退回来,然后再选个地方下河,如是三番,终于找到一段水浅的地方。父亲一手托着干粮兜,一手抓住我的胳膊,下了河。河面上像洒满了金子,闪闪地晃动,耀得眼睛都花了,我觉得两腿不停地打着战,轻飘飘的,不知道踩哪里好,而河水也淘气似的硬硬地扯着我的腿。父亲说别盯着水看,只管抬起头看着河那边走。在父亲的拖拽下,我趔趔趄趄地上了河岸。父亲又回去把我同伴送了过来。
  升初二后,重点班迁到了镇驻地上。周转了两家房东后,我深感上学的不易。寒假结束快开学时,我眼泪汪汪地跟父亲说不想上了,房东家得腾房子给儿子结婚,没地方住。父亲坐在炕沿上垂着腿,默默地抽了会儿烟,然后说“我再去找一家”,便出去了。
  开学前,父亲说房东家找好了。那年月找房东,是白住的。我不知道父亲跑了多少腿,托了多少人,磨了多少嘴,只知道父亲对我是寄予期望的。
  开学那天,父亲又送我去上学。
  那年春天,父亲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七八十元钱,买了一辆旧的大金鹿自行车。父亲说省得来来回回地拿干粮耽误时间。于是,每隔几天,哥便骑着自行车去给我送饭。
  升初三,我考入了城里的学校。有一天中午,回到宿舍,看见父亲在我床头上坐着。父亲是来城里卖梢瓜的,卖完了,过来看看我。父亲从袋子里掏出几个嫩绿的有着细细白茸毛的梢瓜,说是头茬子,让我洗洗分着吃。临走时,给我留下两元钱。我跟父亲说:“我被选上考中专。”父亲笑着说:“好好考。”
  接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是忧多于喜。报到时需交六十多元的书费。这在我眼里,不啻于天文数字。那年二婶带着四个孩子从东北回来,在我家吃住了大半年,孩子们也都上学。为了维持十几口人的生计,父亲东取西借,已是债台高筑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上得起学。我犹豫着跟父亲说了要交的钱,父亲却笑着说:“不用发愁。卖一季子梢瓜就够了。”那段日子,父亲推着瓜,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地去卖。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但父亲总是眉開眼笑的,因为据说我是村子里第一个上学上出了“铁饭碗”的女孩子。
  开学前,父亲将厚厚一沓钱包扎好了,递给我。那一包钱,沉甸甸的,我不知道那每一毛钱上浸透了父亲多少汗水。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我12岁了。那天早上,娘带上我去了镇上,目的很明确:买球鞋。  一路上,娘不停地给我洗脑:新鞋只能过年穿,鞋买回来后,你不要急着上脚,不然到了过年就没新鞋穿了。我吸溜了一下被冷风吹出的鼻涕问,那干吗现在就买,过年还早呢!娘说,年跟前东西都贵,现在买便宜些。到了镇上,找到一家鞋店,一溜一溜的解放鞋整齐地排列着,闪着奇异的光。娘帮我挑了一双,我试了下,有点大。娘说,就它了,大点好,要穿两三年呢!店主开
期刊
中午上自习的时候,我坐在教室里,正手忙脚乱地抄写同学芳的数学作业,二元二次方程组。二舅神不知鬼不觉,悄无声息地来到我面前,他一手抓起我的作业本,一手揪了一下我的耳朵,我被突如其来发生的状况吓蒙了。  一抬头,看见二舅锐利的目光,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就怯了,傻了,虚了,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霜打的茄子。我惶恐地躲闪着他那凶巴巴的目光。  “海波,你给我坐过来!”不待我细想,二舅闷雷似的吼声开始炸响,惊得全
期刊
1975年,我从辽宁省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一中毕业时,正赶上高中、初中学生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家是农村的,自然回到家乡的农村劳动。  1977年的初冬,下着小雪,我赶着牛车往生产队的田里送粪。晚上收工,在四里外北村读初中的妹妹回来对我说要高考了,她们学校的民办老师参加高考的都请假在家复习了,说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建议我不要再等,马上在家复习。我什
期刊
一只小蚊子一动不动地上了6楼,好像乖宝宝似的,趴在我后脖领子和乱乱的头发之间,六个爪子死死抓住我那根粗壮的头发丝儿,孙悟空抱紧了金箍棒,一屁颠地一屁颠地唱着歌,逛超市,买菜打酱油,骑单车,等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进小区,钻楼道,坐电梯,“嗖”一下,火箭似的升了空。  是601。  这个家伙,从我家的小小菜地里蹿出来,爬到一片藿香叶的阴面,风一来,阴面朝上了,身子被风刮歪了,爪子却钉进了叶子的肉里,牛!
期刊
很久前看过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人公松子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大野岛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的工作类似于现今的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偏心的人,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久病在床的、和妻子有相似眼睛的小女儿久美及调皮捣蛋的儿子纪夫,却对大女儿松子视若无睹。  松子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渴望着被爱,她小心翼翼伸出敏感的触角,希望与家人产生联结。她大多时候都一个人对着筑后川唱歌。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等着父亲下班,
期刊
正月初一上坟,是家乡的传统。一大早,我和儿子就驱车去了城东的公墓祭拜父亲。  父亲离开我已有十七个年头了,想当年,我作为长子将父亲的墓地选在城里的公墓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父亲不想在山里。父亲十八岁招工去金华建筑公司工作,三年后,爷爷病重,三封信催父亲回家,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岗位,回家担当起长子如父的重任。二是因为父亲在老家的山村受尽了冤屈和苦难,这冤屈和苦难还是当村书记的堂伯给我们造成的,让
期刊
“爷爷在哪儿?”每天清晨听得桐桐这一声唤,60 岁的我,心灵就打开了一条缝,感觉到心智的幼芽在那一束生命之光的照射下,摇曳着灵动的光芒。  “爷爷,什么是灯火阑珊处?”两岁的桐桐再也不满足跟着大人牙牙学语了,总爱问个为什么。一知半解的我,自以为是地回答:“是辉煌的灯火五颜六色地闪烁着。”说完心虚,翻书一查,十万八千里,赶紧红着脸给他重新解释了一遍。爸爸妈妈不让他看电视,但我又禁不住《诗词大会》的诱
期刊
万物皆有情趣,对于丰子恺先生,需要多费些笔墨。  丰先生是浙江桐乡人,自幼喜欢画画,边读《千家诗》,边临摹《芥子园画谱》,10岁时就有私塾先生请他画孔子像,挂在塾中供人礼拜。1924年,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杂志上发表,画中近处仅有桌子、茶器,远方一轮弯月宁静悠远,如钩的新月预示着将来重逢的圆满,画面中仿佛有余音袅袅。他的画造型洗练,含蓄深挚,万物在他笔下,不但富有情趣,而且具有灵
期刊
我一直有两只隐形的翅膀,助我前行。  读小学时,母亲扯了一尺哔叽布在煤油灯下给我缝了一个书包,书包里除了装有课本外,一直有两样与课文无关的东西,一样是竹笛,一样是一本课外读物。在放学的路上爬坡爬累了歇气时,就取出竹笛,对着大山,对着森林,对着夕阳,对着小溪,在石头上,在大树下,苦练《北风吹》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曲子,后来还在县文工团表演过竹笛独奏,这是我自己认为苦练的最高奖赏。还有一样是课外读物
期刊
都十一月了,南方才略晕染出点秋天的韵致。  和朋友在公园散步,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吹得路两旁的树叶如骤雨般纷纷坠落。我们惊呼壮观的同时,纷纷举起手机,意欲抓拍这难得一见的瞬间。  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农村,都是睡的火炕。取暖烧饭的燃料大都是玉米的秸秆和脱粒后的玉米瓤。当年收割的农作物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冰天雪地里存放着,取用的时候冰冷不说,也不易燃,而且每年收割的柴火数量也极其有限。有些人家若是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