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再续丽江缘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7日,曹景行老师旅行来到了丽江。或许是应证了一句纳西古话“贵人到,雪山笑。”原本曹老师到的那天阴雨绵绵,但晚上星星布满天空,这也预示着第二天的晴空万里。果不其然,28号的天空蓝得让人心惊(曹老师语)。那一整天,在丽江电视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曹老师参观了东巴谷,去了甘海子,看了白水河,观赏了《印象丽江·雪山篇》,游览了束河古镇。一路上,他常常被一些游客认出来,要求与他合影,曹老师也是不厌其烦地满足他们,这和我们初次见到他的感觉一样,平易近人、温和。借着曹老师拜访宣科先生的间隙,我们有幸采访了以往只在电视画面里见过的曹老师。
  Q:我们知道,您在10多岁的时候碰上文革,并且和不少知青到安徽农场里插队落户。您觉得当年文革插队落户的经历对您之后的工作选择有些什么影响?在您40岁时,为什么选择了香港作为新的起点,而不是留在北京或者上海这些内地的大城市发展呢?在您五十一岁时,又选择了电视行业,这是一种偶然,还是您刻意地追求?
  A:算起来应该是12年。这十来年,是我们人生中最年轻、最有激情的一个时期,是青春的十年。这期间的那一代人都很辛苦,有的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它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让人成长的过程。有了这十年,才有了我以后的几十年。所以,如果要说到意义的话,我觉得就是这个。
  我40岁的时候去香港,纯属偶然。一方面,那时刚好有机会到香港;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我当时在上海社科院的研究方向是世界经济,也研究国际关系,但是大陆的资讯传播相对比较落后,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正好能够提供这个环境,我也希望能借助更好的发展平台来挑战自己。
  50岁以后选择了凤凰卫视也是一个机会。那时凤凰才成立两年左右,因为各个电视台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凤凰就考虑从综合娱乐性节目转向至新闻性节目。我当时进去也只是做幕后策划、选题等工作,那个时候凤凰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各方面的探索有很灵活的机制。那个时候台里需要一些新的节目,台里只有几个人,刚好觉得我适合做这个,所以等于是凤凰把我推到镜头前面,并非我自己刻意地追求,并不是我想做就能做的。当然了,这跟以前插队的经历以及在上海做研究工作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Q:您被称为“中国评论第一人”,而《时事开讲》栏目更是以您对时事深刻独到的见解而受到大家的喜爱,您自己对这个称谓的感受如何?您的这些见解如何得来呢?
  A:这个讲法本身如果从事实情况来讲,的确是这样。因为中国当时做电视的人,包括新闻都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电视上只能用传统的视觉效果来表现,而用口头语言做评论的可以说没有或者是尝试了但没有坚持下去。而凤凰开出这样一个常规节目而且应该说成功了。从99年我们做常规的电视新闻评论一直到今天,不仅没有停下来而且越做越大,其它电视台也开始出现这样的尝试,应该说也是从凤凰开始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当时正好我们有可能去做这个节目,而且当时在凤凰刚好觉得我比较适合来做这个评论,所以就做了。
  


  对于评论的独到性,也不一定。因为我们的观点是综合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当然也要加入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这样的话观众才有可能接受,并且长时间对节目如此关注。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新闻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对重大新闻事件做到抓住、不回避。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看法都是很主观的,但是我们的评论要基于客观事实,我们不应该对客观事实进行歪曲,不能违背新闻的规律;第二就是观众,观众对哪些题材感兴趣,你怎么表述,怎样的方式能让观众容易理解,观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如果观众要抛弃你,真的很简单,他只要按一下遥控器就可以做到。
  Q:在您的博客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或许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会何去何从,那就让我们过好今天,过好属于自己“有意思的”日子吧。您对这个“‘有意思的’日子”是如何理解呢?
  A:有意思的日子,其实可以很简单。也许我今天做出了一些实在的事情,有了些许收获,或者没有收获但我做了些事儿,在做事的过程中,可能一些细微的地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比如以前在农村,我认认真真地种地,虽然很辛苦,我会觉得有意思;或是种完地,我又看了一点书,这个也是有意思的;像今天和宣科老师聊天儿,我就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Q:我们知道您是非常爱看书的,那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工作这么忙,想看书的时候怎么办?
  A:其实不止是现在,在我刚去香港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看书的时间被压缩了很多。时间虽然少了,但是总会找空看,比如在飞机上,还有等人的这段时间,我都会看。我看的书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自己喜欢的书,我觉得可以看的;一类就是比较专业的书籍,比如我现在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书,做评论类的节目,都要看相关的书籍。
  Q:听说您“喜欢干没干过的事”,目前您还有哪些事儿想做但还没做的呢?
  A:(笑)今天和宣科老师讲的好多事情都是我想干的。现代社会,尤其近十几年的变化很大,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互联网的出现,对我们做传统电视媒体的来说就会觉得有点压力,如果互联网方面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话,那我也愿意去尝试。做了电视之后,我觉得还可以教书,比如去清华教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有机会的话就想试一下,但能做的事情实在很多。宣科老师今年80岁了,比我大20岁,实际20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在这20年里有机会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也就是我说的有意思的过日子吧,这样的人生会比较有意义。
  Q:您做了8年的平面媒体,在凤凰做了近10年的新闻,现在您又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您现在已经61岁了,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
  A:其实目前已经考虑慢慢地退了,现在教书也是为了过渡到退休,能够自由支配时间,不以打工的方式工作。因为之前在香港,不管是做杂志,还是在凤凰做节目,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工作压倒了生活,时间不由自己支配。希望现在和以后能够轻松一点。
  Q:刚才听您说是第二次来丽江?您能谈谈上一次和这次对丽江的感受吗?
  A:前一次是来丽江开会,那时2003年SARS刚刚过去。除了开会之外,早晚的时间我基本都在丽江的街上,我喜欢拍照,到这里看看,那里拍拍。那时发现原来中国还有生活如此休闲的地方,一个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不过那个时候丽江还处于开发阶段,没有现在热闹,似乎还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我这次来主要是旅游,而且去了束河古镇。现在待在束河和我上次到丽江的感觉差不多,现在的丽江商业味道有点浓了。但实际上,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否则经济上无法维持它的长久性。问题是怎样避免它趋于单一和统一化,这就需要很好的规划,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作为一个游客,这次我对丽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除了天气给自己的惊喜(来的当天在下雨,第二天就放晴了)之外,还有一个让自己觉得震撼的地方就是去了玉龙雪山,看了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三个人策划、导演的《印象丽江·雪山篇》。演员们那种原始的表演方式、表演的环境以及观众如此之多实在让我感到震撼。最后拜访宣科先生,在和他的交谈过程中,让我发现一个年近80的神奇人物不平凡的一生,知识如此丰富、谈吐如此幽默、记忆力如此之强,可以说中国近100年来的变化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了。这些都是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编后语:
  今天以后的事,谁都无法准确把握,但是今天这个时刻,我们是可以支配的。“有意思”或许是一种心理的满足感,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但是从曹老师这里,我们看到了他被岁月历炼后所流露的睿智和坦然,他面对镜头和生活的洒脱自如。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常常会顾此失彼。而曹老师,却能将他所承担的角色协调得如此融洽,就如他所走过的路,虽然时有曲折和艰难,但是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实和认真!
  
  曹景行简介:
  凤凰卫视资讯台资深评论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起在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移民香港,应聘做《亚洲周刊》撰述员,一年后升为编辑,两年后升为资深编辑,1994年成为副总编,同时兼任《明报》主笔,写社论和评论。1997年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至今。
其他文献
写下“逃离”二字时,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老人。我和他只见过一面,但对他的印象却极深。他住在一座高山上,70多岁了,却很硬朗,眼不花,耳不聋,背也不驼,说话利索,腿脚灵活。老人在当地很有名,人们都把他当英雄崇拜,因为他年轻时打死过一只老虎,从虎口里救出了一个受伤的小伙子。我当时问他是怎样打死老虎当上英雄的,他的回答却让我诧异:那是因为逃奔。老人接着告诉我,当年他家住在平坝子里,土改时被划为地主后扫地出门
期刊
妈妈咪呀音乐餐吧花马街店即将于5月底隆重开业,欢迎各界朋友光临品尝!  地址:丽江市花马街加油站对面  电话:0888-5101555    妈妈咪呀餐吧  单就“妈妈咪呀”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你所有的好奇,其为意大利语,可理解为“我的天呀”,也表示对某事的惊讶和感叹。  餐吧优雅的欧式风格,轻柔的抒情音乐,配以束河慵懒的阳光与清澈的溪水,使妈妈咪呀绝对成为情人约会或聊天发呆的最佳选择。  除了餐
期刊
镰刀还没有从大地上彻底消失……    镰刀还没有从大地上彻底消失,所以还有打镰刀的。  这村庄有两个铁匠铺,一个打犁头,另一个打镰刀。厂长说,那个铁匠打的镰刀最好使,别人的镰刀卖三块一把,他的要卖六块;别人的只用三年,他的要用四年,“割草时轻轻一拉,草就倒下去了”。  我就找到了这个铁匠铺,在乡村公路旁边。灰暗的小屋,红色的光芒在其间闪烁,走近,立即有一个铁匠的身影在里面晃动,他在拉风箱,铁砧上放
期刊
那翠绿的荷叶  是芙蓉仙子的裙装吧  那半开的花  是她微启的唇  而蜻蜒  一定是她的前世情人  寻了来  品尝爱的芬芳了
期刊
木增(1587-1646),字长青,又字益新,号华岳,又号生白,纳西名阿宅阿寺。木青之子,丽江第13任世袭知府。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书法家。因文治武功卓著,先后授封中宪大夫、中宪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通宪大夫、广西布政使司右布政、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钦加太仆寺正卿等职衔。并允许在省城建坊,准建“位列九卿”四字坊。  木增自幼苦研史书经学、兵法韬略,好谈论兵戎战阵,有出众的政
期刊
丽江本土画家并不多,而许正强和夫人蓝碧瑛都从事油画创作,且选择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创作则是更为难得的事情。  之前,就听说过许正强老师的名字,也曾看到过许老师的油画创作,《纳西风情》、《马帮》、《东巴·阿明》、《东巴造字》、《纳西屠妇》,所有内容都取材于纳西东巴文化,透着浓浓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精神。看着这些色彩感很强的油画,我的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可以拜
期刊
东巴纸,用高原特有的植物,经家传工艺制成的古老纸张。因其具象牙色泽,防虫蛀,清香味,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久,对人体有镇惊安神作用的特征,成为古代纳西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及东巴经文的载体,承担着传承纳西文明链条的重任。  千百年来,东巴纸神秘的制作工艺,全靠代代相传沿袭下来。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历尽沧桑变迁,经过兴盛也曾一度绝迹。但时至今日,掌握东巴纸传统造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这
期刊
姓名:李金成  职位:丽江玉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丽江移动全球通VIP会员级别:全球通VIP金卡  沟通关键词:平等    在丽江,大家应该对“玉元食品”并不陌生,福慧、金甲等市场入口附近都有他们的销售门店。在丽江屈指可数的糕点生产厂家及销售网络中,“玉元”可算得上其中的翘楚、龙头企业。貌不惊人却有着超前管理意识的玉元董事长李金成先生正带领着他的员工朝着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巩固与再提升阶段路线进发。
期刊
这里有一片女人的天地  这里也是女神的世界  这里的女神就是女人  请记住这一方土地  ——和钟华《在女神的天地里》      在丽江,随处可以听到一句导游辞“丽江,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而在丽江周边地区,流传着一句民谚“娶个纳西婆,赛过骡子驮”,足以看出纳西女子的勤劳。纳西女子素以吃苦耐劳、勇敢无畏而闻名于滇、川、藏地区。丽江古城有一条著名的杀猪巷,过去宰猪者是清一色的纳西妇女,称为“屠妇”
期刊
束河的夜空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星星们争相闪烁着自己的光芒。尽管它们距离地面是如此遥远,让人感到那光亮是何其微弱,却又不停地闪耀着让人无一不想飞上天去抓上一把放在自己的心窝里。  每每在布满星星的夜空下漫步于束河古老的石道,总会将自己掩隐在无尽的思绪里。曾经怀着多样目的来到丽江,此时此刻脚底踩着巨大的石块儿,聆听着自己轻柔缓慢的脚步声,却说不清到底为什么会在这个离家乡如此遥远的地方停下自己的脚步。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