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学生习作自身特点来说:它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品格修养。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不断地提升,生活能力不断地增强。如学生习作《我的爷爷》片断:我趴在爷爷背上,感觉就躺在温暖、宽大的床上。此刻,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眼前:爷爷细心地照顾我吃饭;接送我上学;带我出去玩……可是,我却那么顽皮,都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还要爷爷喂饭,吃一餐饭,就像跟爷爷捉迷藏似的,爷爷总是被我弄得气喘嘘嘘的。是我使爷爷操碎了心,我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我不断地责备自己,听着爷爷急促的喘气声,望着爷爷满头银发,我再也忍不住了,喊道:“爷爷,让我下来走,你会累坏的”。
就以上习作片断可以看出,小作者因年幼而淘气,不懂得尊敬长辈。通过爷爷在涨水的一天趟水背自己回家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爷爷的爱,并懂得怎样体贴长辈了。
既然学生习作对学生思想教育,学会为人处事上起着推动作用。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品格塑造相辅而行,学会做人呢?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发挥习作自身的教育作用类似上例文道皆美的学生习作比比皆是
。教师可利用它来教育所有的学生。通常我是这样做的:投影学生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我引导学生评议,肯定习作中的优点及进步,再让其它同学谈谈类似小作者的经历;然后,就习作中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认识及做法。最后鼓励学生把评议的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既使学生提高了习作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 把学生习作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1、明辨是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生活丰富多彩而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鼓励学生用笔赞美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抒发自己的爱、恨、憎、恶等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一名学生在习作中写他的妈妈因为嫌家里穷而跟人跑了,字里行间流露了对母亲的恨,又渴望母爱的复杂心情。我在他作文本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哪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她走了,可能有其它原因不便告诉你。你听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相信,你能当好你的家。之后,我还找了他谈心,并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
2、树立小主人翁意识
“树立小主人翁意识”是新世纪培养人才的目标,可是多数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事并不关心,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我经常和孩子们谈自己的见闻,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被破坏;路边的下水道井盖被盗;某人因为不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等等。并和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采用建议书的形式向某单位、某社区、某些人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之类的,既提高了自己,又教育了别人。
3、教学生看电视
看电视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家长怕影响小孩学习,不让孩子上网,甚至是看电视。我却认为上网、看电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引导学生看电视,积累写作素材。我经常把我从电视中看到的新人新事,发人深省的事和学生交流,并引导他们写作文:如看了2012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板凳妈妈”、江西二套“深度观察”中“无臂天使”等人物故事,可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习作;看了张丽丽的事迹,还可以“最美的瞬间”为题习作;看了中央电台的“法律讲堂”中的“女模特酒驾撞死人的事,可以“回声”、“我学会了珍爱生命”等为题习作……另外每天记录一条简短新闻也成了我班的固定作业,这无疑是一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好做法。
4、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据调查,本地多数学生的课外生活是单调的,不是看电视就是写作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这正是《课标》强调指出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活动准备工作中的“参谋”,实施阶段的“小兵”,总结阶段的“统帅”。如在“办小报,迎国庆”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展示各种报纸,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排版设计;提供小报设计式样供学生选用;然后教师也参与制作小报。办成小报专栏。小报展出后,又引导学生以“评小报”或“小报展”写成作文。这项活动持续了两周时间,每位学生都独立或合作办成了一张小报,完成两篇习作。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写作水平,更使学生受到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有些活动,教师不便带学生参加的,可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家长配合带孩子出去。如:去休闲广场游玩。去公园看陶瓷灯会、看瓷博会、秋游……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也做到,回到学校后展示下水文和学生探讨活动见闻及感觉。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乐于表达。
三、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加强语文素材
作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从中,学生能学到一些读写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又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为人处事。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写语文素材作文。如:学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可让学生以朝鲜人民的口吻和志愿军道别,表达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学了《滥竽充数》可让学生叙写故事,加深理解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过硬本领是没有出路的,从而使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学了《中彩那天》可让学生以诚信写一篇习作。这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好形式,它将阅读、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地融合起来,使读写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思想认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学会做人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有一点要提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良好品格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因而教师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既教书、又育人,真正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就以上习作片断可以看出,小作者因年幼而淘气,不懂得尊敬长辈。通过爷爷在涨水的一天趟水背自己回家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爷爷的爱,并懂得怎样体贴长辈了。
既然学生习作对学生思想教育,学会为人处事上起着推动作用。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品格塑造相辅而行,学会做人呢?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发挥习作自身的教育作用类似上例文道皆美的学生习作比比皆是
。教师可利用它来教育所有的学生。通常我是这样做的:投影学生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我引导学生评议,肯定习作中的优点及进步,再让其它同学谈谈类似小作者的经历;然后,就习作中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认识及做法。最后鼓励学生把评议的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既使学生提高了习作能力,又使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 把学生习作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1、明辨是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生活丰富多彩而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鼓励学生用笔赞美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抒发自己的爱、恨、憎、恶等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一名学生在习作中写他的妈妈因为嫌家里穷而跟人跑了,字里行间流露了对母亲的恨,又渴望母爱的复杂心情。我在他作文本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哪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她走了,可能有其它原因不便告诉你。你听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相信,你能当好你的家。之后,我还找了他谈心,并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
2、树立小主人翁意识
“树立小主人翁意识”是新世纪培养人才的目标,可是多数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事并不关心,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我经常和孩子们谈自己的见闻,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被破坏;路边的下水道井盖被盗;某人因为不守交通规则而发生车祸等等。并和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采用建议书的形式向某单位、某社区、某些人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之类的,既提高了自己,又教育了别人。
3、教学生看电视
看电视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家长怕影响小孩学习,不让孩子上网,甚至是看电视。我却认为上网、看电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引导学生看电视,积累写作素材。我经常把我从电视中看到的新人新事,发人深省的事和学生交流,并引导他们写作文:如看了2012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板凳妈妈”、江西二套“深度观察”中“无臂天使”等人物故事,可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习作;看了张丽丽的事迹,还可以“最美的瞬间”为题习作;看了中央电台的“法律讲堂”中的“女模特酒驾撞死人的事,可以“回声”、“我学会了珍爱生命”等为题习作……另外每天记录一条简短新闻也成了我班的固定作业,这无疑是一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好做法。
4、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据调查,本地多数学生的课外生活是单调的,不是看电视就是写作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这正是《课标》强调指出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活动准备工作中的“参谋”,实施阶段的“小兵”,总结阶段的“统帅”。如在“办小报,迎国庆”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展示各种报纸,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排版设计;提供小报设计式样供学生选用;然后教师也参与制作小报。办成小报专栏。小报展出后,又引导学生以“评小报”或“小报展”写成作文。这项活动持续了两周时间,每位学生都独立或合作办成了一张小报,完成两篇习作。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写作水平,更使学生受到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有些活动,教师不便带学生参加的,可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家长配合带孩子出去。如:去休闲广场游玩。去公园看陶瓷灯会、看瓷博会、秋游……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也做到,回到学校后展示下水文和学生探讨活动见闻及感觉。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乐于表达。
三、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加强语文素材
作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从中,学生能学到一些读写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又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为人处事。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写语文素材作文。如:学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可让学生以朝鲜人民的口吻和志愿军道别,表达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学了《滥竽充数》可让学生叙写故事,加深理解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过硬本领是没有出路的,从而使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学了《中彩那天》可让学生以诚信写一篇习作。这也是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好形式,它将阅读、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地融合起来,使读写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思想认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学会做人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有一点要提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良好品格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因而教师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既教书、又育人,真正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