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世代的家庭特质与生活满意度之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目的:中年世代,一直都是整体生命周期中,较少受到研究的阶段,然而,国内外文献与调查都指出,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所有年龄层的低点,而且中年人身为三明治世代,除了需负担养育子女责任,还因高龄化而加长奉养老年父母责任,除此之外,更得处理自身与配偶的中年危机,因此,着实需要多加关心中年世代的生活;相关研究指出,家庭生命周期(陈慧芳,2006)、家庭类型(郭荣发,2007)与生活满意度高低具有关联,因此,本文将关注中年世代的家庭特质与生活满意度,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探讨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状况;2.了解不同个人背景(性别、年龄、结婚年数)与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3.分析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与家庭特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以个人背景、家庭特质为自变项,生活满意度为依变项,使用方便抽样的问卷调查法找寻符合三明治世代受试者(40至60岁、父母其一尚存、已婚、至少拥有一个不限年龄子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出730份,回收499份。有效问卷共381份。
  结果:1 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还算满意。
  2 年龄、结婚年数越多的中年世代有显著越良好的生活满意度。
  3 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可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时为高。
  建议:1 使用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设计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提升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
  2 提供中年世代因应子女送出阶段的预防性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及早预防中年世代在子女送出阶段时的低落生活满意度。
  3 针对中年世代结婚年数较少者,提供更多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促进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中年世代 生活满意度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特质 家庭类型
  
  壹、绪论与文献探讨
  
  一、中年世代的定义
  25岁的我,对于年轻成人的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许多摸索,一路走来发现越是成长,则生活越是忙碌,真不知如此的生活继续过下去会是什么样子?于是,本着想要为未来生活事先准备的心,我欲探究年轻成人的下一阶段生活——中年世代的生活。翻阅相关的文献发现,早年,在人类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中年阶段的各面向讨论是相对被忽略的(周玉慧、黄朗文,2007),直到近年以前,成人中期一直都是整体生命周期中,最少受到研究的阶段,[中年]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欧美开始使用[中年]一词,约是在20世纪初(张慧芝译,2002),[中年世代]则是意指身处于中年时期阶段的世代;近代,由于医药发达使得人类寿命延长,中年世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定位逐渐受到重视(毛家舲、张珏,1996)。
  各学者们在研究中,对于中年所指涉的年龄范围,会依研究兴趣而有所不同(周玉慧、黄朗文,2007);有人认为可以将之界定在35或40到60岁,亦有人主张中年期是从40到65岁(江文慈,2009),像是Erikson以40至60岁界定成年中期阶段(引自黄慧真译,1994),Levison以45岁至60岁划分成年中期(引自陈如山,2003),Gould则认为43岁至50岁属于中年期(引自郭祥益,1996),至于国内学者周玉慧与黄朗文(2007)以较宽松的方式定义中年期范围为35至65岁,李良哲(1997)只以短短5岁的间距(50到55岁)定义中年人,因为该研究欲中年人与年轻成年人(30到35岁)、过渡期成年人(40到45岁)对生活课题的关心种类与关心程度的差异。各学者对中年的岁数范围分期,以周玉慧与黄朗文(2007)的定义岁数为最长(35至65岁),长达30个岁数之久;不过,从Levinson对中年人的时期划分可以得知,时期与时期之间,存有转换过渡期(引自陈如山,2003),因此,过长的年龄范围,将导致关注焦点的繁杂,不只需要关注该时期的特色,亦需要兼顾与前后时期转换过渡时的特点,然而,过小的年龄界定范围,却又不容易完整看到整个人生历程中阶段的样貌,除非是为了特殊的研究设计,像是李良哲(1997)为了将中年人与年轻成年人、过渡期成年人所关心的生活课题做详细比较,而只用50到55岁短短5年定义人生中期阶段,以凸显中年人的特质,若非如此,则不应将年龄范围缩得过小,过大或过小的年龄界定范围,对于中年人整体特色的研究,都不是适当的做法,因此,本研究决定取其中庸之道,以中间值的年龄界定范围定义中年人,也就是以心理学者Erikson所提之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的40岁至60岁(引自黄慧真译,1994)作为本研究中年世代的年龄定义范围,其年龄范围距离30至35岁的年轻成人(李良哲,1997)与65岁以上的老年时期(黄慧真译,1994)都各有一段距离,避开了阶段与阶段之间转换期关注焦点繁杂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便以40岁至60岁作为定义中年世代的年龄范围。
  
  二、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与生活整体(曾庆玲,2006;Diener,Emmons,Larsen,&Griffin,1985)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柯琼芳,1998;陈俪文,2006;Young,Miller,Norton,&Hill,1995)认知或评价(柯琼芳,1998;Ellison,1990;Wan&Ramey,1996);本研究以Diener等人所提出的生活满意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测量中年世代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得分越高,就代表受试者的生活满意度越佳。
  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一直都不算高,是对生活满意最低的一群人;内政部综观各层面的整体生活满意程度国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结果发现,中间年龄世代的生活满意度常较低,相较于3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与65岁以上高龄族群,中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较低,另外,男性国人的生活满意度总是比女性为低,从2001年到2007年的五次报告中皆是如此(2008年的调查报告未有此一分析项目),如此男性生活满意度低于女性的现象,持续了多年(内政部统计处,2001,2005,2006,2007,2008,2009),此外,从民间团体灵鹫山佛教教团的全国心灵健康大调查发现,国人不满意生活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对生活感到不满意的民众有19.6%,到了2005年增加为整体的26.4%,到了2007年,因为调查选项中删除了[普通]的选项,而使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发展更加明显,民众对生活不满意的比例增加至整体的37.4%,短短三年间,不满意生活的民众相较于2004年增加了47.7%,而满意生活的民众比例却只增加了24.5%(灵鹫山佛教教团,2009),国人不满意生活的比例逐年上升,且幅度大于对生活满意的比例,因此,生活满意度是应当关注的议题; 国外的研究也发现中年世代常处于人生的低潮谷底,其生活满意度呈U字形转变,调查欧洲8个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荷兰、英国)的生活满意度低点平均值是49.1岁(Blanchflower&Oswald,2009),无论国内外,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皆为所有年龄层的低点,如此现象着实需要更多研究与关心。
  然而,位于成人中期的中年世代,一直都是整体生命周期中,较少受到研究的阶段(张慧芝译,2002),专对中年世代所做的生活满意度研究不多,但是,中年世代却又是生活满意度的低落族群,所以,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关注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不只是为了我自己可以及早准备下一阶段的生活,也是为了提供低落生活满意度的广大中年世代,更多的学术研究分析。
  
  三、中年世代的家庭特质
  若要关注中年世代的生活,可以首重工作与家人,因为,工作和家庭是中年世代的关注焦点,中年人的生活虽然充满了安定,在工作、家庭之间看似达到功能上的平衡,但中年人又时常不满足于现状,因而在工作上要求自治,也逐渐将重心摆在家庭的角色上(蔡俊良,1995),和年轻人比起来,中年世代用在发展友谊的时间与精力皆较少,而常把精力投注于家庭和工作,以及建立退休后的安全感(黄慧真译,1994);亦有些研究指出,家庭是在中年人心目中更胜于工作的排名,研究发现中年人在生命期发展内涵的首要焦点是[婚姻与家庭生活],其排名高于[工作与事业成就],表示中年人愿意将最多时间精力陪伴家人,对家庭付出最多心力(王靖惠,2006),李良哲(1997)针对国内中年人所关心的生活课题研究也是发现,国内中年人时常关心的课题是关心后代子孙、老年父母与追求个人更美好的生活等与家人关系相关的主题;由此可见,家庭是中年世代所重视的重要焦点。
  而且,多数人进入中年期之后,除了需要面对进入中年转换时期的自己与配偶,还需要面对开始进入老年阶段的父母,以及进入青少年期或年轻成人阶段的子女,如何配合子女而调整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如何面对年老父母而重新定义自己作为子女的意义,成为此时期三明治世代中年人无法逃避的挑战,其一方面困于现状,另一方面担心未来,再一方面又有教养子女、奉养父母的职责(周玉慧、黄朗文,2007),因此我便好奇,如此处在家有青少年阶段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个体,其生活满意度是否相较于其它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为差,相关研究发现个体处于拥有未成年子女时期是比尚未有孩子时期的生活满意度低(引自Pudrovska,2008),当最小子女是高中、大学的年龄时,其生活满意度高于最小子女年龄在未满3足岁、3到6足岁、小学等三阶段的父母(陈慧芳,2006),至于正处于家有青少年时期个体与子女陆续离家之后阶段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则较少阅读到相关文献,因此,我欲以Duvall所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八阶段分期(引自周丽端,1999),探讨中年世代家庭生命周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将以受试者最长子女的生长过程、受试者退休与否、子女同住与否为依据区分家庭生命周期,参考Duvall所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八阶段分别为:建立阶段(新婚无子女)、初为父母阶段(家有新生儿到未满3岁)、子女学前阶段(最大子女满3岁到未满6岁)、子女学龄阶段(最大子女满6岁到未满12岁)、子女青少年阶段(最大子女满12岁到未满20岁)、子女送出阶段(子女陆续迁出家中)、中年父母阶段(子女全部迁出、进入空巢阶段)、退休阶段(生计负担者退休至二老去世)(引自周丽端,1999),扣除不符合本研究关注对象(拥有至少一位子女)的建立阶段(新婚无子女),本研究将使用剩余的七个阶段,再依照样本分布情形,合并而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子女青少年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指子女送出阶段,第四阶段则是包含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上述第一到第三阶段的区分,其中,子女年龄以最大子女年龄为准,因为家人关系会随着最大子女的成长而首先转变,父母也会因为第一次面临新阶段而需要做出较多的适应以维持家人关系的和谐,比方说最大子女在进入青春期后,便会对家人关系带来争取独立自主的冲突,即使弟弟妹妹还在婴幼儿期,父母就已经感受到家人关系的变化,所以,本研究将以最大子女年龄作为家庭生命周期初为父母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子女青少年阶段的划分依据,而且Duvall所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本身也是以此做划分(Duvall,1977)。
  中年世代除了尚有高堂、下有子女、旁有正处于转换时期的配偶与自己等该家庭阶段时期的挑战外,近年来台湾受到人口生态的变化、都市化压力的锐化、同住意愿的转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家庭结构产生许多变迁(林胜义,1994),在许多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台湾家庭结构的变化,平均每户人口数从1997年的3.5人,降至2010年的2.9人,10年多之间,每户平均人口数减少约0.6人,降低的幅度高达17%(内政部户政司统计处,2009a),如此大幅度的家庭同住人数转变,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不知道家人、父母、手足同住与否的扩展家庭、折中家庭、核心家庭等家庭类型,是否会对中年世代的生活产生影响,虽然有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类型与生活满意度没有关联(林玉屏,2008;林怡欣,2004;洪晟惠,2009;曾庆玲,2006;赖碧华,1992;Ellison,1990),不过也有少数研究发现家庭类型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关联(郭荣发,2007),所以本研究要再次检视近年来社会变迁之下的家庭类型与中年世代生活满意度之间究竟存有何种关联。
  
  四、本文目的与假设
  综上所述,位于成人中期的中年世代,一直都是整体生命周期中,较少受到研究的阶段(张慧芝译,2002),然而,国内外文献与调查都指出,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所有年龄层的低点(内政部统计处,2001,2005,2006,2007,2008,2009;Blanch-flower&Oswald,2009),而且中年人身为三明治世代,除了需负担养育子女责任,还因高龄化而加长奉养老年父母责任,除此之外,更得处理自身与配偶的中年危机(周玉慧、黄朗文,2007),因此,着实需要多加关心中年世代的生活,若要关注中年世代的生活,可以从在中年人心目中更胜于工作排名的家庭着手(王靖惠,2006),相关研究指出家庭生命周期(陈慧芳,2006)、家庭类型(郭荣发,2007)与生活满意度高低具有关联,因此,本文将关注中年世代的家庭特质与生活满意度,而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假设各分别有3项:
  目的:
  (一)探讨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状况;
  (二)了解不同个人背景与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   (三)分析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与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假设:
  (一)不同个人背景(性别)、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二)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年龄、结婚年数)与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
  (三)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性别、年龄、结婚年数)、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对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解释力。
  
  贰、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本研究以个人背景、家庭特质为自变项,生活满意度为依变项,个人背景包含有性别、年龄、结婚年数,家庭特质包含有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于40岁至60岁的中年世代,截至2011年2月,内政部的人口静态统计显示,台湾40岁至59岁的人数量共为7百1拾2万3千8百1拾9人(内政部户政司统计处,2009b)。找寻符合本研究对象条件的受试者(40岁至60岁、父母其一尚存、已婚、至少拥有一个不限年龄的子女),进行问卷预试与正式施测。
  预试问卷共计回收234份,将岁数超出限制与漏答过多者剔除后,有效问卷共有127份,有效率约达54.27%,经过预试问卷发放的经验之后,本研究正式问卷共计发出730份问卷,回收499份,回收率约达68.36%,将岁数超出限制、漏答过多、没有与家人同住者剔除后,有效问卷共有381份,回收问卷中的有效问卷率约达76.35%。
  
  三、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收集所需的分析资料,研究工具为[家人关系与生活品质问卷],问卷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生活满意度量表]、[家人关系量表]、[个人基本资料],本研究选取所需的家庭特质、个人背景与生活满意度题目,进行后续分析。该研究工具问卷初稿由研究者本身拟定,后经专家效度审核,针对内容进行内容效度分析,依照本研究之研究目的、问题、假设、架构、对象等数据内容,逐题检视本问卷题目是否适切;而后,依据专家学者及指导教授的建议,将不适切的题项删除或修正,形成预试量表,进行预试;预试之后,依照预试问卷整体填答情形与施测时所遇问题增删问卷字句,而后再将有效问卷计算机编码进行项目分析,并与指导教授讨论,增修成正式施测时所使用的正式施测问卷;回收的数据结果以统计软件包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定、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参、结果与讨论
  
  一、样本描述
  (一)个人背景
  在381位中年世代的填答者中,有效样本共有157位男性与221位女性,男性比例为41.534%,女性比例为58.466%,女性比例为多;年龄分布从40岁到60岁皆有,平均年龄为49.181岁,标准差是5.529岁,其中以40岁至45岁所占的比例最高,百分比为30.709%,而以56岁至60岁所占的比例为最低,百分比为15.748%;结婚年数的平均值为21.939年,标准差为7.006年,其中以结婚16到20年的中年世代比例为最多,共有94个样本,占整体样本的26.039%,而以结婚31年以上者为最少,只有43个样本,所占百分比为11.911%(表1)。
  (二)家庭特质
  在381位中年世代的填答者中,有效样本的家庭类型包含核心家庭、折中家庭、扩展家庭,以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高,共有268个样本,所占百分比为70.237%,而以扩展家庭所占的比例为最低,只有43个样本,所占百分比为11.590%;至于家庭生命周期以身处于子女送出阶段的样本数为最多,共有156个样本,占整体样本的44.068%,而以初为父母阶段的样本为最少,只有0个样本,因为初为人父母阶段、子女学前阶段以及退休阶段的人数未达30人,所以,后续分析时会将组别合并,以使各组皆有样本并使分析顺利执行,合并后共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子女青少年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指子女送出阶段,第四阶段则是包含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表2)。
  (三)生活满意度
  本量表共计有5题,采整体加总计分方式,在381个中年世代样本中,有效样本的得分情形最高为4分、最低1分,平均得分为2.724分;另外,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理论中点的2.5分;表示中年世代对生活满意度的观感倾向满意,不过其平均数未达3分,因此,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只能算是3分的选项[还算满意]而未达[非常满意](表3)。
  
  二、生活满意度分析
  (一)个人背景
  1 性别
  分析结果发现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表示男性与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表4),此结果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同(朱美珍,2002;林怡欣,2004;邱思慈、陈聪廉,2005;许思源,2007;陈彦丞,2008;Broman,1991;Dixon&Sagas,2007;Ellison,1990;Conni-dis&McMullin,1993),都一致指出,生活满意度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不过,仍有研究指出性别之间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差异,有些研究指出男性生活满意度较高(林玉屏,2008;郭荣发,2007),有些研究则是指出女性才是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群体(林佳桦,2008;邱明宗,2007;洪晟惠,2009;Ammo&Afifi,2006),其中几篇研究都将此差异归因于社会性别角色分工所致,像是林玉屏(2008)推论女性必须要负担较多家务,处理个人事务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生活满意度较低,而邱明宗(2007)则是推论男性背负着照顾家庭与维持经济等角色所带来的多重压力,所以心理负担大。
  不过,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皆相异,依照本研究数据结果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不同,至于是因为何种原因而造成此种现象,则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2 年龄
  分析结果发现,中年世代的年龄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较年长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较年轻的中年世代生活满意度好(表5),此研究结果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同(邱明宗,2007;邱思慈、陈聪廉,2005;陈彦丞,2008;陈慧芳,2006;Connidis&McMullin,1993;Broman,1991),都指出年龄与生活满意度呈正向关联,根据本研究结果,相较于整体人生历程,中年世代生活满意度低落的现象,会出现在中年前段,也就是越接近40岁的时期,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会越低,当个体从40岁逐渐接近60岁时,生活满意度又逐渐升高。
  不过,仍有许多研究结果和本研究结果不同,指出年龄与生活满意度没有关联(林佳桦,2008; 林怡欣,2004;邱锦详,2004;洪晟惠,2009;庄惠敏,2002;陈雅郁,2008;曾庆玲,2006;赖碧华,1992;Amato&Mifi.2006;Dixon&Sagas,2007),针对欧洲8个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荷兰、英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虽然归结出年龄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趋势走向,但其所指出低点为49.1岁的u字型曲线(Blanchflower&Oswald,2009)却与本研究发现从40至60岁之间是正向显著相关的结果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锁定在40至60岁的中年世代,因此,无法得知个体位于整体生命历程不同阶段时期的生活满意度,或许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低点位于40岁之前,整体人生历程的生活满意度也或许符合上述研究的u字型,不过,因为本研究只锁定在40至60岁的中年世代,因此,只发现了生活满意度在40至60岁之间是呈现正向显著相关。
  3 结婚年数
  分析结果发现,中年世代的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表示结婚越久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越高(表6),本研究的结果不同于朱美珍(2002)以及陈雅郁(2008)指出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无关联的研究结果,而与庄惠敏(2002)以及邱锦详(2004)的研究结论相似,都指出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显著关联。
  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显著正向相关原因,可能是因为有能力维系长久婚姻的个体,亦有充足的能力经营生活,也有可能如同庄惠敏(2002)的看法,认为结婚越久、子女越独立,所以个体越能自主安排适合自己步调的生活,因此,诚如本研究结果所示,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二)家庭特质
  1 家庭类型
  首先以Levene的变异数同构型检定的统计量检定结果皆未达显著,表示本研究样本的生活满意度在各家庭类型组之间属于同质,适合进行F检定;接着进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发现家庭类型与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表示身处于不同家庭类型之中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表7)。
  本研究结果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相同(林玉屏,2008;林怡欣,2004;洪晟惠,2009;曾庆玲,2006;赖碧华,1992;Ellison,1990),显示与家人之间不同的居住安排与类型,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并没有相关联的关系存在,只有少数研究(郭荣发,2007)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家庭类型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究其原因可能如同俗话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此无论是和众多亲友同住的大家庭或是和父母公婆同住的折中家庭还是只和配偶子女同住的核心家庭,各种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个体的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程度难念的经,因此,居住于不同家庭类型中的个体,其生活满意程度并没有差异。
  (二)家庭生命周期
  在本研究中,家庭生命周期共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子女青少年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指子女送出阶段,第四阶段则是包含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首先进行Levene的变异数同构型检定,检定结果皆未达显著,表示本研究样本的生活满意度在各家庭生命周期组之间属于同质,适合进行F检定。
  接着进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发现身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之中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得知,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位在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的中年世代,表示当中年世代位在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时,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位于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时得分为高(表8)。
  本研究结果与庄惠敏(2002)、邱锦详(2004)所指出家庭生命周期或子女年龄与生活满意度无关的研究结果相异,而与陈慧芳(2006)针对女性军训教官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该研究指出当最幼子女是高中、大学的年龄时,其生活满意度高于子女年龄在未满3足岁、3到6足岁、小学等三阶段的父母,而本研究则是发现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位在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的中年世代;相较于陈慧芳(2006)只针对女性进行研究,本研究样本更包含了男性样本在内,多元性别的样本结果依然显示两性都一样会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有着显著不一样的生活满意度。
  
  三、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一)预测变项的共线性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先考虑各变项之间是否存有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将以相关系数以及容忍度(Tolerance)与变异数波动因素考验(VIF)等数值检验之,而在此检验之前,会先将属于类别变项的家庭类型与家庭生命周期,进行转化而成虚拟变项,在家庭类型的部分,是以扩展家庭为参照组,将之与核心家庭、折中家庭两者进行比较,在家庭生命周期的部分,则是以中年父母之后阶段为参照组,将之与子女学龄之前阶段、子女青少年阶段、子女送出阶段三者进行比较,至于性别的部分,则不以虚拟变项处理,直接以男性代表数值为1、女性代表数值为2投入下列分析中。检视各变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各预测变项之间有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达70的变项是年龄与结婚年数(0.826),表示年龄与结婚年数之间可能存有共线性,因此,再将上述变项进行容忍度与变异数波动因素考验。倘若变项之间有共线问题,则其容忍度的数值会小于0.1、变异数波动因素考验的数值会大于10(陈正昌、程炳林、陈新丰、刘子键,2009);容忍度与变异数波动因素考验结果显示,年龄与结婚年数之间的容忍度的数值未小于0.1、变异数波动因素考验的数值未大于10,表示年龄与结婚年数之间没有共线问题,因此,不会删除任何一项预测变项,全数投入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共计投入生活满意度回归分析的预测变项有:个人背景变项的性别、年龄、结婚年数,家庭特质变项的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等5个预测变项。
  (二)生活满意度的解释因子本研究以个人背景变项的性别、年龄、结婚年数,家庭特质变项的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等5个预测变项,投入生活满意度的阶层回归分析中;在此选择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是因为从相关系数矩阵中得知只有少数变项与生活满意度有相关,因此,采用逐步回归可将大多数不重要的变量剔除,只选取其中少数有相关的重要变数,使显著变项的结果呈现简单明了;分析结果如下:
  个人背景与家庭特质能有效解释生活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变项在步骤1(F=5.706,p<.05)是结婚年数(β=.131,p<.05),可解释的变异量是1.4%,到了步骤2(F=5.174,p<.01),除了结婚年数(β=. 216,p<.001)依然是显著预测变项外,又多增加了家庭生命周期(子女送出阶段)(β=-.144,p<.05),表示结婚年数、家庭生命周期(子女送出阶段)是生活满意度的显著有效预测变项,当中年世代的结婚年数越久,便可以解释中年世代有着显著较好的生活满意度,又当中年世代处于子女送出阶段的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解释中年世代有着显著较差的生活满意度(表10)。
  本研究的结果不同于朱美珍(2002)以及陈雅郁(2008)指出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无关联的研究结果,而与庄惠敏(2002)以及邱锦详(2004)的研究结论相似,都指出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显著关联;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显著正向相关原因,可能是因为有能力维系长久婚姻的个体,亦有充足的能力经营生活,也有可能如同庄惠敏(2002)的看法,认为结婚越久、子女越独立,所以个体越能自主安排适合自己步调的生活,而此项推论也可以藉由本研究所发现的另一项结果支持,当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时为低。
  过去的研究显示最小子女年龄也是可以解释其生活满意度的变项,当最幼子女是高中、大学的年纪时,其父母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最幼子女年龄在未满3足岁、3到6足岁、小学等三阶段的父母(陈慧芳,2006),该研究指出子女年龄带来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类似于本研究的发现,本研究指出正处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比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为低,由此可见子女独立之后,家庭生命周期还需要再走到个体逐渐找回自己的中年、退休阶段,生活才会较子女送出阶段时为高,虽然处于家有青少年阶段的中年世代,可能需要同时面对进入中年转换时期的自己与配偶、开始进入老年阶段的父母、开始进入青少年期或年轻成人阶段的子女等家庭成员的挑战(周玉慧、黄朗文,2007),不过,依据本研究的结果会发现,子女进入年轻成人的离家阶段,会比子女进入青少年期,带给中年世代更多的生活满意冲击。
  
  肆、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
  1 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还算满意
  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大致良好,其于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理论中点的2.5分,表示中年世代对生活满意的观感倾向满意,不过其平均数未达3分(非常满意),因此,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只能算是还算满意。
  2 年龄越大的中年世代有越良好的生活满意度
  个人背景中的年龄在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中,是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变项,根据本研究结果,中年世代的年龄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当中年世代的年龄越大,其生活满意度会越来越好。
  3 结婚年数越久的中年世代有越良好的生活满意度
  家庭结构中的结婚年数在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中,是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变项,根据本研究结果,中年世代的结婚年数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结婚越久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的情形会越好。
  4 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可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时为高。
  家庭结构中的家庭生命周期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中,是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变项,身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之中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位在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的中年世代;除此之外,家庭生命周期在阶层回归分析中,亦是中年世代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变项,正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可以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比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时为高。
  (二)研究假设检定结果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年世代对生活满意度的观感倾向满意,且年龄越大、结婚年数越长、家庭生命周期越后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因此,本研究[假设(二):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年龄、结婚年数)与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获得完全支持,至于[假设(二)]与[假设(三)]不同个人背景(性别)、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中年世代的个人背景(性别、年龄、结婚年数)、家庭特质(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对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解释力,则是获得部分支持。
  
  二、建议
  (一)对中年世代的建议:为子女付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我生活的规划本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可预测其生活满意度显著比位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时为低,华人生活以父子轴为主,对于一直以来为子女奉献的父母来说,子女送出阶段的子女离家是较需适应的议题,因此,提醒中年世代,在为子女尽心尽力付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丰富自我生活、做好生活规划,等到扶养子女的义务完成、子女长大离家后,也能在心态上顺利转换到下一阶段,生活不会因为子女离家而失去重心而依然生活满意。
  (二)对政府的建议:针对中年世代结婚年数较少者,提供更多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促进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有鉴于研究结果指出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都只是还算满意而已,所以政府应该使用各式政策补助或鼓励,让中年世代获得更多家庭生活教育机会,特别是针对年轻、结婚年数较短、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因为本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较轻、结婚年数较短者,其生活满意度较为不良,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一阶段(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第三阶段(子女送m阶段)者,其生活满意度相较于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中年世代也都较不良,所以,使用各式政策让年轻、结婚年数较短、家庭生命周期位于子女学前阶段、子女学龄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族群能更懂得经营生活,进而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
  (_一)对学校的建议:提供中年世代因应子女送l叶l阶段的预防性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及早预防中年世代在子女送出阶段时的低落生活满意度根据本研究显示,家庭生命周期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位在第四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者,然而,位于第三阶段(子女送出阶段)时期的中年世代,其子女不一定还在学,但是学校仍可以在高中职等校园中,提供预备教育给位于子女青少年阶段而即将步入子女送出阶段的父母,比如说在高中职家长会的流程中,安排[子女离家心态预备讲座],介绍子女送出阶段时期的家庭状况,邀请家庭生活教育专业人员提供理论与实务上的经验分享,使高中职家长提早意识到子女长大离家之后需要因应的议题,而得以事先预备好正向的心态,迎接子女长大离家的现况,借由讲座将可协助中年世代为下一个家庭生命周期阶段预作准备,进而提升其低落的生活满意度。
  (四)对家庭生活教育专业人员的建议:使用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设计家庭生活教育方案,以提升中年世代的生活满意度。根据研究显示,家庭生命周期为生活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变项,因此,家庭生活教育专业人员应该针对身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家庭与中年世代,为其量身定做适合施行的家人关系知能方案,以提供更多符合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个体需求的家庭生活教育方案。
  
  三、限制
  (一)研究对象在家庭结构中的家庭生命周期,因为缺乏初为父母阶段的样本,子女学前阶段、中年父母阶段、退休阶段的样本也略显不足,因此将家庭生命周期前段与后段组别合并,使得无法探究位于家庭生命周期前后段中年世代的家人关系与生活满意度的细部现象,日后若欲了解家庭生命周期对家人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可以将扩大样本的岁数条件,以获得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之丰富样本。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聚焦于中年世代,此类受试者并不存在特定的机构或组织,所以较难以随机抽样方式接触到受试者,因此,本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从研究者认识的人际网络以及陌生拜访洽谈,找寻符合本研究对象条件的受试者,然而,此抽样方式无形之中限定了填答者的身份,无法达到随机抽样的代表性;未来可试着使用次级数据库的信息,以进行更广泛、具代表性的研究分析。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曾国藩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百多年来坊间不断流传的家训名作,有人称之为“千古家训之首”。曾国藩不但治国有方,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分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艺术,展现其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为正在教育子女的家长能够提供宝贵借鉴,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 家训 家庭教育 艺术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
期刊
河南省的家庭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河南教育厅副巡视员刁玉华同志在濮阳家庭教育现场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四、四、一二四”原则。这一原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河南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总结,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显示了河南多年来家长学校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一、“四、四、一二四”原则的内涵    “四、四、一二四”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
期刊
一天,同事张老师在女生宿舍值晚班,发现一女生正躲在厕所里玩手机。但张老师多次向学生索要手机无果,学生还叫嚣说:“现在学生们谁没有个手机,玩玩手机又咋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接着,该生还继续放肆地向老师挑衅,闹出了更加不愉快的事情。后来,围绕“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这个问题,在学校内引起了争论。  其实,我们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时下校园内、公交车上、马路边、商场里,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
期刊
惠惠的问题  惠惠,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今年7岁,上学一年级,长得很乖巧,白白净净。但父母为她很操心。  首先,惠惠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常常来不及反应,听了写不下来,写了又来不及听,忙得不亦乐乎却是错误百出。语文、数学不说,连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课惠惠也很怕,因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远,跳绳不会,拍皮球又少,每次分组活动,同学都怕与她在一组,因为她的“技术”实在差,与她玩没意思,还会影响小组成绩。
期刊
内容提要:家长委员会是沟通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通过家长委员会平台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务实基础。本文以家校合作在A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为例,分析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定位和作用,探讨家长委员会的机制建设,并对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家长委员会 家校合作 机制建设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
期刊
内容提要:家庭作业是孩子课堂作业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父母适当介入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不重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会应付作业,举一反三,时间长了,他甚至会应付生活。如果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方式方法不当,就会严重损害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会扼杀孩子们天真
期刊
家境贫寒却望子成龙,董春晖、宋燕茹夫妇把人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到儿子身上。几乎屏蔽了儿子的亲情和友情,为了不让儿子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几乎替儿子做生活中的一切琐事,为了让儿子省下时间学习。  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后,他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更没有一点自主人生的能力……最后,走进失常的精神世界,不得不退学回家!  把儿子关进“笼子”。父母眼里只有分数  董春晖夫妇家住沈阳市大东区小
期刊
“节后综合症”就是人们在大假之后的各种生理表现。比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这就是“节后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一、孩子也会得“节后综合征”  闹闹腾腾的假期过后,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过去的假期还“意犹未尽”,每天都表现得很
期刊
有位母亲在儿子身上寄托了所有的人生希望,平时千方百计逼儿子搞好学习,为了监督儿子,居然和高一的儿子住在一个房间里。高二期末考试,儿子没考好,妈妈恼怒之极:“就这成绩你还有脸拿给我看?”面对母亲没完没了的训斥,儿子再也受不了了:“你不要再逼我了,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而母亲在气头上竟然喊出:“你死,呀!死了清静,我也不用再操心受累!”儿子留下字条愤然离家出走:“这个家就像监狱,我无论怎么努力都不
期刊
内容提要:成功感和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只有引导和帮助孩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孩子才可能爱上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在孩童时代,家长若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品质,孩子就会更加优秀。  关键词:习惯 表达能力 自信 坚强 榜样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孩子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家庭占72%,学校占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