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向全世界宣布:中线一期工程进入倒计时,30个月后通水。
这项世界级水利工程,书写着中华儿女装扮山河的壮丽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半个世纪来,无数人投身于这项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那些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呕心沥血的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库区移民,用坚忍与顽强凿通南北,让江河握手、山水变奏。
湖北作为核心水源区、主要移民区、重要影响区,大局为怀,不辞万难,为南水北调2014年进京惠民,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巨大贡献。
一条河流巨变的人间胜景
总长1500多公里的汉水,在丹江口分流北上,经河南、河北,抵北京、天津,一路驰援济世,普洒甘霖,又奔涌出一条1400多公里的长河。
这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成倍加长与拓枝绽叶,更是一方文明如种子般顺水播撒的升华与放大。
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的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距今20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叙说着“郧县人”与亚洲早期人类的沦桑。
一代炎帝神农,在这里绘就中华农业、医药、纺织的壮丽盛典;河水汤汤,唱出《诗经》与楚辞的千古篇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汉族、汉朝、汉人、汉字……汉水滔滔,汉文化源远流长。
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北上南下的通道,与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交融汇集。
如今,大江北去,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宏大底蕴,与雄浑激越的北方文明交汇,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条河惊世巨变,一条河分身济世,此景只应天上有,这是世界治水史上的奇迹,气吞山河的壮歌!
一部浩瀚壮美的治水史诗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先除水旱。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触景生情:“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一个伟大的梦想由此而生,一幅事关国计民生的宏图由此铺展。历届领导人为之梦魂牵绕,关怀嘱托。
从擘画方略到野外勘察,从设计论证到建坝试验,历经半个世纪的紧锣密鼓,一出大戏登台亮相。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面世。
这项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劲挥裁云剪水的神来之笔,为中国绘上电网、路网一样的水网画卷,为民生福祉调剂余缺、持盈保泰。
中国的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互不相通。南水北调从东、中、西三线,由南向北,将大江大河连成一环,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互通有无互调盈欠。
每年448亿立方米的输水量相当于再造一条黄河,其功其德,不可斗量。
从鲧禹传说、《山海经》到《水经注》,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三峡工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兴修水利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不废江河万古流。
南水北调,风生水起,为中华民族的水利史诗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与水相生共荣的民族,写下又一段新的传奇。
一个巧夺天工的世界奇迹
波涛尽染千山碧,时代不负大江东。
南水北调不是异想天开,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巧夺天工,借势移形的伟大科学实践。
凭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南水北调工程因势利导,借助科技的伟力,让水从高向低自然流动,不仅是改写自然的奇迹,也是利用自然的创举。
在可歌可泣的治水史中,依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变水的流向,古已有之。
先秦时期,邗沟工程引江入淮,鸿沟工程引黄入淮,灵渠工程引湘水入漓江,无不闪烁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南水北调这曲高山流水,吟唱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调水梦想。
长江流域与黄淮海平原相邻,南水北调,顺应了自然地理条件,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献计献策;领导者、设计者、建造者的群策群力,从而保证了工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这样一曲山高水长的壮歌。
一项彪炳千秋的民生大典
大江北去,流淌的不仅是一江清水,而是经济发展、文明绽放的命脉。
美国的“加州调水工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消除了东南部内陆的旱魃。
我国的南水北调,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惠及人口4亿以上,波澜壮阔,影响将更深远。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南水北调后,直接的供水、防洪、航运、排涝和生态环境效益,按2000年价格水平,约为553亿元;
北方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又能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南北同此滋润,神州共沐甘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加如鱼得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大和谐。
正如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从“南粮北运”到“北煤南运”以及防洪灌溉,千百年来,这一条水上大动脉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莫大焉!
南水北调作为我国“改写经济区城版图”的“龙脉”工程,其意义不亚于大运河。
它如一条巨龙,在华夏大地上行云布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逶迤伸展的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一条促进经济勃兴的发展线,一条泽惠民生安康的幸福线。
一道击水而歌的人文风景
甘霖涌流春意满,浪拍中原入画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承载着文化与文明的孕育流贯。
数千年来,大禹治水、邢沟开凿、运河通航……依水而兴的文明如一朵朵莲花在历史的长河里长盛不衰.历久弥香。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庶与灵秀,京杭大运河则流淌出“湖光山色开绣画,白沙新岸凑舟车”的旖旎风光。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接黎明。有水就有生命的繁盛,文明的繁华。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大江北去,滋养的是一方生态文明与人文环境。
楚情汉韵、中原雄风、燕赵风姿、京津烟云,北上的汉江串珠成链,构成一幅行云流水般的生态文明画卷。
鸥行鹭影中,文化融合的壮丽诗篇将散发出济世安澜的隽永魅力。
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建设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工程,规模这么宏大,施工难度这么复杂,受益人口这么多,牵涉面这么广。
水利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工程,是真正的跨流域调水,实现生活饮水、产业用水、生态补水的多种功能。
只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体制才能实现他人不可企及的梦想,创下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建设三峡工程时,西方就断言,中国有建坝的能力,但没有解决移民的能力。
南水北调的移民难度比三峡工程更大,但最终顺利地解决了。
奇迹的背后,是移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互帮互助与团结友爱。
每一项大工程,都是肝胆乾坤的大情怀,合力同心的大奉献,彰显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湖北作为核心水源区、主要移民区、重要影响区,胸怀国家利益,肩负民族大义,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产业调整等众多方面,湖北人民无私奉献,将涓涓之爱汇聚成生命的源泉,波澜不惊却奔流不息。
这种家国情怀,这种责任担当,这种舍己为公,必将与南水北调工程一起,彪炳千秋。
那些运筹帷幄的决策者、管理者,那些艰苦奋战的建设者,同广大移民一道,将名垂青史。
天地英雄气,盈盈一水间。南水北调,再次见证中华民族整治山河的雄浑伟力!
乾坤大挪移,浩气冲云天。涛声如歌,矗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
这项世界级水利工程,书写着中华儿女装扮山河的壮丽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半个世纪来,无数人投身于这项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那些运筹帷幄的决策者、呕心沥血的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库区移民,用坚忍与顽强凿通南北,让江河握手、山水变奏。
湖北作为核心水源区、主要移民区、重要影响区,大局为怀,不辞万难,为南水北调2014年进京惠民,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巨大贡献。
一条河流巨变的人间胜景
总长1500多公里的汉水,在丹江口分流北上,经河南、河北,抵北京、天津,一路驰援济世,普洒甘霖,又奔涌出一条1400多公里的长河。
这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成倍加长与拓枝绽叶,更是一方文明如种子般顺水播撒的升华与放大。
比长江、黄河还要早七亿多年的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距今20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叙说着“郧县人”与亚洲早期人类的沦桑。
一代炎帝神农,在这里绘就中华农业、医药、纺织的壮丽盛典;河水汤汤,唱出《诗经》与楚辞的千古篇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汉族、汉朝、汉人、汉字……汉水滔滔,汉文化源远流长。
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北上南下的通道,与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交融汇集。
如今,大江北去,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宏大底蕴,与雄浑激越的北方文明交汇,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条河惊世巨变,一条河分身济世,此景只应天上有,这是世界治水史上的奇迹,气吞山河的壮歌!
一部浩瀚壮美的治水史诗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先除水旱。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触景生情:“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一个伟大的梦想由此而生,一幅事关国计民生的宏图由此铺展。历届领导人为之梦魂牵绕,关怀嘱托。
从擘画方略到野外勘察,从设计论证到建坝试验,历经半个世纪的紧锣密鼓,一出大戏登台亮相。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面世。
这项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劲挥裁云剪水的神来之笔,为中国绘上电网、路网一样的水网画卷,为民生福祉调剂余缺、持盈保泰。
中国的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互不相通。南水北调从东、中、西三线,由南向北,将大江大河连成一环,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互通有无互调盈欠。
每年448亿立方米的输水量相当于再造一条黄河,其功其德,不可斗量。
从鲧禹传说、《山海经》到《水经注》,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三峡工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兴修水利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不废江河万古流。
南水北调,风生水起,为中华民族的水利史诗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与水相生共荣的民族,写下又一段新的传奇。
一个巧夺天工的世界奇迹
波涛尽染千山碧,时代不负大江东。
南水北调不是异想天开,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巧夺天工,借势移形的伟大科学实践。
凭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南水北调工程因势利导,借助科技的伟力,让水从高向低自然流动,不仅是改写自然的奇迹,也是利用自然的创举。
在可歌可泣的治水史中,依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变水的流向,古已有之。
先秦时期,邗沟工程引江入淮,鸿沟工程引黄入淮,灵渠工程引湘水入漓江,无不闪烁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南水北调这曲高山流水,吟唱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调水梦想。
长江流域与黄淮海平原相邻,南水北调,顺应了自然地理条件,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献计献策;领导者、设计者、建造者的群策群力,从而保证了工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这样一曲山高水长的壮歌。
一项彪炳千秋的民生大典
大江北去,流淌的不仅是一江清水,而是经济发展、文明绽放的命脉。
美国的“加州调水工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消除了东南部内陆的旱魃。
我国的南水北调,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惠及人口4亿以上,波澜壮阔,影响将更深远。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南水北调后,直接的供水、防洪、航运、排涝和生态环境效益,按2000年价格水平,约为553亿元;
北方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又能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南北同此滋润,神州共沐甘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加如鱼得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大和谐。
正如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从“南粮北运”到“北煤南运”以及防洪灌溉,千百年来,这一条水上大动脉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莫大焉!
南水北调作为我国“改写经济区城版图”的“龙脉”工程,其意义不亚于大运河。
它如一条巨龙,在华夏大地上行云布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逶迤伸展的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一条促进经济勃兴的发展线,一条泽惠民生安康的幸福线。
一道击水而歌的人文风景
甘霖涌流春意满,浪拍中原入画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承载着文化与文明的孕育流贯。
数千年来,大禹治水、邢沟开凿、运河通航……依水而兴的文明如一朵朵莲花在历史的长河里长盛不衰.历久弥香。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庶与灵秀,京杭大运河则流淌出“湖光山色开绣画,白沙新岸凑舟车”的旖旎风光。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接黎明。有水就有生命的繁盛,文明的繁华。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大江北去,滋养的是一方生态文明与人文环境。
楚情汉韵、中原雄风、燕赵风姿、京津烟云,北上的汉江串珠成链,构成一幅行云流水般的生态文明画卷。
鸥行鹭影中,文化融合的壮丽诗篇将散发出济世安澜的隽永魅力。
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建设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工程,规模这么宏大,施工难度这么复杂,受益人口这么多,牵涉面这么广。
水利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工程,是真正的跨流域调水,实现生活饮水、产业用水、生态补水的多种功能。
只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体制才能实现他人不可企及的梦想,创下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建设三峡工程时,西方就断言,中国有建坝的能力,但没有解决移民的能力。
南水北调的移民难度比三峡工程更大,但最终顺利地解决了。
奇迹的背后,是移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互帮互助与团结友爱。
每一项大工程,都是肝胆乾坤的大情怀,合力同心的大奉献,彰显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湖北作为核心水源区、主要移民区、重要影响区,胸怀国家利益,肩负民族大义,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产业调整等众多方面,湖北人民无私奉献,将涓涓之爱汇聚成生命的源泉,波澜不惊却奔流不息。
这种家国情怀,这种责任担当,这种舍己为公,必将与南水北调工程一起,彪炳千秋。
那些运筹帷幄的决策者、管理者,那些艰苦奋战的建设者,同广大移民一道,将名垂青史。
天地英雄气,盈盈一水间。南水北调,再次见证中华民族整治山河的雄浑伟力!
乾坤大挪移,浩气冲云天。涛声如歌,矗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