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的科学论斷、描绘的宏伟蓝图、谋划的重大部署,特别是提出“完善慈善事业制度”,赋予慈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任务,成为广大慈善机构和慈善工作者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在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提升博爱诚信的城市精神内涵,现代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新时期,南京市着力构建“政府推动、社会运作、公众参与、专业实施”的慈善格局,全市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总数达到1.25万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15个,全市志愿者总人数达28.85万,城市捐赠总量达到30.5亿元,曾连续三届获得“七星级慈善城市”荣誉称号,人人慈善、全民慈善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本文结合南京慈善工作,对“全民慈善”背景下的慈善实践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新时代南京慈善事业的成功实践
(一)创新慈善发展机制顶层设计
机制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2007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07]133号)、《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5]237号)。《慈善法》出台后,南京市又制定了南京市“十三五”慈善事业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全市慈善超市的实施意见》等,完善了慈善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注重调动多方力量,发动社会参与。在激励机制上,按照《慈善法》《江苏省慈善条例》中关于开展慈善表彰工作的要求,南京市设立了南京市慈善表彰政府奖项“南京慈善奖”,纳入政府表彰目录库,通过政府表彰的方式激励为南京慈善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单位、个人。另外,南京市还将慈善捐赠系数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积分落户制度中,对积极参与慈善捐赠的个人给予政策优惠与便利,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强化倡导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政府在政策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慈善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支撑。
(二)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慈善精神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软实力的表现。彰显慈善的正能量,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慈善理念代代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为培育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而现代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人参与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推动人人参与,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与培育全民慈善意识相结合。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人们的助人之心,帮助人们树立慈善理念、参与慈善活动。多年来,南京市从培育全社会慈善意识入手,将工作链条延伸到社区村庄,将慈善服务送到街头巷尾,号召发动普通市民参与慈善,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理念,在募集慈善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的慈善参与度。“大手拉小手”慈善助孤项目是南京市的一个品牌慈善项目,通过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与孤儿一对一结对,为孤儿提供经济帮助与精神关爱。项目大大激发了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有的市民一次资助了数名孤儿,有的给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微心愿礼物。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服务已经逐渐融入了受益孤儿的生活,成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每年爱心人士与孤儿的结对率均超过90%。而在对“大手拉小手”项目受益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60.93%的受益孤儿表示在有困难时会寻求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帮助。近十年出现的“全民慈善”是慈善普及化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全民慈善”的理念唤醒了市民的社会公共意识,使普通市民认识到,在建设社会公共空间方面人人有责。南京市高淳区后庄头自然村是一个有20多户村民的村庄,村里有许多村民在相近不远的定埠集镇上班,每到傍晚大家下班回来都要经过这里,因没有路灯行动不便。回乡创业发展的爱心企业家吴顺潮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捐赠4000元购置了5盏太阳能路灯,在村组长的协助下,亲自将五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近千米的水泥路边,给村民傍晚出行提供了便利。要真正实现慈善普及化,必然需要不断营造社会慈善氛围,对全民进行慈善理念的宣传培育。
(三)构建全方位慈善参与渠道
现代慈善的概念外延在不断拓展,参与方式大大丰富。捐钱捐物是慈善,奉献时间、捐赠服务同样是慈善。不同的社会阶层、爱心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行力所能及的慈善。“圆梦行动”是南京市慈善总会的慈善助学品牌项目,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爱心单位的大力支持。南京银行自2011年开始,连续七年与南京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展“圆梦行动”,并设立了“南京银行圆梦基金”,捐款总额累计已达820万元。七年来,1600多名贫困学子在“圆梦行动”的帮助下,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同时,南京市慈善总会发起了“爱心车票”项目,通过市慈善总会网站及微信服务号开展在线募捐救助,为每位贫困大学生募集一张前往大学的车票,既为爱心市民参与慈善助学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也进一步丰富了参与方式和救助内容,受到广泛好评。除了通过捐款捐物参与慈善,很多爱心市民也积极参与慈善义工服务活动。南京慈善总会自2006年成立慈善义工组织至今,发展慈善义工10万余人,慈善义工团队1000多家,慈善义工服务基地200多家,他们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默默服务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10多年来,开展了3000多场次的慈善公益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总时500多万小时(按照每小时60元计算,经济价值3000万元),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募集善款1500多万元,通过慈善义工开展各项服务的影响,市民参与慈善义工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可以说,南京慈善义工已是古城金陵一道亮丽风景线。如南京博爱残疾人庇护中心是南京市慈善义工服务基地。其发起的“关爱心智障碍人士公益行动”,发动了二十三所高校、十几个企业的慈善义工团队来参与慈善义工服务,政府、社会、家长形成了合力。中心的服务有的是一批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义工来做。学生义工们在提供义工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社会价值。在南京市慈善老年公寓里,常有许多民警义工慰问公寓内的50余名高龄老人,为他们表演精心编排的节目,一起歌唱,共同做手指操。南京莫愁客运公司慈善义工爱心车队自2007年成立以来,十年如一日积极组织和参与爱心助老、助残、帮困活动,通过爱心车队平凡的善举和机动灵活的爱心方式,带动和呼吁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构建全方位的慈善参与渠道,让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爱心市民能够通过更丰富、更切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参与慈善,对于提升社会参与度、推动全民慈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汇集多种社会力量
全方位的参与渠道,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奠定了基础。通过企业“留本捐息”冠名基金、“个人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信托、互联网募捐、公益商店、手机APP等形式丰富的慈善募集渠道,南京市建立了以企事业单位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慈善捐赠体系,企业冠名基金认捐总额达到7亿多元,个人慈善冠名基金认捐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此外,通过推广慈善义工服务的参与方式,南京市的慈善服务领域从扶贫济困拓展到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层次丰富的慈善义工队伍,设立了交通慈善义工团队、媒体慈善义工团队、法律援助慈善义工团队、注册会计师慈善义工团队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色、技术特色的专业化慈善义工队伍,充分调动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社会爱心力量,构建了全方位义工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义诊义演、心理关怀、法律援助、结对帮扶等义工服务。社会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
(五)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十九大报告也再次明确扶贫攻坚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周密严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施策,要在政策安排、党建考核、组织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党委、政府、社会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建立,将扶贫工作与党建、民政、扶贫考核、国资监管、慈善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部门合力,放大了救助效应。南京市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汇集多种社会力量,在多个项目、多个方面齐头并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大扶贫格局”中动员社会各方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二、南京慈善面临的发展机遇与课题
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构建健康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环境,推动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南京市慈善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大力倡导,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公众的参与,也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只有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心善举,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越来越大,应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用好。近年来,南京市慈善总会的资助方式逐步从简单的资金扶助,深化为资金发放与结对资助、提供服务相结合,探索挖掘深层次慈善服务方式。如“大手拉小手”助孤项目除了对孤儿进行救助,还通过动员社会各界与孤儿结对,帮助孤儿实现“微心愿”。又如精准扶贫类项目,将资金扶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重授人以渔,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及技术培训,帮助农户实现彻底脱贫。
(二)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营造社会参与氛围
慈善人人可为。慈善工作最理想的格局就是全民参与。近年来,南京慈善总会充分发挥慈善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用,积极争取主流媒体支持,大大提高了社会关注度。同时,通过推广一系列慈善项目,尝试把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園、进社区,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目前,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南京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促并进,让慈善回归民间,大力拓展慈善业务范围、创新业务模式,确立更具引领意义的慈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参与慈善,是当前一个时期内慈善行业需要不断去推动的课题。
(三)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机制保障
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有配套的税收优惠措施,有严格的社会监督机制,有刚性的法律惩处条例,各式各样的慈善组织和机构在这些制度框架之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集中更多的资源,发挥出更高的效率。我国自《慈善法》出台以来,各类配套政策制度仍在陆续出台中,慈善法规政策体系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慈善机构自身也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制度,才能保证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和公信力。首先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根据组织业务发展各方面的数据,确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使员工既有情怀又能够按规矩办事;其次是大力加强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组织自身的专业性、创造力和凝聚力。各个机构和组织应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继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员工的继续学习能够使员工明确基本的工作服务内容,并对所做服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员工考取社工证以及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帮助员工自己创办社会组织,成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持动力。要完善慈善行业收入保障制度,维护从业者职业尊严。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公益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保障,推动完善专职公益从业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
三、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创新与对策
(一)优化政策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慈善活力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学概念上的“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在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灵活、精准的优势。政府作为第一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的功能是从制度层面构建良性发展环境、从宏观层面引导激发社会慈善活力,从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是在优化慈善发展环境方面作出的积极有效的制度设计。慈善事业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活力。
(二)开展慈善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行业规范
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一个行业提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慈善事业虽然处于飞速发展态势,但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民政部于2017年7月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MZ/T 087-2017)、《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MZ/T 088-2017)两项行业标准外,慈善行业没有其他正式申报通过的成型标准,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尚属空白。在2017年召开的江苏省民政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民政厅披露了民政部对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统计情况,根据统计,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占整个民政标准化建设的比重不足1%。慈善行业标准化建设基本属于空白,不利于慈善事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慈善标准化建设,是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立体帮扶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慈善法》提出倡导募用分离,支持在款物募集方面有优势的慈善组织将募得款物用于资助有服务专长的慈善组织运作项目。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应当通过协同合作,构建立体帮扶模式,科学设计慈善项目,优化实施流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慈善资源使用效益。发挥南京市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在资源募集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服务型慈善组织的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南京市慈善总会近年来实施的“与善携手、公益同行”“心悦晚霞”助老项目、“大学生公益梦想”等项目就是在这方面的所开展的成功实践。
(四)拓展慈善参与方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新形势下,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创造良好环境,潜心培育慈善文化,慈善与公益携手共进,引导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对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模范西路社区就在搭建慈善参与平台、拓展慈善参与方式上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该社区把一部分家庭力所不能及的养老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整合社区人力资源、企业资源、把聚居在社区乐于助人的居民组成义工,邻帮邻,户助户,与有需求的独居老人结对。当独居老人有需求时给予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规避风险,使义工成为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金手杖”,排解了独居老人的养老之忧。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义工和志愿者,需要众多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社工,还需要把高精尖专业人才吸引到慈善服务领域里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专业化还包括慈善组织之间要有专门的指导机构、专门的宣传机构、专门的实施救助机构等的合理分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前行的脚印已写下庄严的报告。岁月正转动不息的年轮,已筑垒起崭新的跑道,南京慈善事业正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一、新时代南京慈善事业的成功实践
(一)创新慈善发展机制顶层设计
机制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2007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07]133号)、《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5]237号)。《慈善法》出台后,南京市又制定了南京市“十三五”慈善事业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全市慈善超市的实施意见》等,完善了慈善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注重调动多方力量,发动社会参与。在激励机制上,按照《慈善法》《江苏省慈善条例》中关于开展慈善表彰工作的要求,南京市设立了南京市慈善表彰政府奖项“南京慈善奖”,纳入政府表彰目录库,通过政府表彰的方式激励为南京慈善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单位、个人。另外,南京市还将慈善捐赠系数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积分落户制度中,对积极参与慈善捐赠的个人给予政策优惠与便利,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强化倡导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政府在政策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慈善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支撑。
(二)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慈善精神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软实力的表现。彰显慈善的正能量,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慈善理念代代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为培育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而现代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人参与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推动人人参与,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与培育全民慈善意识相结合。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人们的助人之心,帮助人们树立慈善理念、参与慈善活动。多年来,南京市从培育全社会慈善意识入手,将工作链条延伸到社区村庄,将慈善服务送到街头巷尾,号召发动普通市民参与慈善,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理念,在募集慈善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的慈善参与度。“大手拉小手”慈善助孤项目是南京市的一个品牌慈善项目,通过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与孤儿一对一结对,为孤儿提供经济帮助与精神关爱。项目大大激发了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有的市民一次资助了数名孤儿,有的给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微心愿礼物。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服务已经逐渐融入了受益孤儿的生活,成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每年爱心人士与孤儿的结对率均超过90%。而在对“大手拉小手”项目受益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60.93%的受益孤儿表示在有困难时会寻求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的帮助。近十年出现的“全民慈善”是慈善普及化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全民慈善”的理念唤醒了市民的社会公共意识,使普通市民认识到,在建设社会公共空间方面人人有责。南京市高淳区后庄头自然村是一个有20多户村民的村庄,村里有许多村民在相近不远的定埠集镇上班,每到傍晚大家下班回来都要经过这里,因没有路灯行动不便。回乡创业发展的爱心企业家吴顺潮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捐赠4000元购置了5盏太阳能路灯,在村组长的协助下,亲自将五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近千米的水泥路边,给村民傍晚出行提供了便利。要真正实现慈善普及化,必然需要不断营造社会慈善氛围,对全民进行慈善理念的宣传培育。
(三)构建全方位慈善参与渠道
现代慈善的概念外延在不断拓展,参与方式大大丰富。捐钱捐物是慈善,奉献时间、捐赠服务同样是慈善。不同的社会阶层、爱心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行力所能及的慈善。“圆梦行动”是南京市慈善总会的慈善助学品牌项目,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得到了爱心单位的大力支持。南京银行自2011年开始,连续七年与南京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展“圆梦行动”,并设立了“南京银行圆梦基金”,捐款总额累计已达820万元。七年来,1600多名贫困学子在“圆梦行动”的帮助下,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同时,南京市慈善总会发起了“爱心车票”项目,通过市慈善总会网站及微信服务号开展在线募捐救助,为每位贫困大学生募集一张前往大学的车票,既为爱心市民参与慈善助学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也进一步丰富了参与方式和救助内容,受到广泛好评。除了通过捐款捐物参与慈善,很多爱心市民也积极参与慈善义工服务活动。南京慈善总会自2006年成立慈善义工组织至今,发展慈善义工10万余人,慈善义工团队1000多家,慈善义工服务基地200多家,他们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默默服务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10多年来,开展了3000多场次的慈善公益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总时500多万小时(按照每小时60元计算,经济价值3000万元),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募集善款1500多万元,通过慈善义工开展各项服务的影响,市民参与慈善义工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可以说,南京慈善义工已是古城金陵一道亮丽风景线。如南京博爱残疾人庇护中心是南京市慈善义工服务基地。其发起的“关爱心智障碍人士公益行动”,发动了二十三所高校、十几个企业的慈善义工团队来参与慈善义工服务,政府、社会、家长形成了合力。中心的服务有的是一批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义工来做。学生义工们在提供义工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社会价值。在南京市慈善老年公寓里,常有许多民警义工慰问公寓内的50余名高龄老人,为他们表演精心编排的节目,一起歌唱,共同做手指操。南京莫愁客运公司慈善义工爱心车队自2007年成立以来,十年如一日积极组织和参与爱心助老、助残、帮困活动,通过爱心车队平凡的善举和机动灵活的爱心方式,带动和呼吁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构建全方位的慈善参与渠道,让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爱心市民能够通过更丰富、更切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参与慈善,对于提升社会参与度、推动全民慈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汇集多种社会力量
全方位的参与渠道,为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奠定了基础。通过企业“留本捐息”冠名基金、“个人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信托、互联网募捐、公益商店、手机APP等形式丰富的慈善募集渠道,南京市建立了以企事业单位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慈善捐赠体系,企业冠名基金认捐总额达到7亿多元,个人慈善冠名基金认捐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此外,通过推广慈善义工服务的参与方式,南京市的慈善服务领域从扶贫济困拓展到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层次丰富的慈善义工队伍,设立了交通慈善义工团队、媒体慈善义工团队、法律援助慈善义工团队、注册会计师慈善义工团队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色、技术特色的专业化慈善义工队伍,充分调动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社会爱心力量,构建了全方位义工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义诊义演、心理关怀、法律援助、结对帮扶等义工服务。社会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
(五)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十九大报告也再次明确扶贫攻坚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周密严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施策,要在政策安排、党建考核、组织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党委、政府、社会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建立,将扶贫工作与党建、民政、扶贫考核、国资监管、慈善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部门合力,放大了救助效应。南京市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汇集多种社会力量,在多个项目、多个方面齐头并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大扶贫格局”中动员社会各方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二、南京慈善面临的发展机遇与课题
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构建健康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环境,推动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南京市慈善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的大力倡导,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公众的参与,也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只有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心善举,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慈善事业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越来越大,应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用好。近年来,南京市慈善总会的资助方式逐步从简单的资金扶助,深化为资金发放与结对资助、提供服务相结合,探索挖掘深层次慈善服务方式。如“大手拉小手”助孤项目除了对孤儿进行救助,还通过动员社会各界与孤儿结对,帮助孤儿实现“微心愿”。又如精准扶贫类项目,将资金扶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重授人以渔,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及技术培训,帮助农户实现彻底脱贫。
(二)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营造社会参与氛围
慈善人人可为。慈善工作最理想的格局就是全民参与。近年来,南京慈善总会充分发挥慈善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用,积极争取主流媒体支持,大大提高了社会关注度。同时,通过推广一系列慈善项目,尝试把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園、进社区,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目前,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南京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促并进,让慈善回归民间,大力拓展慈善业务范围、创新业务模式,确立更具引领意义的慈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参与慈善,是当前一个时期内慈善行业需要不断去推动的课题。
(三)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机制保障
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有配套的税收优惠措施,有严格的社会监督机制,有刚性的法律惩处条例,各式各样的慈善组织和机构在这些制度框架之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集中更多的资源,发挥出更高的效率。我国自《慈善法》出台以来,各类配套政策制度仍在陆续出台中,慈善法规政策体系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慈善机构自身也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制度,才能保证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和公信力。首先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根据组织业务发展各方面的数据,确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使员工既有情怀又能够按规矩办事;其次是大力加强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组织自身的专业性、创造力和凝聚力。各个机构和组织应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继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员工的继续学习能够使员工明确基本的工作服务内容,并对所做服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员工考取社工证以及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帮助员工自己创办社会组织,成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持动力。要完善慈善行业收入保障制度,维护从业者职业尊严。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公益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保障,推动完善专职公益从业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
三、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创新与对策
(一)优化政策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慈善活力
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学概念上的“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在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灵活、精准的优势。政府作为第一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的功能是从制度层面构建良性发展环境、从宏观层面引导激发社会慈善活力,从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是在优化慈善发展环境方面作出的积极有效的制度设计。慈善事业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活力。
(二)开展慈善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行业规范
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一个行业提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慈善事业虽然处于飞速发展态势,但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民政部于2017年7月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MZ/T 087-2017)、《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MZ/T 088-2017)两项行业标准外,慈善行业没有其他正式申报通过的成型标准,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尚属空白。在2017年召开的江苏省民政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民政厅披露了民政部对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统计情况,根据统计,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占整个民政标准化建设的比重不足1%。慈善行业标准化建设基本属于空白,不利于慈善事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慈善标准化建设,是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立体帮扶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慈善法》提出倡导募用分离,支持在款物募集方面有优势的慈善组织将募得款物用于资助有服务专长的慈善组织运作项目。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应当通过协同合作,构建立体帮扶模式,科学设计慈善项目,优化实施流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慈善资源使用效益。发挥南京市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在资源募集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服务型慈善组织的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南京市慈善总会近年来实施的“与善携手、公益同行”“心悦晚霞”助老项目、“大学生公益梦想”等项目就是在这方面的所开展的成功实践。
(四)拓展慈善参与方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新形势下,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创造良好环境,潜心培育慈善文化,慈善与公益携手共进,引导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对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模范西路社区就在搭建慈善参与平台、拓展慈善参与方式上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该社区把一部分家庭力所不能及的养老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整合社区人力资源、企业资源、把聚居在社区乐于助人的居民组成义工,邻帮邻,户助户,与有需求的独居老人结对。当独居老人有需求时给予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规避风险,使义工成为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金手杖”,排解了独居老人的养老之忧。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义工和志愿者,需要众多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社工,还需要把高精尖专业人才吸引到慈善服务领域里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专业化还包括慈善组织之间要有专门的指导机构、专门的宣传机构、专门的实施救助机构等的合理分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前行的脚印已写下庄严的报告。岁月正转动不息的年轮,已筑垒起崭新的跑道,南京慈善事业正方兴未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