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活泼好动、怕约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电教媒体就如一位神气的”魔术师”,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
如在教口语交际《观猴》一课时,上课伊始,用CAI课件演示一个情景:“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池水、活泼可爱的小猴……”同时将这些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由景到猴到事,一一观察,说说画面大意,使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教师相机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谁讲的故事完整。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排除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而使其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将不断迸发出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景、方法,培养变通思维能力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要训练学生的变通思维。变通思维即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法,像一个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它是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求各种思路或途径来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必须让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用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人和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发明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创造性思维轨迹,从而领略他们的变通技巧。如《司马光》一文中出示“司马光运用了使水离开人的逆向思维,转换了思维方向,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的课件。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揭示司马光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敢于向习惯的思维定式挑战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向,大胆变通。电教媒体很直观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教材可想象空间,培养思维预见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法国的波特莱尔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对学龄儿童来说,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是他们理解教材内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小学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时期。随着小学生活动的日益丰富、经验的不断增加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对已有表象的改造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使得创造想象能迅速发展起来。许多课文内容,都可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寻觅教材中的可想象因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预见未知、憧憬未来。这样既能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在想象中学会创新。如《家》一文的教学,教师从文中的言语入手,创设各种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课文中未知的事物进行预测。文中写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而白云、小鸟、小河可以在蓝天、树林、小河、泥土里干什么文中没写。利用电教媒体填补一些空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通过分组讨论,一个个生动的情节展现出来了,学生的想象童趣横溢、富有创意。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有了想像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教材可求异因素,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都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活动。思维的独特性即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避免思考问题的单一性和呆板性,使思维更活跃,更深刻。在教学中,我积极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说的就是培养创造力的问题。我让学生细读、仔细品味,通过做实验,多媒体演示,从而明白什么是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挑战,要让他们相信有时书本也有疏漏的地方,自己也能想出比书本更好的语句。在教学时,我们要提倡并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不迷信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争论中求异,在判断中创新。如教材中有一篇《秋天的图画》的儿童诗,书中写“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学生马上指出把“挂起”改成“挂满”,更能显出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这样,从小处着手,通过点滴训练,逐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思考的习惯。总而言之,对课文中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还未点燃之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信息进行延伸、碰撞、联系,从而使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旦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活动,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后,还应让他们解释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具体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中创造很多方法。诸如用“加减法”的思维方法,删去某句某段行不行?增加某词某句怎么样?等等。也可采用“变反法”的思维方法:把文章各段的写作顺序变一变行不行?把语序改变一下怎么样?表达同一个意思但运用几种说法哪种更好?让学生学会思考。
五、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创造潜能
语文课是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电化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活泼好动、怕约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电教媒体就如一位神气的”魔术师”,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
如在教口语交际《观猴》一课时,上课伊始,用CAI课件演示一个情景:“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池水、活泼可爱的小猴……”同时将这些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由景到猴到事,一一观察,说说画面大意,使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教师相机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谁讲的故事完整。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排除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而使其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创造,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将不断迸发出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景、方法,培养变通思维能力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要训练学生的变通思维。变通思维即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法,像一个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它是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求各种思路或途径来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必须让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用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人和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中的小神童、发明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创造性思维轨迹,从而领略他们的变通技巧。如《司马光》一文中出示“司马光运用了使水离开人的逆向思维,转换了思维方向,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的课件。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揭示司马光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敢于向习惯的思维定式挑战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向,大胆变通。电教媒体很直观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教材可想象空间,培养思维预见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法国的波特莱尔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对学龄儿童来说,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是他们理解教材内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而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必要条件。小学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时期。随着小学生活动的日益丰富、经验的不断增加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对已有表象的改造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使得创造想象能迅速发展起来。许多课文内容,都可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寻觅教材中的可想象因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预见未知、憧憬未来。这样既能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在想象中学会创新。如《家》一文的教学,教师从文中的言语入手,创设各种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课文中未知的事物进行预测。文中写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而白云、小鸟、小河可以在蓝天、树林、小河、泥土里干什么文中没写。利用电教媒体填补一些空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通过分组讨论,一个个生动的情节展现出来了,学生的想象童趣横溢、富有创意。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有了想像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教材可求异因素,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都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活动。思维的独特性即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避免思考问题的单一性和呆板性,使思维更活跃,更深刻。在教学中,我积极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说的就是培养创造力的问题。我让学生细读、仔细品味,通过做实验,多媒体演示,从而明白什么是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挑战,要让他们相信有时书本也有疏漏的地方,自己也能想出比书本更好的语句。在教学时,我们要提倡并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不迷信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争论中求异,在判断中创新。如教材中有一篇《秋天的图画》的儿童诗,书中写“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学生马上指出把“挂起”改成“挂满”,更能显出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这样,从小处着手,通过点滴训练,逐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思考的习惯。总而言之,对课文中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不能一带而过,而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还未点燃之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信息进行延伸、碰撞、联系,从而使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旦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活动,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后,还应让他们解释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具体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中创造很多方法。诸如用“加减法”的思维方法,删去某句某段行不行?增加某词某句怎么样?等等。也可采用“变反法”的思维方法:把文章各段的写作顺序变一变行不行?把语序改变一下怎么样?表达同一个意思但运用几种说法哪种更好?让学生学会思考。
五、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创造潜能
语文课是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电化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