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寓言的艺术手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青年评论家李云雷《尴尬,如何成为“现代寓言”——读顾前的<平安夜>》(《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一文,我对李云雷提出的一个问题很感兴趣。他说:“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或者说并不成其为故事,但意蕴却非常丰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顾前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方式,把‘个人的故事’讲述成了生存的寓言?或者说,他如何将生活琐事叙述成了精神性的事件?”这个问题颇有深度,耐人寻味。
  反复阅读了这篇小说,我发现,顾前之所以能够将平凡琐事演变为一则生存寓言,最重要的是运用了恰当的艺术手法:转折和对比。
  这篇小说的主旨之一,当然是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聊,还有他所遭遇到的尴尬。但小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链接,或者说小说是由两个很重要的情节构成的,即参加丽人岛时装店的假面舞会和同离异的老婆通电话。前者写得很细致,后者简略却依然构成了对前者的有力转折,从而形成小说特有的张力。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在叙述了主人公遭遇尴尬的详细过程后,却要转而叙述同前妻的通话?“夜已经很深了,我和前妻一直在电话中聊着女儿,外面的雨始终在下着。”为什么小说要结束在这样的氛围中?论理,主人公的前妻并不是主人公留恋的角色,因为她受了黄艳的影响,跟一个老板跑了,做了人家的二奶。主人公虽然可以不再恨她,但断然不至藕断丝连。可为什么他们会在平安夜很热烈的聊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共同的女儿!在平安夜的雨声中,前妻打来电话,告诉他女儿的智商全年级第一,大有培养前途,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大喜事”,他们就为了这个共同的喜事而冰释前嫌了。这个情节是紧承丽人岛时装店的尴尬遭遇而来的,那么它的精神指向究竟何在?
  我们且回头看看丽人岛的遭遇。主人公的丽人岛之行无疑是尴尬的,那么引起这场尴尬的原因是什么?一句话,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周康是外来者,是“外人”。那个河马一样的男人说得很明白:“我们的活动是不对外的,请你们离开!”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周康,与丽人岛的唯一联系就是黄艳,是黄艳的一个电话将他们招来的。可问题是,这里不但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而且所有来参加假面舞会的人中,除了他们两个是中年人,其他人一律很年轻。也就是说,这里不足他们应该来的地方,他们是这个场合“多余的人”。我不完全同意李云雷的分析,主人公是一个自甘边缘,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不足主人公与主流格格不入,他倒是想人,可就是入小了。小说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也作了几番转折性的描写。平安夜到r,从一开始的不想在平安夜有什么活动,到后来似乎有些急切地寻找活动,这足一道转折。这个转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无聊!主人公的无聊不仅是跟前的事实,甚至还在他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二十出头时的一个平安夜,他和朋友来到了一所神学院,同那里的女学生搭上了话,然而那完全是逢场作戏,之后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由此可见,主人公的精神空虚是由来已久的,并不待离婚独居才百无聊赖。第二道转折是对待前妻的女友黄艳,从开始的印象不好,到后来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到最后的觉得她是一个不错的女人,这个转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主人公向世俗的一种妥协。主人公为了排遣节日的寂寞,只能借助世俗来安慰了。所以他进了丽人岛时装店以后,居然对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姑娘想入非非,渴望着同她发生一点什么故事,充分证明他的无聊到了什么程度。但最重要的是第三道转折,即丽人岛的由进而出。进可以说是为了寻求安慰,排遣寂寞,并由此生出一些梦想;而出却让他从梦想回到,现实,从精神的幻觉回到了生活的实在中。主人公的这一番精神历程,与后而的同前妻通话,构成了一个最根本的转折。这个转折似乎在传达一个更大的寂寞,因为与前妻的对话在柴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退却,是术能进入另一种生活后的退守,而这又似乎是精神妄想症患者的一种宿命,是种更大的尴尬。人在无奈的时候可能会对生活有所憧憬,但现实却逼着他退旧到生活的一隅,这是种更大的无奈。我认为顾前所讲述的正是这种无奈,而这种无奈才是这篇小说区别于一般揭露都市人精神困境的小说的独特之处,是这篇小说让人为之心动的地方。
  而这一切赖以实现的关键就是对比和转折,作者在不经意的对比和转折中,实现了平儿生活向精神事件的转变,实现了“生存寓言”的叙写这就是我对李先生提问的一个技术层面的回答。
其他文献
语文难教,教过语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个同感,教好语文是要经过努力探索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课,语文学不好,其它功课也难学好。特别是在这科学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语文更重要。我认为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以这个为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  一.开辟第二课堂,扩大知识面  知识好比海洋,而课堂上一点东西就是大海里的几滴水,要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思路,就要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描述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方位的。其中对“淮左名都”的解释是“古人一般以左为东,以右为西”。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一般人可就迷惑不解了,因为与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和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截然不同呢?其原因有二:(一)自然原因:对于内陆国家,北寒南热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因而古人非常崇尚南方,很自然的就以南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浩瀚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之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诵读”、“记忆”这一相对浅显的层面。不能否认,这是学诗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然而如果总是如此,未免过于狭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诗好比一棵大树。它的上面不仅有枝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有风度,有情致,有意味。所以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把“教”与“学”这两个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  一.生本互动——以“本”为本  生本互动最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要
语文教师应用生命去经营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性灵,以大师为范、借经典为媒,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基础,使学生也能享受语文的快乐,获得智慧的硕果。即在关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语文的人文解读。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
一.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    这是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真正得以缓解的解读文本的第一大通病:以实用的尤其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对号入座,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以这样一种理念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其遭际可想而知。  例如某著名老师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问:“你们知道这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为什么用‘中华民国十五年’而不用‘一九二六年’?”学生大惑不解,老师点拨
《商州又录》这一篇长散文是贾平凹1984年写下的,后来被选人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商州又录》作为名著,人们对它的研究有许多。本文仅从雅与俗这个角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商州又录》把小序和正文11节算在内,共12部分。  (一)首先,《商州又录》中的主要内容俗,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人俗、事俗、景俗、物俗。  1、人俗。《商州又录》中写的人物主要有:挑担子的山民、一个小妞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她从1978年开始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她根据情境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为:“四为”、“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手段,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前大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