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春风里的磨坊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记忆里,磨坊坐落在村头的河边,孤零零的像座庙。
  磨坊是哪一年修的,我也没搞清楚,但磨坊是村集体唯一的实体,这是不争的事实。磨坊由一个叫马六指的人看管。此人尽管手长六指,其貌不扬,且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但心灵手巧,学过石匠,也学过木匠,还懂一点铁器活。这在那个年代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在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磨坊里的那点钢铁没有拿去炼钢。可见,不管是“吃大锅饭”也好,后来的“分灶吃饭”也罢,唯一算不上“资本主义尾巴”的磨坊,还存在于人们当中。
  磨坊历史悠久,说起话长,道起来心酸。它像一买镜子,照出村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准;它像一本书,可以阅读出村人生活的长河里的酸甜苦辣;它像一个犁铧,犁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
  磨坊那点技术活,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技术。但是在那个时候,除了马六指,其他的人曾看管过磨坊,但是还没这个能耐。凭着这一手的技术,他的日子也好过,即便在生活紧张的时期,他的家人没有一个饿死。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一个人有点小小的能耐,招来非议是难免的,更何况是争吃食的年代。咱们国家,很流行的问候语,是从“你吃了吗?”“你发了吗?”“你离了吗?”“你堵车了吗?”“你好着吗?”看看这个社会,变化是多么的快。显然,在那个时候,马六指那能耐,招来见利眼红的人的嫉妒,极其正常。文革期间,有人揭发他中饱私囊,一群荷枪实弹的民兵在家里,在磨坊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也找不到半点,私藏细面的证据。于是狠打了他一顿,继而拉去游街,游完街道之后,还得请他回去磨面。
  八十年代初,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磨坊自然给马六指承包下来。他每天吃住在磨坊里,除了交集体的磨课外,每年还赚几百元的磨课费。此外还有脱离磨盘周围,飞扬在两边台上的细面,我们那里叫“缸面”。其实,挣“缸面”那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把储水坝的水放大,让水磨旋转的快一些,再把门打开,把前后通风窗打开,那看不见,但摸得着的细面,轻轻的飞扬在两边的“缸面”台上。自然不用他种责任田,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
  那时候,我发现了马六指小小的伎俩,便悄悄的告诉父亲,把门、通风窗关上,不要让我们的面,“缸”到“缸面台”上去。但遭到父亲的指责,说这是马大伯应该得的一份,“缸”一点没关系。父亲当着马大伯说这句话时,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可马大伯对我父亲心存感激,把门窗已冷为理由关上了。但对我他是不喜欢了,他趁父亲不在时说:“你这个杂怂,小小的年纪,这么多心眼。”不过,我现在才知道,父亲说话的巧妙性,其实他也有此同感,只不过是借说叫我的机会,把他的要求说了。如果我不说,父亲也许会装作不知道,不会说的。但马六指是何等聪明的人物,看穿了父亲的心思,才没伤和气,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老辈人善意的所作所为,把人的情谊放在第一位,令我们这些生活在“人情薄如纸,无利你别来”,“速食”年代的人望尘莫及。


  每年秋收之后,正是磨面的大好季节,这时候雨水充足,蓄水量也大,长长的一条水坝蓄满了水,就显示着季节的丰盛,这时的马六指忙开了。磨坊的设备很古老,有木器,铁器,石器。磨面时,要先将上磨盘用铁棍撬开置于底盘上,然后,用小锤和钢钻,打磨槽,而且上盘与下盘的齿轮打的极其磨合,才能磨出上好的面。否则,面粗全成了渣滓,那要遭到村人的谩骂的。所以,打磨槽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也是一项功夫活,极其费力不说,还要具备相当的耐心,既不能轻,也不能重,要手到、眼到、心到、点到,否则就会把磨盘敲碎。假如真的敲碎了,村人笑话不说,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寻找这样的很大又很硬花岗岩。这要花十天半个月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块石头。如果真的找到了,那运输又成大问题,要有几十个人像抬轿子一样,扛下山,运到村里,打磨成磨盘。最省事,要就地取材,打磨好,抬运回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找到一个极其适合磨面的石头,并让他形成产品,投入使用,极其费时间的。村人要磨面,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这要给生产队请假,否则就耽误了“抓革命,促生产”的任务,就会遭到大伙的“批斗”。有时候,为打一扇磨盘,要叮叮当当地敲两天或三天这是常有的事。这些活完成后,还要检查水轮,要上油,还要这黄油不能渗到里面去。为这些琐碎的细活,马六指不仅提前将磨坊的一切器具修补整理,清洗干净,把河坝加固好,水也蓄得满满的。而且还要准备好各种茶水吃食,然后,马六指便搬个小凳子,坐在磨坊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吧嗒吧嗒美美的抽旱烟,把嘴鼓突的极其像我们吹猪尿脬那样十分幸福。偶尔提着铁锨在坝上,捞捞坝池里的淤泥沙,或者干脆手扶着铁锨,看我们在坝池的水里玩游戏,等待着村人,三三两两地来磨面,那个中情景,令人陶醉。
  此时,四里八乡的人们便将晒干、洗净的青稞、麦子分别陆续用车拉或用驴驮送到磨坊。会过日子的人家,还将把洋芋煮熟,然后剥了皮,切成小碎块,晒干,掺和在青稞或麦子中,以弥补当年细粮的不丰。还有的人家,在青稞或麦子中和一些豌豆,使青稞和麦子显得细白和好看。当然,豌豆不能放得太多,多了就变成豆面味,怪难吃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跟着大人去磨面。每当这个时候,我和父亲坐在车上。我驾驭驴车的才能无师自通。我很想驱使那些毛驴奔驰一番,以驱散田野小路上的那种寒冷的寂静。然而父亲不允许,他害怕“把驴累坏了”。磨坊很远,农村的早晨也很漫长,我们的驴车仿佛慢吞吞的走进了一个久远的童话故事。
  记得每次面磨回家,都是深更半夜。母亲便撑灯起来,迫不及待的揭开面袋,用手捏捏面磨得是否细。尤其是对白面,更是挑看的仔细,假如白面磨得不好,母亲肯定埋怨父亲,或者埋怨马六指没有良心。那个时候,白面很珍贵,农村人种麦子只有小量的种。而且品种只单一的叫“阿勃”的小麦,也买不起其他面粉类,连城里的人都定粮供应,或多或少就指望这些白面,来迎接一年的人来客去。或是显示女人的茶饭,又是让本来很穷很单调的生活,显得有起色。这面是关键,面好了,女人做起来得心应手。若面磨得不好,再有好的茶饭,也没用。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磨面机,不久,磨面机很快取代了石磨坊了。这种磨面机无论数量多少,不分白天黑夜。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正是农家最理想的磨面工具。起初,马六指不相信,后来亲眼目睹,不得不令他惊叹。马六指一生经营磨坊,爱磨如命,岂料如今好端端的一个饭碗给砸了,从而使他终日双眉紧锁,忧心忡忡,转眼之间,眉毛胡子全白了。磨坊成了一堆废墟,也失去昔日的轰轰烈烈的威风,光顾磨坊的只有我们这几个娃们,可以任意的在坝里游泳,或随意挖开一条坝口。任水泛滥冲击,或用马莲编成磨的齿轮,让水冲转。而此时,马六指准会站在坝上,呆呆的望着我们,不再像以前,若有人拆了坝,他准会狠揍一顿。他自己揍的不过瘾,还告诉各自的家长,又让家长来揍我们。那时候胆子再大的人,也没有人敢动磨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磨坊就这么很快被人忘记了,再也没有人来。只有马六指孤零零的住在磨坊推日子。因为他老伴去世后,那用“缸面”养活的儿子,又用“缸面”换来的儿媳妇,常嫌马六指碍手碍脚,一生与磨坊独处惯了的马六指,自然受不了这份窝囊气。当大队决定把磨坊拆了的时候,马六指死活不同意,其实磨坊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不过那些见利眼红的村干部,看准那几根被水冲了多年的破木板罢了。再后来,春风徐徐的某一天,有人看见马六指,直挺挺的躺在空磨盘上,撒手归天了。
  但送马六指下葬的那天,村里所有女人,都在自己家门前放火哭着送行;所有男人,一律默默的提着一把铁锨,跟着随到墓地,为马六指添上一把土。因为我们那里的乡俗,下葬一般在清晨五点或六点开始,总之就是在东方发白,或者太阳还没出来前,让去世的人入土为安。所以,那晚村里所有人,沒有睡个好觉。而且那个清晨,虽然春风很硬很冷,但送行的那一时间,全庄的女人们,拖着悠长,抑扬顿挫,挺有讲究的音调,把苦难的日子推向了极致。也许这些经历了苦难,还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的女人们,在哭自己心中的苦难,在诉说人世的艰辛和苦短;也许真的感受到了马六指为人的不温不火的脾性。不管怎么样,哭泣连天,火光连天,报丧的人喊声连天,这是空前绝后的,把原本上千户人家,并不寂静的村野,由于哭声、喊声、火光的噼哩叭啦声,搞的非常张扬、空旷、振聋发聩。给外乡人留下许多美谈,算是马六指有福。再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磨坊一直未拆,成了村里古老的风景,让春风随着冬风一点一点侵蚀,也成了我们儿时的回忆……
其他文献
北方的乡村雪后倍显神奇、魅力和诗意。  立冬过后,人们总是翘首以待,期盼着一场沸沸扬扬的鹅毛大雪如期而来,让劳累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大地盖上厚厚的棉被,舒适地休整上一个冬天。今年的雪来得真早,立冬后就下了一场厚厚的雪,小雪之后的第二天,雪花又漂白了大地。真是瑞雪兆丰年。当雪花迈着轻盈的舞步,踏着舒缓的节拍轻轻走来,点缀着树枝,覆盖着大地时,整个村庄更加宁静、美丽、悠远。那朴实无华的乡村雪韵,原汁原味
期刊
只要你具有使命、格局、胸怀、视野、抱负,无论世界多么喧躁,我依然会在心开始的地方等待你同我共同启航梦想,让我们在星辰大海、诗与远方共享生命时光。世界不能没有阳光,人类不能没有智慧。篱前歧黄对诗语,闲来酒里话桑麻。世事参悟七个字,诗酒茶琴棋书画。诗歌礼乐复兴关乎家国的未来,因为文学的基因是诗歌,文化的基因是文学,文明的基因是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文明,这便是我们认知人类基因链溯源的使命与背负。人类混沌前
期刊
对于间歇泉的最早认识,源于一篇《像梦一样飘起来》的文章。作者廖飞雪在文中以主人翁的口吻描写了兴义周边的很多美景和美食:万峰林、纳灰河、马岭河峡谷、巴谷山;泡萝卜、松林狗肉……不一而足,如数家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爱和自豪感,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突然间对离自己这么近。说实话,作者笔下的景点,大多地方我都是去过的,有的还不止一次。不过这些熟悉的山山水水,就是我和朋友聚会的地点而已,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的
期刊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在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要讲信用,比任何一场风要猛烈,比任何一场风要彻底,也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可是大风在没有变成大风之前,我只能叫它风。  此刻,风从我身旁起步。  风从我脚下启动脚步。我脚下的大地开始不安起来,我从不怀疑脚下的大地对风充满了恐惧,不会的,大地要比我
期刊
摘要:从“爱”的范畴、有机体发展的多样性、普世和谐问题三点入手,剖析了列昂季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教思想的本质区别,前者认为拜占庭主义中的东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反对全人类的大同与博爱;而后者所主张的“玫瑰色”基督教则提倡全人类的和谐与博爱。并结合十九世纪俄国的时代背景,肯定了列昂季耶夫主张未来俄国要走拜占庭主义宗教道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康·列昂季耶夫;拜占庭主义;东正教;陀思妥耶夫斯基;文
期刊
花开  敲几粒字,桌前虎耳海棠花“噗嗒”一声掉下,唬人一跳。一琢磨,不是它发出的声音吓人,而是它由静到动的样子吓人。这个过程如此迅疾,出人意料。我甚至记不起这之前它安静的模样。我由此想金庸杜撰蛤蟆功,依赖的全是这海棠花一跳。  什么样的花落像杜甫,什么样的花开仿佛李白,有时我会如此莫名的想。我听有人说杜甫的孤傲极谦卑,谦卑又极桀骜,正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独立苍茫。我想起的杜甫,总是那无边落木
期刊
摘要:绿色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适用,通过检索相关关键词,共检索到1836个案例,发现绿色原则司法适用存在以下特点:案由的多样性、地域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集中性。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适用错误、不当引用和误将其当“兜底”原则。在理解绿色原则的内涵时不能随意扩大“资源”的内涵,并要全面理解“生态环境”的内涵,理解其性质特点在于独立性和双重法律性质。在此基础上,发现绿色原则司法适用的基本
期刊
摘要:社会工作人才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在社区开展工作,服务于基层治理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各地区“三区”计划实施中,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聚焦层面比较单一,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寻其适合的培养模式。以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三区”项目为例,通过对枣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干预,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展开五个阶段研究以回应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五个阶段分别为:(一)实地走访与实践初探;(二)关联角色与输入协
期刊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路径在于通过程序法的改革来获得实体法上的从宽,即该制度最终是通过量刑这一实体法中的内容来实现的。但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只是规定在刑诉法中,刑法或修正案并未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法现有量刑制度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刑法必须回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追求,诉讼法的规定不能直接作为量刑的依据。因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背景下实体法与诉讼法的衔接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应当从以
期刊
一个人幸运的造成主要还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诗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  ——弗兰西斯·培根  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黄河古道上,在充满柔情的“龙脉”几字湾中,在平畴千里的达拉滩上,很久以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打渔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歌谣昭示出黄河冲击平原带给这儿祖祖辈辈享用不尽的幸福源泉,展现出这里五谷丰登寸土寸金的独特优势。这块富庶之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