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之路

来源 :旅游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文化资源是龙胜的核心资源已成为龙胜人民的共识。近几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好路子。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龙胜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思考。
  【关键词】龙胜旅游;民族文化;民族旅游
  
  一、异彩纷呈的龙胜民族文化与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
  
  龙胜民族文化包括民间文艺、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内容丰富瑰丽,富有南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是伟大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龙胜的民间文艺,不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而且形式多样,主要有歌谣、故事、神话、童话、谜语、寓言、谚语、戏剧等。特别是民族歌谣,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简便易学的普及性。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壮族的铜鼓是精美的艺术精品,其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壮族首领廖三领导的农民军就曾使用过铜鼓来鼓舞士气、壮大军威、指挥战斗。壮锦图案精美别致,早在唐宋时期就颇有盛誉,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其美术创作和纺织技术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壮族人历来喜欢唱山歌,山歌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酒歌、湾歌、坪歌、伦喃等,还可派生出几十种、上百种支系。还有壮戏、师公戏、民间舞蹈等表演,以及青年男女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壮族常用的乐器有铜鼓、唢呐、笛子、木叶等十几种。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壮族文化,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到今天更加枝繁叶茂,是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侗族地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内容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传统习俗为题材,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神话、故事、童话、寓言等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侗歌分为“耶”和“嘎”两大类,最有代表性的是《开天辟地》。侗族舞蹈有多耶舞、芦笙舞、疱颈龙舞、春牛舞等。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藤编、竹编、雕刻等,美观实用,各具特色。侗族擅长木石建筑,造诣很高,鼓楼、风雨桥、风雨亭等造型独特,雄伟壮观,是其建筑艺术的精华,以孟滩风雨桥和龙坪红军楼以及广南鼓楼最负盛名。
  瑶族文化别具一格。其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盘古开天辟地》、《盘瓠》等长期在本民族中流传,家喻户晓,少量诗歌和神话传说还有汉文手抄本或唱本。瑶族能编善唱,盘瑶有“盘王歌”,花瑶有“号子歌”、“丧歌”、“龙灯歌”,红瑶有“撩尾歌”等。瑶族有许多优美的舞蹈用以反映生产、斗争和各种祭祀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红棍舞、穿团舞、打旗公、绣花舞、盘王舞。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服饰、建筑、生活用品及各种装饰品都有样式繁多、精美别致的图案花纹。特别是服饰,各支系有所不同,其款式不下十几种,配上头饰和手镯、项圈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尤以红瑶妇女的服饰最为鲜艳夺目。瑶族的传统工艺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手艺精湛,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传说和故事等,反映苗族祖先与自然的斗争及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苗族社会的变迁及发展历史、苗族人民的机智勇敢等,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下来。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悠久历史,生活中多以歌舞表达感情,跳香舞、宝山舞、打泥脚是苗族节庆的传统节目。苗族的刺绣、织锦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
  龙胜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龙脊、温泉、南山、彭祖坪、西江坪、花坪等景区(景点),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龙脊梯田被誉为“世界一绝”,龙胜温泉素有“人间瑶池”之美称,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植物活化石”银杉,西江坪、彭祖坪堪称为“瀑布之乡”。龙胜旅游正式开发始于1983年,2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成功开发了温泉、龙脊两大景区,并带动开发了白面、细门、三门、黄洛、平安、金竹、龙脊、金车、大唐湾景苑、银水侗寨等少数民族村寨和岩门峡漂流、龙胜温泉森林公园、玉龙滩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在旅游开发中注意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以此来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味和质量,走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路子,着力打造龙胜独特的旅游品牌。金竹壮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北壮楷模”壮寨,黄洛“天下第一长发村”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金竹、大寨分别获全国首批“景观村落”和“景观经典村落”称号,温泉景区荣获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2007年龙胜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和“全国生态旅游县”。
  由于龙胜县是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园。因此,龙胜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显现出龙胜各民族的神韵。龙胜的旅游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龙胜的旅游产业都与民族文化内涵分不开。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内涵,民族旅游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制约龙胜民族文化繁荣和民族旅游发展的瓶颈
  
  龙胜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青年纷纷离开乡村,走向城市,民族文化失去了主力军,也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年龄日趋老化,致使许多民间艺术门类几近失传,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民族文化挖掘和开发后继乏人。在主观原因方面,民族文化虽说无处不在,但它只是一种精神,在常人的眼里,它是一种装饰品,它不能雪中送炭,而只能锦上添花。它的特质决定它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是渗透式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而它没有得到人们甚至是领导更多的重视。因此,民族文化在挖掘保护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经费短缺、人才匮乏的尴尬状况。
  经过调查发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队伍素质偏低、管理体制不顺、腐朽文化的滋生蔓延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瓶颈。
  而旅游品位低、旅游文化含金量不高、旅游文化的匮乏和旅游文化的相似性、同质化则成了龙胜民族旅游发展的障碍。
  旅游没有文化核心,旅游就成了简单的吃、喝、玩。旅游文化节目到处相似、大同小异,旅游纪念品到处一个模样。比如,在各个旅游景区表现民族婚俗的互动节目《背新娘》就被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如侗族、瑶族、苗族)所采用。旅游纪念品都是刘三姐的包、桂林山水的景、云南贵州的腊染等等。缺乏创意创新,造成审美疲劳。现在人们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了无兴味的旅游活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纪念品全国一套。”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了无生机的。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才是一个有内涵的民族,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不断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要让民族文化重放奇芭,再现异彩,就必须挖掘出来,重新整理,进行所谓的活态保护。民族文化既担负着以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又同时面临着自身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要发展,必然需要资源依托,产业载体。文化产业化就是要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让产业成为文化的物质外壳,而文化则成为产业的精神内核。最终使文化在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壮大自己。而民族文化最好的依托产业是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产业载体。因此,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躯体与灵魂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以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统揽民族文化发展全局,把民族文化当作一项产业进行挖掘和丰富,并导入市场进行经营,民族文化才会焕发勃勃生机,民族旅游才能走向辉煌。
  (一)政府重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
  县委、政府要对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力争宣传、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要力争实现“四纳入”:把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民族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民族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出台具体举措,把工作落到实处。县、乡镇要与各级文化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文化工作纳入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拔和晋级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改变目前的现状。
  (二)加大投入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保障
  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对修建、改建馆舍的文化站、图书室,分别给予一定的补助,民族文化硬件有所改观,但一些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稳步实施还需后续投入,这样才能不断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对全县文化队伍的软件方面进行整合与提升。可以通过举办全县文化站长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强乡镇文化机构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明确规定乡镇文化机构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设置文化专干1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落实好乡镇文化站“机构、编制、人员、经费”。
  (三)创新机制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是旧瓶装新酒,用文化载体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要积极开拓民族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发挥文化机构职能,多方创设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载体,将民族传统歌舞、民族传统节庆、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其中,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形式,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致富的场所,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是把文化交还给群众。民族文化工作重点要普遍下移,立足乡镇,面向村屯,深入农户。全县现有文化示范村30个,农村业余文艺队197支。平等乡广南村图书室有藏书3000多册,每年有5000多农民来读书求知,学科技、用科技已成为广南村的新时尚,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兴村的好路子,成为全县甚至全市推广的典范。
  三是建立表彰机制,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到目前,龙胜共举办了28届农村文艺汇演活动,表彰了一批农村文化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了典型,推广经验。如平等乡广南村积极组建民间文艺队伍、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等,在当地乃至全县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四)群众广泛参与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农民自办文化在各地农村渐有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全县文化的重要补充。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农村文化的发展,要注意发挥农民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五)走向市场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全面调动各族群众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发展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而将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金
  量,这应该是我们培育文化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例如:和平乡、泗水乡、乐江乡、龙胜镇的部分村屯将民族文化的创建活动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培育建立了覆盖影响80%以上农户的一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农村文艺队伍,这些文艺队伍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活环境,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六)加大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民族旅游产品,壮大民族旅游特色产业
  龙胜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苗族有山歌有油茶。瑶族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瑶族的七月半节就非常有民族特色。这一天,他们包粽子,包的粽子是两个一扎、合二而一的大粽子,象征着夫妻团结,和和美美。妇女们带上这样的粽子回娘家。这样的民俗也可以改编成民族歌舞,这样的粽子还可制成工艺品。龙脊景区可以挖掘稻作文化,把象征丰收喜庆的禾把制作成工艺品,这样的旅游纪念品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侗族有鼓楼、风雨桥和大歌,这些民族文化都是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可以挖掘整理,使之成为旅游文化。比如侗族的侗家三宝,即侗家酸鱼、酸肉、酸鸭子。“侗家三宝”曾获得首届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广西名小吃”评比铜奖。还有侗家的鸭血粑,侗家的酸菜鱼,苗家油茶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的文化内容或内涵。
  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是龙胜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要将龙脊打造成贵州黄果树一样的品牌。就象人们一提到黄果树就会想到贵州。今后要让人们一提到龙脊就想到广西,想到龙胜。要让龙脊成为龙胜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现在龙脊景区即将建成生态博物馆,我们还可以挖掘这里的稻作文化,让这里成为典型的稻作文化基地,让全国各地每年的水稻生产研讨之类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我们可以以龙脊平安壮寨为中心,辐射周边金江、大寨、小寨、中六、江柳等金坑片区五个村,分别建立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的民俗村。各个民俗村既各自为战,又相连成线,让各方宾客在观赏龙脊景观的同时,领略龙胜各民族斑斓多姿的民族文化。
  我们要大做龙脊文章,大打龙脊品牌。现在龙脊已经有了“三宝”:即龙脊辣椒、龙脊水酒、龙脊云雾茶。我们还要生产更多更好的以龙脊为商标的商品。我们要在商标标识方面形成一条龙,让游客进入景区之后,尝的是“龙脊”辣,喝的是“龙脊”酒,饮的是“龙脊”茶。给游人一种纯粹的淋漓酣畅的感觉。总之,龙脊经济大有前途,龙脊品牌风光无限。龙脊品牌不但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还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龙胜民族旅游发展至今,经过了“发展——停滞——反思——再发展”的过程。纵观龙胜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的发展,挑战与希望并存。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冲破瓶颈,敢于创新,挖掘民族文化,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龙胜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就会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唐飞鸿
  
  作者简介:
  韦秋燕(1966~),女(壮),广西临桂人,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宣传部部长。
其他文献
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起来的。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丰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旅游更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乡村旅游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时机。但是,与此同时,又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使乡村旅游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乡
期刊
【摘要】 近几年来,广西兴安县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来,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还比较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具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建设 农村文明 发展问题    一、兴
期刊
【摘要】世界旅游论坛永久落户桂林是桂林与世界旅游组织长期良好合作的结果,是桂林乃至我国旅游发展实力的表现,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需要。它必将对桂林旅游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让世界旅游论坛落户桂林只是好戏的序幕。桂林作为东道主理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世界旅游论坛;桂林旅游;影响力    今年4月8日,桂林市旅游局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北京签署意向书,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
期刊
[摘要] 红色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产品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开发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打好“六张牌”(体制牌、联合牌、特色牌、融资牌、保护牌、时间牌),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 红色旅游;革命教育;深开发;对策    一、红色旅游及其界定    红色旅游,主要
期刊
【摘要】单靠发展旅游业不足以支撑桂林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桂林的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与各产业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发挥好旅游产业与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推进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文化等产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必将对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桂林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桂林旅游
期刊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简称WTO)是联合国专门机构,是全球唯一的政府间国际旅游组织。它成立于1975年1月2日,前身为“国际官方旅游联盟”。1925年5月4日-9日在荷兰海牙召开了国际官方旅游协会大会。1934年在海牙正式成立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第二次大战时期停止活动。1946年10月1日-4日在伦敦召开了首届国家旅游组织国际大会。1947年10
期刊
【摘要】:桂林愚自乐园是台商兴建的雕塑公园,在分析愚自乐园地域背景、建园初衷与建设历史的基础上,发现园区具有产品独特、品牌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但园区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最初的公益化定位在中国还缺乏基础。进一步诊断认为,理想化的初始建园定位导致转轨困难、形象定位不够准确,营销无序和低度、客户关系管理较弱等弱势。基于此,文章提出明确园区定位、加强市场营销、注意客户关系管理等发展发展园
期刊
【摘要】龙胜拥有丰富的民族节日及传统会期,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思路。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兴办民族节庆节事活动,是发展节庆节事民族事业的最终出路,也是使民族文化事业健康持续良好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龙胜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品牌    龙胜县自宋代以来陆续迁入瑶族、侗族、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保存着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旅
期刊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统战新形势下,发挥好大众文化资源的宣传优势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凝聚优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文以草坪回族乡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尝试探讨民族乡文化统战中的大众文化资源和
期刊
【摘要】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之难,已成为业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将今天就业困境之原因归结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此类观点是有失偏颇的。通过对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可以明确造成就业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学校、旅游行业及旅游教育体制等各方面提出相关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就业困境;对策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