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禁烟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其物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讲讲鸦片。鸦片是用罂粟花的果实提炼而成的,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五百年前,当时苏美尔人把它叫作“快乐植物”。后来希腊语里它就叫作鸦片,在阿拉伯语里则叫“阿芙蓉”。唐朝之前,鸦片由阿拉伯传到中国,成为药铺里的一种药材,凡是大点儿的药铺里都会有,名称是“阿芙蓉膏”,上千年来根本无人问津。这种“药材”有一股子尿臊味,非常难闻。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比如镇静、清肺、麻醉等等,另外它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功效——可以治疗感冒和拉肚子。
  起初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会吸食鸦片。印度人直接把鸦片吃到肚子里,阿拉伯人冲水喝,我国的中药估计是熬着喝。到了雍正年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吸食方法(也有说是爪哇人发明的,通过吕宋传入中国沿海),就是把鸦片掺到烟叶中吸食。因为华人当时吸烟草的比例很大,所以鸦片一下子风靡起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使用烟枪直接吸食鸦片。
  鸦片在清朝时并不是世界公认的毒品,因为它没有在全球泛滥成灾。中国之外,还很少有国家重视其危害性。虽然罗马教皇认为鸦片可以使人产生依赖,谴责鸦片销售,但是欧洲这时候已经不再是中世纪,宗教性质的谴责,关注的人多,奉行的人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动地打开了国门,并且向全球输出了大量的劳工,吸食鸦片的风气也就借由中国劳工传播到全世界,至此,海外才彻底认识到鸦片的毒品性质。
  走私滥觞
  全世界第一次禁毒,始于1729年雍正皇帝颁布禁烟令。此次禁烟的理由是鸦片烟这东西,最能淫荡人心,让人突然精神,时间一长就萎靡不振,伤风败俗。
  这时候发生了陈远案:陈远贩运鸦片二十三斤,结果被漳洲知府李治国拿下了,他把陈远按毒品贩子治罪。陈远喊冤,说这是药材专用,并不是吸食的鸦片烟。后来有人跟皇上说,陈远卖的鸦片是药店专营的药材,不是吸食的鸦片烟,鸦片只有加入烟草之中,才会变成淫荡人心的毒品。雍正皇帝派人到药铺里一打听,果然大部分药铺里都有鸦片,所以就把陈远放了。
  雍正年间虽然严禁鸦片烟,却不禁止鸦片,海关也是照样进口,照旧征税,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八十年。
  嘉庆四年(1799),两广总督觉罗吉庆决定禁止鸦片进口。他说,鸦片这东西,其实是洋人地里的泥,却拿来换中国的银子,太可恨了。而且老百姓吸了鸦片,就成了病人,连工作都找不着(古今皆同),从今以后,就不准鸦片进口了。
  觉罗吉庆以降,海关就不再允许鸦片进口了。这个时期执行鸦片烟的禁令还是非常严格的,嘉庆十九年舆亮一案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舆亮是广州驻防正红旗骁骑校,在永泰佐领手下当差。广州副都统萧昌进京时,他是亲兵。他想贩一点儿鸦片到北京,于是借了一百四十两银子,买了十一斤鸦片,偷偷藏在自己的箱子底。到了北京城外,怕城门盘查出来,就找来一个叫段大的人,给段大十八两银子,让他帮忙偷偷运进北京,结果还是在崇文门被查了出来。
  最终判决:舆亮是官员,明知鸦片是禁物,还贩运进京,因为是旗人,罪加一等,革去骁骑校职务,带枷一个月,发配新疆为奴。段大协助走私,打一百军棍,劳改三年,由顺天府(北京市)发配。从广州到北京一路上,竟然没有检查的官员发现,所经之地所有官员连广州海关在内,全部按律惩罚。二品大员副都统萧昌(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一路之上竟然毫无察觉,由刑部從严处理。舆亮是军人,归广州将军管辖,将广州将军(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本智以及广州海关监督祥绍也交部严加议处。广州发布《酌定查禁鸦片烟条规》,重申鸦片禁令。
  为了十一斤鸦片,查办两位二品八旗大员,广州到北京路途遥远,沿途所有地方官都受牵连,可想而知当时对禁令的执行是多么严格。
  鸦片成为禁品之后,一度向中国出口鸦片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便不再往中国贩卖鸦片了。但是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还承包着大片的鸦片种植园,所以他们在印度把鸦片卖给小企业,由这些小企业贩运,自己置身事外——鸦片的走私事实上就是由各国的小公司,或者是私人从事的。这当中包括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吕宋人)、印度人、美国人,贩运最多的当然还是英国商人。他们除了在东印度公司购买以外,还从伊朗、土耳其、孟加拉等国购买和贩运。
  各国小企业把鸦片贩运到伶仃洋一带,也就是香港附近,装载上船,然后自己来广州商馆,在商馆中进行交易。中国的走私犯买了之后,发给一张票据,走私犯拿着票据就可以到海上提货了。再由这些中国的武装走私犯将鸦片贩运到广东、福建、台湾以及长江沿岸。
  实际在中国走私鸦片的,是沿海各地的帮会,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帮、三合会和天地会。这些帮会当中都有一些亡命之徒,他们把鸦片装载在一种叫作快蟹的船上,每个船上有几十名水手,划着几十个桨。因为船小,吃水也浅,所以速度非常快,负责缉私的广东水师根本追不上。再加上这些亡命之徒还在船上携带大量武器,海关的人也没几个敢为这事拼命,如果走私犯再行贿的话,鸦片的走私也就禁止不了了。
  如此,鸦片终于在1840年前后泛滥成灾了。接下来就是考验道光皇帝的时候,他会怎么办呢?
  道光之惑
  在道光皇帝执政初期,一共有三次禁令,每次禁烟的方法都不相同,先来说第一次。
  第一次是两广总督阮元申请禁烟,他的办法是塞源。
  他对道光皇帝说,臣来广州已经很多年了,以前禁烟的效果都不行,原因是方法不对,禁烟必须从源头抓起。臣查了一下,鸦片走私主要是三个国家的人干的,一个是葡萄牙人,一个是英国人,还有一个是美国人。这葡萄牙人把澳门当基地,他们都是在东南亚做买卖的,回澳门的时候,经常夹带鸦片。这英国人还行,他们有东印度公司管理,就是偶尔水手们偷偷带一点,船主也不知道。就是这美国人最麻烦,他们这个国家没有国王,没人管,所以经常跑到广州去走私。
  臣觉得,如果船上有鸦片,就把整个船都退回去,让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们对洋人行为负责,特别是那个商总伍浩官,让他总负责。皇上,先把伍浩官治罪,让他从严处理洋人的鸦片走私。如果两年之内他管理的有效果,再给他去掉罪名,如果效果不大,就将他斩首示众,来个杀一儆百,再换其他商人管理。这样的话,鸦片肯定会绝迹。   道光皇帝觉得有道理,就让广州试行,把伍浩官治了罪,还惩办了一些官员。洋人也真的害怕了,他们把鸦片船都开到伶仃洋一带,再也不敢来广州了。但是鸦片的销量也从四千箱上升到了七千箱,阮元的办法失败了。
  后来,有个叫黄中模的跟道光皇帝说,皇上,臣查了一下,最近我朝通货膨胀,铜钱贬值得很厉害,原因是有人在广州贩鸦片。洋人到天朝来经商,本来规定只准以货易货,不准把银子运出国的,当时这个规定就是想着天下只有这么多银子,一旦运到国外,国内就没有了。现在他们不来天朝做生意,改为走私,私下都把银子运出国了。这事是归广东管辖,肯定有官员跟走私犯勾结。请皇上下旨,严查广东官员,不管何人参与走私,一定要一查到底,绝不能让一个人漏网。这样一来人人自危,要不了几年,鸦片就会绝迹,老百姓就永远富裕了。
  道光皇帝同意了,整个广州雷厉风行,认认真真稽查了一番,把参与走私的官员发配的、判刑的,全部从严处理。广东还发布了一系列的规定:《查禁银出烟入章程》、《查禁鸦片分销章程》、《失察鸦片条例》等等。伍浩官在这次整顿当中首当其冲,又被惩办了一番。洋人个个写保证书,保证以后再也不贩卖鸦片了。可这一时期,鸦片走私首次超过一万箱,黄中模的截流方法也失败了。
  道光十一年,刘光三对道光皇帝说,皇上,臣查了很多年了,以前无论是塞源,还是截流,鸦片还是走私盛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吸鸦片的这些人太可憎了,他们把鸦片当成生命一样,不肯招供贩卖的源头,没有人愿意招供。臣想,这鸦片跟赌博一样,赌博的人如果不招供在哪儿买的赌具,就要从重判刑,而这鸦片之害比赌博更可怕,以后抓着吸鸦片的人,不但要判刑,而且要让他招供源头,不招就从重判刑。这样一来,不但吸烟的人肯定戒烟,就是贩卖鸦片的人,也跑不掉了。
  刘光三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吸毒者当罪犯处置的人。道光皇帝非常认同这个办法,立即下旨执行。这一年,鸦片销量达到空前的一万四千箱。
  道光皇帝很苦恼,终于怒了,这些年来自己从未懈怠,一直把鸦片当成首恶从严治理,可越是严禁鸦片,鸦片就越是火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外国专家研究,在拥有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时,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在物质生活可以不断被满足,人们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的社会里,毒品会远离人群。道光皇帝没有这样的意识,而道光年间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存在。人们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人口众多生活潦倒,物质匮乏,生活质量节节下降,大多数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对前途充满失望,所以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在毒品中寻求自我麻醉。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光皇帝的禁令,也从另一方面对鸦片起了宣传作用。本来无知小民并不知道鸦片是什么东西,结果每天三令五申,不断重复,如此一来,人人都知道鸦片了。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禁令逆反思维就比较严重,你越说不好,他就越不相信,你越说不敢碰,他就越好奇,终于让很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冒出来跟道光皇帝说,还是不要禁止鸦片了。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奸臣——许乃济。
  “奸臣”上奏
  鸦片越禁越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各种方法几乎用遍,却没有收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效果。
  終于有一天,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道光皇帝,他说,还是不要禁止鸦片了。
  太常寺是管礼乐的,在清朝,这是一个典型的闲事部门。而许乃济这个人,曾在广东当过按察使(管理民生的副省长),他对鸦片走私情况非常清楚,他也从此因为这样一篇文章成为了著名的奸臣。
  道光十六年(1836),许乃济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说:
  鸦片这东西,本来是药材,是用来治疗拉肚子的。吸的时间长了,就会上瘾,吸鸦片的人很难克制,所以禁令都不管用。以前鸦片并不限制进口,乾隆年间,每年只有两百多箱进口。但是到了嘉庆年间,实行了严格的禁令之后呢,鸦片就越来越多,现在每年走私将近两万箱。禁令越来越严,但却越禁越多,几乎天下到处都有烟民,国家每年也要耗费上千万两银子。
  以往洋人拿着银子来中国做生意,沿海的老百姓都能赚钱。但自从鸦片走私盛行之后,洋人不需要拿银子买货了,国家的银子有出没进,所以物价越来越离谱。
  皇上,天朝太平了二百多年,百姓休养生息,但银子却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苦,原因呢,就是拿了中国的银子去填了洋人的无底洞。
  如果跟洋人停止贸易,对大清来讲,本来也不稀罕百十万的税收,但是通商已经很久了,而走私鸦片的基本都是英国人,不能因为英国而断绝了所有贸易。更何况,沿海几十万依靠外贸生意的老百姓怎么安置?
  国内走私鸦片的,都是那些亡命之徒,船上配有武器,划船的速度又快,水师根本追不上,更不要说洋人的船只,速度更快,更不可能追上。沿海这么大,任何地方都可以划船去走私,再加上鸦片暴利,皇上,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啊。
  臣以为,吸鸦片的人都是些不务正业的人,无足轻重。现在我朝人口众多,不能因为这些瘾君子的事而影响了整个天下。不如让鸦片以药材进口,洋人照旧纳税,这样的话,纳税比行贿便宜,洋人何乐而不为呢?药店里很多药材都有毒性,自古以来也没听说要禁止,所以只要严禁官员、学生和士兵吸鸦片,每年国家就可以省下上千万两银子。
  还有,这鸦片是从罂粟花的果实里提炼的。这些年来内地不准种植,吸烟的人又无法断瘾,所以只能从洋人那里买。如果取消种植禁令,国内自产自销,洋人无利可图,走私不用禁,自己就会消失的。
  许乃济的一道奏折,让道光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思虑当中。这些年越禁越多是事实,但要说不禁吧,似乎于人情道理也说不过去,但是错在哪儿呢?道光皇帝百思不得其解,他干脆让广州的官员们自己讨论,是不是要驰禁,看看再说。
  此时的两广总督恰恰是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邓廷桢。他跟广东巡抚(广东省长)祁贡商量之后,回复道光皇帝,他们赞成弛禁鸦片。他们是这样说的:   臣等商议之后,觉得执行鸦片禁令以来,效果有限。但如果改为弛禁,就必须严格执行一些规定,比如要严格控制银子出境;只准行商进行经营;内地可以种植,但要加强管理;除广州之外不许其他地区贸易——总之就是加强管理。
  弛禁论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行商到洋人,无不欢喜雀跃。特别是洋人,纷纷回国融资,准备来年大干一场。行商们也开心了,多少年来,鸦片暴利,他们不但没有分享,反而替别人担风险,现在终于轮到他们赚钱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坚决反对弛禁鸦片。他们认为多年以来,鸦片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还不够严格,应该用更严厉的方法去禁烟。他们这群人当中,最著名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莫衷一是
  因为很多大臣反对,道光皇帝暂时还没有弛禁鸦片。两年后,鸿胪寺卿黄爵滋(管朝会礼仪的闲部门)也上了一道奏折,他主张严禁鸦片,并且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他说:近十年来,因为鸦片走私,每年我大清有一千七八百万两银子要出境,而现在更是达到了每年三千万两(黄爵滋杜撰),天下的银子几乎要被洋人掏空了。而这几年,一两银子要兑换一千六百铜钱,通货膨胀越发严重,百姓不堪重负。
  朝廷下达的禁令,越来越严格,但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皇上,鸦片是走私,需要和当地的官吏们分利润,每年三千万两的缺口,这些缉私的官员们要分上几百万两,怎么可能恪尽职守。再说沿海上万里,处处都可以走私,防不胜防,所以管制走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鸦片却是不能不禁,鸦片之所以有这么庞大的市场,那是因为吸烟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吸烟的人,那么烟贩子你请他来他也不来,所以根治鸦片的方法,不在于严查海口,而在于治理乱民,必须给烟民施加重刑。
  请皇上下旨,给烟民一年时间戒烟,如果一年之内不能戒烟,就按谋反罪斩首。以前惩治烟民,都是打一百军棍劳改三年。因为上瘾,所以烟民戒烟本身就要受罪,相比之下挨些军棍不足以威慑,现在把他们治成死罪,那烟民就再也没有退路,只能戒烟了。臣知道这些烟民,他们宁愿戒烟死在家里,也绝不肯被皇上斩首示众。而且吸烟的人很容易分辨,只要熬上他几天,很快就会犯瘾,所以绝不至于诬陷了好人。
  臣查了一些资料,洋人制造鸦片,但是他们自己并不吸,洋人当中如果有吸烟的,他们国家的法律是把这些吸烟的绑在竹竿上,然后用大炮轰到海里去。就算是烟贩子最多的英国,也同样立法规定,吸食鸦片是死罪,所以洋人当中没有吸鸦片的人(黄爵滋异想天开)。
  臣请皇上严惩烟民。为了查出这些烟民,应当使用连坐和五户连保,让他们互相举报。如果五户当中有一人吸鸦片,五户人家全部斩首。有旅客吸烟,就将旅馆老板斩首示众。只要上下一心,地方官员严格执行,那么几年之后,我大清将再也没有鸦片,通货膨胀就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这道奏折彻底击倒了道光皇帝。他非常想严禁鸦片,只是觉得这个办法有些过于严厉。但如果再不严肃处理,鸦片就会导致银价升高,铜钱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大清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慎重起见,道光皇帝咨询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穆彰阿也拿不定主意,但他建议道光皇帝,让全国省部级大员集体讨论要不要禁烟,要怎么禁烟。
  当时全国的省部级官员虽然多,但是说话有分量的,却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別是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以及汉族官员中的领袖,两江总督陶澍。
  穆彰阿是道光皇帝的首席军机大臣,让全国省部级官员集体讨论严禁鸦片的事,就是他向道光皇帝提的建议,这也就证明了他对于禁止鸦片,其实心中并没有主意。
  接下来就是直隶总督琦善了。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兼河北地区省长,这个职位在大清的官员当中是最重要的。琦善对道光皇帝说:臣没有在广东当过官,对鸦片的事情并不熟悉。但是臣想,国家安定已经二百多年了,人口也越来越多,大清有铜矿,所以铜钱也就越造越多。但大清没有银矿,所以银子是有定量的。这样看来,银价走高,铜钱贬值应该是正常的现象。
  黄大人说抓着烟民就杀头,再实行连坐,互相检举。窝藏、贩卖、收容他人吸毒,只要跟鸦片有关,全部斩首。奴才觉得,这种方法不妥当。对贩毒的惩罚要高于吸毒,这应该是一种法律精神,如果把吸毒的都斩首了,那么贩毒的又如何处理呢?何况这一次,是要杀了二百多万瘾君子啊。到时候必定是相互揭发,贪污受贿,讹诈勒索,冤狱横行。所以臣觉得,还是让广东一省严查走私犯更为妥当。
  琦善的意见,是绝不能严惩吸毒者,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严查走私上。接下来看陶澍的意见。
  两江总督这个职位,在大清官职里,仅次于直隶总督。当时全国一共有八个总督(河道和漕运两位属于专职),其他总督都管两个省(四川总督更是只管一个省),只有两江总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而且这三个省的财政收入基本相当于全国收入的六成以上,所以两江总督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人才担任。
  陶澍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也是整个道光时代最有魅力的大臣。他还有一项殊荣,整个大清只有他敢跟道光皇帝对着干。他讲真话,办实事,因为能力超强,所以道光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另外他做事一丝不苟,从无差错,所以这个时代,凡是最难办的事情,都是他去干,也只有他的话,道光皇帝才会认真听取。
  陶澍本人对禁烟也是非常的上心,他在进行了细致的考查之后,对道光皇帝说了一句非常无奈的话,他说:
  禁烟这件事情臣想了很久,臣实在没有办法。
  穆彰阿是满族官员中的领袖,陶澍是汉族官员中的领袖,他们两个人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整个的官僚集团。他两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臣没有办法。当时两广总督处在禁烟的最前线,所以邓廷桢的意见也很重要。他说:
  不能将吸烟的人斩首,因为这一次人数实在太多了。给烟民一年戒烟,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凡是吸毒者,早就知道鸦片的毒性,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成功戒烟,原因是烟瘾让他产生了侥幸心理。如果一年之后他们都没戒烟,杀还是不杀呢?如果杀,那全国要杀二百多万人,而且还有后续吸毒者,杀不胜杀。如果不杀,那就是朝令夕改,天朝律法威严将荡然无存。   但是鸦片的走私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所以,除了广东要严查重惩之外,臣的办法是:文身。凡抓住的吸毒者,都在脸上刺四个字“吸食鸦片”,如果他再犯,就在另一边脸上再刺这四个字。抓住的鸦片贩子,就在脸上刺“贩卖鸦片”,再抓住的话,就流放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到时候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是烟贩子、瘾君子,他们也就无所遁形了。
  问题实质
  当时所有要求禁烟的奏折,都指向了银价升高这个问题。说白了,严禁鸦片虽然有道德方面的考虑,但实际是因为银价升高导致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清朝当时实行的是双币制,白银和铜钱都可以作为货币,都可以流通,那么仅国内就存在着汇率的问题。
  金、银、铜这三个有色金属,自唐代开始,国家就制订了它们之间的汇率,1:10:1000。一两黄金=十两白银=一千两铜。但是这个汇率基本上跟没制订一样,因为有的地方白银多,有的地方铜多,所以民间有自己的汇率,这是根据市场规律形成的。
  原本中国是没有多少银矿的,中国的白银大部分是从日本和美洲运来的。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國是严重的贸易顺差,基本上来中国做生意的洋人,都是将整船的银元运来,购买茶叶等商品。二百多年里,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白银在6亿~11亿两之间,每年都有数百万的输入,所以中国的白银一直是贬值的。
  道光朝的银价上涨,是因为出现了很多的状况,正是这些状况的综合因素影响了银价。
  第一个原因是铜钱制造得越来越多。从康熙朝到乾隆朝这一百多年时间里,每年国家大约铸造2亿到3亿枚铜钱,但是从嘉庆朝到道光朝的短短三十年时间,就铸造了超过20万亿枚铜钱,如此大规模印钞,怎么可能不贬值。
  第二个原因,中国的铜都是从云南铜矿开采的,而道光前期云南铜矿出现大问题,导致产量下降。产量是下降了,但是钱却不许少铸,怎么办?很简单,降低铜钱的含铜量。于是大量劣质的铜钱上市流通,所以成色下降必然导致贬值。
  这第三个原因,就是前两个原因共同的作用。市场上有一个规律,叫作劣币淘汰优币。简单讲,就是保值的钞票是不流通的,原因是大家都希望保存它,而把贬值的钞票花出去。世界上如果哪个国家的钞票信誉度好,而且保值,那么别的国家和老百姓就会拿它当储备。于是在大清朝,铜钱大量流通了,而富户们都把白银储备起来,以备不虞。
  第四个原因,就是假钞问题了。据说当时中国流通的铜钱,大约有四成是假币,假币只使用很少的铜,但是质量看上去还行,于是铜钱贬值。
  第五个原因才是贸易逆差的问题。
  根据政治经济学专家贺力平教授进行的认真测算,再参考一些国外的资料和论述,鸦片战争前,实际中国的贸易逆差大约有五十多万两,没有黄爵滋说的两三千万两那么可怕。把这五十万两贸易逆差与当时国内6万亿~11万亿两白银的总量相比较,可以说,白银外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要知道在这之前,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也就是每年国内都要涌入大量白银,现在不但没有了,而且还在流失,问题看起来自然就比较严重了。
  第六个原因,是当年全球白银产量的暴降。道光皇帝继位之前,全球白银产量平均每年280万盎司,其中有一半要输入到中国。道光皇帝驾崩以后,基本也是这个产量。偏偏就是道光在位的这三十年,平均每年只有150万盎司,那就没有办法了,是老天爷在跟道光皇帝开玩笑。
  大清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臣们人人都看到了。如果以白银为货币的话,那么大清就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如果以铜钱为货币的话,那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表面上看,是严重的汇率问题。
  清朝没有专业的统计部门,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情况。只有琦善略微关注到白银升值与人口和货币本身之间的关系,其他所有人,都把国内的汇率问题简单化,把矛头指向那罪恶的鸦片贸易。
  英国政府一直说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美国的汉学家们也说,如果没有鸦片贸易的话,那么大清自己的汇率问题,同样还是会引发贸易战争,只不过名词也许就是棉花战争,或者呢绒战争。
  峻法出台
  集体讨论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禁烟方法五花八门,论起银价升值的真正原因,只有琦善略微触及,而单说效果的话,虽然邓廷桢的刺字有点儿阴损,但执行的效果估计还会好一些。
  全国的省部大员共有二十八个人陈述了看法,其中有八人同意加重惩罚,成为后世的严禁派,他们当中以陶澍和林则徐为首。但大部分的官员,都主张禁毒应该从源头抓起,以严查走私和贩运为主,不能将二百多万吸毒者全部斩首,他们当中,以琦善和邓廷桢为主。
  为此,道光皇帝特地召回了在家服孝的穆彰阿,由他来主持一个大型会议,让全体在京高官集体审议这些奏折,同时将两年前提出弛禁论的许乃济撤职。这其实已经发出了一个信号,虽然同意严禁的只是少数人,但是道光皇帝比较倾向严禁派。
  这其中恐怕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态度。能不能禁止只是能力问题,但要不要禁止就是态度问题了。道光皇帝是非常注重儒家传统的,对这样的大事,他不可能不表态,事实上全国官员所等的,就是他的态度。而他更不可能让臣子们去议论自己的价值取向,其实从一开始,严禁就是必然的结果。
  集体讨论的结果诞生了三十九条《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这篇条例总共有九十四页内容,非常的严厉和复杂。主要内容如下:
  所有吸毒人员,在一年半之内必须戒烟,不能禁烟者将被判刑,绞监候(死缓)。鸦片烟贩,就地正法,斩立决。所有开设烟馆,提供吸烟场所,以及包庇贩毒的官员,就地正法,绞立决。为国内走私提供货源的洋人,就地正法,首犯斩立决,从犯绞立决。
  这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除了吸毒人员是死缓以外,其他凡是参与鸦片销售的相关人员,无论洋人还是中国人,全杀,就地正法,一个活口不留。
  很讽刺,被后世评为弛禁派代表,主张丧权辱国的大汉奸穆彰阿,却制订了如此严格的禁烟法律,并且有专门针对洋人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部全球禁毒条例。   这里要着重讲一下,清朝对洋人实行的其实一直是治外法权,洋人行动受约束,但不受审判。西洋各国没有治外法权,那是因为他们的立法精神相同,而中国的立法精神跟西洋相比则不存在可比较性。
  但是为了禁毒,大清的法律明确规定了,洋人贩卖鸦片也要斩首。这里牵涉到一个重点,在洋人本国,贩卖鸦片是合法的。而且这些洋人也没有在中国境内贩卖鸦片(当时国际上没有国家海域的说法,凡在海上都算公海),那么应不应该执行斩首呢?从法理上看,当时也没有这么复杂,道光皇帝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当然能处死所有的人,包括洋人。哪怕是在境外贩卖,也照样可以斩首。
  法律有了,接下来就需要执行法律的人,这个人道光皇帝已经想好了。
  当时全国的督抚大员当中,最能干的一共有四个人,直隶总督琦善、两江总督陶澍、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云贵总督伊里布,两个旗人两个汉人(琦善是蒙古八旗)。陶澍身體有病,而且两江事务繁重,就不劳烦他了。满人操守不好,贪污受贿严重,那么全国实际只有一个人选,这个人就是林则徐。
  禁烟人选
  跟其他三个人相比,林则徐的特长是公正,他洁身自好,公正廉明,在惩治腐败方面不遗余力,而且他是少数主张严惩吸毒者的大臣之一。另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性急。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说,你日后定能成大事,但我就怕你的急躁害了你。这一次,道光皇帝用的就是他的急躁。若没有一位雷厉风行的官员主持禁烟,那么这次运动就跟以往数次一样,流于形式。
  选择林则徐还因为他是最重视禁烟的官员,他对道光皇帝说了那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犹泄泄,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句话还是重重敲打了道光皇帝,如果再不治理鸦片,军队将再也没有战斗力。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清楚道光皇帝的思路,他没有选择一些有外交经验的官员,而是把这副重担交给了惩治腐败的官员。在他的内心里,这次禁烟的重点是对内,而不是对外。就像黄爵滋所说的,没有吸烟的人,就没有鸦片市场,没有鸦片市场,就不会再有贩烟的人,所以严禁鸦片首要不在于杜绝海口,而在于惩治乱民。
  林则徐进京了,八天之内道光皇帝召见了八次。赐紫禁城骑马,考虑到林则徐不太会骑马,又改成了让他坐轿,考虑到林则徐跪在地上不舒服,每次召见都给林则徐铺上毡垫。十九次秘密会谈,圣恩深重。
  但是没想到,十九次召见,林则徐只表达了一个想法,我不想去。
  林则徐为什么不想去?他可是最为百姓称道的“林青天”。他嫉恶如仇,对腐败官员严惩不贷。道光皇帝看重的就是他的这种品质,派他去广州,就是为了打破广州海关的利益集团。道光皇帝认为,鸦片无法禁绝原因就是广州稽私不力,原因就是贪污腐败。
  按照儒家传统美德,青天大老爷肯定会在腐败最严重的地方,以林则徐湖广总督兼左都御史,从一品大员的官衔来看,全天下除了道光皇帝,还有谁是他不敢惩治的?
  偏偏广东海关的这个贪污犯,他真的不敢惩治,这个贪污犯就是道光皇帝本人。
  皇帝的消费是非常高的,经管皇室消费的是内务府,内务府的收入来源有很多,比如黑龙江的金矿、东北的鹿茸人参、江南最好的丝绸(江宁织造)、景德镇的瓷器(官窑)、皇庄的收入,当然,还有广州海关。
  广州海关的正税要解交到内务府,而规费,也叫陋规,就直接由皇家收取了,甚至连内务府都不能沾手。特殊情况下,比如天灾人祸、公主出嫁、太后过寿、皇子娶妻,皇帝也会直接去找广州十三行勒索,这些费用最终都转嫁到了洋人头上。所以广州海关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天子南库。
  广州十三行曾经因为皇帝的勒索,成立了一个公所基金,每名行商都要把利润的百分之十放到基金里,以供皇帝勒索。其中账目显示1807年基金向皇帝上贡五万五千两,为军费捐了六万多两,为治理黄河捐了将近十三万两,向户部上交五千多两,向京城的官员们行贿用了二十万两。
  从1807年到1813年这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公所基金总共支出了将近五百万两银子,这当中,还不包括直接向商人们勒索的银子。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是林则徐被流放的时候说的,但至少也表达了他当时的想法,他不想去,为了国家,他却不能不去,道光皇帝的恩宠也逼得他不能不去。据说道光皇帝曾经流着泪对林则徐说,如果不能禁绝鸦片,朕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最后道光皇帝要求林则徐,鸦片必须要禁止,但是战争却绝不能挑起。不得不佩服道光皇帝的心思细密,整个朝廷无数大臣,多次会议,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把洋人当回事,只有道光皇帝想到了战争。
  林则徐上路了,他要去广东禁烟。他的好朋友龚自珍生活潦倒,想跟着去广东谋个差事,林则徐婉言拒绝了,他觉得广东情况复杂,民夷混杂,官府军队洋人行商盘根错节,这一次差事不好办啊。他猜对了结局,却没有猜对原因,他没有被盘根错节的局势整倒,也没有栽在反腐的最前线,而是倒在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之下。
其他文献
国学究竟应当如何学?具体来讲,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知识层面。从知识谱系上看,国学以经、史、子、集四部为主干,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兵家、农家、医家、法家、杂家、星象、数术等等。从内容上看,国学大致涉及学术和技艺,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从上层精英传统到民间习俗文化,都可看作国学的范畴。从根本上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国学不适
期刊
清代的陋规名目繁多。  京官的陋规大体可分为放差和坐京两种。放差陋规是指京官奉派出京办事时,由沿途或办事地点官员馈赠的盘费,雅称“钦差程仪”。每逢钦差大臣莅临本土,地方官为了联络感情,经常趋迎馈送,而钦差大臣也往往来者不拒。坐京陋规,是京外官员以各种名目向中央政府官吏进奉的钱物,大体分“部费”和“礼费”两类。部费是指地方官向中央申报某些待审批的项目、待报销的经费、待核准的政务时,奉送给主管部门的“
期刊
臣等謹按:《家范》十卷,宋司马光撰。光所著《温公易说》诸书已别著录,是书见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者,卷目俱与此相合,犹当时原本。自颜之推作家训以教子弟,其议论甚正,而词旨泛滥,不能尽本诸经训。至狄仁傑著有《家范》一卷,史志虽载其目,而书已不传。光因取仁傑旧名,别加甄辑,以示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卦辞、《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语则,即其全书之序也。其后,自治家至乳母,凡十
期刊
每次讀到《三国演义》里秋风五丈原一段,总为孔明最后的遗言而唏嘘。“费文伟可继之”,普通的一句话,放在生命的尽头,则别有意义。死亡可以让一切坚固的畛域——家、国;公、私;义、情——烟消云散。面对死亡,孔明其实可以不必再是大汉丞相,可以随性地想想黄氏,想想瞻儿,然而直至此刻,他心之所系,仍是蜀汉的未来、光复的大业。公而忘私的事迹说来并不罕见,单提这句话,在于它让人看到死亡刹那的屈服——那一刻,信念战胜
期刊
第一等好事是讀书然而书海茫茫并非所有人都能似硕学鸿儒那般畅游其中需先有一引路之路标这路标便是教科书教科书很不起眼但即使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当初也是以此为起点对于那些不喜读书之人教科书更可能是其唯一的文化滋养如果说那些皇皇巨著反映了精英阶层的智识教科书则影响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在我国近代那个革故鼎新的时代新一代教科书更是以其开启民智灌输崭新观念之功用推助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
期刊
司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所建宅第凌天高耸,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邵康节则打趣说:“一人巢居,一人穴处!”  司马光不收任何人送给他的礼,就连皇上的赏赐也不受。仁宗皇帝临终前立下遗诏,赐予司马光等
期刊
在笔者收藏的名人墨宝中,有两轴郭沫若行书八言联。  对联上联为: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下联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落款郭沫若,下鈐篆书“郭沫若”白文印,“鼎堂”朱文印。  郭沫若,号鼎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大师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周扬语)。他不仅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在历史考古、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诸方面也有特殊贡献。与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
期刊
我曾对钱穆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身上有种老派的不现实。  这种不以为然也许能追溯到小学,在杨绛的散文《车过古战场》中,我第一次读到了钱穆,他看起来是个一肚子典故的固执老头儿,贫困,自尊心强。  与杨绛同车上北京的他,始终不愿吃一口她给的饼干。为维系困窘中的尊严,宁愿趁人不注意时去站台上胡乱买些食物。一个在20世纪90年代初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成长着的小孩,怎么能理解钱穆这种书呆子气的自尊心呢?  那年头,
期刊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界,各种史学潮流跌宕起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梁启超首倡的新史学。所谓新史学,就是以书写民史为基本内核,眼光向下,关注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新型史学。20世纪20年代,施行新学制以后编写的新学制历史教科书承继了新史学的脉搏,在编写过程中加大日常生活史的笔墨,既呼应了新史学发展的时代召唤,又契合蒙昧孩童阅读历史的兴趣习惯。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史,主要指民众日常生活
期刊
晚清因为学制仓促改变,各地新式学校一夜兴起,急需大量各学科的教科书,政府无暇对教科书编者资质、编写质量进行审查。谁去编写地理教科书都可以,与出身和社会地位都无关,全凭个人喜好或其他动机。今天回头看那些姓名尚可考的地理教科书编者们,有一些人在编写地理教科书之前就已赫赫有名,也有一些人则因此而走上成名之路。  “一编成名”的张相文  学界公认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编写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是张相文。张相文于1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