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我去郊区支教,担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上《丑小鸭》一课时,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并使我开始关注随班就读的外来流动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在学完《丑小鸭》一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从丑小鸭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我要像丑小鸭一样坚强。”有的说:“丑小鸭很勇敢,我要学习它不怕困难的精神。”我见小A沉默不语,便走到他身边请他回答,没料到他说:“我也要像丑小鸭一样离家出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室里竟又传来几声应和:“好,我们一起走!”我循声望去,发现都是小A要好的同伴,几名外地学生。“为什么?”正在我愕然之际,下课铃响了。
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下课了,我想找小A他们谈谈,可他们早不知躲到哪儿去了。这几名外地学生分别来自山西、重庆、湖南等几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就有老师摇着头对我说:“吴老师,今年你可惨了,你班有几个‘外国人’很难管哪!”我听了还一时转不过弯来,后来才明白老师口中的“外国人”就是外地人。我所任教的班上共有9名外地学生,他们以小A为首,喜欢聚在一起打架斗殴、扰乱课堂,实在令人头疼。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我对他们的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外来流动学生的基本情况
外来流动学生有许多与本地学生格格不入的地方:“老土”的穿着,难改的乡音,对现在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等知之甚少……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在课堂上,他们一般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愿意表现自己;在与本地学生的交往中,他们很敏感,同学的一句善意的玩笑,一个无心的动作,一个毫无恶意的眼神,都可能让他们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外来流动学生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外来流动学生经常随父母漂泊,无法接受“连续一贯式教育”,他们很难适应变换频繁的环境。而父母又忙于生计,无法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但对他们的期望却很高。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流动学生无法在期望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心理较强。此外,外来流动人口一般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不稳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们耳濡目染,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对外来流动学生的辅导策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尽职、尽责、尽心,引导其健康成长。让这些漂泊的丑小鸭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发展,开心地学习和活动,成了我一年多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1.心灵零距离——让学生有认同感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首先重视感情的投入,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他们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等情感信息。一有时间,我就和这几名外来流动学生在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情况。我为班里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心灵日记本,让他们随时记下自己的心事,而我也时常为他们分担忧愁和分享喜悦,不时地在日记中为他们写上一些激励的话语,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记得当我第一次把心灵日记本赠给小A 时,他迟疑了很久,才小心翼翼地伸手接过本子。那一刻,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破天荒地,那个中午他没有跑出去玩。放学时,他匆忙将本子塞到我手中,然后就跑开了。回到办公室我打开一看,只有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吴老师,我想不到你这么关心我们外地学生,愿意和我们交朋友,我会给你一个惊喜的。”看到这里,我高兴极了,这个孩子已开始接受我了。我拿起笔写道:“小A,今天你能接受心灵日记本,并给我回信,就已经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真的非常愿意和你交朋友,希望你能不断给我惊喜。”第二天,小A第一次主动交了作业,尽管写错了好几个字,但我仍然激动万分。在那天的晨间谈话中,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只见他的小脸羞得通红通红,却洋溢着兴奋,第一次用充满友好的目光望了望我。后来他在心灵日记中写道:“吴老师,以前我以为你偏心,老是表扬本地学生,看不起我们外地生。今天我终于感受到了你也是喜欢我们的,我一定会天天给你惊喜的。”之后,小A的确带给我许多惊喜,自觉交作业,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开始和同学和睦相处,有了烦恼也会向我诉说,甚至把他的那个“外星人”的秘密组织都悄悄告诉了我,并邀我也加入他们的组织。
2.交往无界线——让学生有归属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为此,我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快乐地成长。虽然小A等几名外来学生的心和我贴近了,可我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与同学伙伴为伍。于是,在了解这些孩子情况的基础上,我结合班级实际,改变了以小组为小队的编排方法,重新编排小队,把这几名外来流动学生分散在各个小队里,做到差异互补,为他们搭建起一个与同学交往的平台。在新小队成立的当天,我还大张旗鼓地搞了一个仪式,庄严宣布新小队成员名单。每宣布一个队员的名字,就让其他队员上台与这名队员握手问好,并说:“欢迎你加入我们小队,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从他们的表情上我感到他们此刻很光荣、很激动。随后,我让孩子们分小队集体讨论,为自己的小队取队名、设计队徽、建立小队手册(记下小队成员的点滴进步、成功与收获);说说在新的小队里,小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为自己的小队增光添彩。通过讨论交流,大家达成共识:一定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忧愁一起分担。我也告诉学生:小队成员之间既是同学,又是队友,更是活动的伙伴。我们还决定在期末评选优秀小队。此后,在课间活动时,学生们都是以小队为单位一起活动,从不冷落一个队员,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互相礼让。每个队员都已成为小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在为自己小队能评上优秀小队而努力。曾经孤立失落的小A等人也在队友积极热情的鼓励下,参加了小队组织的活动,并与队员和睦相处,再也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了。
3.潜能放异彩——让学生有角色感
在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的同时,我又精心设计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形成“人人快乐我快乐,别人进步我高兴”的心理定式。比如:我设计了“我们多勇敢”、“相信自己”等集体体验活动,鼓励这些外来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和大家一起组织活动,经历活动过程,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做到小队互动,人尽其才。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信心,也让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当时正逢学校开展校园能手评选活动,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外来流动学生积极参与。小A参加了投篮比赛,小B参加了乒乓球比赛,小C参加了唱歌比赛……课间,我和其他同学配合参加校园小能手竞赛的同学进行训练,帮他们拾球,做他们的陪练、忠实的观众和热心的评委,特别是当他们参加比赛时,做他们的啦啦队,不停地为他们呐喊助威。记得比赛那天我正感冒,虽然喉咙很痛,但仍拼命地喊,结果喉咙都喊哑了。当小C 等同学捧回奖状时,班里一片沸腾。面对同学们的欢呼声,小C情不自禁地再次带领全班同学深情地唱起了他刚获奖的那首“校歌”。在动听的歌声中,我的眼睛渐渐模糊。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我们班的凝聚力增强了,那些丑小鸭渐渐融入了集体,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原来存在于外来流动学生身上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在2004年10月的调查中,“敏感、脆弱、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地学生曾达8个,而在2005年6月的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外地学生只有3个;“与人交往时不能调控情感,交往时害羞、胆怯,对他人不信赖、不诚实”的外地学生也由原来的9个下降到2个。这些孩子终于有所改变了。课堂上,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显示着自信;课间,再也看不到游离群体的身影,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灿烂笑脸,一个个玲珑活泼的可爱身影。
(编辑韩春梅)
在学完《丑小鸭》一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从丑小鸭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我要像丑小鸭一样坚强。”有的说:“丑小鸭很勇敢,我要学习它不怕困难的精神。”我见小A沉默不语,便走到他身边请他回答,没料到他说:“我也要像丑小鸭一样离家出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室里竟又传来几声应和:“好,我们一起走!”我循声望去,发现都是小A要好的同伴,几名外地学生。“为什么?”正在我愕然之际,下课铃响了。
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下课了,我想找小A他们谈谈,可他们早不知躲到哪儿去了。这几名外地学生分别来自山西、重庆、湖南等几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就有老师摇着头对我说:“吴老师,今年你可惨了,你班有几个‘外国人’很难管哪!”我听了还一时转不过弯来,后来才明白老师口中的“外国人”就是外地人。我所任教的班上共有9名外地学生,他们以小A为首,喜欢聚在一起打架斗殴、扰乱课堂,实在令人头疼。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我对他们的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外来流动学生的基本情况
外来流动学生有许多与本地学生格格不入的地方:“老土”的穿着,难改的乡音,对现在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等知之甚少……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在课堂上,他们一般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愿意表现自己;在与本地学生的交往中,他们很敏感,同学的一句善意的玩笑,一个无心的动作,一个毫无恶意的眼神,都可能让他们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外来流动学生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外来流动学生经常随父母漂泊,无法接受“连续一贯式教育”,他们很难适应变换频繁的环境。而父母又忙于生计,无法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但对他们的期望却很高。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流动学生无法在期望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心理较强。此外,外来流动人口一般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不稳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们耳濡目染,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对外来流动学生的辅导策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尽职、尽责、尽心,引导其健康成长。让这些漂泊的丑小鸭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发展,开心地学习和活动,成了我一年多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1.心灵零距离——让学生有认同感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首先重视感情的投入,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他们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等情感信息。一有时间,我就和这几名外来流动学生在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情况。我为班里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心灵日记本,让他们随时记下自己的心事,而我也时常为他们分担忧愁和分享喜悦,不时地在日记中为他们写上一些激励的话语,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记得当我第一次把心灵日记本赠给小A 时,他迟疑了很久,才小心翼翼地伸手接过本子。那一刻,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破天荒地,那个中午他没有跑出去玩。放学时,他匆忙将本子塞到我手中,然后就跑开了。回到办公室我打开一看,只有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吴老师,我想不到你这么关心我们外地学生,愿意和我们交朋友,我会给你一个惊喜的。”看到这里,我高兴极了,这个孩子已开始接受我了。我拿起笔写道:“小A,今天你能接受心灵日记本,并给我回信,就已经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真的非常愿意和你交朋友,希望你能不断给我惊喜。”第二天,小A第一次主动交了作业,尽管写错了好几个字,但我仍然激动万分。在那天的晨间谈话中,我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只见他的小脸羞得通红通红,却洋溢着兴奋,第一次用充满友好的目光望了望我。后来他在心灵日记中写道:“吴老师,以前我以为你偏心,老是表扬本地学生,看不起我们外地生。今天我终于感受到了你也是喜欢我们的,我一定会天天给你惊喜的。”之后,小A的确带给我许多惊喜,自觉交作业,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开始和同学和睦相处,有了烦恼也会向我诉说,甚至把他的那个“外星人”的秘密组织都悄悄告诉了我,并邀我也加入他们的组织。
2.交往无界线——让学生有归属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为此,我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快乐地成长。虽然小A等几名外来学生的心和我贴近了,可我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与同学伙伴为伍。于是,在了解这些孩子情况的基础上,我结合班级实际,改变了以小组为小队的编排方法,重新编排小队,把这几名外来流动学生分散在各个小队里,做到差异互补,为他们搭建起一个与同学交往的平台。在新小队成立的当天,我还大张旗鼓地搞了一个仪式,庄严宣布新小队成员名单。每宣布一个队员的名字,就让其他队员上台与这名队员握手问好,并说:“欢迎你加入我们小队,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从他们的表情上我感到他们此刻很光荣、很激动。随后,我让孩子们分小队集体讨论,为自己的小队取队名、设计队徽、建立小队手册(记下小队成员的点滴进步、成功与收获);说说在新的小队里,小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为自己的小队增光添彩。通过讨论交流,大家达成共识:一定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忧愁一起分担。我也告诉学生:小队成员之间既是同学,又是队友,更是活动的伙伴。我们还决定在期末评选优秀小队。此后,在课间活动时,学生们都是以小队为单位一起活动,从不冷落一个队员,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互相礼让。每个队员都已成为小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在为自己小队能评上优秀小队而努力。曾经孤立失落的小A等人也在队友积极热情的鼓励下,参加了小队组织的活动,并与队员和睦相处,再也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了。
3.潜能放异彩——让学生有角色感
在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的同时,我又精心设计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形成“人人快乐我快乐,别人进步我高兴”的心理定式。比如:我设计了“我们多勇敢”、“相信自己”等集体体验活动,鼓励这些外来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和大家一起组织活动,经历活动过程,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做到小队互动,人尽其才。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信心,也让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当时正逢学校开展校园能手评选活动,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外来流动学生积极参与。小A参加了投篮比赛,小B参加了乒乓球比赛,小C参加了唱歌比赛……课间,我和其他同学配合参加校园小能手竞赛的同学进行训练,帮他们拾球,做他们的陪练、忠实的观众和热心的评委,特别是当他们参加比赛时,做他们的啦啦队,不停地为他们呐喊助威。记得比赛那天我正感冒,虽然喉咙很痛,但仍拼命地喊,结果喉咙都喊哑了。当小C 等同学捧回奖状时,班里一片沸腾。面对同学们的欢呼声,小C情不自禁地再次带领全班同学深情地唱起了他刚获奖的那首“校歌”。在动听的歌声中,我的眼睛渐渐模糊。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我们班的凝聚力增强了,那些丑小鸭渐渐融入了集体,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原来存在于外来流动学生身上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在2004年10月的调查中,“敏感、脆弱、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地学生曾达8个,而在2005年6月的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外地学生只有3个;“与人交往时不能调控情感,交往时害羞、胆怯,对他人不信赖、不诚实”的外地学生也由原来的9个下降到2个。这些孩子终于有所改变了。课堂上,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显示着自信;课间,再也看不到游离群体的身影,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灿烂笑脸,一个个玲珑活泼的可爱身影。
(编辑韩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