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最重要方面。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必须积极探求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更新和变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1.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不但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也不断地创造出一整套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各国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融入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国家民族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2.如何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张力。
科学技术具有一种本能的张力,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超越人们的初衷,走向其反面。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从而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塑造出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年青一代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是一切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隐藏在其身后的是利益驱动。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等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积极探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4.如何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一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很难管理、控制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技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使青少年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又有筛选、鉴别、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时期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
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呼唤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但是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因而,要紧密结合社会变迁的新实际,结合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写好大写的“人”放在学校道德教育的首位,积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科学理解道德教育的内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教育,同时也包含个人品性的教育。人的品格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识的东西可以通过课堂进行传授,而情感、意志与行为则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去完成。一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外在功能,如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把培养“顺民”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独立的主体性,没有引导学生追寻真实的生活意义,致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偏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生活中出现浮躁和缺乏责任感的现象。
因此,明确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道德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道德本身不是目的,人是道德的主人,也就是要把道德教育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可以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这种生活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生活。道德教育是提高人进行选择道德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包办他人的生活。其次,道德教育不单纯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而应当以学生当下的生活幸福为目标,不能只追求未来生活的目标而忽视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再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写好大写的“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崇高目标。
2.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主宰人们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一些道德观念重新受到审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且相互冲突,各种思潮交叉互动,以致出现了道德“空档”或多种道德观念并存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应时代而动,主动更新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与生活是相统一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人的生活幸福。所以,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应当主要来源于现时代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校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那样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更易于学生的体验。
这里还必须注意解决道德教育的方法问题。我们要积极创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克服非人性化的倾向。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在生活中进行,应当把主体性思想落实到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摆设。道德教育不应割断学生的生活,不能有分别适用于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两套伦理原则。生活世界是鲜活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文世界,具有直观性、本真性。个人只有经历种种情感体验,包括遭遇挫折和情感的创伤,才能对别人的疾苦有移情性的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优化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评价忽视了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它把掌握道德知识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行为的考察,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两面性的虚假人格。这样的道德教育在无意识中迎合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显规则与潜规则、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等等负面的东西的需要。因此,改善学校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革新与优化。
如前所述,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这也就必然要求道德评价应当在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不单要考查道德知识,更要看人的行为。同时道德评价要注意行为一致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内、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350007)
一、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更新和变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1.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不但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也不断地创造出一整套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各国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融入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国家民族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2.如何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张力。
科学技术具有一种本能的张力,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超越人们的初衷,走向其反面。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从而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塑造出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年青一代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是一切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隐藏在其身后的是利益驱动。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等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积极探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4.如何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一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很难管理、控制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技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使青少年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又有筛选、鉴别、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时期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对策
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呼唤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但是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因而,要紧密结合社会变迁的新实际,结合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写好大写的“人”放在学校道德教育的首位,积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科学理解道德教育的内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教育,同时也包含个人品性的教育。人的品格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识的东西可以通过课堂进行传授,而情感、意志与行为则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去完成。一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外在功能,如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把培养“顺民”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独立的主体性,没有引导学生追寻真实的生活意义,致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偏信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生活中出现浮躁和缺乏责任感的现象。
因此,明确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道德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道德本身不是目的,人是道德的主人,也就是要把道德教育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可以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这种生活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生活。道德教育是提高人进行选择道德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包办他人的生活。其次,道德教育不单纯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而应当以学生当下的生活幸福为目标,不能只追求未来生活的目标而忽视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再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写好大写的“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崇高目标。
2.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主宰人们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一些道德观念重新受到审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且相互冲突,各种思潮交叉互动,以致出现了道德“空档”或多种道德观念并存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应时代而动,主动更新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与生活是相统一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人的生活幸福。所以,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应当主要来源于现时代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校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那样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更易于学生的体验。
这里还必须注意解决道德教育的方法问题。我们要积极创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克服非人性化的倾向。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在生活中进行,应当把主体性思想落实到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摆设。道德教育不应割断学生的生活,不能有分别适用于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两套伦理原则。生活世界是鲜活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文世界,具有直观性、本真性。个人只有经历种种情感体验,包括遭遇挫折和情感的创伤,才能对别人的疾苦有移情性的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优化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评价忽视了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它把掌握道德知识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行为的考察,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两面性的虚假人格。这样的道德教育在无意识中迎合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显规则与潜规则、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等等负面的东西的需要。因此,改善学校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革新与优化。
如前所述,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这也就必然要求道德评价应当在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不单要考查道德知识,更要看人的行为。同时道德评价要注意行为一致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内、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