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闻文化名家黄宗汉于2014年10月12日驾鹤西游了,我心绪起伏……去年春夏两次去看望他,他还精神抖擞地和我畅谈,怎么寻梦人黄老就带着他没做完的梦长眠了呢?回忆他的特殊年代中的故事,可引发诸多启示。
书香世家,革命青春
步入福利院中黄老的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书桌之上的黄家四兄弟三姐妹的巨幅照片。
“照片中的七位,‘硕果仅存’的,只有二姐黄燕玉、三姐黄宗英和我姐弟三人啦。我是老小,也83岁了;三姐大我5岁,88岁;二姐今年99岁。”黄老深情地望着神态逼真的照片,诙谐地和我聊起了家常。
1931年10月21日,黄宗汉出生在北京西城区一个不大的四合院里。其家族是浙江省瑞安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三代出了五个翰林。
父亲为第一代留学生,留日学电机,回国任北京电话局工程师。父亲酷爱京剧,常带子女到戏园子听戏。母亲陈聪是知识女性,风琴弹得很好。这些与以后黄家成为文艺之家也不无关系。大哥黄宗江成了戏剧家、散文家,三哥黄宗洛和三姐黄宗英成了著名演员。大姐黄锐华、二姐黄燕玉是父亲的前任妻子所生,前任妻子去世后陈聪续弦。
1946年,黄宗汉考上北京通县潞河中学。追求进步的他,16岁就成了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
1949年,他迎来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到组织部报到接受分配,来到宣武区宣传部,一干就是8年。1957年反右,他莫名其妙地被定为“严重右倾”,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理由是没抓出右派。紧接着下放劳动改造,挖青年湖(广外鱼藻池旧址)、大炼钢铁、办街道工业。以后,他受原地下党同志的保护,调回市委组织部工作,却又满头雾水地成了“黑帮骨干分子”,留党察看;而原因居然是他所推荐的技术干部中绝大多数出身“黑五类”。于是,“文革”中他被发配到北京最穷的山村密云县番字牌乡,接受劳动锻炼。这里,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要走上56里地,趟24条河。冬天吃派饭,只能是豆皮子、干菜加一点棒子面糊成的粥。这一锻炼就是4年。
勇为天下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开了云雾,黄宗汉自荐到基层去,任东风电视机厂的厂长。当时电视机是热门产品,凭票供应,但全国的电视机厂都亏损。东风电视机8年生产了44000台昆仑电视机,却亏损了1563万元。
黄宗汉敢于面对挑战。他大胆地第一个引进日本三洋电视机装配线,搞起了中外合作。这个破冰之旅,即“抓住开放之机遇,通过散件加工,引进先进技术,然后国产化,最终打入国际市场”。他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摘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一年后工厂盈利12600万元。黄宗汉当了三年厂长,东风电视机厂成为“千万富翁”,北京的盈利大户。
正当局面大好之时,不料厂里却有人给他贴大字报,于是,一纸匿名告状信,令黄宗汉被调离工厂,接受检查。虽然后来是非澄清,平了反,还异地提升了职务。但令人痛心的是经过这一番折腾,人心涣散,技术骨干流失,工厂元气大伤,不久与北京电视机厂合并。从此,东风电视机厂消失。这是黄宗汉最成功、又最遗憾的历史篇章。
宣南梦博士梦
黄老家中的书房名曰“梦庐”,内中悬挂对联:“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清代进士何子贞所撰写的这副联语,正是他久藏于内的心声写照。他添一横批:“愚翁寻梦。”
黄宗汉被“挂起来”之时并没闲着,心地坦然地做起了雅梦——红楼。
他是个有心人,顾客所说“电视倒是买得起,可就是没啥好看的电视”的话深深触动了他,决心要在“出精彩电视剧上”下功夫。天赐良机,1983年他被调到北京市电视工业公司任副总经理,被聘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兼中国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恰逢中心正要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制景费只有75万元。于是,他经过调查,算细账,提出建议:学习国外建影视基地的经验建实景,把大观园从书上搬到人间。
几经周折,得到当年一进京就共过事的宣武区领导李瀛的支持,划出了当时的南菜园苗圃作园址,还提供借款95万元。
黄宗汉对《红楼梦》颇有研究,他做梦大胆,“圆梦”却小心考证。他组织顾问会,向专家请教。经协调,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被特聘为大观园总设计师。
经科学缜密的计划施工,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等8处景点,如期在1986年《红楼梦》剧组入园拍戏前建成。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成功,放映之后受到百姓欢迎。
以后,北京乃至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刘姥姥”来逛大观园,不但还清了借款,还积累了续建工程资金2300万元,大观园的40个景点在8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大观园被命名为“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博物馆”。
斗转星移,1986年,黄宗汉没想到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宣武区,任政协副主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他又开始围绕天桥民俗文化,做起了“俗梦”。
天桥是北京的一块宝地,始建于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慧眼独具的黄宗汉动手办起再现民俗文化的实事。他拿出自己的稿费,收集、复制了大量与天桥文化相关的档案、资料、历史照片,编辑出版了《天桥往事录》和画册《北京老天桥》。刚投入市场就告罄,又再版发行。接着,又拍摄了反映天桥民俗文化的30集电视剧《天桥梦》,反映天桥艺人的故事。
1992年,黄宗汉提出改建天桥总体规划的设想,其一是在原先天乐戏院的基础上翻建了天桥乐茶园。
这是一个台上台下全方位的剧场,京味儿十足。几年工夫,这里就上演了上千场戏,接待了海内外众多宾客,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国家元首,在此品味中国文化的奥妙。
黄老做的是套梦,一梦连一梦。他告诉我:“宣南是近代史的一块活化石,宣南梦是我最大的梦。”
“宣南”是个地域文化概念。因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政策,京城的汉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国的文人举子赴京赶考,也大多客居于此,逐渐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个层面的独具特色的宣南地域文化。
梦想联翩的黄宗汉,能迅速抓住一闪而过的契机。在1987年的一期《北京政协》上,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修复湖广会馆的一则建议,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当即展开调查。
湖广会馆是清朝北京著名会馆之一,其中的大戏楼建于1830年,是目前仅存四座建有戏楼的会馆之一。调查中又意外发现一个重要的史实记载:“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假湖广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莅临致辞。”经上报,市领导批示主管部门,费尽心力,1996年湖广会馆终获重张。该馆成为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
而且,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开辟了孙中山纪念室,长年展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的照片及史料,还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孙中山研究室,出版了《孙中山与北京》等学术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宗汉两次作为“孙学”学者,应邀参加台湾的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研讨会。台北的国父纪念馆,还特地保存了湖广会馆的一套微缩模型。
为进一步解读宣南文化,加以保护利用,黄宗汉决定进一步深造。
1995年,当选为全国劳模的黄宗汉,破例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66岁时拿下硕士学位。1998年,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2002年,经戴逸教授提议,71岁的黄宗汉又延长学习时间,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重病来袭;但是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边治疗边攻读。2004年,黄宗汉在做了6次化疗之后,坚持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73岁的他,一举拿下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北京宣南历史文化》等是填补空白的经典之作,是他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宣南这片文化沃土的真诚回报。 (责编:萧茵)
书香世家,革命青春
步入福利院中黄老的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书桌之上的黄家四兄弟三姐妹的巨幅照片。
“照片中的七位,‘硕果仅存’的,只有二姐黄燕玉、三姐黄宗英和我姐弟三人啦。我是老小,也83岁了;三姐大我5岁,88岁;二姐今年99岁。”黄老深情地望着神态逼真的照片,诙谐地和我聊起了家常。
1931年10月21日,黄宗汉出生在北京西城区一个不大的四合院里。其家族是浙江省瑞安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三代出了五个翰林。
父亲为第一代留学生,留日学电机,回国任北京电话局工程师。父亲酷爱京剧,常带子女到戏园子听戏。母亲陈聪是知识女性,风琴弹得很好。这些与以后黄家成为文艺之家也不无关系。大哥黄宗江成了戏剧家、散文家,三哥黄宗洛和三姐黄宗英成了著名演员。大姐黄锐华、二姐黄燕玉是父亲的前任妻子所生,前任妻子去世后陈聪续弦。
1946年,黄宗汉考上北京通县潞河中学。追求进步的他,16岁就成了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
1949年,他迎来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到组织部报到接受分配,来到宣武区宣传部,一干就是8年。1957年反右,他莫名其妙地被定为“严重右倾”,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理由是没抓出右派。紧接着下放劳动改造,挖青年湖(广外鱼藻池旧址)、大炼钢铁、办街道工业。以后,他受原地下党同志的保护,调回市委组织部工作,却又满头雾水地成了“黑帮骨干分子”,留党察看;而原因居然是他所推荐的技术干部中绝大多数出身“黑五类”。于是,“文革”中他被发配到北京最穷的山村密云县番字牌乡,接受劳动锻炼。这里,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要走上56里地,趟24条河。冬天吃派饭,只能是豆皮子、干菜加一点棒子面糊成的粥。这一锻炼就是4年。
勇为天下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开了云雾,黄宗汉自荐到基层去,任东风电视机厂的厂长。当时电视机是热门产品,凭票供应,但全国的电视机厂都亏损。东风电视机8年生产了44000台昆仑电视机,却亏损了1563万元。
黄宗汉敢于面对挑战。他大胆地第一个引进日本三洋电视机装配线,搞起了中外合作。这个破冰之旅,即“抓住开放之机遇,通过散件加工,引进先进技术,然后国产化,最终打入国际市场”。他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摘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一年后工厂盈利12600万元。黄宗汉当了三年厂长,东风电视机厂成为“千万富翁”,北京的盈利大户。
正当局面大好之时,不料厂里却有人给他贴大字报,于是,一纸匿名告状信,令黄宗汉被调离工厂,接受检查。虽然后来是非澄清,平了反,还异地提升了职务。但令人痛心的是经过这一番折腾,人心涣散,技术骨干流失,工厂元气大伤,不久与北京电视机厂合并。从此,东风电视机厂消失。这是黄宗汉最成功、又最遗憾的历史篇章。
宣南梦博士梦
黄老家中的书房名曰“梦庐”,内中悬挂对联:“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清代进士何子贞所撰写的这副联语,正是他久藏于内的心声写照。他添一横批:“愚翁寻梦。”
黄宗汉被“挂起来”之时并没闲着,心地坦然地做起了雅梦——红楼。
他是个有心人,顾客所说“电视倒是买得起,可就是没啥好看的电视”的话深深触动了他,决心要在“出精彩电视剧上”下功夫。天赐良机,1983年他被调到北京市电视工业公司任副总经理,被聘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兼中国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恰逢中心正要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制景费只有75万元。于是,他经过调查,算细账,提出建议:学习国外建影视基地的经验建实景,把大观园从书上搬到人间。
几经周折,得到当年一进京就共过事的宣武区领导李瀛的支持,划出了当时的南菜园苗圃作园址,还提供借款95万元。
黄宗汉对《红楼梦》颇有研究,他做梦大胆,“圆梦”却小心考证。他组织顾问会,向专家请教。经协调,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被特聘为大观园总设计师。
经科学缜密的计划施工,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等8处景点,如期在1986年《红楼梦》剧组入园拍戏前建成。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成功,放映之后受到百姓欢迎。
以后,北京乃至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刘姥姥”来逛大观园,不但还清了借款,还积累了续建工程资金2300万元,大观园的40个景点在8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大观园被命名为“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博物馆”。
斗转星移,1986年,黄宗汉没想到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宣武区,任政协副主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文化发展战略,他又开始围绕天桥民俗文化,做起了“俗梦”。
天桥是北京的一块宝地,始建于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慧眼独具的黄宗汉动手办起再现民俗文化的实事。他拿出自己的稿费,收集、复制了大量与天桥文化相关的档案、资料、历史照片,编辑出版了《天桥往事录》和画册《北京老天桥》。刚投入市场就告罄,又再版发行。接着,又拍摄了反映天桥民俗文化的30集电视剧《天桥梦》,反映天桥艺人的故事。
1992年,黄宗汉提出改建天桥总体规划的设想,其一是在原先天乐戏院的基础上翻建了天桥乐茶园。
这是一个台上台下全方位的剧场,京味儿十足。几年工夫,这里就上演了上千场戏,接待了海内外众多宾客,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国家元首,在此品味中国文化的奥妙。
黄老做的是套梦,一梦连一梦。他告诉我:“宣南是近代史的一块活化石,宣南梦是我最大的梦。”
“宣南”是个地域文化概念。因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政策,京城的汉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国的文人举子赴京赶考,也大多客居于此,逐渐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个层面的独具特色的宣南地域文化。
梦想联翩的黄宗汉,能迅速抓住一闪而过的契机。在1987年的一期《北京政协》上,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修复湖广会馆的一则建议,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当即展开调查。
湖广会馆是清朝北京著名会馆之一,其中的大戏楼建于1830年,是目前仅存四座建有戏楼的会馆之一。调查中又意外发现一个重要的史实记载:“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假湖广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莅临致辞。”经上报,市领导批示主管部门,费尽心力,1996年湖广会馆终获重张。该馆成为北京第100家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
而且,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开辟了孙中山纪念室,长年展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的照片及史料,还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孙中山研究室,出版了《孙中山与北京》等学术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宗汉两次作为“孙学”学者,应邀参加台湾的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研讨会。台北的国父纪念馆,还特地保存了湖广会馆的一套微缩模型。
为进一步解读宣南文化,加以保护利用,黄宗汉决定进一步深造。
1995年,当选为全国劳模的黄宗汉,破例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66岁时拿下硕士学位。1998年,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2002年,经戴逸教授提议,71岁的黄宗汉又延长学习时间,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重病来袭;但是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边治疗边攻读。2004年,黄宗汉在做了6次化疗之后,坚持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73岁的他,一举拿下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北京宣南历史文化》等是填补空白的经典之作,是他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宣南这片文化沃土的真诚回报。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