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创新的彩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内容]
  
  有一位同学想,如果把喝饮料的吸管变硬,或把吃饭的筷子掏空,不就把“吸”和“夹”这两种功能合在一起,做到一物两用了吗?这个同学的想法称得上一项发明。有的同学想法更大胆,更神奇,他们想发明新型的航天飞机、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轻便折叠桥……你想发明什么呢?请你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要写清楚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用途,要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次习作以“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引导学生从生活视野中取材,力求习作中个性和独特的创新鲜活突出。着力诱发情感,激活记忆细胞,多方位多波次轰击学生表象储存仓库,呵护嫩稚的创新萌芽,让学生的记忆表象由模糊变清晰,由单薄变厚重,由遥远变咫尺,由陈旧变新颖,从而促使他们心中的新形象脱颖而出。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避免作文中的空套话,千人一腔的模式。
  2.减少束缚,提供有利写作的空间,自由而有创意地、文通字顺地写出心中的发明创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对话。以石击浪
  1.师:老师的卧室,由于朝向的原因,一到中午,就被太阳晒着,室内温度很高,老是休息不好,老师想给房子安一些轮子,让房子能够自动转向,冬天向阳,夏天背阳。真能这样,该多好啊!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方便的事而想改进它呢?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更神奇的创新呢?
  2.学生结合提问,读“习作要求”。想想议议本次习作的范围、重点、要求。
  3.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思索自己认为不尽如人意,有待变革、有待创新的地方:日月星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工农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交往、店铺街道、体育健身、居家生活、校园内外……
  4.学生说说以上或其他方面引起了自己哪些创新思考,还有哪些别开生面的创新意向。
  (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个人展示,小组比拼,全班评优,互相补充完善。)
  [点评:“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示例荡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多方面贴近学生生活的诱导,为学生放飞想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为后面激活表象进行了“预热”。]
  
  二、多管齐下,激活表象
  1.大家在电视、广播、报纸、书本、人们闲谈中,是否知道,我们在幸福生活之余,仍有许多遗憾,课件(或文字)提示:
  A.污染的环境(垃圾、黑烟囱、泛白沫的河水、水土流失)。
  B.拥挤的交通(蜗牛般爬行的车队、人车争道)。
  C.短缺的能源(工厂、住宅停电,汽车缺油)。
  D.繁琐的家务(人们被繁琐的家务弄得晕头转向)。
  E.沉重的学习(学生在书堆旁昏昏欲睡)。
  2.以上这些现象,也许你司空见惯,但你想过没有,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你不想改造它吗?
  3.在你的知识领域、生活视野和记忆中,还有什么其他不满意、甚至烦心的事吗?你能针对某件事物的缺陷创造一种先进的东西来替代,超越它吗?如果梦想成真,人们一定会高兴,世界也会更美好。你也会无比快乐!
  (学生就上述问题尽情表述,说清自己的创新和别出心裁的发明,并相互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点评。)
  [点评:在表象被初步激活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情感投入力度。加快对部分尚在休眠。处于深层储藏表象的叩击频率,瞄准知识领域中的“遗憾”和事物旁逸斜出的“棱角”,让学生驻足细品。记忆中的表象就会逐渐成熟,清晰。当情感和想象合二为一时,新形象就会随旧袁象的改造而凸现、成型、成熟而呼之欲出。]
  
  三、八仙过海,创新形象
  1.请大家用各自喜欢的方法表述心中的发明创造。
  A.写一写:新事物的名称,特别的样子,神通广大的用途,妙不可言的方便,能解决哪些棘手的问题。
  B.说一说:自己发明的依据,什么原因促使自己发明,使用时有何感觉,人们对此的评价,对社会的影响,自己成功后的喜悦。
  C.画一画:新事物的样子,使用者高兴的神情。
  D.议一议:看自己和别人的发明是否合情理,是否对生活、对社会有益。
  E.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对比,看别人的想法有哪些独特之处,能否启发自己,使自己的发明更先进。
  (生生互动,取长补短,力求自己的想法新颖、完善。)
  2.全班评出最佳的发明方案。
  [点评:想象是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旧表象被激活,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最佳时机,及时为学生丰富的想象提供驰骋路径,营造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的施展空间,就会催发学生创新的冲动和倾吐欲。]
  
  四、下笔成文,放飞想象
  1.从刚才的展示看,大家都有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请仔细回忆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讨论怎样下笔才能把自己的发明清楚地告诉别人。
  2.总结学生发言。
  (1)写清“发明”的起因(对某事物的不满或忧虑)。
  (2)写清“发明”的经过、名称、样子(重点)。
  (3)写清“发明”的用途、优点、对社会的贡献和自己发明后的感受(重点)。
  3.学生写作。
  [点评:明确写作重点,理顺写作顺序,帮助学生把众多头绪的思想条理化,达到让创新的形象在去粗取精中浮出水面,在提炼中清晰,在自由表达中升华的目的。]
  
  五、展示习作,体验快乐
  1.小组内传阅草稿,相互指出句子通顺、错别字等问题,及时更正。
  2.结合刚才的习作过程,谈谈自己在构思发明创造中的快乐,写作中灵感闪现的冲动,一吐为快的愉悦。
  3.让愿意展示自己作文的同学当堂朗读。
  [点评:写作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构思、选材、行文、修改等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体验写作后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评]
  
  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本次习作。充分激发了学生情感及想象力,“由情感唤醒记忆,由记忆打开表象,由表象创新形象”的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良性的活跃状态。注意力定格在如何发明创新。
  首先,用日常生活举例,引导学生熟知的领域走进遐想,让学生觉得发明创新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只需留心观察。接着用生活中熟悉的“缺陷”助其进入深度思索,诱发潜质思维,点燃创新火花。自主取题立意,发明创新。同时,辅之以“写、说、画、议”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各显神通,放胆表述,于轻松中尽情泼洒,在愉快中惬意抒发。“发明创造”这一看似遥远朦胧的题材就会撩开面纱,跃然纸上。学生写作成功的体验也尽在其中了。
其他文献
怎样教,更有效?为了让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更利于孩子们接受,课堂上少不了直观、生动的教具,少不了活泼、有趣的游戏,少不了新颖、巧妙的手段,然而仅此是不够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不断的反思和尝试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不宜各自为营,应“瞻前顾后”    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给我们分好的课时内容,依次往后教。而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早知道后面会出现这些问题,前面就不
谢飞妤    有幸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至今,我仍无法走出那份精彩。  设计之巧妙。窦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不遇中有遇”,让学生感受园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推敲哪些词语赋予了“苍苔”、“柴扉”、“红杏”感情。教学中,又引入了陆游、贾岛等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朗读之精妙。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孔乙己》自发表以来,因为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为文学研究界、语文研究界的研究热点。自1922年入选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以来,《孔乙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教学价值导向分析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五个版本教材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恰当、可测,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下面,试就《盘古开天地》一课,谈谈我是如何确定目标的。    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时首先要关注的。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指向语用的学科规律。关于这一理念,于永正老师用五十年的教学积淀和思考,提炼成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巧妙开发课文语用资源,用课文教语文,教儿童的语文,用先学后教、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用目标,真可谓指引当下语文
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比重最大,于是,散文教学教什么自然也成了语文课程教学专家首先专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有几点成果获得了大家的共识,散文教学的要领可以归结为:“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1]可以说,这也是在散文学习过程中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主要目标也是要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有关端午鸭蛋的各种情趣与经验;
荣维东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全面探索和研究了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让读者了解语文文本解读的目的和依据,掌握具体的文本解读方法和策略。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原理篇,主要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兴起背景与观念转型、我国文本解读的现状和问题。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方法篇,主要聚焦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第七章到第九章为应用篇,更加侧重教学实践,具体介绍了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此外还介绍
“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共需要达成三个重要教学目标:①认同“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的观点。②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③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发展和进化的原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
笔者最近听了20多节语文课。这些课给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语文教学碎片化现象严重。所谓碎片化,即教师教学课文时没有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本概念,而是随意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可怕的是,这样的课还被标榜为“探究课”“自主学习课”,还被评价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了起来”。其实不然。试想,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在头脑中没有树立起课文的“这个文本”的完整概念,留在头脑中的只是课文的碎片,这还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