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纯工具性的局限而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最佳载体?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苦苦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一根粉笔一张嘴,重点难点加要点”的满堂灌已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如何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何把原汁原味的文学美感尽可能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如何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原有传统的“手写式”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等有关问题的一些想法。
《沁园春·雪》是一首抒情诗,寓情于景,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采取的就是图示法,用一幅幅图画来反映整篇课文描写的景物,简单的讲,图示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图画展示完,我又加入了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及理解,并且用配图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避免了纯粹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学生在接受具体而直观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总结概括等抽象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就用图画来展示课文内容(皑皑白雪图,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雪的世界。)课文的画面感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感。如分析课文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饶”这一段,因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练却又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掺入自己的想象。这段文字虽寥寥数语,却很具画面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祖国江山的壮美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画面的提示,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依据,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雪后美景更多的想象,在他们的脑海里诱发更多的生动画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另外,课文的审美价值不光是体现在画面上,文字的优美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文字的音韵十分和谐动人,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文讲解阶段,配合老师的带读的范读、学生的齐读、等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色彩艳丽的画面和音韵和谐的声音中“耳濡目染”。我们一堂课所达到的效果就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性的传授,而是把审美教育融入到课文的讲授中间来。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歌美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干瘪苍白枯燥乏味的“填鸭教育”。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势整合,自觉的把审美精神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自觉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直观的美、运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心灵深处的美,学生和教师将会享受到教与学和谐交流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艺术也将会离我们的中学课堂越来越近,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栖居于充满诗意、其乐融融的课堂,醉心于师生思想充分交流的最佳境界;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各得其乐而又师生同乐。
(作者单位:843300新疆农一师十三团中学)
《沁园春·雪》是一首抒情诗,寓情于景,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采取的就是图示法,用一幅幅图画来反映整篇课文描写的景物,简单的讲,图示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图画展示完,我又加入了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及理解,并且用配图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避免了纯粹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学生在接受具体而直观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总结概括等抽象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就用图画来展示课文内容(皑皑白雪图,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雪的世界。)课文的画面感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感。如分析课文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饶”这一段,因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练却又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掺入自己的想象。这段文字虽寥寥数语,却很具画面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祖国江山的壮美景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画面的提示,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依据,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雪后美景更多的想象,在他们的脑海里诱发更多的生动画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另外,课文的审美价值不光是体现在画面上,文字的优美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文字的音韵十分和谐动人,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文讲解阶段,配合老师的带读的范读、学生的齐读、等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色彩艳丽的画面和音韵和谐的声音中“耳濡目染”。我们一堂课所达到的效果就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性的传授,而是把审美教育融入到课文的讲授中间来。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歌美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干瘪苍白枯燥乏味的“填鸭教育”。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势整合,自觉的把审美精神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自觉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直观的美、运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心灵深处的美,学生和教师将会享受到教与学和谐交流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艺术也将会离我们的中学课堂越来越近,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栖居于充满诗意、其乐融融的课堂,醉心于师生思想充分交流的最佳境界;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各得其乐而又师生同乐。
(作者单位:843300新疆农一师十三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