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文化动员及其启示

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动员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尤其是戏剧动员,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鼓励群众生产交粮、动员群众拥军参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戏剧动员促发了群众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唤醒了群众的民族意识,促进了群众对抗战的支持。新时代,堅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承担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员的要旨,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文化动员;戏剧动员;启示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045-04
  文化动员是动员系统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指政党、政府等动员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采用多种文化方式,对人民群众这一客体进行动员,以获得民意支持、凝聚社会人财物资源、促进重大决策实施的行为和过程。文化动员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人们的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并将其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动员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尤其是戏剧动员,不仅对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抗战时期文化动员的形式和内容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支持长期的战争,要促成各部门的进步”,“必须动员群众,唤醒他们,教育他们”, 〔1 〕480-481戏剧便是文化动员中强有力的武器之一。为更好地利用戏剧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达到动员群众的目的,根据地的戏剧作品大都和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根据地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每个剧本要以它所触及的那个问题的政策为核心,通过我们的创作,向群众宣传和解释革命的政策”,“要适合当时当地的具体要求,服从当时当地的政治任务”。 〔2 〕这些戏剧作品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并掀起了宣传动员的热潮。
  (一)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
  戏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野蛮罪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主要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迫使人民群众离开家乡、到处流亡的场景,以此唤起人们抗日救亡的热情。这部剧从城市演到农村、部队演到机关,场场都座无虚席。剧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在群众中反响强烈,因其极具宣传动员效果,被当时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 〔3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期间观众反响最热烈、影响最大的一部歌剧作品。1937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把民间流传的秧歌改编成《打倒日本升平舞》,在广场和舞台分别演出,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打倒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1940年“五卅惨案”纪念日,辽县组织了30次农村剧团大会演,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抗日斗志。诸如此类的戏剧作品,不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罪行、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而且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抗日热情。
  (二)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各根据地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戏剧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动员和宣传作用。《照减不误》以华中根据地初建时期减租减息斗争为主要内容,成为当时盐阜许多地方在减租减息运动前动员群众的主要剧目。眉户剧《王德锁减租》反映了晋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状况,中间穿插了变工互助和民兵建设等话题,在七月剧社二队首演之后,几乎所有根据地的每个剧团都演出过。该剧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生动刻画,使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实际情况得以再现。1944年,山东解放区创作的《群策群力》,描写了解放区的减租减息运动。这些剧目唤起了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精神,促进了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群众生产交粮
  为动员根据地群众大力发展生产,积极缴税纳粮,戏剧工作者创作了许多鼓励群众生产交粮的剧目。《兄妹开荒》是鲁艺文工团以群众生产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第一个小型的秧歌剧,1943年春节演出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剧生动表现了边区热气腾腾的大生产运动,热情歌颂了“边区人民吃得好来,穿也穿得暖,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4 〕,毛泽东也称赞他们“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5 〕。《一朵红花》《互助好》利用群众所熟悉和爱好的形式鼓励生产开荒和宣传自卫政策,表扬劳动英雄。《动员起来》号召群众“还要多送些公粮,给咱政府队伍上。人人参加自卫军,准备力量,打日本鬼和那反动分子,保卫咱丰衣足食的好家乡” 〔6 〕。晋察冀独幕剧《粮食》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最困难阶段敌后斗争形势的复杂局面,歌颂了敌后广大群众按时按量上缴公粮,为抗战胜利和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障。这些戏剧“不但娱乐了群众,而且教育了群众,使那些原来积极劳动的人们更加提高生产的热情” 〔7 〕。
  (四)动员群众拥军参军
  抗战期间,很多戏剧作品都是根据当时的人物、事件或中心任务而创作,与边区的社会生活、抗战的现实、广大群众的生产和斗争紧密相联,而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无疑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任务。在联欢会、宣传周、庆祝大会等各种重大的节日和场合,都能看到专业和民间剧团的精彩演出。延安“鲁艺”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创作出30余部反映抗战的剧目,组织了100多场公演晚会。如太岳阳城的固隆剧团编演的《参军去》《拥军》,使群众对共产党的民主政权更加认同,对共产党的政策更加了解,对八路军更加拥护。“共产党是咱的救命人” 〔8 〕231这样的唱词反映了群众的心声,表达了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抗日反顽斗争时自编的《血染口子里》,歌词更加通俗,“慰劳车队最应当,八路军前线把敌抗,巩固咱们的后方,安居乐业把幸福享” 〔8 〕102,表现出边区人民对于英勇八路军的热爱与拥护的心情。这些剧目不仅仅在动员参军和扩军之前进行,而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进行演出,配合征兵工作进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效果。   二、抗战时期文化动员的影响和效果
  “当前,政治形势所要求于戏剧运动的,是如何启发、团结广大民众士兵,在克服困难、迎接光明的这一主题下动员起来” 〔9 〕。经过中国共产党改造、发展后的戏剧,被赋予了新的主旨和内涵,已经成为其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根据地的戏剧动员中,群众成为剧中的演员,其民族意识和思想觉悟被充分调动,抗战救亡热情被大力激发,大家充分“意识到原来打鬼子冷枪,摸伪军岗哨,支前抬伤员,生产公粮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有如此大的意义” 〔10 〕。
  (一)促发了群众角色的重新定位
  抗战期间,华北根据地的戏剧团有意识地大量吸收农民参与演出。1944年,山西辽县五里墩村在排练秧歌《翻身乐》时,146户家庭参与演出的就达122户,接近村里总户数的84% 〔11 〕。1945年,在河北平山县回舍镇的秧歌大会上,青年壮汉身穿红色大褂、画着脸谱,青年妇女则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拿着红旗一对一对地向会场集中。会场人山人海,场面威武震撼,人们不再是剧目的旁观者,而是创作者和演出者,其生活、情感与剧中人物和情节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戏剧所要传达的思想、宣传的政策和介绍的形势,“这样的组织民众,其进程是无形无影的,因之效果比较大” 〔12 〕。因此,戏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通过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把党的执政理念逐渐渗透到群众的思想中,成为他们实现自我教育的有力武器。
  (二)唤醒了群众的民族意识
  抗战期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的主题一直贯穿于戏剧创作的始终。以戏剧这种“艺术的武器来教育广大民众,与敌人的奴役文化展开无情的斗争”,“广大人民的智慧是空前地提高了,对民族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敌人的仇恨,逐步提到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地步”, 〔13 〕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在不同程度上被唤醒。秧歌剧《松花江上》是由传统剧目《打渔杀家》改编而成,故事情节也由“抵制官僚”变为“杀敌抗日”。该剧将简单的个人复仇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切实突出了戏剧动员的新主题。剧情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使他们认识到在与汉奸、恶霸、旧官僚斗争的过程中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功,要想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加入革命的浪潮中,紧紧依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可见,戏剧不仅仅是乡村群众的消遣娱乐,更是唤起他们民族意识的动员手段,为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促進了广大群众对抗战的支持
  为达到广泛动员群众、加强群众对抗战支持的目的,必须“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 〔1 〕276,必须使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1 〕276,才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1 〕276。通过戏剧动员,广大群众不仅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持抗战,主动捐款捐物,而且自觉自愿参军入伍,使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1943年,随着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出现,秧歌剧成为进行政治宣传的主要形式,其中很多剧目均有送家人参军的情节,街头剧《当兵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观众在观看此类剧目后,上前线光荣、逃避当兵可耻的思想被不断强化,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过去那种“好男不当兵”的流言,被“好男儿上前线”的豪言壮语所代替。在延安的一次戏剧演出过程中,受到感染的观众纷纷倾囊相助,一个小女孩“手撑到募捐箱前,五分,两毛,一元,喂着募捐箱的肚子” 〔14 〕473,一个工人“把今天得来的工钱捐给前方将士” 〔14 〕473。以上类似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演出现场,充分发挥了戏剧动员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动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戏剧文化在抗日战争年代发挥着活跃军民身心、动员组织群众、凝聚根据地人心、提高八路军素质的重要作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以从抗战时期戏剧动员工作中汲取经验,得出有借鉴意义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戏剧动员之所以影响广泛、成效显著,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对戏剧工作的有力领导。在利用戏剧动员群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构建了覆盖边区各乡村的、健全的文化动员领导机构,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章程和政策法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计划周详,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5 〕。一是必须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权,明确文化工作的纲领目标,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是推进文化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思想保证 〔16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党组织建设。我们要毫不放松地加强文化领域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三是加强党委对文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来谋划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建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二)必须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
  民众的广泛参与是文化动员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1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引领,找到了革命建设的科学理论和主体力量。在抗战时期戏剧动员工作中,根据地军民自编自导自演,使戏剧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民间性。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18 〕。戏剧动员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年节、庙会等节日进行演出,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成为当时广大农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抗战时期戏剧动员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同行。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观。只有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为文化表达的主体,以人民的认可接受程度作为评判文化的一把标尺,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二是要注重文化建设的大众化。离开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文化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层次性、时代性的特点。文化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创造出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的主动性。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的生动鲜活的文化创造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抗战时期的文化动员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因其适应了全民抗战的大背景,反映了抗日救国、民族振兴的主题。戏剧动员作为文化动员的一种宣传方式,以紧紧围绕和服务抗战为主题,从革命战争、生产劳动、反封建斗争到学习文化、改造落后、破除迷信等,将抗战与各种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无论具体内容和情节如何变化,戏剧的主题几乎是不变的,“就是对于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完全实现路程中物质和人类困难的克服” 〔19 〕。当时的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号召广大群众投入抗战洪流中,从而使边区的戏剧动员得到了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 〕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当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目标,必须形成与民族复兴相适应的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和服务于这个时代的主题,充分发挥文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更新人们的价值观、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活力的社会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期使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孙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6.
  〔3〕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258.
  〔4〕任 文.红色延安口述·历史系列:永远的鲁艺:上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85.
  〔5〕刘 谷.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03.
  〔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32.
  〔7〕孙照海.陕甘宁边区见闻史料汇编:第2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298-299.
  〔8〕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太岳部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
  〔9〕刘桂林.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3.
  〔10〕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1938-1948《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1943年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311.
  〔11〕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Z〕.石家庄: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1991:186.
  〔12〕贾冀川.解放区戏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5.
  〔13〕刘增杰,王文金.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史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147.
  〔14〕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28.
  〔18〕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19〕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60.
  责任编辑 芳 晔
其他文献
〔摘要〕 制度治党是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制定并完善党支部制度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途径。回顾建党以来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条例》延续了制度治党的传统,集中体现了党支部建设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党支部基础主干法规。《条例》具有突出政治属性、内容体系完备、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运用的特点。贯彻落实《条例》的规定,可以从思想引领、学习教育、监督管理、激励惩处四个方面综合提升
期刊
〔摘要〕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工作方针,确立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等。新时代,党校要借鉴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党校姓党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发挥好主阵地和大熔炉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严”为标准,提高干部教育的管理水平
期刊
〔摘要〕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其作为参政党所具有的一项基本职能。多年来,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质量。为此,应通过严把“入口关”、挖掘内生动力、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等途径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质量。   〔关键词〕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案;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学理基础,人民主体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逻辑理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期刊
〔摘要〕 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和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在试点县(市、区)改革中部分地区提出了同权同价、统一市场、收益共享的土地流转原则以维护农民权益。然而实践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尚未形成良好的实现机制,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规范性的法律制度缺失、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等。为此,应统一立法,保证集体经营
期刊
〔摘要〕 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绝非一些西方学者所称的“对立”。以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从二者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原因、目标、领导力量、发展阶段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考察,能够清晰地发现二者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 《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一致性;无产阶级斗争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的山西曾拥有众多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许多知名品牌在之后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相继消失或衰落,给山西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兴衰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的山西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启示:要将转型发展的长远规划放在突出位置;要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要让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要把打造知名品牌作为经济转型的有力支撑
期刊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刘少奇提出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接收党员必须经过考察和教育,并且成分好,历史清楚,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觉悟并表现积极。同时,刘少奇还从党的性质、任务、宗旨、奋斗目标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指出只有通过教育和不断的斗争,才能达到这一更高标准。刘少奇的提高党员条件理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仍具有重
期刊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阳泉市近年来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初步构建起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治理新体系,同时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阳泉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步伐,如部分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缺乏、基层治理人员缺乏、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不强等。为此,必须在发挥基
期刊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精神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实现了价值觉醒。今天,其对青年涵养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启迪,要在促进青年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使命承担的有机统一中、在融入人民服务群众的历史实践中、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