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历来被认为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每一位热心关注语文高考的教师积极探索的大问题。为此,我着意在高二阶段试着从训练入手,三管齐下,强化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把做法介绍如下,以期得到行家的指点。
  首先,抓好常规系统训练,打好基础。高二阶段作文的训练重点是议论文写作,我把写作技能训练分解成多步骤来进行: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如何正反论证,如何逐层深入,如何增加文采等等,每次都有所侧重,只要能完成该项训练,即可获得高分。通过规范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一至两种论证结构和多种论证方法,现在在高三阶段看学生的议论文,绝大部分的论证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引证、例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用得比较熟练。该项训练主要安排在双周周末写,尽量当堂完成。批改则是多种方法交叉进行,一般是老师有选择地全批四次,其余六次则是教师列出评分细则,学生参照打分,突出侧重点。
  其次,抓好自由文写作。所谓“自由文”写作,其实就是让学生自由取材,自定文体,自我发挥,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项工作其实高一已开展,高二沿用而已。做法是每周一篇,课外完成,早期一交。
  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或供料作文时,由于素材或认识的不足,学生的作文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枯燥无味;而让学生自由发挥时,却往往妙语连篇,感人至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学生写自由文时,有切身体验,有真情实感,能真正用“心”去写。当然,让学生写自由文也不能放任自流,这就好比牧羊,如果满坡走,走到哪算哪,羊儿很可能吃不到肥美的牧草,到头是吃不饱;而如果能够挥动你的牧鞭,引导羊群往水草丰美的地方走,羊儿一定会吃得又肥又壮,越吃越有劲。我在挥动“引导”这根牧鞭时,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指导,二是尽量让学生尝到甜头。在高一时,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写出的自由文多半是记叙自己在这星期干了什么,有什么后悔的事等等。我就指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记下生活中发生的事,注意留意电视或报刊,从中引下话题,加以评述。经过指导,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题材也从“自我”转向了社会大舞台,写出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多彩了,文体也从记叙文转向诗歌、散文、杂文等。为了激发写作兴趣,我还尽量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在两个班成立了兴趣小组,负责批阅自由文,创办班刊《红树林》和《南来风》,发表学生写得较好的自由文,由学生组稿和誊写,每刊半月出一期,由校复印室复印后向全校各班分发,引起一定反响,使得别的班级也纷纷投稿,到高二时,学校恢复成立了小作家协会,就以“红树林”作为社名和内部月刊名。这些都起到了激发的作用。在高二时,看到学生写的作文越来越成熟,我就积极鼓励、指导学生投稿,李晓丽的《我生命中的那个人》、陈治材的《人生如大海》《那一身橄榄绿》、何纬的《父爱》、容国文的《保留心中那一方净土》、杨洋的《请打好你手中的牌》等十余篇习作相继在报刊上发表。这些发表的文章既激励着作者本人的创作热情,也为全班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最后,让学生写“背临”作文,加深写作认识。进入高二,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手头有一至两本作文参考书。这使我萌生了让学生背诵临摹范文的想法。练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书法帖子蒙写或临写,比盲目地练习进步要快得多。临摹,也是古人的创作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能不能让学生像练书法一样,背临一些优秀的范文,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文章的布局谋篇方法?我开始了尝试。具体做法是:每人至少一本作文选,没有作文选的学生则建议他们去买,或向图书室借阅。每周利用两节早读的时间,大声朗读各自选定的一篇优秀范文,力争记在心中;并找出该文的优点,写下简评的草稿。一般来说,读过五六遍之后学生是可以把范文烂熟于心的,然后利用单周星期五的语文课,让学生不看范文,快速写下全文,并写下简评,允许个别字句与原文有出入,但不能漏掉整段或违背原意。教师全部阅完,从中选出十多篇默得较好的作文,放在班上让学生传阅,每次所选的人员尽量不一样,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承认,从而保持写背临作文的积极性。通过默写范文,学生的作文在布局谋篇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思路更加开阔清楚,层次更加明晰,许多学生一改过去思路不畅或杂乱无章的毛病,写得又快又好,这就比我们抽象地讲作文的布局结构效果要强得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范文给他们提供了更直观的范例,模仿起来进步更快。除此之外,我还惊奇地发现,学生的作文还有两大进步:一、内容更充实,二、语言表达更顺畅,更有文采。这不能不说是写背临作文潜移默化的结果。
  总的看来,作文训练的这三条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系统的常规作文训练为学生打下了基础,使学生掌握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等系统的知识,从而使自由文的写作有章可循,有路可走,不至于像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其次,自由文的写作也使常规作文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得到转化和巩固,写作技能得到提高,而通过自由文的批阅,更使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背临作文的训练又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对提高常规作文和自由文的水平大有好处。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与“减负”的精神背道而驰?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常规作文和背临作文都在课内完成,单双周交叉进行,唯有自由文在课外完成,每周只占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怎能算得上增加负担呢?
  总而言之,以上是我在高中进行作文训练时所用的“三管”,尽管不很成熟,但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确实有显著的成效,而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了,对高考、对将来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帮助,故不胜冒昧,把它写出来,以期待行家的批评指正,使这训练方法更科学、更完善。
  
  朱冬梅,教师,现居广西防城港。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因此,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应成为高中生必修的语文素质。那么怎样把握古典诗歌?如何鉴赏?    一、读作者。    读作者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生平、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联系社会现实,常常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比如杜甫与李白:李诗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弱势群
2ZX-2型棉花营养钵移栽打穴机陈新华江苏省农机技术推广站孙啸萍江苏省农机试验鉴定站1前言近年来,随着对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要求的提高,我国棉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棉区,普遍实行麦棉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及和善大度的一面。当和善大度的一面闪现时,我们展示出来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 Each of us will have a selfish side and a generous side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没有读者自己的个性体验,那么这种阅读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  在聆听了鼎湖山的美妙泉声后,我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面对着刚刚升入初三的莘莘学子,开始上
应用摄动法和可靠性设计理论,给出了后桥壳可靠性设计的实用有效的方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后桥壳可靠性设计的表达式,并编制了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迅速准确地得到后桥壳的可靠性设
新《课标》开宗明义地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欣赏课这种新兴的阅读课在新《课标》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们透过句句段段、口口声声的“愚”字,读到了作者一腔愤懑和满腹悲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永州,从礼部员外郎降为边远司马,而且是“终身不得量移”!前途何在,出头之日何在?作者反复思量,自己所处的社会并不是什么乱世昏君,而是“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究其原因好像只能是自己“愚”了!  读书到此,教学到此,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让我们随着古代的诗文
某部排长小张,为做好一名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想方设法以自己的真情和实际行动感化他,下了很大功夫,想了许多“办法”:帮助这名战士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以个人和集体的
依据松籽的结构特点,介绍了松籽破壳机的单粒定向喂入装置和钳夹式破壳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破壳部件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机器的结构设计和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