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通过制定标准和执行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指导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规范农产品市场,引导消费、促进流通、提高效益、有序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在生产产地、生产过程、贮运、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达到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人和环境无危、无损、无害,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效能、取向、价值的主观持续性,根据外表及内涵的差异,实行分等分级,满足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產品的需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
1.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机食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并与国际食品接轨;绿色食品改进现有的生产、加工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减少残留等为标志,其质量标准高于现有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是在现有生产加工体系的基础上达到国家质量安全的合格农产品。随之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层次鲜明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
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在产地选择上,确定了周边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土壤及灌溉用水等各项指标的环境质量标准。。在生产环节上,从良种选用到栽培方式、新技术应用、应用设施、节水灌溉、农机作业等确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在投入品的使用上。从使用肥料种类、剂量、次数、时间、方法等方面制定了规范的使用准则。从产品的收获、加工、包装、贮运到销售都制定了各类规定。在质量管理上,制定了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标志管理、生产记录、建立档案等可追溯措施,真正体现了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因此,实行产地环境标准化、综合整地标准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资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标包装标准化、过程记载标准化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施过程,也正是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它的每个环节,都有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因此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基础的。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各地根据地域、生产条件的不同,进行合理定位,从基础做起,规范生产,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过程,也是农业标准化完善提高的过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其品牌,既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志,也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成果。
2.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途径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大量土壤、农业用水污染,直接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聚积。二是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的过量使用,残留的化学物质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三是食品加工、贮运过程中超标使用化学添加剂和不符合食品要求的包装物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在提升农产品质量过程中,大力提倡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并采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大生产基地,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目标是规范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农业生产标准。现行标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实现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从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使用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标准化检验检测、标准化管理到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要充分发挥行业与经济合作组织经营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调节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综合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制,建立农产品分级标准和运行机制。在整个生产领域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体现优质优价,激励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推动农业生产朝着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方向快速发展。
3.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依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健康、长寿生活追求的反映。由于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存在着隐蔽性和延缓性,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设备才能检出,且对人的健康危害是慢性的、易被忽视的。因此,消费者对产品认证的标识存在着依赖性。标识是证明产品内在质量的诚信标志,是质量安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做出具有法律依据的承诺。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诚信问题的发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程度产生了疑虑,人们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消费的呼声与日俱增,生产者、销售者对消费者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在矛盾和利益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矛盾,建立在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当代农业技术投入中,提高了产品数量系数,却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指标。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生产者(农民)处于不利地位,是弱势群体,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若全面采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势必增加成本、降低收入。从宏观的角度不切实际地强调质量安全无疑是行不通的。必须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首先要宣传和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提高农民产品安全意识。其次要集中科技资源研制开发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肥料,大力推广生物技术。还要增加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农业标准并组织实施。一是以“三位一体”为载体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实行示范带动、规模推动、龙头牵动、市场拉动。二是抓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储运三大环节。以源头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的实施,达到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并全面推广实行。三是加快标准、检测、认证“三大监管”体系建设,以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为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四是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实行基地准出、产品准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实施提高素质、社会监督、安全执法三大机制,建立举报、投诉、查处以及可追溯、定期检查等各项制度。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环境,依据人的健康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因此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创造节约型社会,促使社会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真正体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在生产产地、生产过程、贮运、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达到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人和环境无危、无损、无害,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效能、取向、价值的主观持续性,根据外表及内涵的差异,实行分等分级,满足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產品的需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
1.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机食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并与国际食品接轨;绿色食品改进现有的生产、加工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减少农药、减少化肥、减少残留等为标志,其质量标准高于现有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是在现有生产加工体系的基础上达到国家质量安全的合格农产品。随之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层次鲜明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
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在产地选择上,确定了周边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土壤及灌溉用水等各项指标的环境质量标准。。在生产环节上,从良种选用到栽培方式、新技术应用、应用设施、节水灌溉、农机作业等确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在投入品的使用上。从使用肥料种类、剂量、次数、时间、方法等方面制定了规范的使用准则。从产品的收获、加工、包装、贮运到销售都制定了各类规定。在质量管理上,制定了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标志管理、生产记录、建立档案等可追溯措施,真正体现了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因此,实行产地环境标准化、综合整地标准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资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标包装标准化、过程记载标准化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施过程,也正是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它的每个环节,都有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因此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基础的。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各地根据地域、生产条件的不同,进行合理定位,从基础做起,规范生产,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过程,也是农业标准化完善提高的过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其品牌,既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志,也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成果。
2.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途径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大量土壤、农业用水污染,直接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聚积。二是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的过量使用,残留的化学物质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三是食品加工、贮运过程中超标使用化学添加剂和不符合食品要求的包装物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在提升农产品质量过程中,大力提倡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并采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大生产基地,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目标是规范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农业生产标准。现行标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实现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从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使用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标准化检验检测、标准化管理到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要充分发挥行业与经济合作组织经营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调节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综合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制,建立农产品分级标准和运行机制。在整个生产领域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体现优质优价,激励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推动农业生产朝着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方向快速发展。
3.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依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健康、长寿生活追求的反映。由于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存在着隐蔽性和延缓性,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设备才能检出,且对人的健康危害是慢性的、易被忽视的。因此,消费者对产品认证的标识存在着依赖性。标识是证明产品内在质量的诚信标志,是质量安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做出具有法律依据的承诺。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诚信问题的发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程度产生了疑虑,人们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消费的呼声与日俱增,生产者、销售者对消费者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在矛盾和利益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矛盾,建立在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当代农业技术投入中,提高了产品数量系数,却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指标。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生产者(农民)处于不利地位,是弱势群体,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若全面采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势必增加成本、降低收入。从宏观的角度不切实际地强调质量安全无疑是行不通的。必须优先考虑农民的利益。首先要宣传和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提高农民产品安全意识。其次要集中科技资源研制开发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肥料,大力推广生物技术。还要增加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农业标准并组织实施。一是以“三位一体”为载体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实行示范带动、规模推动、龙头牵动、市场拉动。二是抓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储运三大环节。以源头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的实施,达到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并全面推广实行。三是加快标准、检测、认证“三大监管”体系建设,以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为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四是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实行基地准出、产品准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实施提高素质、社会监督、安全执法三大机制,建立举报、投诉、查处以及可追溯、定期检查等各项制度。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环境,依据人的健康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因此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创造节约型社会,促使社会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真正体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