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生命教育——成都石室中学特色校本课程
“文翁石室有仪铏,庠序千秋播德馨。”文翁石室——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官办学堂,屹立锦江之畔,蜚声千载,闻名中华,迄今已有2150多年。石室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构建了二课堂选修活动课程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了丰富的劳技实践课,本世纪初实施了学分制管理和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校构建了让教师乐教、善教,让学生乐学、会学的具有石室中学特色的新课程体系。现在,石室中学新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体系三部分构成。石室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学校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永续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已经成为石室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
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开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固化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成长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石室中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引领下,大力推行教材改革,大力开发学科校本教材,取得了一系列学科教学成果。一是开发包括语、数、外、理、化、生六科的《石室金匮》系列校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13本;二是开发选修活动类校本教材,包括语文类、数学类、综合学科、科技创新类、体育类、艺术类、礼仪类、劳技类等八大类,目前已经完成28个编写项目;三是开发国际课程校本教材,供石室中学在海外开设的孔子学堂使用,汉推系列之《中国文化掠影》《活动课》《汉语乐》等系列教材在海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已经将业已开展多年的生命教育进行整合,把生命教育带进课堂,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幸福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一、“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结构
经过研究,学校选取了生命、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目标三个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而生命的三个维度——活着、活好、活出价值,则构建了“三维生命观”。三者协调统一,构成完美的生命教育体系。通过三维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引导学生的生命幸福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二、“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
学校通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感,让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健康地活着。
通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开展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理财教育、消费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达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自己和自然的和谐,获得对生活的充实感和满意感,真正活好。
通过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关爱自然教育等,让学生在整体教育历程中,要适时建构自己的理想,努力做到现实和理想的吻合,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学校要求各班以班会的形式,每周都设计不同的主题,组织和引导学生探讨和体验生命的价值。其中高中生写墓志铭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价值,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除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该校还讲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科当中去。在体育课中渗透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教育,学习简单的生存技能和方法;阅读语文课中的经典作品,感悟生命之美;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取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养分和精神力量;在化学课中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保护环境;在物理课中渗透安全用电、节能、防雷击……石室中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而社团活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潮浪文学社、管弦乐团、广播站、舞蹈协会、文翁戏社、国旗班、游离态动漫协会……石室中学现有近40个社团,各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想。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挖掘生命的潜能,感悟生命的真谛,做自己成长的真正主人。
选修生命教育和加入社团都算学分,诸如智能机器人、花艺制作、陶瓷制作等提升学生生命幸福感的选修课,也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之内。选修这些课程或加入社团,都将计入学分。
三、“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社会影响
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中设计了一堂名为《设计你的墓志铭》的观摩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种媒体纷纷报道。不同的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墓志铭”,比如有写“我真的好想再活500年!”,酷爱画画的学生写的是“一生为画,画为一生”,有的墓志铭就是一个句号,代表着圆圈、骄阳,不是休止符,是一个圆满人生,还有如“听,思想家的呼唤永不停止”“让音乐永远伴随”……
不同的墓志铭,表达着同学们对生命共同的思索与珍惜。
崇尚人文 励志成才 突出理科优势——成都七中特色校本课程
成都七中从8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实践,确立了“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的课程体系,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设出大量满足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并坚持利用每年一届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深入开展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理论研究。进入90年代,成都七中在“三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调整了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内容,强化了课程管理,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根据学校尖子学生相对较多的生源结构特点,成都七中又重点研究了竞赛课程和创新大赛类课程的开设,成为全省这方面动手最早、成果最多的西部学校,9枚学科竞赛国际金牌、十多项全国乃至国际创新大赛一二等奖,使七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几年,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成都七中在校本课程建设理念、校本课程建设原则方面又作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宗,以社会需求为本,以教师事业为要”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指导原则,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各学科各课程的课程纲要,落实了课程的双向细目表,使课程开发规范有序,科学合理。
励志成才——构建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始终把学生的理想追求和道德修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头等大事来考虑,把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完善了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在传统德育课程中,学校开设了班会课系列、百场专家报告系列、杰出校友报告系列、高一干部学校、高二业余党校、高三学生党员发展及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系列;在活动类德育课程中,学校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值周班活动、高一的军训、高二的立志成才教育以及学生艺术节、戏剧节、科技活动月、社团文化节等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课程规范,使德育课程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学校德育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德育课程的效益大大增强。
突出理科优势——开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课程
成都七中历来有追求科学、重视理科的传统,校友中九位院士的杰出成就更在求学、人生和事业方面给七中学子以巨大的影响。有鉴于此,成都七中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传统优势,努力提供学生喜欢的自然科学课程,无论是必修的,还是选修的,或是活动类的。目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奥赛的竞赛课程已经相当成熟,9枚学科竞赛国际金牌更让七中在这方面成为全国的亮点。
成都七中学生多次入选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国代表队,并荣获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通过这种渠道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七中学子,如王小川、张伟、周涛、虞南方、唐爽、李英睿等校友更证明了七中在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环境科学”“人与自然”“计算机应用”“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双语数学”“双语物理”“天文与自然”“物理与社会”“竞赛物理”“高新技术与物理学”“电子制作”“天文爱好者协会”“竞赛化学”“化学与生活”等课程以及无线电技术、微生物技术、航模、海模、无线电测向,电脑软件等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实践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为学生未来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激发了浓厚的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崇尚人文——开设丰富的人文教育课程
东汉著名学者扬雄使成都七中的办学历来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底蕴。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近年,学校领导又将成都七中定位为以人文修养为基础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常年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半数以上是人文学科的。戏剧欣赏、英美文化简介、唐诗·宋词·元曲、摄影技术、广告设计、科幻世界、楹联赏析、谜语、古钱币·服饰等课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积淀;艺体活动类课程的管乐团、民乐团、音乐演绎协会、合唱团、现代舞社、美术组、棋类、田径、体操、游泳、排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学生电视台、文学社、国学社、英语角、摄影协会、科协、棋社、记者团、网络沙龙、曦园朗诵社、EYE同人社等近30个学生社团给七中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艺术活动空间。近年来,模拟联合国、国标舞、初级日语、初级法语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2010年成都七中2005级校友唐爽以唐爽-崔瑟豪斯理论而轰动世界,因为这种理论将给下一代计算机芯片和热电发电机带来革命性变化。而唐爽在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学习期间也得益于七中的文科选修课程,他高一完成的论文《论贾宝玉之弟贾环的命运》学术论文使他获得免考资格,并以年级最高分作为他的语文考试成绩。唐爽对文科的兴趣仍然保持至今,他兼任了复旦大学《周易》协会永久名誉会长、兴业全球基金中国文化高端论坛组委会委员、海外执行长、“复兴论坛”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分论坛执行长。
卓越人生——成都树德中学特色校本课程
一、指导思想
成都市树德中学以“树德树人、广才广能”而得名,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是四川名校、中华名校。
学校在继承“树德广才”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学校新时期的学校定位和办学追求的“卓越人生教育”思想。“卓越人生教育”是树德中学在新的发展阶段,对“树德广才”办学思想的高度深化。其核心内容是基于核心素质的培养,如德性滋养、人格完善、实践力发展、创新力培育和领袖力奠基。“卓越人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综合体。在卓越人生教育中,体现三个“突出”:突出学校德育的基础地位,突出核心素质的培育,突出卓越人才的早期培养。
学校将从六大领域对“卓越人生教育”进行实践,这六大领域包括:学校文化建设(新高度追求);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育的基础);卓越课程建设(卓越人生教育的蓝图);卓越课堂教学(卓越人生教育的主阵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英才计划的实施);新基础德育(卓越人生教育的核心基础)。
学校以“卓越人生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建设体现学校文化价值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课程,形成颇具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立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学子。
树德中学校长陈东永对此阐释说:“这样设置课程,发挥了学校文化的引领性,用学校文化来统领课程文化;关注了课程的历史性,坚持了学校课程的层次性,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也结合了学校卓越办学成果的实际,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不断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特别注意与学校“树德广才”教育思想的紧密联系,注意与“为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和领袖人物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的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用体系性的课程建设思想来引领教师的课程开发。
1.资源整合模式
学校校本课程主要采用三级整合模式:
一级整合是校内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桥牌与思维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王丹,本身就曾经是四川省桥牌代表队成员。
二级整合是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学校与四川师大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聆听大学教授的讲座,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廖显威教授也在树德中学为中学生们开课。
三级整合是优秀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将邀请学生家长、杰出校友、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优秀社会人士等到校讲课,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体验。
2.学校校本课程组织工作模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建设中,该校注重发挥发展研究室、教务处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核心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两途径、三阶段三回合模式:
两途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途径。自上而下的途径就是“组织化的系统性方法”,注重学科内容的校本课程化;自下而上的途径是“非组织化的、经验性方法”,注重从学生的素材与需求中提炼出课程内容或为此设置出课程内容,以形成校本课程。实际的课程开发需要交织两种途径。
三阶段三回合:就是第一阶段第一回合由备课组(或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年级实际,合作研究需要开设的课程。第二阶段第二回合再由备课组进行讨论,取舍或调适第一阶段预设的课程,研讨课程核心内容与课程亮点,交出课程初稿或蓝本,由课程领导小组确定是否开设本课程,并下发《校本课程开设通知单》。第三阶段第三回合就是备课组(或教研组)合作研究草拟的校本课程,形成物化的校本课程。
三、“卓越人生”校本课程结构
在“卓越人生教育”思想统领下,学校开设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最具“树德”特色的是学校立足作为国内一流高中的学校定位,设计出了“卓越人生”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学习力课程、实践力课程、创新力课程、领袖力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图谱。简介如下:
学习力课程:包括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对教材内容的深化与理解;视野的开阔,主要是学科的延伸与拓展学科方法等专题讲座与探讨。主要开设的课程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心理学高级班、诗歌社、桥牌与思维训练、化学与生活、生活中的哲学等。
实践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充分体现学校的“树德”文化,努力培养情智和谐,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如民乐合奏、环境地图制作、简易机器人制作、烹饪基础、开心苗圃、24式太极拳、民族舞训练课、油画风景、版画木刻等。这样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一体。
创新力课程: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做好奠基工程。形成的校本课程有:学科竞赛、探究性实验、创新作文、创新人才思维品质讲座等。
领袖力课程:培养杰出人才的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担当,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增强学生领袖素养。如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培养领袖人才素质的系列工程(卓越人生树德讲坛——领袖人才报告、领袖学生论坛、未来领袖人才自我发展设计)。
四、“卓越人生”讲坛:“卓越人生”校本课程核心课程
以“卓越人生”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中,其中的“卓越人生”讲坛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人生”讲坛将和其校本他课程一起为使学生成为高层次的甚至是领袖级的人才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卓越人生”讲坛以讲坛的形式出现,授课教师资源则是优秀校友、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杰出人才、文化名流等。课程对象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需求层次和发展层次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向学生干部、学业尖子和各类优秀学生聚焦。
“卓越人生”讲坛通过邀请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士、领袖人物主讲他们的人生故事,分享他们的奋斗与拼搏、智慧与胸襟、感悟与启迪,让学生从中汲取成功人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品质、精神与信念,为学生的成长打开视野,厘清方向,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卓越人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成功的愿望,培养学生领袖气质,强化立大志、成大器的价值取向;实现从纯粹知识学习向追求人格健全、思想道德与精神的提升,为使学生成为领袖级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该课程每学期四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和其他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相同,学校将根据学生参加情况、笔记、提问、心得等内容计算学分。
目前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栖爬行动物专家、树德校友赵尔宓,著名文化学者魏明伦,著名作家阿来等9位杰出专家登上树德中学“卓越人生”的讲坛。
“文翁石室有仪铏,庠序千秋播德馨。”文翁石室——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官办学堂,屹立锦江之畔,蜚声千载,闻名中华,迄今已有2150多年。石室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构建了二课堂选修活动课程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了丰富的劳技实践课,本世纪初实施了学分制管理和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校构建了让教师乐教、善教,让学生乐学、会学的具有石室中学特色的新课程体系。现在,石室中学新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体系三部分构成。石室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学校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永续发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已经成为石室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
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开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固化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成长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石室中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引领下,大力推行教材改革,大力开发学科校本教材,取得了一系列学科教学成果。一是开发包括语、数、外、理、化、生六科的《石室金匮》系列校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13本;二是开发选修活动类校本教材,包括语文类、数学类、综合学科、科技创新类、体育类、艺术类、礼仪类、劳技类等八大类,目前已经完成28个编写项目;三是开发国际课程校本教材,供石室中学在海外开设的孔子学堂使用,汉推系列之《中国文化掠影》《活动课》《汉语乐》等系列教材在海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已经将业已开展多年的生命教育进行整合,把生命教育带进课堂,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幸福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一、“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结构
经过研究,学校选取了生命、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目标三个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而生命的三个维度——活着、活好、活出价值,则构建了“三维生命观”。三者协调统一,构成完美的生命教育体系。通过三维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感,引导学生的生命幸福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二、“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
学校通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感,让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健康地活着。
通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开展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理财教育、消费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达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自己和自然的和谐,获得对生活的充实感和满意感,真正活好。
通过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关爱自然教育等,让学生在整体教育历程中,要适时建构自己的理想,努力做到现实和理想的吻合,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学校要求各班以班会的形式,每周都设计不同的主题,组织和引导学生探讨和体验生命的价值。其中高中生写墓志铭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价值,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除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该校还讲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科当中去。在体育课中渗透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教育,学习简单的生存技能和方法;阅读语文课中的经典作品,感悟生命之美;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取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养分和精神力量;在化学课中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保护环境;在物理课中渗透安全用电、节能、防雷击……石室中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而社团活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潮浪文学社、管弦乐团、广播站、舞蹈协会、文翁戏社、国旗班、游离态动漫协会……石室中学现有近40个社团,各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想。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挖掘生命的潜能,感悟生命的真谛,做自己成长的真正主人。
选修生命教育和加入社团都算学分,诸如智能机器人、花艺制作、陶瓷制作等提升学生生命幸福感的选修课,也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之内。选修这些课程或加入社团,都将计入学分。
三、“三维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社会影响
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中设计了一堂名为《设计你的墓志铭》的观摩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种媒体纷纷报道。不同的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墓志铭”,比如有写“我真的好想再活500年!”,酷爱画画的学生写的是“一生为画,画为一生”,有的墓志铭就是一个句号,代表着圆圈、骄阳,不是休止符,是一个圆满人生,还有如“听,思想家的呼唤永不停止”“让音乐永远伴随”……
不同的墓志铭,表达着同学们对生命共同的思索与珍惜。
崇尚人文 励志成才 突出理科优势——成都七中特色校本课程
成都七中从8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实践,确立了“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的课程体系,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设出大量满足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校本课程,并坚持利用每年一届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深入开展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理论研究。进入90年代,成都七中在“三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调整了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内容,强化了课程管理,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根据学校尖子学生相对较多的生源结构特点,成都七中又重点研究了竞赛课程和创新大赛类课程的开设,成为全省这方面动手最早、成果最多的西部学校,9枚学科竞赛国际金牌、十多项全国乃至国际创新大赛一二等奖,使七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几年,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成都七中在校本课程建设理念、校本课程建设原则方面又作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宗,以社会需求为本,以教师事业为要”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指导原则,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各学科各课程的课程纲要,落实了课程的双向细目表,使课程开发规范有序,科学合理。
励志成才——构建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始终把学生的理想追求和道德修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头等大事来考虑,把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完善了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在传统德育课程中,学校开设了班会课系列、百场专家报告系列、杰出校友报告系列、高一干部学校、高二业余党校、高三学生党员发展及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系列;在活动类德育课程中,学校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值周班活动、高一的军训、高二的立志成才教育以及学生艺术节、戏剧节、科技活动月、社团文化节等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课程规范,使德育课程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学校德育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德育课程的效益大大增强。
突出理科优势——开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课程
成都七中历来有追求科学、重视理科的传统,校友中九位院士的杰出成就更在求学、人生和事业方面给七中学子以巨大的影响。有鉴于此,成都七中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传统优势,努力提供学生喜欢的自然科学课程,无论是必修的,还是选修的,或是活动类的。目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奥赛的竞赛课程已经相当成熟,9枚学科竞赛国际金牌更让七中在这方面成为全国的亮点。
成都七中学生多次入选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国代表队,并荣获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通过这种渠道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七中学子,如王小川、张伟、周涛、虞南方、唐爽、李英睿等校友更证明了七中在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课程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环境科学”“人与自然”“计算机应用”“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双语数学”“双语物理”“天文与自然”“物理与社会”“竞赛物理”“高新技术与物理学”“电子制作”“天文爱好者协会”“竞赛化学”“化学与生活”等课程以及无线电技术、微生物技术、航模、海模、无线电测向,电脑软件等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实践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为学生未来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激发了浓厚的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崇尚人文——开设丰富的人文教育课程
东汉著名学者扬雄使成都七中的办学历来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底蕴。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近年,学校领导又将成都七中定位为以人文修养为基础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常年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半数以上是人文学科的。戏剧欣赏、英美文化简介、唐诗·宋词·元曲、摄影技术、广告设计、科幻世界、楹联赏析、谜语、古钱币·服饰等课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积淀;艺体活动类课程的管乐团、民乐团、音乐演绎协会、合唱团、现代舞社、美术组、棋类、田径、体操、游泳、排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学生电视台、文学社、国学社、英语角、摄影协会、科协、棋社、记者团、网络沙龙、曦园朗诵社、EYE同人社等近30个学生社团给七中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艺术活动空间。近年来,模拟联合国、国标舞、初级日语、初级法语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2010年成都七中2005级校友唐爽以唐爽-崔瑟豪斯理论而轰动世界,因为这种理论将给下一代计算机芯片和热电发电机带来革命性变化。而唐爽在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学习期间也得益于七中的文科选修课程,他高一完成的论文《论贾宝玉之弟贾环的命运》学术论文使他获得免考资格,并以年级最高分作为他的语文考试成绩。唐爽对文科的兴趣仍然保持至今,他兼任了复旦大学《周易》协会永久名誉会长、兴业全球基金中国文化高端论坛组委会委员、海外执行长、“复兴论坛”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分论坛执行长。
卓越人生——成都树德中学特色校本课程
一、指导思想
成都市树德中学以“树德树人、广才广能”而得名,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是四川名校、中华名校。
学校在继承“树德广才”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学校新时期的学校定位和办学追求的“卓越人生教育”思想。“卓越人生教育”是树德中学在新的发展阶段,对“树德广才”办学思想的高度深化。其核心内容是基于核心素质的培养,如德性滋养、人格完善、实践力发展、创新力培育和领袖力奠基。“卓越人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综合体。在卓越人生教育中,体现三个“突出”:突出学校德育的基础地位,突出核心素质的培育,突出卓越人才的早期培养。
学校将从六大领域对“卓越人生教育”进行实践,这六大领域包括:学校文化建设(新高度追求);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育的基础);卓越课程建设(卓越人生教育的蓝图);卓越课堂教学(卓越人生教育的主阵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英才计划的实施);新基础德育(卓越人生教育的核心基础)。
学校以“卓越人生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建设体现学校文化价值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课程,形成颇具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立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学子。
树德中学校长陈东永对此阐释说:“这样设置课程,发挥了学校文化的引领性,用学校文化来统领课程文化;关注了课程的历史性,坚持了学校课程的层次性,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也结合了学校卓越办学成果的实际,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品质,不断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特别注意与学校“树德广才”教育思想的紧密联系,注意与“为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和领袖人物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的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用体系性的课程建设思想来引领教师的课程开发。
1.资源整合模式
学校校本课程主要采用三级整合模式:
一级整合是校内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桥牌与思维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王丹,本身就曾经是四川省桥牌代表队成员。
二级整合是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资源的整合,比如学校与四川师大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聆听大学教授的讲座,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廖显威教授也在树德中学为中学生们开课。
三级整合是优秀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将邀请学生家长、杰出校友、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优秀社会人士等到校讲课,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体验。
2.学校校本课程组织工作模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建设中,该校注重发挥发展研究室、教务处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核心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两途径、三阶段三回合模式:
两途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途径。自上而下的途径就是“组织化的系统性方法”,注重学科内容的校本课程化;自下而上的途径是“非组织化的、经验性方法”,注重从学生的素材与需求中提炼出课程内容或为此设置出课程内容,以形成校本课程。实际的课程开发需要交织两种途径。
三阶段三回合:就是第一阶段第一回合由备课组(或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年级实际,合作研究需要开设的课程。第二阶段第二回合再由备课组进行讨论,取舍或调适第一阶段预设的课程,研讨课程核心内容与课程亮点,交出课程初稿或蓝本,由课程领导小组确定是否开设本课程,并下发《校本课程开设通知单》。第三阶段第三回合就是备课组(或教研组)合作研究草拟的校本课程,形成物化的校本课程。
三、“卓越人生”校本课程结构
在“卓越人生教育”思想统领下,学校开设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最具“树德”特色的是学校立足作为国内一流高中的学校定位,设计出了“卓越人生”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学习力课程、实践力课程、创新力课程、领袖力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图谱。简介如下:
学习力课程:包括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对教材内容的深化与理解;视野的开阔,主要是学科的延伸与拓展学科方法等专题讲座与探讨。主要开设的课程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心理学高级班、诗歌社、桥牌与思维训练、化学与生活、生活中的哲学等。
实践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充分体现学校的“树德”文化,努力培养情智和谐,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如民乐合奏、环境地图制作、简易机器人制作、烹饪基础、开心苗圃、24式太极拳、民族舞训练课、油画风景、版画木刻等。这样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一体。
创新力课程: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做好奠基工程。形成的校本课程有:学科竞赛、探究性实验、创新作文、创新人才思维品质讲座等。
领袖力课程:培养杰出人才的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担当,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增强学生领袖素养。如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培养领袖人才素质的系列工程(卓越人生树德讲坛——领袖人才报告、领袖学生论坛、未来领袖人才自我发展设计)。
四、“卓越人生”讲坛:“卓越人生”校本课程核心课程
以“卓越人生”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中,其中的“卓越人生”讲坛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人生”讲坛将和其校本他课程一起为使学生成为高层次的甚至是领袖级的人才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卓越人生”讲坛以讲坛的形式出现,授课教师资源则是优秀校友、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杰出人才、文化名流等。课程对象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需求层次和发展层次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向学生干部、学业尖子和各类优秀学生聚焦。
“卓越人生”讲坛通过邀请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士、领袖人物主讲他们的人生故事,分享他们的奋斗与拼搏、智慧与胸襟、感悟与启迪,让学生从中汲取成功人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品质、精神与信念,为学生的成长打开视野,厘清方向,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卓越人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成功的愿望,培养学生领袖气质,强化立大志、成大器的价值取向;实现从纯粹知识学习向追求人格健全、思想道德与精神的提升,为使学生成为领袖级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该课程每学期四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和其他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相同,学校将根据学生参加情况、笔记、提问、心得等内容计算学分。
目前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栖爬行动物专家、树德校友赵尔宓,著名文化学者魏明伦,著名作家阿来等9位杰出专家登上树德中学“卓越人生”的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