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
一、和谐社会建设对大学生诚信的基本要求
1.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大学生是诚信友爱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属于个人道德理想层次,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现代意义上的“诚信”是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规则诚信。胡锦涛总书记对“诚信”的阐释则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它包含了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谅解、相互理解、相互信赖。这对于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其前提是诚实守信的个体。所以“诚实守信”作为个人品德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最需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认可的基本价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诚信素养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也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
2.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栋梁、国家的希望。作为执有先进文化的当代社会的准建筑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承担着重要责任。和谐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大学生以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马克思理论的追随者、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者,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者等多种角色,在参与改革、稳定大局、协调处理不同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1.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
2.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3.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诚信制度,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以强化诚信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如诚信观念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因此,有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和信用本质上不过是其经济关系、制度、规则的道德形态。只有建立完备的市场体制和市场规则,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同关系便可在信用和契约的基础上展开,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得以重建,人们的诚信道德才可以恢复。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道德体系的维护都要靠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改革德育教育体系,制定诚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的成本,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一方面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包括失信惩罚机制。同时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负责学生诚信和道德素质的认证和考评。进一步加强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良好“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
2.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诚信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高校应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条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我校在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说教的授课方式,采取典型事例分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利用学校社团、勤工俭学、团日活动、共青团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实施人生、职业生涯导航,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诚信、体验和理解诚信,进而着重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责任能力等品质,提升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一种有效尝试。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行证。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同时还可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通过网络将其与学生的电子卡、图书卡、上网卡等功能卡关联,出现不良信用记录者,限制其相关的信用活动。如学生拖欠学费或贷款,除相应处罚外,取消其所有的信用功能,如图书馆借阅书籍、机房上网等。不良的信誉记录将使被列入信用体系的黑名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将诚信档案进入人事档案。在大学生推荐就业时将其诚信档案连同学习档案一并呈送给用人单位。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影响到自己的一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惜信誉如同珍惜生命”的理念,充分引起大学生对个人诚信度的关注,督促学生能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和谐社会建设对大学生诚信的基本要求
1.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大学生是诚信友爱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属于个人道德理想层次,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现代意义上的“诚信”是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规则诚信。胡锦涛总书记对“诚信”的阐释则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它包含了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谅解、相互理解、相互信赖。这对于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其前提是诚实守信的个体。所以“诚实守信”作为个人品德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最需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认可的基本价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诚信素养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也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
2.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栋梁、国家的希望。作为执有先进文化的当代社会的准建筑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承担着重要责任。和谐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大学生以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马克思理论的追随者、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者,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者等多种角色,在参与改革、稳定大局、协调处理不同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1.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
2.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3.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诚信制度,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以强化诚信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如诚信观念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因此,有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和信用本质上不过是其经济关系、制度、规则的道德形态。只有建立完备的市场体制和市场规则,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同关系便可在信用和契约的基础上展开,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得以重建,人们的诚信道德才可以恢复。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道德体系的维护都要靠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改革德育教育体系,制定诚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的成本,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一方面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包括失信惩罚机制。同时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负责学生诚信和道德素质的认证和考评。进一步加强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良好“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
2.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诚信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高校应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条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我校在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说教的授课方式,采取典型事例分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利用学校社团、勤工俭学、团日活动、共青团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实施人生、职业生涯导航,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诚信、体验和理解诚信,进而着重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责任能力等品质,提升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一种有效尝试。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行证。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同时还可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通过网络将其与学生的电子卡、图书卡、上网卡等功能卡关联,出现不良信用记录者,限制其相关的信用活动。如学生拖欠学费或贷款,除相应处罚外,取消其所有的信用功能,如图书馆借阅书籍、机房上网等。不良的信誉记录将使被列入信用体系的黑名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将诚信档案进入人事档案。在大学生推荐就业时将其诚信档案连同学习档案一并呈送给用人单位。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影响到自己的一生,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惜信誉如同珍惜生命”的理念,充分引起大学生对个人诚信度的关注,督促学生能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