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CBM和SCI收录中国肿瘤学论文对比分析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4363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对比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肿瘤学论文,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肿瘤学论文国内国际发表现状.方法 通过CBM和SCI两个数据库检索2012年中国肿瘤学相关论文,对学科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CBM数据库收录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肿瘤学论文67 071篇,SCI收录中国肿瘤学相关论文9226篇;2012年CBM和SCI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排名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江苏省(6707篇)、广东省(6277篇)、北京市(4897篇)和北京市(2214篇)、上海市(2008篇)、广东省(1393篇);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分别为9725篇、5755篇);基金资助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多(分别为4710篇,占35.38%;3290篇,占35.68%).结论 2012年中国肿瘤学论文被CBM收录的数量远大于SCI收录的数量,但在质量方面较SCI收录文章有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对我国医学工作者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有一定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癌症相关性乏力(CRF)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合并有乏力症状的80例Ⅲ~ⅣB期鼻咽癌患者,均采取同步放化疗后序贯3周期以铂类为主的化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40例在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治疗组),另一组40例仅常规治疗(对照组);依据简明乏力评估量表(BFI)于治疗前(基线值)、治疗第8周、第2
微RNA (miRNA)参与了肿瘤发生等多种生命活动,应用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生物学方法探讨miRNA在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在子宫内膜癌中有特异研究价值的miRNA被发现,其作用机制也被深入探讨,这些结果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本刊2013年部分常用医学词汇列举如下。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期刊
趋化因子在细胞的转化和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证实CXCR7与趋化因子CXCL12和CXCL11有高亲和力,而且趋化因子受体CXCR7激活后,可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ECM)、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其他信号转导通路等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7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基础。
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生育年龄推迟而呈上升趋势.由于妊娠早期细胞学筛查的普及,妊娠合并宫颈癌多被早期发现.细胞学异常患者必须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行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仅用于排除浸润癌.孕12周前诊断的宫颈浸润癌需及时治疗;孕12周后诊断的宫颈浸润癌如为早期,可待胎儿成熟后延迟治疗.可使用新辅助化疗以稳定患者病情至胎儿分娩.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需依据临床分期、孕周及患者是否有继续妊娠的意愿,制定个性
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是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脑胶质瘤的肿瘤类型、部位、病理级别等与癫痫发生率及疗效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脑胶质瘤自身及瘤周因素均可影响脑内兴奋与抑制系统的平衡,参与致痫机制,详尽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Th22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类CD4+T辅助细胞亚群,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L)-22,而不分泌IL-17和干扰素-γ(IFN-γ)为特点.已有研究显示,Th22细胞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免疫过程.最近研究证实,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分布和表达,但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是起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目前结论不一.关于Th22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提
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具有趋化免疫细胞、维持免疫细胞的动态平衡等生物学作用.CXCR4表达于多种类型的组织和细胞,在多种肿瘤及肿瘤的不同阶段,CXCR4的表达都明显高于正常组织.CXCR4与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肿瘤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CD47通过上调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同时,其表达上调预示临床预后较差;而CD47单抗可通过激活适应性免疫及直接介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生长.此外,CD47还具有调节血液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正常组织细胞的放射性损伤修复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我院2013年3月收治了1例乳腺、鼻咽双原发癌患者,两周内先后确诊,时间间隔较短,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6岁,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5天”于2013年3月25日就诊于我院.母亲因“乳腺癌”已去世多年.查体:左乳11点方向距乳头4 cm,可扪及一大小约20 mm×15 mm包块,质硬欠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双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未扪及.乳腺超声显示:左乳腺体内见一异常回声,大小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