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叔今年高龄81岁了,身体还可以,一顿饭能吃一个馒头,两碗粥。
  父亲兄弟四个,父亲老三,叔叔最小。父亲1994年去世了,兄弟四个如今只有叔叔健在。叔叔有点智障,没念过书,不识字也不会数数儿。叔叔的智障也不知道是先天,还是因后天受到惊吓,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他小时候在地里捡柴,捡到一个日本鬼子丢下的炮壳,用镰刀敲,结果爆炸了。叔叔右手上的四个指头被炸得残缺,一只眼睛被炸成玻璃花,外表看不出来,实际上没有视力。叔叔因此没有成家,一直和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村上人有的叫他傻瓜,我们姊妹几个只要听见,就很气愤,但叔叔从来不恼,仍乐呵呵地答应。
  我们姊妹几个小的时候,叔叔用麦秸秆给我们扎的蝈蝈笼子、编的捡麦子的小篮子以及其他的玩意儿,那种精致,不知道吸引多少同伴羡慕的目光。叔叔还会用麦秸秆编坐垫、用杨树条、柳树条编篮子筐子,还会扎笤帚。就是现在,邻居们有时还让叔叔扎笤帚。可是叔叔也很笨,家里喂的鸡只要超过十只,就数不清了。自己不会看病,到现也没学会吃药,一有病,就把药片放在粥里,嚼着苦药咽下去。最关键还不会花钱,自己一个人进城,从来不花一分钱,不知道是不舍得花,还是怕别人少找他钱。从某种程度上说,叔叔在我心里的位置早已超过父亲。小时候看电影看戏,看不见就坐在叔叔的脖子上,有时候叔叔背着我走几里路,去邻村看电影。叔叔不仅仅背过我们姊妹七个,还有我们的孩子。
  长大以后,大姐、叔叔和我在一起劳动的时候最多。大姐没出嫁前,种地、收割、交公粮、磨面、买煤几乎都是大姐和叔叔一起干的。当然都是以大姐为主,大姐干得多。大姐出嫁以后,我离家最近,这些活我和叔叔一起干得比較多。前些年交粮买煤,从地里往家拉麦子、玉米,大部分时间我出力很少,只是陪着叔叔。这几年不种地了,叔叔也老了,干不动了。
  父亲曾经是个军人,很严厉,脾气坏,再加上他害过大病,落下了耳聋,和他说话像吵架,还得伏在他耳边说。叔叔脾气很好,几乎没发过火。早年叔叔为生产队养牛,去田里犁地,我就站在牛后边的拖车上,听着牛铃铛叮叮当当地响,看着牛不紧不慢地走在寂静的乡间小路上。玩叔叔赶牛的长鞭子,坐在地边的树荫下,看他吆喝着牛犁地,白花花的犁尖插入黑土地,暄腾的土在他身后翻滚。犁红薯地的时候,我就跟在叔叔后边捡红薯,不一会儿就捡了一篮子。牛犁得浅,遇见大块埋得很深的红薯,叔叔就吆喝牛停下,用牛鞭把儿把红薯剜出来。那年月,红薯就是我们的粮食啊。
  其实,叔叔在我们心中,早已是伟岸的父亲,他给予我们的,我们今生今世也回报不完。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进城  沱江一岸,冬日,日光懒洋洋地照着。老旧城墙青黛色的条石日影斑驳,城头上变幻大王旗,原来是各色客栈的旗帜呼啦啦迎风招展。远处群山苍茫,跟水色连在一起,风吹过来,冰冷彻骨。  “你就这么站着,身边人来人往都不用搭理,我会在这里进行延时拍摄,要好好配合。”小弟这么对他侄子说,小家伙点点头,就在沱江边静静站着。  天冷,凤凰古城的游客依旧不少,或三三两两,或就一个人,在码头排队等着游船,要急切去感
期刊
居住城市里的我们,似乎越来越变得倦怠、懒惰、无聊,就像一只困在笼中的鸟,特别向往野外,特别渴望回归自然,放松疲惫的身心。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久已缺乏运动的我,心血来潮,鼓动女儿、侄女和我一起去爬山。在很多美食的诱惑下,不喜运动的女儿终于答应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出发,买了一大袋零食,向着我们的目的地——人脚板山走去。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等着我们呢?  我们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渠,有说有笑地走着。不多久
期刊
在南岳山,站在几何临界值的一级石梯上,脚真的有些发抖。这是一条朝圣之路,与风无关。  更多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能把向上的机会让给正在攀援的藤蔓,让给瑟瑟秋风。我知道路有多远,它们不知道。路旁有一塊圆溜溜的石头,被刻上了某某某的名字,名字的后面,刻有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石头倒是很低调,面对诸多的议论,它始终没有开口说一句话。  石头的上方有几棵大树,树干上的伤痕若隐若现,岁月的琼浆正在努力抹
期刊
大海,你疲倦了吗?你叫人怦然心动的喧嚣呢?你令人欢欣不已的哗闹与嘻逐呢?  我第一次看到你,我看到的只是你沉静的水面。但我绝不怀疑渔夫朴实而生动的描绘,更相信水兵发自内心的惊叹和赞颂——终究,我亲眼看到了你的深邃和博大。你深不见底,蓝得简直是个谜,令人神往。  我不知是天幻化成了你,还是你溶解了天。当鱼儿划破海面,敲碎了海的宁静,我终于明白沉静与谐谧下生命之所在了——你怎么会疲倦呢?你的胸怀蕴藏着
期刊
母亲是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母亲一辈子没走出过商洛山门,但母亲信佛信神,小时候常听她念叨说,西天很远很远,有个神仙住的地方叫西藏。等我长大了,吃上净粮了,有了钱了,带她去神仙住的地方烧个香还个愿。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有限的薪水中攒钱,总想攒够了钱,陪母亲去她神往的地方,但钱没攒够母亲却走了,走得很急,没来得及给我留下半句遗言,但我却记住了母亲未了的心愿和我小时的期盼。这个期盼,一等就是二十年。
期刊
像鸟儿天生不喜欢喧嚣的城市一样,槐树更愿意扎根在北方的民间。槐是农家懂事的女儿。  泥檐下、草垛旁、篱墙外、小河沿儿,槐树了无拘束地伸展着枝丫。细密的叶片儿是槐树葱绿的衣裙。  面對与生俱来的苦日子,槐像新婚的村姑一样知足,像线装书里的隐士一样安贫乐道。槐,磨难中的舞者。风是槐四季吹响的埙。  在坷垃里刨出金子来,在苦菜里咂吧出甜味来。槐,粗食布衣的乡下女子,巧手的女子,清秀的女子,在五月梦见一场
期刊
风与风之间,性格迥异,差别万千。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发现不同的风之味、风之语、风之形、风之骨。  风之味多,且善随环境不同而变化无常。比如春风,在煦日暖照之下,穿过粉红桃花、金黄油菜花、雪白李花,拂过露出嫩芽粘着水珠的野草,夾杂着花之芬芳、草之清香、露之甘甜,袅袅如烟,时淡时浓,绕鼻入肺,甚为舒畅。风中,有香味、甜味,也有咸味、苦味,还有臭味,乃至血腥味。  风之语,最为简单,也最为复杂。说之简单,
期刊
母亲最会是做大豆酱。她做的大豆酱,色泽鲜艳,黏度适中,味鲜醇厚,咸淡相应,是儿时餐桌上绝佳的下饭菜。  一入冬,母亲就会把买回家的大豆,散落于斜放的炕桌面上,选种子般认真除去大豆中的杂物,清水洗净晾干,然后把大豆倒进热锅里噼里啪啦地翻炒。  炒大豆,要注意火候。不能炒煳了,煳了发苦不香;也不能炒得太轻,炒轻了做出的酱发黄,颜色不好看。炒大豆,就像炒瓜子,火不能太急,多用文火。大豆炒熟,要焦而不煳,
期刊
过了霜降,气温迅速降了下来。  黄黄是一条母狗,因其通体呈黄色而得名。最初也是同事中午下班时从马路边上的草丛里捡来的,如今刚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天气渐冷,好在三个小狗仔也日益强壮了,可以抵御严寒了,摸爬滚打、嬉笑怒骂、不分不离、其乐融融。晚上,黄黄带着它们经常窝在集体宿舍一楼至二楼的楼梯下面的角落里,紧紧地挤在一起,做着好梦、打着呼噜。小狗仔们乖乖的、胖胖的,机灵而敏捷,同事们闲余时间也
期刊
初夏,天晴。  从县城到龙田,风在风中,阳光在阳光里,此时的风景像平常一样靓丽。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即到,这里并没有如织的人流,这恰好契合了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清寂。  风,从山顶刮来,把满镇的炊烟搓成一根感恩的绳索,把轮回的日月撇在瓦子寨的腰间。山下的乡里乡亲,串着门,拉着家常,就像稻田里的水,从这一丘流向那一丘,无拘无束。  离古战场很远,高宁乡第一峰很近。离洞庭湖很远,离沩江很近。  龙田,打动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