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比起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成功明显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书”。曾国藩一生坚持读书,“读书”二字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不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用为家族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未曾写过读书方面的专著,但其读书理念在《曾国藩家书》中依稀可见,并随着家书流传后世。本文仅就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启示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曾国藩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性也注定了世人对他的评价难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简单地盖棺定论。推崇者对他推崇至极,认为他乃是近代第一人,最后一位大儒;贬低者对他贬低至极,认为他只是清政府的一条忠犬,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然而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可是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却是无可争议的,近年来随着对曾国藩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读书”二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曾氏读书理念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考取功名,是当时社会对于“读书”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 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于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贫苦人家子弟寒窗苦读十年,为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读书进而“鲤鱼跃龙门,身价百倍”大概是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愿,并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二)家庭背景
除了社会背景下对科举的狂热追求,这里不得不提到曾国藩独特的家庭生活环境。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因为曾国藩的家族自祖父一辈开始便十分推崇读书,在曾氏家族的治家八字诀中,“书”是排在八字家训的首位。在曾国藩的祖父,没有读过书的星冈公看来,读书不但可以考取功名,光大门楣,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改变气质,成为明理的君子,所以曾氏家族自祖父一代开始便提倡读书,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曾国藩从小耳濡目染,对其之后的思想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个人发展
曾国藩二十九岁得中进士,实现了家族希望,成功进入仕途,完成了祖祖辈辈的希望,成了家族的荣耀。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就此迷失在浮躁的官场仕途中,进而开始追名逐利,恰恰相反,他觉得人生不该只是如此。所以即使身处混乱的官场,曾国藩也越发坚定了要读书这一种理念,他更提出吾辈读書,只为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换言之,即真正的读书,不应该为科举考试所束缚,要有更远大的目标,更应该涵盖方方面面,一言以蔽之,读书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晚年曾国藩回顾自己的一生,对其子孙只要求其读书为明理,而不为仕途,在《曾国藩家书》便有写道:“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读书理念,是超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
二、曾氏读书理念的特点
(一)义理为本的读书理念
何为义理?义理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宋以来之理学则被称为“义理之学”。曾国藩治学虽然主张兼取各家之长,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科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道光二十三年他在一封家信中对诸弟说:“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核名物为末。”“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可见曾国藩视理学为儒家之根本,所以在为儿女子侄挑选读书内容时,儒家经典成为首推。
(二)经世致用的读书理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功能被局限于考取功名,开科取士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然而,对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来说,陈旧而空洞的八股文并不能拯救其岌岌可危的统治。曾国藩教育子孙读书时,便意识到了传统读书思想的弊端,强调读书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以难以抵挡之势涌入,晚年的曾国藩意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转而开始逐渐关注西学著作,并鼓励子孙后代学习西学,“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曾国藩将经世致用的读书理念转化为实践的一次大胆尝试,纵然以失败告终,却是难能可贵的一次尝试。
三、现代启示
我们对“读书”从来都不陌生,但是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读 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借助前人的智慧来解决。而曾国藩的读书理念对现代的启示,大体可以从读书目标和读书内容两方面进行阐释:在读书目标的设立上,应该主张淡化其功利性,更强调读书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作用,强调阅读的育人性,聚焦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如果读书只为了应试,那么与百年前的科举又有什么不同;在读书内容的选择上,学校教育要不断提升经典作品在阅读教学中地位,家庭教育要注意选择经典作品给孩子们阅读,更要注重书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对我们现在的读书做学问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很好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徐娇,女,1990年生,回族,温州乐清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论。
(编辑:蔡书红)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启示
【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曾国藩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性也注定了世人对他的评价难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简单地盖棺定论。推崇者对他推崇至极,认为他乃是近代第一人,最后一位大儒;贬低者对他贬低至极,认为他只是清政府的一条忠犬,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然而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可是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却是无可争议的,近年来随着对曾国藩研究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读书”二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曾氏读书理念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考取功名,是当时社会对于“读书”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 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于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贫苦人家子弟寒窗苦读十年,为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读书进而“鲤鱼跃龙门,身价百倍”大概是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愿,并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二)家庭背景
除了社会背景下对科举的狂热追求,这里不得不提到曾国藩独特的家庭生活环境。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因为曾国藩的家族自祖父一辈开始便十分推崇读书,在曾氏家族的治家八字诀中,“书”是排在八字家训的首位。在曾国藩的祖父,没有读过书的星冈公看来,读书不但可以考取功名,光大门楣,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改变气质,成为明理的君子,所以曾氏家族自祖父一代开始便提倡读书,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曾国藩从小耳濡目染,对其之后的思想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个人发展
曾国藩二十九岁得中进士,实现了家族希望,成功进入仕途,完成了祖祖辈辈的希望,成了家族的荣耀。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就此迷失在浮躁的官场仕途中,进而开始追名逐利,恰恰相反,他觉得人生不该只是如此。所以即使身处混乱的官场,曾国藩也越发坚定了要读书这一种理念,他更提出吾辈读書,只为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换言之,即真正的读书,不应该为科举考试所束缚,要有更远大的目标,更应该涵盖方方面面,一言以蔽之,读书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读。晚年曾国藩回顾自己的一生,对其子孙只要求其读书为明理,而不为仕途,在《曾国藩家书》便有写道:“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读书理念,是超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
二、曾氏读书理念的特点
(一)义理为本的读书理念
何为义理?义理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宋以来之理学则被称为“义理之学”。曾国藩治学虽然主张兼取各家之长,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科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道光二十三年他在一封家信中对诸弟说:“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核名物为末。”“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可见曾国藩视理学为儒家之根本,所以在为儿女子侄挑选读书内容时,儒家经典成为首推。
(二)经世致用的读书理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功能被局限于考取功名,开科取士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八股文,然而,对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来说,陈旧而空洞的八股文并不能拯救其岌岌可危的统治。曾国藩教育子孙读书时,便意识到了传统读书思想的弊端,强调读书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以难以抵挡之势涌入,晚年的曾国藩意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转而开始逐渐关注西学著作,并鼓励子孙后代学习西学,“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曾国藩将经世致用的读书理念转化为实践的一次大胆尝试,纵然以失败告终,却是难能可贵的一次尝试。
三、现代启示
我们对“读书”从来都不陌生,但是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读 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借助前人的智慧来解决。而曾国藩的读书理念对现代的启示,大体可以从读书目标和读书内容两方面进行阐释:在读书目标的设立上,应该主张淡化其功利性,更强调读书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作用,强调阅读的育人性,聚焦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如果读书只为了应试,那么与百年前的科举又有什么不同;在读书内容的选择上,学校教育要不断提升经典作品在阅读教学中地位,家庭教育要注意选择经典作品给孩子们阅读,更要注重书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对我们现在的读书做学问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很好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徐娇,女,1990年生,回族,温州乐清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论。
(编辑:蔡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