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中方联合基础干预治疗老年肌少症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中医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h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指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与增龄相关;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患病人群集中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亚洲,患病率为 4. 1% ~11. 5%[1].发病机制与运动减少、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增龄相关激素变化、营养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关,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2].目前尚无以肌少症为适应证的药物,运动和营养疗法是常规防治措施[3-4].肌少症属中医“痿证”范畴,主要成因为老年患者脏腑功能减弱,气血亏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与脾关系尤为密切.笔者2018年3月—2019年12月应用自拟健脾补中方联合西医基础干预治疗老年肌少症,患者受益明显,总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乙型肝炎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慢性轻型乙型肝炎组(44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32例),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的疗效标准对患者病情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将痊愈和有效者纳入病情改善组(48例),将无效和病情进展者纳入病情恶化组(28例).对三组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对比三组IgA、IgM、IgG水平.结果:对照组的IgA、IgM、IgG水平均低于慢性轻型乙型肝炎
胃大部切除术(gastrectomy)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恶性肿瘤常用的手术方法,又称胃次全切除术.由于手术切除了胃组织并进行了胃和空肠的吻合,使原有的胃肠道解剖结构发生了改变,术中操作阻断了胃肠及周围组织的神经、血液和淋巴循环、术后需卧床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等功能[1],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延迟排气、排便等症状.西医药在胃大部切除术并发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常给予促进胃肠动力药、益生菌、灌肠等对症治疗,方法较为单一[2].中医药治疗该病辨证论治,可促进
期刊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DH)是临床骨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生于L4~5和L5 ~S1 ,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数据统计LDH的发病率为2% ~3%,20% ~30%下腰痛患者由LDH所致[1].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78. 2% ~89. 7%患者经保守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2].中医针刺疗法治疗LDH疗效确切,且具有简、便、廉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3].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中医治
期刊
随着病毒性肝炎的逐年减少,而发病率迅速上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2019年中国成人NAFLD的患病率超过29%,普通人NAFLD发病率约20% ~33%,肥胖患者患病率为60% ~9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成为肝衰竭、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其还会诱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恶性肿瘤等危害人类健康.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也仅仅是起到辅助作用,而且主要用于伴有肝功酶异常和肝脏组织学出现炎症反应的NASH患者,对于早期轻症的NAFLD治疗
期刊
产后身痛是妇女在生产后的常见疾病,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的全身、关节、肢体疼痛、麻木、酸楚、重着等症状,该病病因多与产后受凉、机体变态反应相关[1],其发病特点是于冬春寒冷季节产妇较为多见、发病迅速.该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分部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少数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2],影响产妇的产后康复和对婴儿的哺育.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目前临床西医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为主,但因副作用及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3].中医药在治疗产后诸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
期刊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发生于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1].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癌变.近年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2].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治疗以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及防治并发症等为主.西药氨基水杨酸类药、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虽可获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依从性和耐受性差,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3].传统
期刊
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后在药物毒性作用、渗透压、pH变化、Ⅰ型变态反应、机械刺激与损伤、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对血管壁的刺激后,在静脉穿刺局部组织发生的片状红斑、疼痛等,可见红肿疼痛、血管变硬、条索样改变等,严重者可见静脉栓塞、组织坏死[1-2].西医药治疗肺癌化疗性静脉炎常给予改善循环、消除水肿、改善炎症为主要治疗方法[3],其中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为代表药,但费用较高,且不便清理.中医药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中方法较多,均有一定疗效,具有经济、安全等特点[4].笔者运用自拟散结化瘀散外敷治疗中晚期
期刊
口(口呙)又被称之为口喎、口僻、口歪,是以一侧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中风后患者中尤为常见,且迁延难愈.由于此症状相较于中风后原发病灶的处理、肢体功能的恢复等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便是进入恢复期或后遗期,在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与护理过程中,此症状同样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对此认识仅停留在美观与否的层面.而口的开合功能与患者的语言、吞咽、呼吸等运动的进行息息相关,如说话含糊、饮水呛咳、口角流涎等都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当患者口歪程度得到改善时,上述表现也都会相应得到缓解[1].再之为中
期刊
临床将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多数早产儿体质量低于2500 g,早产儿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差,患儿多伴随胃泌素(GAS)水平下降、神经肌肉调节作用不成熟等,消化及吸收能力均受到一定的影响[1-2],与此同时延迟了患儿胎粪排出时间,容易引起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以往临床多通过体位调整、保暖、氧疗等方法对早产儿予以干预,尽管能够对患儿胃肠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但效果不佳.笔者引入腹部按摩与热敷联合干预方式,为探究其临床有效性,笔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腹部按摩加热敷对新生
期刊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为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腹胀、泛酸、嗳气等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并发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甚至癌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能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服用胃黏膜受损药物等有关,如何遏制这种趋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溃疡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消化科医务人员研究的重中之重[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