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接受和认知心理处在由幼儿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常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互动式游戏符合低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规则性游戏构建学习常规,象征性游戏促成纪律常规,益智游戏促成文明礼仪,教师将游戏融入教育、用生活还原教育使学生更易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低龄学生;互动式游戏;常规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9-0014-03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先生在《赠葛洛》中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如果教师真心关注与爱护学生,那么他就会满怀热情去关心与支持整个教育事业。在注重教育现代化及提升教师素养的社会语境中,这句话亦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班主任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即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具体来讲,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于细节中培养学生习惯,于教诲中点化学生思想,于琐事中引领学生成长。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纵观自身的教师生涯,笔者秉承“爱生如子,爱班如家”的理念,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总结积累了一些班主任日常管理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生常规养成教育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接受与认知心理正处于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懵懂稚嫩却又积极热忱,具体表现是:第一,上课期间无法保持安静,听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第二,在学校的组织活动中,整队和带队行进时没有秩序,不懂得安全行驶;第三,课间活动时间,学生肆意追逐打闹,缺少文明活动的意识。而想要解决学生日常表现出的上述问题,就需要学生接受从无序到有序的常规养成教育。而这一训练过程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关注与耐心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规则性游戏促成学习常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年级学生并没有铃声是上下课结点标识、上课后学生需要做什么等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没有树立规范意识。教师往往早已准备就绪,站在讲台上开始上课,而学生还沉浸在各种游戏中,不能集中心思听讲。通过分析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多凭借个人兴趣做事,而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据此,笔者借助游戏手段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引导学生懂得规则,遵守规则,最终通过规则性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常规。比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木头人”游戏,在游戏中为了让自己不被发现而继续玩耍,每位学生在游戏中都会立刻停止活动而变成一个“木头人”。再如“老鹰捉小鸡”“捞鱼”等游戏,这些游戏能够让学生清楚了解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这种游戏形式,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学生明白了规则的意义才能遵守规则,才能懂得上课铃响后要安静坐好等待教师前来上课等这种具体的学习常识。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这仅仅是一个整体的对应,笔者并不固守一种训练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笔者还引入了拍手游戏——“一二”拍手,“三”手放平。在游戏中,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将口号改变成儿歌的形式,例如,教师先唱“小鸭子上岸”,随后学生可接“嘎嘎嘎”以作回应,这种引用与改编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可能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蠢蠢欲动”:小手不再背后,身子早已歪倒,眼睛滴溜溜乱转……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课中操训练,以缓解学生的课中疲劳。
二、象征性游戏养成纪律常规
一年级学生在课间操、放学整队等集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纪律问题也是需要班主任给予重视的。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处在不成熟与不完善阶段,因此,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可能会随时出现突发状况,加之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学生易出现无视纪律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在班集体活动中,教师希望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期望在活动中保持“快、静、齐”,可现实中孩子行为的不确定性常常会给教师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缺乏规范与约束意识,行为表现较为散漫无序。因此,笔者尝试用象征性游戏促进学生养成纪律,例如,将活动中的学生队伍比作行进在公路上的小汽车,要求学生在队伍中严格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具体言之,在活动准备时,笔者引导学生:队伍集合完毕后,处在队伍中的大家,就好比是一辆辆并排行驶在公路上的小汽车,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行驶过程要保持车距,在规定的车速范围以内驾驶等等,遵守交通规则,能够避免交通事故。学生认真听取教导,并且在平时的组织过程中认真履行,尤其对“请保持车距”“请及时刹车”“靠边停车”等规则进行多次训练、提醒,于真实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的集队难题就能够得以解决。为了保证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安全行进,班长作为交通总指挥,将四路纵队分成两部分,两条队伍各由小队长带队分别行驶在楼梯左右两侧,这样能避免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事件。学生们将这一象征性游戏,命名为“我是小司机”,这一游戏富有趣味性与通俗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益智性游戏培养文明礼仪
学校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小学生最开心与最活跃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们可以尽情发挥、释放自我。在校园里,学生们经常你追我赶、嬉笑玩闹,玩到尽情时甚至会出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情况,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教学楼这一公共场所里。他们一时的肆意玩闹,可能会给校园环境带来不必要的噪音污染,尤其是学生发生身体碰撞而带来危险,后果将更为严重。面对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产生的种种不和谐,笔者尝试用益智性游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一年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与健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生硬的教导方式不会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面对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学生在教师的文明礼仪教育与指导下,更多地是出于对教师的敬畏与尊重而暂时性中止游戏中的激烈行为,但是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对学生来讲不会减弱,并且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这种游戏会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学生们玩游戏时会蹦蹦跳跳,由于跳跃力度较大,孩子可能会出现危险,教师一般会说:“可以跳得稍微轻一些吗?这么重的声音,房子快要被震塌了。”孩子们出于对班主任的敬畏可能会暂时停止目前的不良行为,但通常会是稍稍坚持一会儿,第二次跳跃声立刻响起。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理解到教师的教育意义,此时,教师可以将生硬的说教方式转变为一种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此助力学生的品行成长。在创新教育方式时,笔者联想到动画片《中华小子》,其中的人物小龙轻功熟练,能飞檐走壁、踏雪无痕,于是,笔者尝试将“把脚步放轻”这一教育需求转变为“练习轻功”游戏,那么“脚步放轻”对于学生来讲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至此以后,孩子们在楼道内活动有意地轻手轻脚,认真践行“练习轻功”这一游戏的精髓,并且乐此不疲。学生在这一游戏氛围下逐渐养成轻声慢步的习惯,课间活动时楼道里不再有 “震天动地”的情形。
学生的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此时班主任可抓住这个安静的环境,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滋润,用各种图书充实班级图书角并将其装饰一番,下课时间学生可随意翻阅图书。孩子们有了这些精神食粮就不会聚集在楼道里打斗。另外,可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棋类带到班内,鼓励同学之间切磋棋艺。事实证明,文化熏陶远比教师的强制命令产生的效果要好。
纵观小学教育,归根究底属于习惯养成的教育,而习惯养成的重点阶段便是在起始年级。一、二年级成就一种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将游戏融入教育、用生活还原教育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规则性游戏促成学习常规;象征性游戏养成纪律常规;益智性游戏培养文明礼仪。这些类似游戏的训练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练得夯实,不仅了解了规則,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怕烦、有耐心,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关键词:低龄学生;互动式游戏;常规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9-0014-03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先生在《赠葛洛》中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如果教师真心关注与爱护学生,那么他就会满怀热情去关心与支持整个教育事业。在注重教育现代化及提升教师素养的社会语境中,这句话亦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班主任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即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具体来讲,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于细节中培养学生习惯,于教诲中点化学生思想,于琐事中引领学生成长。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纵观自身的教师生涯,笔者秉承“爱生如子,爱班如家”的理念,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总结积累了一些班主任日常管理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生常规养成教育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接受与认知心理正处于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懵懂稚嫩却又积极热忱,具体表现是:第一,上课期间无法保持安静,听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第二,在学校的组织活动中,整队和带队行进时没有秩序,不懂得安全行驶;第三,课间活动时间,学生肆意追逐打闹,缺少文明活动的意识。而想要解决学生日常表现出的上述问题,就需要学生接受从无序到有序的常规养成教育。而这一训练过程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关注与耐心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规则性游戏促成学习常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年级学生并没有铃声是上下课结点标识、上课后学生需要做什么等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没有树立规范意识。教师往往早已准备就绪,站在讲台上开始上课,而学生还沉浸在各种游戏中,不能集中心思听讲。通过分析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多凭借个人兴趣做事,而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据此,笔者借助游戏手段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引导学生懂得规则,遵守规则,最终通过规则性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常规。比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木头人”游戏,在游戏中为了让自己不被发现而继续玩耍,每位学生在游戏中都会立刻停止活动而变成一个“木头人”。再如“老鹰捉小鸡”“捞鱼”等游戏,这些游戏能够让学生清楚了解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这种游戏形式,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学生明白了规则的意义才能遵守规则,才能懂得上课铃响后要安静坐好等待教师前来上课等这种具体的学习常识。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这仅仅是一个整体的对应,笔者并不固守一种训练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笔者还引入了拍手游戏——“一二”拍手,“三”手放平。在游戏中,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将口号改变成儿歌的形式,例如,教师先唱“小鸭子上岸”,随后学生可接“嘎嘎嘎”以作回应,这种引用与改编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可能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蠢蠢欲动”:小手不再背后,身子早已歪倒,眼睛滴溜溜乱转……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课中操训练,以缓解学生的课中疲劳。
二、象征性游戏养成纪律常规
一年级学生在课间操、放学整队等集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纪律问题也是需要班主任给予重视的。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处在不成熟与不完善阶段,因此,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可能会随时出现突发状况,加之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学生易出现无视纪律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在班集体活动中,教师希望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期望在活动中保持“快、静、齐”,可现实中孩子行为的不确定性常常会给教师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缺乏规范与约束意识,行为表现较为散漫无序。因此,笔者尝试用象征性游戏促进学生养成纪律,例如,将活动中的学生队伍比作行进在公路上的小汽车,要求学生在队伍中严格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具体言之,在活动准备时,笔者引导学生:队伍集合完毕后,处在队伍中的大家,就好比是一辆辆并排行驶在公路上的小汽车,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行驶过程要保持车距,在规定的车速范围以内驾驶等等,遵守交通规则,能够避免交通事故。学生认真听取教导,并且在平时的组织过程中认真履行,尤其对“请保持车距”“请及时刹车”“靠边停车”等规则进行多次训练、提醒,于真实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的集队难题就能够得以解决。为了保证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安全行进,班长作为交通总指挥,将四路纵队分成两部分,两条队伍各由小队长带队分别行驶在楼梯左右两侧,这样能避免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事件。学生们将这一象征性游戏,命名为“我是小司机”,这一游戏富有趣味性与通俗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益智性游戏培养文明礼仪
学校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小学生最开心与最活跃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们可以尽情发挥、释放自我。在校园里,学生们经常你追我赶、嬉笑玩闹,玩到尽情时甚至会出现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情况,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教学楼这一公共场所里。他们一时的肆意玩闹,可能会给校园环境带来不必要的噪音污染,尤其是学生发生身体碰撞而带来危险,后果将更为严重。面对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产生的种种不和谐,笔者尝试用益智性游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一年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与健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生硬的教导方式不会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面对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学生在教师的文明礼仪教育与指导下,更多地是出于对教师的敬畏与尊重而暂时性中止游戏中的激烈行为,但是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对学生来讲不会减弱,并且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这种游戏会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学生们玩游戏时会蹦蹦跳跳,由于跳跃力度较大,孩子可能会出现危险,教师一般会说:“可以跳得稍微轻一些吗?这么重的声音,房子快要被震塌了。”孩子们出于对班主任的敬畏可能会暂时停止目前的不良行为,但通常会是稍稍坚持一会儿,第二次跳跃声立刻响起。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理解到教师的教育意义,此时,教师可以将生硬的说教方式转变为一种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此助力学生的品行成长。在创新教育方式时,笔者联想到动画片《中华小子》,其中的人物小龙轻功熟练,能飞檐走壁、踏雪无痕,于是,笔者尝试将“把脚步放轻”这一教育需求转变为“练习轻功”游戏,那么“脚步放轻”对于学生来讲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至此以后,孩子们在楼道内活动有意地轻手轻脚,认真践行“练习轻功”这一游戏的精髓,并且乐此不疲。学生在这一游戏氛围下逐渐养成轻声慢步的习惯,课间活动时楼道里不再有 “震天动地”的情形。
学生的规则意识逐渐形成,此时班主任可抓住这个安静的环境,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滋润,用各种图书充实班级图书角并将其装饰一番,下课时间学生可随意翻阅图书。孩子们有了这些精神食粮就不会聚集在楼道里打斗。另外,可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棋类带到班内,鼓励同学之间切磋棋艺。事实证明,文化熏陶远比教师的强制命令产生的效果要好。
纵观小学教育,归根究底属于习惯养成的教育,而习惯养成的重点阶段便是在起始年级。一、二年级成就一种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将游戏融入教育、用生活还原教育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规则性游戏促成学习常规;象征性游戏养成纪律常规;益智性游戏培养文明礼仪。这些类似游戏的训练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练得夯实,不仅了解了规則,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怕烦、有耐心,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