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默会知识思想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song83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叔本华认为概念知识根植于直观知识,并且直观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较概念知识具有优先性,默会知识论学者关于强的默会知识与明言知识关系的论述与叔本华直观知识和概念知识的论述可以相互阐发。
  【关键词】:直观知识;强的默会知识;概念知识
  叔本华通过对康德的批判继承,试图用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代替理性主义认识,在此过程中叔本华的认识论显示出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转向。叔本华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中突出了认识的主体作用,并且叔氏指出了概念-命题认识进路的不足,他认为这一认识进路所得到的知识只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也即概念知识天然存在断裂性。发掘叔本华哲学中所展示的默会知识思想,阐明概念知识的不足,可以探索完善现有的单薄的知识论,尝试构建一种厚实的知识论。
  一.概念知识的缺陷
  叔本华首先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突出地存在着抽象性、空洞性等缺点。叔本华认为理性只不过是由生命意志所派生的工具,人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直观认识始终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概念永远都只是直观的摹写。既然概念知识是个体直观知识的摹写,其内容的鲜明和豐富必然劣于直观认识,并且一概念愈抽象、普遍, 其内容便愈少。 [4]14尽管抽象化有利于多人协同活动的顺畅进行,但同时损失了直观的生动性、丰富性。当这一趋势过度发展时,便导致传统理性主义的最高认识只有逻辑形式或逻辑结构,而没有具体内容。叔本华指出“理性根本不具有物质的内容,而仅仅具有形式的内容……其中因而只包含有思维活动的形式和规则”[2]119 另外“在抽象的思维中,我们上升得越高,我们所舍弃的也就越多,因而剩下来要被思维的东西也就越少。最高的也就是最一般的概念, 是最为空洞和最为贫乏的,最后就成了纯粹的外壳,诸如存在、本质、事物、形式、等等。”[2]101-102 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化导致了理性主义的异化,将丰富的在世生活异化为僵硬的绝对理性化生活。对此,何颖指出“理性的这种遭遇在于它过于注重了理性的思辨性和工具性,而忽视了理性的属人性。”[3]2也即将人的介入性和特殊性从人本身剥离,人已然成为抽象的、符号化的、不在场的人,不再是本真的人。
  再次,对于概念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的逻辑断裂和直观知识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优先性,叔氏道“独自一人想要在不间断的活动中完成什么的时候,理性的应用,思索,反而可能常是一種障碍……在相术上应用理性,对于人相的理解也会起干扰作用。这种理解也必须通过悟性,因为人相所表示的,面部的线条起伏等都只能让人感到;人们说这就是不能进入抽象概念的东西。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直接的直观的[一套]相术和病理症候学,不过对于这些事物的标志,有些人又比别人认识得更清楚些罢了。但是要在抽象中写出一套可以教学的相术,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相上的差别和变化太微妙了,概念于此无能为力。”[1]96叔本华指出概念知识在相术应用中显示出一种不自足性,每一种概念化的相术都无法合宜的适用于所有情境,因此叔本华指出概念知识天然的显示出一种断裂性,这种断裂特别地体现在概念知识同具体情境之间,对于概念知识的断裂性叔本华举例描述道“概念好比镶嵌的手艺一样,不管是如何细致,但是嵌合的碎片间总不能没有界线,所以不可能从一个颜色,毫无痕迹地过渡到另一颜色……尽管人们用如何更细致的规定,把一个概念分而又分,还是永远不能达到直观中的那种细腻分限;”[1]97叔本华认为当直观知识转译为概念知识后,各概念之间天然地存在逻辑断裂。
  叔本华对于概念知识断裂性的论述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的论述显示出强的默会知识之存在的逻辑必要性。通过强的默会知识,各个概念知识得以顺畅的桥接,如果剥除强的默会知识,也即将直观知识完全概念化,则概念知识在很多场合显示出不自足性。默会知识主张强的默会知识对于消解明述知识的断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逻辑连结作用,因而不可剥离。
  二.概念知识根植于直观知识
  叔本华指出概念知识不光存在诸多缺陷,并且从知识来源上概念知识根植于直观知识,明述(概念)知识对于直观知识而言其“最大价值在于传达的可能性和固定保存的可能性”。[1]95因为“理性不过是把从别的方面接受来的东西又提到认识之前,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扩大了我们的认识,只是赋予这认识另外一个形式。”例如,“我们在直观中也能完全地认识抛物线……但是要应用这种认识于实际,那就必须这种认识先成为抽象的知。在这一转变中,损失了的是直观的形象性,而赢得的却是抽象的知的妥当性和精确性。所以……并没有比单纯直观所包括的有所增益;但是认识的种类变更了,直观认识变为抽象的认识。”[1]93 但是“直观认识总只能对个别情况有用,只及于,也终于眼前最近的事物,因为感性和理智在任何一时刻,本来就只能掌握一个客体。”[1]92 而“一切可靠的保存,一切传达的可能性,以及一切妥当的,无远弗届地应用认识于实践,都有赖于这认识是一种知,有赖于它已成为抽象的认识。” [1]92
  叔氏直观知识包含个体在在世活动中同其他在世之物打交道时所产生的具身体验,而具身体验则生出默会知识。默会认识论指出人在介入性活动中人通过具身性默会认知同明述知识产生交错关系,从而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在此过程中个体最初的具身体验产生具身性默会认知并同明述知识产生关联。再次,通过具身行为,概念知识经由默会知识引导实现向实践层面的转换,成为适用于个体特殊情境的的个人知识,并生成新的默会知识,而实现默会知识的自我扩展。
  默会认识的提出者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和明述知识是相对的,但两者不能够完全意义上地分离,默会性知识是自足的,而明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依赖于默会性知识和能力。因而可以说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性知识。默会认知和明言认知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具有共生性。[5]39 也即直观知识和概念知识不可分离、互相促进。
  结语
  在叔本华的认识论思想中,叔本华指出了概念知识在某些情境中的不自足性,相反的,在这些情境中叔本华所谓的直观知识能够更好的胜任。默会知识论关于强的默会知识的论述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直观知识其天然的丰富性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性。叔本华指出概念知识在本质上恰似碎片拼图,不论其拼凑的多么严密,其间总有缝隙,这体现出直观知识在转译为为概念知识时丢失了其丰富性和鲜明性、整体性,也即在转译为概念知识时剔除了强的默会知识,显示出断裂性。叔本华关于直观知识与概念知识非自觉论述凸显了非明言式知识(直观知识)的在逻辑层面的优点,其非理性知识的探讨为之后的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82
  [2]叔本华.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M].商务印书馆,1996
  [3]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郑旻.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9
  [5]任永康. 默会知识视域下的《理想国》正义理论评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4(1): 36-40.
其他文献
【摘要】: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主要任务。但现在的初中的写作课常常是让不少学生叫苦、老师头疼的烫手山芋。发展初中网络写作教学不仅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念,还可以改善这一大“难题”。  一、课题的提出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主要任务。但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都对写作有些谈“虎”色变,他们写作的目的也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短跑運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分析不同运动负荷状态(安静时、定量负荷后、极量负荷后)下高原短跑运动员心率、血红蛋白及白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安静状态时运动员白细胞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随着负荷的增加,白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定量负荷和极量负荷后接近和超过其正常范围值。3种不同负荷状态下血红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别。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血红蛋
期刊
【摘要】:通过学习演唱,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感到骄傲与自豪; 同时也感到惭愧。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曲的传承工作做得还很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老师为榜样,为中国古典诗歌曲的学习和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声乐  一、前言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是
期刊
【摘要】:根据“魔块式”理念,灵活机动的配方教学,传授绘制动漫CG插画人物眼睛的技巧与步骤。运用任务引领,结果驱动的主动学习,进行“魔块化教学”。运用一个课堂案例,配合配套教材,以“跟我做”、“想想做”、“创造做”这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实施进阶学习,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层面、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达到学以致用,循序渐进同时通过“基础性任务、拓展性任务、研究性任务”进行无限拓展:
期刊
【Abstract】: Subtitle translations, besides facilitating watching experience, shall contribute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s.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specific items
期刊
【摘要】:提到德性伦理必不可少的会想到亚里士多德,他作为伦理学之父,在伦理学的建树上的成就不可忽视。而德性本身作为作为精神的内在品质,具有思想的功能,是一个人生命思想“活的灵魂”。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主要为例,结合德性伦理学对现当代社会的理论指导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德性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现当代;意义  自古哲学家都喜欢探讨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答案无疑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公共领域逐步生成,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甚至从网上发展到网下,形成现实社会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為政府机关处置应对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众舆情  一、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及特征  公共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
期刊
【摘要】:社會大环境下传媒翻天覆地的改变,为高校带来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大学生消费能力日渐增大,大学校园成为更多企业看重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宣传和营销进入校园,寻求校园媒体合作,传统的零散随机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损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校园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统一校园主流媒体的经营,而校园雄厚的人才资源,高素质的文化团队为此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人口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对我国古代人口南移现象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气候、天下局势等因素对人口南移的影响。  【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人口南移  “三才”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到战国时期,荀子用“三才”理论阐述农业思想,其思想主要表达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1]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提高,财富增加。而在这三要素中,又
期刊
【摘要】:本文从《逻辑哲学论》探讨关于本质的问题。由世界的本质,引申到艺术的本质。关于本质的追问是我们语言无法抵达的,就像没有人可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美是什么?所以本文将主要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李森老师的漂移学中汲取营养,领悟关于本质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世界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本质空相  逻辑哲学论  对本质的渴望和追求,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本真的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