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视角解读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暮光之城》是哥特小说中彰显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场景构图、人物塑造还是在主题渲染方面,都以女性视角为体验轴心,侧重画面的唯美感、情节的凄美感和人物的柔美感,主旨层面则突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本文基于《暮光之城》中的女性视角,分别从场景、人物和主旨三个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女性主义 唯美 主体意识
  引言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代表作,包括《暮色》《新月》《月食》《破晓》等几个篇章,讲述了柔弱忧郁的少女贝拉与英俊迷人的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该小说一改往日哥特小说的恐怖与血腥,转而以女性视角为体验轴心,场景刻画朦胧而唯美,人物描写侧重女性的心路历程和生活感悟,主题渲染则强调女性成长蜕变后的自我觉醒和母性突显,整部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 唯美场景:女性审美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与传统哥特小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场景的布置。传统哥特小说往往以破败阴森的古堡或是凄寒昏暗的荒野为布景,在画面上着重突出一种陌生与恐怖之感,展现男性的刚烈与暴力。而《暮光之城》则依据女性审美弱化了这种阴郁的特征,流露出柔和而唯美的气息:广袤的森林洒满阳光,成为男女主人公的相恋之地;破旧的古堡换作幽静华美的别墅,让人流连忘返;形色可怖的吸血鬼和狼人化身为有情有义的绝美少年;青春美丽、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则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别样气氛。
  整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设定在一个终年阴雨绵绵的小镇,尽管在色彩上偏重于灰蓝的冷色调,但多数情节场景被布置在翠绿的丛林中和丰美的草地上,并伴有金色的阳光、娇艳的花朵、灵巧的动物等,完全是对自然美景的重现,其纯净、柔美自不必多言。另外,为了保证这种唯美场景的连贯性,小说中的打斗、杀戮场景也尽量作轻描淡写的含蓄化处理,极大地照顾到女性的心理预期和接受能力,符合女性的审美情趣。
  二 女性人物:主体意识
  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女性主义最为强烈地体现在于女主人公贝拉逐步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传统哥特小说把女性视为次要存在,即所谓的“第二性”,女性无从决定自己的命运,其存在与否、如何存在等都要由男性来决定。而梅尔在创作中打破了这一规则,将女性主体意识充分灌注到小说人物之中,使贝拉能够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具备了作为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特定的生活状态,完成自我成长乃至救赎,实现人生价值。根据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可知,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为:女性作为实践主体,可以摆脱男权社会的阻力,依照对自我身份、能力、价值、责任及所处环境的充分认知做出自主自愿的选择,实现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为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的存在。梅尔对贝拉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正是印证了以上理论。
  1 掌控命运
  贝拉的女性主体意识首先体现为她对命运、生活的自主抉择。无论是与爱德华之间的情感抉择还是是否决定成为一个吸血鬼,贝拉都体现出了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所应具有的主见,通过这一点,斯蒂芬妮·梅尔塑造出了一个能够对自身命运与生活做出自主抉择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让《暮光之城》这一文学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色彩。在贝拉自主选择命运的历程中,男权社会的干涉所带来的阻力要远远大于身体上所需要承担的痛苦。作为当地治安官,贝拉的父亲无法接受女儿变身为人人憎恶的吸血鬼,对于她的选择始终持否定态度;爱德华尽管深爱贝拉,但他不忍爱人失去人性和灵魂,放弃美好年华;身为狼人的雅各布本就与吸血鬼家族不共戴天,更是无法接受他深爱的贝拉变成吸血鬼的想法。于是,虽然贝拉对命运的抉择毅然决然,却迟迟都未能成功,可见,男性主义的干涉和操控是女性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必须斩断的荆棘。贝拉婚后意外怀孕,她不顾众人反对,用尽全力保住胎儿,在分娩之际生命垂危,爱德华在最后关头不得不将毒液注入她的体内,帮助贝拉最终实现了由人类到吸血鬼的转变,实现了她对自我命运的抉择。贝拉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冲破了重重阻力,使男性黯然妥协,实现了男性与女性个体生命的平等,达到了女性理想自我的状态。
  2 掌控爱情
  《暮色》作为《暮光之城》系列的第一本书出版于2005年,此时的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纯洁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约束女性的婚前性行为,其形式包括贞洁戒指、纯洁舞会以及相关教育等。纯洁舞会是为女儿们和父亲们准备的,在那里女儿需要承诺自己会保持贞洁直到结婚,父亲们则需要发誓保护女儿们的贞洁。杰西卡·瓦伦蒂(Jessica Valenti)通过《纯洁神话:美国对童贞的迷恋如何伤害年轻女性》一书提出一种内在的歧视妇女的社会叙事,这种叙事使年轻女性的自我价值需要用童贞的商品性来做出衡量。但是显然,斯蒂芬妮·梅尔通过《暮光之城》所塑造的贝拉与纯洁舞会中理想的女孩形象并不相符,在对爱情的选择和对性的渴求方面,贝拉并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反,贝拉承认自己被情人的身体所吸引并会主动地靠近,“他的身体透过这层薄被子还是那么冰冷,但是我迫不及待地向他靠拢。他忽然停了下来,用手轻轻地、坚定地把我推开。”由此可见,贝拉女性主体意识的又一个强有力的体现在于她对爱情的自主追求。她对爱德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她无法接受爱德华突然的冷漠,主动找他了解原因,并毫无畏惧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得知爱德华的真实身份以后,她也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跨越人鬼之隔,与爱德华缔结精神契合的浪漫爱情。为了与爱德华永不分离,她甚至选择放弃人类之躯,主动要求跨入吸血鬼之列。同时,雅各布与贝拉幼时即相识,两人的感情也是经历过种种考验,但她坚守着对爱德华的爱情,成功抵制住对雅各布的种种幻想,使自己与雅各布的情感升华为一种亲情,更加体现出她在爱情抉择上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三 生命意识:母性光辉   1 母性意识
  斯蒂芬妮·梅尔通过塑造贝拉怀孕以及对女儿进行保护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本人对“孕育”的理解。在斯蒂芬妮·梅尔看来,“孕育”以及“母性”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天生的职责,同时也是最终的成就。贝拉具有着作为一个女性所拥有的母性本能,她渴望成为母亲,并视孩子的安全重过自己的生命。从《暮光之城》来看,人类与吸血鬼结合后产生的怀孕现象对贝拉的生命产生着直接的威胁,但是希望贝拉维持人类生活的爱德华并没有打算让贝拉变为吸血鬼,于是爱德华表达出了情愿不要孩子也要保护贝拉安全的想法。而贝拉对爱德华的看法不能理解并且持有坚决反对的态度。自怀孕之日起,贝拉体内的母性光辉就日益觉醒。她深信腹中的胎儿是她与爱德华爱情的结晶,是生命延续的象征;生下孩子既是对自己爱情与人生的一个交代,也是对生命轮回的一种诠释。因此,任何羁绊和阻力都不能使她动摇,即便是要她付出生命的代价。生下女儿以后,贝拉和爱德华遭到误解,因为吸血鬼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能将孩子转化为吸血鬼,他们受到了其他吸血鬼的围困。在紧要关头,贝拉积蓄全身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用强大的超自然能力大败所向披靡的沃特瑞家族,使他们认可女儿的身份并赋给她一家永恒的自由。这意味着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一位母亲对她孩子的爱。而这种母性意识使贝拉完成了一种英雄式的转化,她从一个孤立的、并不确认自身身份的、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女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妇女,“孕育”的行为以及“母性”的觉醒都让她意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并明确了自身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
  2 家庭意识
  对家庭概念的重视是斯蒂芬妮·梅尔在塑造贝拉这一角色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中,妻子被定为“家中的天使”,她们需要对家庭负责,并在厨房中具有着统治性。许多女性文学主义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这种刻板的传统女性模式做出了斗争,她们鼓励女性参与属于自己的公共生活并拥有自己喜欢的职业。然而,《暮光之城》中却通过贝拉这一角色让女性在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基础上使家庭回归了传统的角色分配。这一点从贝拉对卡伦一家的向往可以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从贝拉对父亲的照顾可以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斯蒂芬妮·梅尔赋予了贝拉强烈的主体意识,所以贝拉这种对家庭生活的崇尚理念并不等同于男尊女卑社会中女性的家庭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贝拉选择做一个家庭主妇还是做一个贤妻良母,都建立在她独立的抉择基础上,并没有受到他人的逼迫或者环境的影响。而贝拉的这种家庭价值观,也意味着斯蒂芬妮·梅尔对流行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反思与反抗。
  其实,贝拉的生命意识、母性意识以及家庭意识都是其主体意识的一种延续。所谓女性主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基于自我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人服务,对他人负责,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帮助他人找到自我、成就自我。《暮光之城》中,贝拉所践行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她有着明确的主体意识,明白自己想要何种生活,了解自己的所求与所想,在实现自我价值以后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维护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帮助他人找到生活的航向与目标。
  结语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在哥特小说领域的一大宣言。在场景设置方面,该作品突破了旧式哥特小说恐怖、阴森的樊篱,通过阳光、绿树、原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阴柔、唯美的氛围,符合女性的审美情趣。在人物刻画方面,该作品通过描写贝拉对命运、爱情和能力的主动掌控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特别是在化身为吸血鬼以后,贝拉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成为了集自主性、自为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等于一体的独立存在,甚至可以为他人撑起保护伞,决定他人的生死。在主旨彰显方面,该作品对贝拉孕后显示出来的母性光辉浓墨重彩,而就其本质来讲,贝拉的母性光辉、生命意识与家庭责任观念都是其女性主体意识在家庭及社会领域的扩展。总之,《暮光之城》是一部由女性书写的关于女性及其觉醒的经典著作,是女性主义在哥特小说领域留下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妮·梅尔,覃学岚、孙郁根、李寅译:《暮光之城:暮色》,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
  [2] 斯蒂芬妮·梅尔,龚萍、张雅琳、李俐译:《暮光之城:新月》,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
  [3] 斯蒂芬妮·梅尔,龚萍译:《暮光之城:月食》,接力出版社,2008年版。
  [4] 斯蒂芬妮·梅尔,张雅琳、龚萍译:《暮光之城:破晓》,接力出版社,2009年版。
  [5] 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6] 屈慧:《从哥特女性主义看〈破晓〉的女主人公贝拉》,《时代文学》,2012年第6期。
  [7] 张静静:《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暮光之城〉》,《电影文学》,2012年第6期。
  (胡惠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的国际化发展,现代的新媒介挑战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渗入,中国的艺术设计也在不断改变。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使得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一种“新、奇、怪”,盲目借用西方的盛行形式,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抛之脑后。因此,针对这组情况,本文主要论述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民族化走向,同时指出艺术设计工作者进行设计工作时,要努力提高自己
期刊
摘要 对家具进行合理的装饰,不仅可以使家具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也能大大增加家具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地结合好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再由传统文化基点出发,对传统家具丰富多彩的表面装饰进行分析、借鉴,从中总结出在现代家具设计中有效应用传统图案的方法,将传统装饰图案的装饰要素、人文精神、造型要素等多个方面提取出来,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之中,使得中国现代家具充满创新与民族风。本文主要
期刊
摘要 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批评的审美性取向都在其中暗含着对现实做出或批判或颂赞的内核。如若在这种思维的烛照下对海子诗歌进行解读,我们发现:当信仰缺席,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海子在有限人生与无限探索的矛盾冲突中选择了自觉地结束梦境。从海子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的是追求、惶惑、挣扎、断裂。这恰似风筝想飞,却摆脱不了线的束缚。海子无法摆脱他的尘世束缚,为“太阳的一生”成就起“王子”的使命,这些只是他的精神
期刊
摘要 在庄子的人生中,终极追求着“逍遥游”的精神自由理想,在这种极致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美学观念,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完整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艺术创作现实产生着深刻久远的影响,同样,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思想理念、审美情趣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并自然地渗透到了文人画的创作中。文人画因汲取了带有浓重自由意识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老舍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简要分析了写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骆驼祥子》中的具体运用,深刻阐述了典型人物“骆驼祥子”的梦想悲剧与黑暗残酷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为读者更好地解读“谁破碎了祥子的梦”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本文还结合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旧时代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非常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深刻说明了祥子个人梦想的破灭绝非个人梦想的悲剧,而是时代与社会梦
期刊
历史的真实形态要比通常史籍告诉我们的复杂得多,小说是对历史的补充,但我们其实无法走进历史更无法再现历史,只能让我们的思想“接近”历史,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读长篇历史小说《问心碑》求教于作者时,崔慕良(老莫)先生这样坦陈己见。我们了解历史,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但正因为想象与实际之间难以逾越的阻隔,反倒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备感兴趣的充足理由,作家们凭自己的理解去填补其中的空白。《问心碑》问世经年,产
期刊
摘要 异化的世俗世界建构了生命存在的无条件的虚假认同,这就是媚俗,导致的是灵魂的沉重。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渐渐流于媚俗,本真的生命体验被媚俗遮蔽的现实处境,并通过“托马斯从建构到解构生命存在处境,追求生命存在的轻松自由,回归本真生命”的历程,启示了现代人性关于重与轻的理性判断。  关键词:建构 解构 生命存在 重 轻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
期刊
岁月的年轮,载着我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回首往事,最有影响的人当属我的母亲。  母亲虽然走了,可母亲走过的大坝、捕鱼的小河、耕耘的田园,依旧留在故乡的土地上,她用热血、乳汁和苦水融合成的“母亲河”,依旧渊远流淌在子孙生命的进程中。  母亲的西河  西河就在我家的村西,是一条长长的河,家乡人称之为大段河。  我家居住在科尔沁草原深处古老的大段屯,因有这条河而小有名气。这条河水草丰美,盛产鱼虾,过去挨饿时
期刊
摘要 本文对《甄嬛传》中的祖庙意象及其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分析。首先界定了意象的概念,《中国叙事学》一书认为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与形象处在不同的叙述功能层面,在文章机制中发挥着贯通、伏脉和结穴一类的功能。《甄嬛传》中的祖庙就属于这种意象的概念,它并不显眼,但却为甄嬛爱情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和便利,对作品情节的丰富与多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甄嬛传》中祖庙的分析,也可看出有关作品写作模式方面的一些
期刊
摘要 《美食、祈祷和恋爱》这部回忆录描述了美国女作家伊莉莎白·吉尔伯特在原本优渥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后,踏上周游世界、探索心灵的旅途,通过美食、祈祷与恋爱思考人生的种种,洗涤了混乱的身心,最终重新寻得理性与身心平衡的心理历程。这部看似具有女性主义基调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的婚姻观、爱情观和自我拯救之路,实则诠释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个人主义 《美食、祈祷和恋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