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从工艺装饰一步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算上花鸟纹饰,花鸟画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久远了。在一万多年前的岩画和四五千年前的彩陶上,已经能看见比较成熟的花鸟画装饰了。当人类尝试着用与劳动工具、宗教祭仪混沌不分的史前准艺术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当时的“艺术”中开始表现自然界的花花鸟鸟了。
史前石器时代镌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绘于陶器上的鱼鸟、虫兽纹饰图案,以及捏塑出来的泥制玩具,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花鸟艺术。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彩陶和陶器中都出现了大量的花鸟纹饰。其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陶器中以鸟为题的陶器制作已经十分成熟。商周青铜器上的花瓣纹、鸟纹、凤纹也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后世花鸟画范畴的纹饰有非写实的夔纹、蟠龙纹、凤纹和较为写实的鸟纹、鸟首纹、牛纹、牛首纹、蛇纹、蝉纹、龟纹、蟾蜍纹、蕉叶纹、四瓣花纹等等。例如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战国楚帛画中的花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缯书》中的花草亦是属于花鸟画的前身。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而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隋唐时期花鸟画也逐渐独立成科了。
花鸟画在隋唐以后开始繁荣发展,进入五代,花鸟画臻于成熟。这时也是花鸟画的鼎盛发展期,由于出现了“黄徐异体”,使得花鸟画被分成两大派系。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他们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徐熙何许人也?其是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出身于“江南名族”。一生未官,但他有着许多名号,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他作的画,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其后代也是沿袭了他的风格,徐熙的孙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勋皆善画。进入北宋后,由于当时“黄家富贵”成为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标准,徐崇嗣便效诸黄之格,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那么黄荃的绘画风格便与徐熙截然相反了,黄荃的花鸟画是典型的画院派风格,黄荃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侍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40余年,深受皇帝以及后宫的喜爱,所以他作的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宫当时的喜好变化。黄荃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他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为他长期供奉内廷,一般画的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所以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黄荃的儿子黄居寀是这一画派的优秀传承人,被人评价“画艺敏赡,不让其父”,甚至画“怪石山景”超过其父。
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这也就是说,两宋以后,花鸟画一方面在皇家扶持下,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花鸟画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从而使花鸟画成为放笔墨以抒胸臆的手段。其实在宋以前的花鸟画,本无工写之分,往往工中有写,写中有工,但是随着“黄徐”两派的不断发酵以及文人写意画及院体画的发展,宋代开始有了工笔、写意之分。到了现代,齐白石、吴昌硕等等大师的出现也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又一次高峰,被誉为“南吴北齐”。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寥寥几笔,神韵尽显。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金石气息、笔力雄浑”是吴昌硕作画的两大特色。
花鸟画传承至今,以独特的装饰意义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纸上,智慧的中华民族将其运用在各个工艺装饰的上面,常见的有陶瓷、帛画、宣纸、漆画、玉器以及织绣。而笔者,就是一名陶瓷工作者,擅长将精美的花鸟画以陶瓷为载体呈现在大家面前。
陶瓷,顾名思义,由陶到瓷。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发现把泥土放在火中烤制不仅可以塑形,而且还可以用来储存食物,于是便有了陶。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到了夏商西周,渐渐出现了瓷器,商与西周的青釉器皿的烧制温度已经达到1200℃,虽吸水性弱,但表面有釉,故被称为原始瓷器。这,便是陶到瓷的分界点。
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进步,瓷器的总类也是一直飞速发展。渐渐出现陶瓷的三大派系,釉上瓷、釉下瓷以及釉中瓷。今天我们主要就是说说这个釉上瓷。釉上瓷之所以被稱作釉上彩,是因为它是在已经烧制过一遍的釉上作画,二次入窑烧制而成的。釉上彩也有许多的分支,一般常见有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其中,粉彩瓷的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大众喜爱。
粉彩瓷初创于清代康熙年间,它的前身是珐琅彩,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众多姐妹艺术的营养,取长补短,使得它迅速兴起,受到宫廷以及大众的追捧。粉彩颜色粉润,风格柔和,意境雅致,而清代宫廷酷爱这一风格,使得粉彩的地位一度赶超青花瓷。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粉彩花鸟画可以说是粉彩的诸多题材中最为喜闻乐见的了。由于清宫廷喜爱精细华美的风格,所以在当时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粉彩花鸟瓷画,令人叹为观止。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雍正粉彩官窑八桃天球瓶就是一个代表。瓶身绘一株桃树,桃干从瓶胫底部下笔进入画面,枝叶自然弯曲伸展,主干顺势延伸到瓶口下方,形成一幅完整有机的花卉图景。雍正官窑粉彩花鸟讲求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构图形式,主体突出,擅于裁剪,形成清新疏朗、雅致大方的艺术风格。雍正官窑粉彩花鸟的瓶器造型高大优美、线条流畅自然,胎质细腻洁白,与娇艳秀逸的粉彩纹饰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粉彩花鸟瓷是雍正时期外销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当时欧洲皇室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与热爱下,民窑粉彩花鸟因此在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下,其工艺性和艺术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雍正粉彩花鸟艺术代表我国瓷绘史釉上彩瓷的高水准,成为历代瓷绘艺术效仿的楷模。官窑粉彩花鸟从产生之初就吸收了没骨花鸟绘画艺术的优良特点,并在与瓷体的完美结合下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民窑粉彩花鸟产品在不同的市场需求下,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产品,其艺术水平亦可与官窑器相媲美。除了粉彩,五彩和珐琅彩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品也是数不胜数,康熙五彩花鸟瓷盘就是康熙时期五彩发展的见证,通体施白釉,盘内绘五彩花鸟图,边饰盖血红锦地纹花卉,上书“万寿无疆”四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青花双圈楷书款,斜削足墙。
釉上花鸟传承至今,既有着我们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作品的艺术表达,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笔者便有义务将这个文化瑰宝一直传承下去。
史前石器时代镌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绘于陶器上的鱼鸟、虫兽纹饰图案,以及捏塑出来的泥制玩具,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花鸟艺术。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彩陶和陶器中都出现了大量的花鸟纹饰。其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陶器中以鸟为题的陶器制作已经十分成熟。商周青铜器上的花瓣纹、鸟纹、凤纹也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后世花鸟画范畴的纹饰有非写实的夔纹、蟠龙纹、凤纹和较为写实的鸟纹、鸟首纹、牛纹、牛首纹、蛇纹、蝉纹、龟纹、蟾蜍纹、蕉叶纹、四瓣花纹等等。例如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战国楚帛画中的花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缯书》中的花草亦是属于花鸟画的前身。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而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隋唐时期花鸟画也逐渐独立成科了。
花鸟画在隋唐以后开始繁荣发展,进入五代,花鸟画臻于成熟。这时也是花鸟画的鼎盛发展期,由于出现了“黄徐异体”,使得花鸟画被分成两大派系。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他们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徐熙何许人也?其是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出身于“江南名族”。一生未官,但他有着许多名号,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他作的画,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其后代也是沿袭了他的风格,徐熙的孙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勋皆善画。进入北宋后,由于当时“黄家富贵”成为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标准,徐崇嗣便效诸黄之格,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那么黄荃的绘画风格便与徐熙截然相反了,黄荃的花鸟画是典型的画院派风格,黄荃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侍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40余年,深受皇帝以及后宫的喜爱,所以他作的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宫当时的喜好变化。黄荃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他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为他长期供奉内廷,一般画的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所以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黄荃的儿子黄居寀是这一画派的优秀传承人,被人评价“画艺敏赡,不让其父”,甚至画“怪石山景”超过其父。
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这也就是说,两宋以后,花鸟画一方面在皇家扶持下,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花鸟画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从而使花鸟画成为放笔墨以抒胸臆的手段。其实在宋以前的花鸟画,本无工写之分,往往工中有写,写中有工,但是随着“黄徐”两派的不断发酵以及文人写意画及院体画的发展,宋代开始有了工笔、写意之分。到了现代,齐白石、吴昌硕等等大师的出现也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又一次高峰,被誉为“南吴北齐”。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寥寥几笔,神韵尽显。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金石气息、笔力雄浑”是吴昌硕作画的两大特色。
花鸟画传承至今,以独特的装饰意义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纸上,智慧的中华民族将其运用在各个工艺装饰的上面,常见的有陶瓷、帛画、宣纸、漆画、玉器以及织绣。而笔者,就是一名陶瓷工作者,擅长将精美的花鸟画以陶瓷为载体呈现在大家面前。
陶瓷,顾名思义,由陶到瓷。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发现把泥土放在火中烤制不仅可以塑形,而且还可以用来储存食物,于是便有了陶。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到了夏商西周,渐渐出现了瓷器,商与西周的青釉器皿的烧制温度已经达到1200℃,虽吸水性弱,但表面有釉,故被称为原始瓷器。这,便是陶到瓷的分界点。
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进步,瓷器的总类也是一直飞速发展。渐渐出现陶瓷的三大派系,釉上瓷、釉下瓷以及釉中瓷。今天我们主要就是说说这个釉上瓷。釉上瓷之所以被稱作釉上彩,是因为它是在已经烧制过一遍的釉上作画,二次入窑烧制而成的。釉上彩也有许多的分支,一般常见有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其中,粉彩瓷的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大众喜爱。
粉彩瓷初创于清代康熙年间,它的前身是珐琅彩,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众多姐妹艺术的营养,取长补短,使得它迅速兴起,受到宫廷以及大众的追捧。粉彩颜色粉润,风格柔和,意境雅致,而清代宫廷酷爱这一风格,使得粉彩的地位一度赶超青花瓷。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达到鼎盛,《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粉彩花鸟画可以说是粉彩的诸多题材中最为喜闻乐见的了。由于清宫廷喜爱精细华美的风格,所以在当时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粉彩花鸟瓷画,令人叹为观止。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雍正粉彩官窑八桃天球瓶就是一个代表。瓶身绘一株桃树,桃干从瓶胫底部下笔进入画面,枝叶自然弯曲伸展,主干顺势延伸到瓶口下方,形成一幅完整有机的花卉图景。雍正官窑粉彩花鸟讲求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构图形式,主体突出,擅于裁剪,形成清新疏朗、雅致大方的艺术风格。雍正官窑粉彩花鸟的瓶器造型高大优美、线条流畅自然,胎质细腻洁白,与娇艳秀逸的粉彩纹饰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粉彩花鸟瓷是雍正时期外销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当时欧洲皇室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与热爱下,民窑粉彩花鸟因此在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下,其工艺性和艺术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雍正粉彩花鸟艺术代表我国瓷绘史釉上彩瓷的高水准,成为历代瓷绘艺术效仿的楷模。官窑粉彩花鸟从产生之初就吸收了没骨花鸟绘画艺术的优良特点,并在与瓷体的完美结合下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民窑粉彩花鸟产品在不同的市场需求下,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产品,其艺术水平亦可与官窑器相媲美。除了粉彩,五彩和珐琅彩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品也是数不胜数,康熙五彩花鸟瓷盘就是康熙时期五彩发展的见证,通体施白釉,盘内绘五彩花鸟图,边饰盖血红锦地纹花卉,上书“万寿无疆”四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青花双圈楷书款,斜削足墙。
釉上花鸟传承至今,既有着我们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作品的艺术表达,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笔者便有义务将这个文化瑰宝一直传承下去。